03.03 慈禧在弥留之际,留下三个遗愿,至今仍被人唾骂,到底是什么遗愿?

福垊


说到慈禧,大家对他的印象是不好的,毕竟他在执政的期间,并没有给中国人民谋福利,恰恰相反,他的出现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尤其是他在面对洋人时候的态度,又是割地又是赔款......。

这种做法,让中国人民深恶痛绝。

可是,就是这样的慈禧,他竟然执掌大清半个世纪之久,在这期间无论是同治皇帝,还是光绪皇帝,都成为了他的棋子,都是他手里的傀儡。

我们都知道,同治死的比较早。可以说同治的死,慈禧是要负责人的。毕竟是他掌握着皇权不放,导致了同治皇帝无所事事,导致同治只好把大好的青春年华,浪费在酒色财气当中,最后,因为狂妓院得了病死去了。

之后,代替同治的就是光绪皇帝。光绪皇帝到了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时候,慈禧还是不把权利交出来。

这就说明压根他就没有想过要放权。

恰恰就是因为他的掌权,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光绪这个傀儡,当的也是十分的郁闷的,他本来想要实施办法,但是被慈禧给中断了。

最后,光绪也是被慈禧个毒杀掉的。

那么,在慈禧弥留之际,他留下哪三个遗言,导致了后人的唾骂呢?

让溥仪继承皇位

要知道当时的皇帝,溥仪仅仅只有三岁呀。这样的一个娃娃,怎么可能治理天下呢?按理说天下应该是有光绪来当才是呀。

可是,在慈禧选溥仪当皇帝之前,他已经把光绪给害了。可是,慈禧万万没有想到,光绪前一天死,慈禧紧跟着第二天也去世了。

慈禧的去世,也是十分的蹊跷的,本来早上他还是挺好的,还给大臣在议论事情,但是,到了中午,说不行就不行了。

本来慈禧的打算是想继续操控小皇帝溥仪呢,没想到自己也死了。这个大清的江山,只能交给这个三岁的娃娃了。

不让女人干政

慈禧干政的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去世之前。就立下了一个规矩,以后不要让女人干政,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干政给大清带来了灾难。

但是,即使他知道了自己的错误,他也不改正,毕竟权利的诱惑太大了。所以在他活着的时候,慈禧始终多没有放松对权利的把控。

直到他的死,才开始说不要让女人干政。

事实上清朝建立之初,就制定了一个规矩,女人是不能干政的。可是,到了慈禧这里,他还是把这个规矩给打破了。

不让太监干政。

太监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没有后人,唯一亲近的人就是皇帝了。当然了皇帝,也是把他们当做最为亲近的人,毕竟他们是皇帝的仆人。

可是,就是这样的关系,导致了历史上很多太监干政的出现。我们都知道的历史上的东汉的灭亡,就是和太监干政有干系。

还有唐朝的时候,明朝的时候,太监都是可以和大臣们分庭抗礼的。

所以说太监掌权的话,对朝廷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因此,慈禧去世的时候,再三的叮嘱,不要让太监干政。

这就是慈禧去世前,他留下的三个遗言。


汉史趣闻


慈禧太后在临终前,立下了三道遗言。这三道遗言,要是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遗言极其可耻,让人听完后咒骂不止!

1.立醇亲王之子溥仪为帝。

当时在位的皇帝是光绪皇帝,其时正值壮年,可是却暴毙身亡,百年后考古学家发现光绪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还有慈禧在逝世前就早已把光绪的“谥号”定了下来。“谥号”是皇帝死后由后人所定,而慈禧早早就定了光绪帝的“谥号”,可想而知光绪帝的死是由慈禧安排的策划的。而在当时大清的情况非常糟糕慈禧却让一个三岁的小孩当皇帝主持大局,目的可想而知!


2.慈禧遗言强调,女性不得干涉朝政,然而自己却掌权朝政48年之久,这不是打自己脸吗?

