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當年秦始皇有80萬虎狼之師,項羽有沒有和真正的秦軍交戰過?

歷史要點


關於項羽是否與真正的秦軍交戰過這個問題,乍看之下覺得簡單明瞭。作為滅秦的主要力量項羽當然與秦軍有過交戰,而且秦軍體系三大構成中至少有兩個半與項羽有過交手。但細一思量,再結合前半句,似乎又能琢磨出點其他的意味。

項羽與秦軍的作戰履歷

秦二世元年,項羽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兵反秦,由此開始了他的傳奇軍事生涯。

  • 起兵之初,隨同叔父組織起八千江東子弟兵,攻略吳中附近的郡縣,此時尚沒有獨立領兵作戰。

  • 隨同叔父一路攻佔薛城後,項羽奉命領兵攻佔襄城,開始獨立領軍作戰。

  • 秦二世二年,項梁擁立楚王后裔熊心。項羽隨同叔父一起在東阿、濮陽擊敗秦軍,此後項羽與劉邦組成聯軍進攻定陶。未能攻克定陶之後轉而攻擊雍丘。

  • 在雍丘一帶作戰時,項羽斬殺秦朝三川郡守李由,也就是秦朝名相李斯的兒子。之後項羽繼續進攻外黃,但未能攻克。

  • 在攻擊外黃不克後,項羽與劉邦聯軍轉而攻擊陳留。此時項羽的叔父項梁與章邯在定陶大戰,項梁兵敗被殺。項劉二人聽聞之後,一起分兵退軍,項羽轉移到彭城一帶。

  • 此後項羽受封魯公,並作為楚國援軍的副將隨同主將宋義一起援救被圍困在鉅鹿的趙國君臣。宋義領兵到達安陽後,畏懼秦軍的強大,畏縮不前。於是項羽斬殺宋義,奪取楚國援軍的指揮權。

  • 項羽派部下英布等人率軍兩萬先行渡河進行試探進攻,戰果不佳後,項羽率領全軍渡河,並破釜沉舟,猛攻王離率領的秦軍,連戰連勝,一舉殲滅圍困鉅鹿的秦軍。

  • 參與鉅鹿之戰的另一支秦軍主力即章邯率領的部隊撤退到棘原,項羽率軍追擊到漳南,雙方相持未戰。隨後在開展政治攻勢的同時,項羽向這支秦軍發起了進攻,章邯所部一敗再敗,最終全軍投降。

  • 此後項羽領軍一路西進,進入已經被劉邦攻破的關中,項羽與秦軍的作戰至此也就結束了。

由此可以看出,項羽從吳中起兵開始,一直以秦軍為主要作戰目標直至秦朝滅亡後進入關中佔據咸陽。從這份作戰履歷上看,項羽與秦軍不僅有過交鋒,而且交鋒次數多,交鋒級別也很高。

與項羽交鋒的秦軍

項羽的作戰履歷證明了他的確與秦軍有過多次交手。那麼這些與項羽交鋒的秦軍是什麼級別和什麼性質呢?

  • 秦軍兩大王牌:秦朝末年,秦軍的主力王牌部隊主要有三支(也有四支的說法,第四支就是拱衛京師咸陽的中央近衛軍或者叫作關中兵團)。分別是章邯領軍的驪山軍團、王離領軍的長城軍團和在嶺南任囂、趙佗領軍的嶺南軍團。這三支軍隊是當時秦朝政府能夠投入到剿滅起義的主力兵團,也是秦朝的主要軍事支柱。但是這三大王牌中的嶺南軍團卻在任囂、趙佗的領導下,封閉通往嶺南的道路,斷絕與秦朝中央的聯繫,閉關自守放棄回援秦朝腹地。於是秦軍只剩下長城軍團與驪山軍團兩支王牌,但是這兩支王牌都在鉅鹿之戰中被項羽摧毀,王離的長城軍團直接在鉅鹿城下被全殲,章邯的驪山軍團投降項羽後被坑殺。可以說項羽以一己之力摧毀了秦軍的兩大王牌,也摧毀了秦朝僅剩的軍事支柱,直接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 秦軍三大構成:按照秦朝軍制,秦軍主要由中央近衛軍、邊境邊防軍和地方守備軍組成。從項羽的作戰履歷分析,在鉅鹿之戰前,項羽的對手主要是