3.宦官不得干政,这条遗言更是令很多后人咒骂不止。慈禧的一生中,曾有两个宦官伴随着她,先是安德海,后是李莲英。他们协助慈禧太后满足权利和物质欲望,导致晚清政府愈加的岌岌可危。


历史自由学


1908年11月15日,这是慈禧人生的最后一天,就在前一天,光绪皇帝在剧烈的腹痛之中走完了他悲惨的一生。在此之前慈禧已经病了近一月有余,这天她像往常一样于凌晨时分起床,开启了她人生最后一天的忙碌生活。

慈禧因忙于料理光绪的后事,头天晚上睡的很晚,但凌晨起床却面色出奇的好,不但没有任何倦意,而且精神头还很足。起床后,慈禧便在宫女的搀扶下进行梳洗。门外已经有许多太监宫女静候多时,这些是给慈禧梳妆打扮的。

梳洗完毕后,按照惯例,太监将寝宫内的帘子打开,在场的人员便跪拜向慈禧问“老祖宗吉祥”。随后慈禧用早膳,早膳的丰盛程度一如既往。用餐完毕后,慈禧在早上六点召见军机大臣,在场的还有隆裕皇后和摄政王载沣等人。

会议结束后,以新国君的名义下了诏书,尊慈禧为太皇太后,尊隆裕为太后。不知不觉来到中午,慈禧开始用午膳,刚开始一切都很正常,突然间慈禧感到头晕目眩,众人忙将慈禧扶到床上,眩晕情况持续了较长时间。

此时的慈禧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立即召开会议,布置自己的身后之事,此后重要之事全由摄政王载沣裁定。说完上谕后,慈禧的病情突然加剧,她马上让军机大臣赶紧起草遗诏。遗诏起草完毕后,慈禧阅后修改了几处。

之后慈禧对身边的人感叹了几句,说道:“我一生垂帘听政数次,他人认为我是贪婪权力,实际上是形势所迫而做出的决定。”此时的慈禧突然神志清醒,旁人都没感到过她如此的和蔼可亲,没过多久慈禧便开始昏迷起来。

御医们急忙为慈禧开了一剂救急之方,内含: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慈禧服用了一生中最后一剂药方。虽说此药剂有生津益气之功效,但它并无法妙手回春之法,不能挽救慈禧的性命。

服药一个时辰后,慈禧睁开眼睛,说出了人生的最后一段话,也算是她的临终遗言。慈禧有气无力的说道:“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下午五时许,慈禧嘴巴微张,脸朝向南方而逝。慈禧的临终遗言总结起来共三条,一是让三岁的溥仪继位,二是后宫不得干政,三是太监不可擅权。慈禧的遗言令人震惊,也给历史留下了一团迷雾。人们不禁要问她为何留下这样的遗言?

后人对慈禧的遗言进行过多种解读和分析,但结果都是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慈禧早已料到大清将会在她的手中寿终正寝。她作为大清最后的实际统治者,大清在她的掌控之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因此她要用“后宫不得干政”来警示后来者。

慈禧一生对太监比较宠信,如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的权利在慈禧执政时期得到极大的膨胀,连李鸿章见慈禧都要给李莲英塞好处。太监们的飞扬跋扈,慈禧太后是心知肚明的。因此,临终遗言中“太监不得擅权”应是对后来者的警示。

慈禧临终选三岁的溥仪为继任者,也是无奈之举。慈禧之所以选溥仪,完全是依据大清宗法,即讲究的仁宣二脉。也就是说只能从嘉庆和咸丰两个皇帝的后代中选,除了血统满足外,还要没有袭承爵位且不是独子,溥仪皆满足这些条件。

慈禧选溥仪还有另一层打算,就是溥仪年幼,可以延续自己的训政,也不会出现百日维新的惨痛教训。慈禧选立新帝时已经病入膏肓,认为慈禧是为病好之后重掌朝政的说法应是一种臆测。但不得不说,慈禧临终遗言正是她执政的总结。


野史也是史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一月十日,74岁的慈禧太后走到了她人生的尽头。当日午后三点钟,这位垂帘听政、执掌大清最高权力 、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老佛爷”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告别了她最眷恋的权力,而一命呜呼。在她死去的头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龙驭宾天”,慈禧太后闻讯面无表情,随后又故伎重施,立年仅3岁的的溥仪为帝。或许这位深谙权谋、恋权如命的老妇人还在做着继续操纵朝政的春秋大梦,却没有料到死神随即降临到她的头上。

慈禧与光绪的死,仅一日之隔,因此有学者怀疑光绪是遭慈禧毒手,到今天这仍被视为晚清一大疑案。

慈禧弥留之际,留下三条遗愿,其中两条大大出人意料

据英国人濮兰德·拜克豪斯在其著述《慈禧外记》中说,光绪崩逝(1908年11月9日)的消息传来,慈禧太后面色如常,无悲无戚。彼时的她早已病入膏肓,身体虚弱不堪。她召集军机大臣载沣、奕劻、世续、鹿传霖、袁世凯到福昌殿,降懿旨授时年25岁的醇亲王载沣以摄政王监国,宣布立载沣年仅3岁的儿子溥仪为嗣皇帝,入承大统,并即日抱入宫中教养。

第二天,慈禧太后又令军机章京拟好懿旨并当众宣布:“现予病势危笃,恐将不起,嗣后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须请皇太后(指隆裕太后)懿旨者,由摄政王随时面请施行 ”。当时在场的有光绪皇后(隆裕太后)、监国摄政王载沣、军机大臣等。

濮兰德写道,彼时的慈禧太后神志清醒,虽已至弥留时,但仍持续谈话,思路清晰,态度安详,和平日无异。读完遗诏后,她向侍从们做永远告别之语,听者无不伤心落泪。之后她逐渐昏沉,大家都以为大限已至。忽然又清醒过来,作回光返照状。慈禧太后执掌清国大权近50年,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句话,让听者无不大出意料之外。她说:“

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说罢闭目而逝,时当下午三点。

慈禧太后权谋狠辣,手段阴毒,权势欲望强烈,她牝鸡司晨,成为彼时大清的实际掌权者,时间跨度长达数十年。

不料这位权欲勃发、生性强悍的“老佛爷” 临死前却留下“不能让女人干预朝政”的遗言;她当朝时重用太监小德张、安德海、李莲英,使其参预政事,势焰熏天,临终前却叮嘱“

不得令太监擅权” ,以免重蹈晚明覆辙之言 。这确实让人匪夷所思,大跌眼镜。这大概就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吧。

三个遗愿,并非全是因循守旧之言

在此前的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一,慈禧太后病重,外间谣言甚多,太后见朝野訾议汹汹,言论激烈,大都与立宪有关,于是在这天下谕,宣布九年立宪期限。欲效法当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自本年起,务在第九年内,将(立宪)各项筹备事宜,一律办齐,届时即行颁布钦定宪法,并颁布召集议院之诏......总期国势日臻巩固,民生永保升平,上慰宗庙社稷之灵,下答薄海臣民之望。将此通谕知之” 。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愿不止三条,而是四条:(一):立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嗣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二):不得让妇人参预国政;(三)严禁太监擅权干政;(四):预备立宪。

临终前疑似良心发现,因何仍留下滚滚骂名?

慈禧临终前留下的遗言,不乏明智之语,但为何她仍然在浩浩青史上留下滚滚骂名,成为千夫所指的历史罪人呢?

纵观晚清历史,慈禧太后所代表的是官僚地主阶级内部最守旧、最顽固的势力,是皇权意志的维护者以及极端体现者;锐意改革的光绪皇帝以及依附于他的开明官僚群体则是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较先进势力。但由于“帝党”力量弱小而每每被实力雄厚的“后党”所压制,所以它的进步性在还未完全充分发挥出来之前就被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所扼杀。正因为如此,整个晚清朝廷的统治实质上是慈禧个人专权。由于这种专治靠血缘氏族制来维系,便造成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顽固愚昧的半文盲得以一言九鼎,她只知计较细微得失,根本不懂治国方略,却三度垂帘听政,遂造成实际把持晚清朝政40多年的吊诡局面 。她自私卑劣,盲目排外,镇压戊戌变法,造成了晚清接踵而至的内忧外患与积贫积弱,因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即便临死前疑似良心发现或幡然悔悟,仍然难逃历史罪人的万世骂名。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请勿搬运】


铁马冰河wu


慈禧两次次垂帘听政,在清朝叱咤风云整整48年。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1908年11月15日)慈禧被痢疾缠身,已经奄奄一息。而在这前一天,38岁的光绪皇帝突然暴毙,他和慈安太后死的一样突然,令人始料不及。最终,慈禧太后走完了自己74岁的人生路程,她在临终前,立下了三道遗言。



一、立醇贤亲王奕譞之孙、摄政王载沣的长子、才刚刚3岁的溥仪为皇帝

“戊戌政变”之后,慈禧的权利受到威胁,她就开始计划要废掉正值壮年的光绪皇帝。光绪二十五年(1898年)12月24日,慈禧太后懿旨由载漪的儿子溥儁(jùn,慈禧亲弟弟的外孙)做“大阿哥”,准备取代光绪皇帝,改元保庆,遭到西方列强的反对,慈禧的计划未遂。

她这次又故伎重演,1908年冬,她把3岁的溥仪接进皇宫,准备把他塑造成第二个“光绪帝”,她让溥仪遵自己为太皇太后。这样相比38岁的光绪皇帝,溥仪这个3岁的小朋友自然更好操纵。


光绪皇帝不死怎么能让3岁的小朋友溥仪顺利登上皇位呢?于是光绪皇帝就“暴毙”了。光绪皇帝百年之际,考古专家在对光绪帝头发检测后,确定光绪皇帝是因砒霜中毒而死,目前多方认为慈禧太后就是毒死光绪皇帝的凶手。

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慈禧在死前就把光绪皇帝的“谥号”定了。皇帝的“谥号”必须是在他去世后才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给他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来高度概括他的生平。慈禧那么早就给30多岁的光绪皇帝定了谥号,居心何在,她自己知道光绪皇帝要早崩?慈禧的这条遗言可耻可恨。

二、慈禧的第二条遗言,强调不许女人干政

慈禧第二个临终遗言说: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女人不得干涉朝政”,慈禧早就知道这是祖训。1861年咸丰帝驾崩之后,26岁的慈禧与恭亲王奕訢联合发起辛酉政变成功的夺取了实权,开始掌控清朝,慈安太后暴毙后她独揽朝政。在48年内操控着两个傀儡皇帝,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把大清朝这只破船驾驭的摇摇欲坠。现在她却留这么个遗言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她自己要死了,无法再继续干涉朝政了,还想做个“后无来者”,这就有些厚颜无耻了。




三、第三条遗言,严禁宦官专政

她说:

“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条遗言中,慈禧明确认定宦官当权必定误国。明末年间,宦官掌权导致国家内忧外患,明朝灭亡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所以清朝对宦官更加严厉打压。在清朝开国之初,顺治皇帝就立了一个铁牌规定:“太监不许干预朝政”。慈禧明知故犯。


1、她宠爱太监安德海。利用太监安德海免除了已成为议政王的恭亲王奕的职务,握有实权的慈禧根本不把小皇帝同治看在眼里,专横跋扈。慈禧的大红人安德海持权作恶。他也敢对皇帝大不敬,在慈禧面前经常说皇帝的坏话。同治帝对安德海充满仇恨,但又无可奈何。后因其过分张狂,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2、她宠爱另一个宦官李莲英。李莲英协助慈禧太后满足权利和物质欲望,让慈禧越来越奢侈、变态。慈禧赏他戴二品顶戴花翎。早先雍正皇帝规定太监以四品为限,可见李莲英手段不一般,和慈禧的关系也非同寻常。



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刘兴桥说:

“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莲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



在慈禧西逃过程中,李莲英敲诈勒索地方官员,财源滚滚。曾任怀来县知县的吴永曾在《庚子西狩丛谈》中说,到山西后,一次没有个一百两左右是绝对打发不了李莲英的。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二,慈禧立过遗言后,在西苑的仪鸾殿死去。在李莲英的主持下,她的谥号长度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过大清开国皇后及孝德、孝贞二位正宫,同时也超过入关后满清所有皇帝的谥号。一年后慈禧被风光大葬。20年后慈禧的坟墓被孙殿英挖掘。


小姐姐讲史


慈禧弥留之际应该是颁布了两道懿旨,

第一,后宫不得干政,

第二,防止太监乱政。

在光绪死后还颁布了两道懿旨(在自己死的前一天):

第一 册立溥仪为大阿哥,继承大统,

第二 ,因为年龄小,所以由其父醇亲王载沣作为摄政王处理政务。

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在光绪死后颁布的两道懿旨,我们可以归为一类,就是接班人。



那我们就来先来说说慈禧的这三个遗愿

第一,册立溥仪为大阿哥,继承大统。

其实这都是慈禧老佛爷的规划罢了。只不过慈禧没有料到自己很快就归西了。在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将光绪皇帝软禁在中南海瀛台的时候,就有了废除光绪的念头,只不过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吧了。所以在载沣的婚姻上,慈禧就开始打起了算盘,将自己的心腹大臣荣禄的女儿嫁给醇亲王载沣(不顾醇亲王已与其他富贵家女子有了婚约),以此达到拉拢与监控的目的,也方便在找一位年幼的皇子,好实现自己的再次垂帘听政。不料自己却突发疾病,为了防止光绪等人的肆意报复,于是毒害光绪皇帝,下诏溥仪进宫。临死的时候,册封溥仪为大阿哥,载沣为摄政王,处理政务。



第二,后宫不得干政。

这一道懿旨应该是老百姓最为愤怒的吧!你慈禧老佛爷独揽朝政长达48年,在你死后还下了这么一道懿旨。这不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吗?但我个人认为对于慈禧的这道懿旨我们要分两方面来看。

先说反面:慈禧统治时期,确实骄奢淫逸,劳民伤财,颠龙倒凤等。这是不可否认。外国列强的侵蚀,慈禧只顾自己性命,不管国家存亡,这都是不能饶恕的。

在说说正面:从光绪皇帝说起,光绪皇帝本身就是一个性情变动较大的人,而且能力只限于书本文章,对于外面的世界心向往之,但没有实现之能力。终究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但慈禧统治大清朝已经许久,也早已知道没落王朝的危机。所以会循序渐进的处理某一件事情。因为有能力,所以她才去争夺权力。但鉴于隆裕皇后的才干,只好下一道后宫不得干政的诏书了。



第三,防止太监乱政。

慈禧掌权期间,安德海,李莲英等得宠的太监,确实有过贪财之过,也有过卖官鬻爵的行为。但是绝对没有左右慈禧老佛爷的能力。但对于后人是否有能力掌控这么太监们,慈禧是打问号。所以下了这么一道懿旨。



从这三道懿旨上来看,慈禧老佛爷是把国家两字看错了。统治者必须要有现有国,才有家的思想。但慈禧终究围绕着先家后国上做事罢了。女人中就是女人呀。


蛏子历史


慈禧太后把持政局近半个世纪,期间没有励精图治,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朝,反而贪图享乐,阻挠光绪帝变法图强,不过说实话,戊戌变法也不是个能走通的路,但无论如何,慈禧太后当政,是进一步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1908年11月,慈禧太后终于病入膏肓,但在弥留之际立了三道遗嘱,三道遗嘱啪啪打脸,更是暴露了慈禧太后自私的一面。

首先是立醇亲王的儿子溥仪为太子。

要知道那时候的光绪帝还被软禁在瀛台,只有三十多岁的皇帝,只要有可能重获自由,不一定不会有自己的孩子,立那么早太子做什么?

后来我们知道了,光绪皇帝死在了慈禧太后的前面,很多人认为是老太太害死的皇帝,这就能解释为啥着急安排太子人选了,就算死也要把光绪皇帝带走。



况且溥仪被立为太子的时候只有3岁,你让一3岁的宝宝去拯救千疮百孔的大清国么?就算有他爹醇亲王辅佐也是白搭。

第二个就是不得重用太监,使其擅权。

慈禧太后觉得明末就是宦官掌权导致的内忧外患,所以咱大清不能重用太监。可是看她的一生,先是重用安德海,然后则是李莲英,这两位虽然没有直接擅权,但朝臣们都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想要讨老佛爷的欢心,必须得孝敬好李莲英,所以导致李莲英及其贪婪,这中间耽误了多少军国大事,谁能说的清?

第三个便是女子不得干预国政。

这是三个遗嘱里面最打脸的一个了,她老人家是忘了这么多年垂帘听政是干什么的了,还是忘了自己是女儿身了?都没忘,可能她自己也意识到这些年自己干的事情不漂亮,所以不想再让后宫有第二个太后垂帘听政了。


虽然也算她忏悔了,但这脸打的也太狠了。

慈禧太后最后的三个遗嘱,与其让人唾骂,更多的是无语。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明离子


1908年11月14日,光绪皇帝突然暴毙,第二日慈禧也闭上了双眼死去了,这当然不是一个巧合。

不论是时任清朝礼部尚书的溥良后来的回忆,还是曾经为光绪诊治过的医生屈桂庭的回忆,无不将光绪离奇暴毙的矛头指向了慈禧。

2008年研究光绪皇帝死因的课题小组通过对光绪头发的化验,也得出了光绪死于砒霜中毒的结论。

慈禧在临死前的所作所为实际上更是坐实了她毒害光绪之事,那么,她在临死之前做了什么,或者说她留下三个怎样的“遗愿”,竟然至今仍遭人唾骂呢?

慈禧的这三个所谓的“遗愿”,说起来也不能算是遗愿,实则是她为了自己死后能够安枕无忧所留下的后手。

1908年11月13日,慈禧突然发出了一道懿旨,宣布任命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

慈禧一生贪权,为什么会任命载沣为摄政王?难道她真舍得交出权力?慈禧的心思可没这么简单。

当时她已经病重,说到底很多事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一样亲历亲为了,李鸿章和荣禄也先后死去,她得培养新的心腹,载沣无疑成为了她新物色出来的心腹人选。

因为载沣和他父亲奕譞一样听话,慈禧要的实际上并不是什么能力出众的人才,她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心腹而已。

从载沣于1907年在军机处“实习”到1908年“转正”这件事,但凡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看得出是慈禧在背后倾力培养载沣,只是说实话,载沣只花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转正”军机大臣,对于载沣而言无异于拔苗助长。

所以,载沣虽然在1908年接掌了清政府,但实际上不论是他的资历也好,还是他的经验也罢,实际上还统领不了整个清政府。

慈禧在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之后,又决定“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中教养”,让载沣赶紧送溥仪入宫。

如果说任命载沣为摄政王还没什么的话,那么她决定将溥仪留在宫中教养这件事便绝对能够震惊朝野了,因为这意味着溥仪将会成为光绪皇帝的接班人。

可是当时的光绪年仅37岁,可谓正值壮年,虽说常年体弱多病,可是在屈桂庭的治疗之下,光绪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控制,并且已经有所好转了,慈禧为什么会这么突然地决定让溥仪当光绪的接班人?

先不说慈禧为什么抛开还没死的光绪钦定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她一面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一面又钦定溥仪为皇位继承人,当然有她的用意。

慈禧自从戊戌政变之后便一直想废了光绪,奈何受到洋人的阻挠,只好作罢,这时候她又推出溥仪这张牌,为的是什么?

当时的溥仪3岁不到,倘若由他即位当皇帝的话,又有一个听话的摄政王载沣,哪怕慈禧精力不济,她也能通过载沣继续遥控朝政。

1908年11月14日,确定光绪皇帝驾崩了之后,慈禧正式发布懿旨确定由溥仪继位为嗣皇帝。

慈禧的权力欲在那一刻,可以说表露无遗,即便死到临头也不肯交出权力。

不过,不论是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也好,还是决定让溥仪继承皇位也罢,实则都是在为慈禧的第三个后手做铺垫。

慈禧的第三个后手是什么呢?是毒死光绪皇帝!

正如慈禧说给光绪听的那句“我不能先尔死”,慈禧确实不希望自己死在光绪的前头,换句话说便是慈禧不希望自己死了之后,光绪仍然活着。

她之所以不希望光绪活着,是因为她自知自己对待光绪过于残忍,她不仅夺走了光绪的皇权,夺走了光绪的自由,还狠心地夺走了光绪最宠爱的珍妃,她害怕自己死后,让光绪夺回皇权的话会对她进行秋后算账。

光绪为了夺回皇权,在1898年的时候便已经在康梁等人的怂恿之下对慈禧动了杀念,这时候他又经历了被囚11年和珍妃沉井这两件事,对慈禧的怨恨恐怕已经难以消除了,真让他熬死了慈禧,夺回了皇权的话,他确实未必不会对死去的慈禧下手,掘坟鞭尸也未可知。

慈禧正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目的,才在自己临死之前毒死光绪以绝后患。

慈禧临死前所干的三件事,最遭人唾骂的便是毒死光绪一事了,光绪虽然叫了她几十年“亲爸爸”,可终究难逃一死。

这个老妇人之心狠手辣和无情,由此也可见一斑。

倘若当时慈禧没有毒死光绪,光绪在慈禧死后重新接掌清政府的话,以光绪在戊戌年的表现来看,或许他还真能够开创出一个新局面。

只可惜,慈禧虽然执掌清王朝47载,可在她眼里什么都不如她自己重要,她是一个精致乃至于完美的利己主义者,将利己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所以,慈禧绝不可能让光绪继续活下去,即便仅仅是为了她自己的身后事。


宁糊涂


慈禧太后到死也不消停,除了将自己的坟墓建的无比奢华,将自己的谥号定的历史最长外,还不知廉耻的立了三个遗嘱……就差明目张胆的登基为帝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不论怎样罪大恶极的人,在临死之际所说的遗言一般都是中肯善良的。慈禧即将离世时留下了什么样的遗愿令人至今唾骂呢?

1、立三岁的小娃娃当皇帝

听起来都有些搞笑,但是慈禧却是第二次干这样的事了。

第一次是1874年将自己亲妹妹叶赫那拉·婉贞和自己小叔子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年仅三岁的儿子载湉拉进皇宫当了皇帝,也就是光绪帝。第二次也就是这次将自己的养女苏完瓜尔佳·幼兰和自己的重臣爱新觉罗·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爱新觉罗·溥仪立为了皇帝!值得一提的是溥仪也是醇亲王奕譞的孙子!

慈禧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并且年仅三岁的小宝宝当皇帝,一是利用皇帝年小啥都不懂来达到自己独揽朝政的目的;二是皇帝和自己有这么亲的血缘关系,就算到时翅膀硬了也不会让自己太难看。

光绪皇帝长大之后比较喜欢新事物,想搞个变法什么的,结果被慈禧直接软禁了十年之久,并且在临死的前一天还怕光绪翻盘,先把光绪搞死了。

至于临死前选择溥仪当皇帝,一是溥仪他爹一直是自己的心腹,也是未来的摄政王,小皇帝还不是听他爹的,都是自己人,放心!二是算来算去溥仪也是自己的孙子,怎么算也是自己的血统继续统治天下……



2、女子不可预闻国政

额,莫非是慈禧忘了自己的性别还是良心发现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慈禧此举也是一种自我维护的手段,虽然我们现在看来慈禧把清朝弄得乌烟瘴气,又是割地又是赔款,可以说是毫无是处!但慈禧自己不这么认为啊,慈禧觉得自己劳力劳心的治理国家,又是打击叛逆分子,又是把洋人伺候舒服的,非常不容易!

慈禧在气若游丝之际说出这样的话基于两方面的目的:

一是表示女人搞政治太累了,看看自己一介弱女子为了大清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这不才70多岁就要离开了,女人一定要善待自己啊!

二是怕自己被超越,慈禧觉得自己和武则天基本是一个级别了,唯一差的就是自己没有当皇帝了。但是除了这点自己还真是哪儿哪儿都能和武则天比一比,什么男宠啊、吃喝拉撒啊、坟上不长草啊……怎么也是与武则天并列历史第一了。如果以后再有女子干政,搞不好就要超越老佛爷我了!

3、不得令太监擅权

这个更是有点讽刺了,慈禧当政时期手底下曾有两大太监都是干过干预朝政的大事。

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先是与慈禧秘密谋划夺取了议政王亦訢的权利,又是挑拨同治皇帝与慈禧之间的关系,再是借同治大婚之际出宫搜刮财物,后是冒充钦差身份出宫到各地装逼!

李莲英是慈禧宠爱的另一个太监,因为慈禧的青睐,李莲英成为皇宫太监中最有权势的一个,光绪二十年,慈禧打破祖宗规矩将李莲英提拔为二品顶戴花翎!虽然李莲英一生小心谨慎,没有任何干预朝政的历史记录,但却收到了无数朝臣的猛烈抨击,所谓无风不起浪,天天跟慈禧腻歪在一起,总是有机会的!

慈禧或许觉得与明朝那会的东厂、西厂相比,自己只不过是信任两个太监而已,算不上太监干政!


慈禧的三个遗言说白了都是在自私的彪炳自己,维护自己!看似维护爱新觉罗正统,稳定清政府统治,避免天下大乱的遗言在世人眼里确实无耻、可笑至极!

除了立溥仪为帝的遗言,历史悄悄话觉得更像是慈禧觉得自己没啥可说的,但是又想在历史上留下一笔,所以把历朝历代都秉承的“太监、女人不得干政”给背了一遍……


以史励人


慈禧太后执掌大清王朝近半个世纪,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仍然按照自己的想法控制着大清王朝,死前连下六道圣旨,并在自己死的时刻说出自己的遗言,却被人终生唾骂,这是为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随着光绪皇帝的绝后,慈禧太后也深知自己的年龄逐渐增大,在选择继承人上,慈禧太后和权臣们的想法却不一样,而对于慈禧太后来说,立谁为帝,是关系到自己在朝廷中说话的分量。

但是,这一年的夏天,慈禧太后开始闹病,经过精心调理,好不容易好点的慈禧太后,自己七十四岁生日时候贪嘴,吃了不易消化的食物,从而加重了自己的病,一连三天没有参加任何政务事情,这时宫中很多人也知道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病重,那皇位的继承人是迟早要选择的,野心勃勃的袁世凯与权臣庆亲王奕勖却相互勾结,想要立奕勖的儿子载振为皇帝,这让慈禧太后知道之后,开始了自己的行动。

首先,慈禧太后把奕勖调走,然后让袁世凯亲信全部换防,换成忠心于清王朝的部队,然后开始召集权臣张之洞、世续共同商讨继承人之事,名义上的商讨,实际上慈禧太后早就有了自己的选择。尽管张之洞和世续反对慈禧太后的选择,但是却没有能力改变慈禧太后的想法,于是在一些其他条件上得到了一些允许之后,同意慈禧太后的最后选择。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慈禧太后连下三道圣旨:

一、命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二、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

三、朝令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载沣著在诸王之前。

这三道圣旨一下,很多人心里都清楚,刚刚完成任务回京的奕勖,得知这一消息,才明白这一切都在慈禧太后的掌握之中,这个女人真是可怕,选择年仅三岁的孩子继承皇位,想要执掌大权的心依然不变。

醇亲王载沣也没有想到会天降这么大的好运,既要谢旨,前去拜见慈禧太后,又要去庆亲王奕勖府上前去讨好,以免发生冲突。而醇亲王府接到这个圣旨之后,也开始忙碌起来,正在吃奶的溥仪死活不想去皇宫,着实让一家人费尽周折。

一直折腾的溥仪终于住进皇宫,还没有睡醒的溥仪却被人吵醒,因为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皇帝撒手人寰了,于是深感不适的慈禧太后,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来不及考虑,又连下三道圣旨:

一、立摄政王载沣之子为嗣皇帝;

二、宣布溥仪既为同治帝嗣子,又为光绪帝嗣子;

三、命摄政王载沣为监国。

这三道圣旨一下,正式确定了皇位人选,同时也正式确定载沣的职责,人们心中的所有悬念都落下了。

但是此时慈禧太后的身体状态却令人堪忧,本想继续统治大清王朝的慈禧太后,却没有想到,十月二十二日的清晨,自己的身体状态急剧恶化,这时候的慈禧太后做出一个决定,给摄政王载沣栓上一个“紧箍咒”,那就是:处理重大事件,必须由隆裕太后裁定。这是慈禧太后给自己侄女叶赫那拉氏的最后一份重要的权力,从而限制摄政王载沣。

中午时分,慈禧感觉不适,说出最后的遗言,那就是:“以后勿再使妇人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有违,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

这段耐人寻味的话,却成为慈禧太后被人唾骂的缘由。因为慈禧太后本身自己执掌清朝大权,却要后人以此为鉴,何德何能让人信服,加之慈禧太后给予隆裕太后的权力,更是打脸自己所说的妇人不得干政,再有慈禧太后所说的太监不得擅权,而李莲英能官居二品,完全是因为慈禧太后的赏识,更是破坏清朝规定的太监不得超过四品的规定。

可以看出,慈禧太后所说的话,完完全全是打自己脸的行为,着实让人唾骂和笑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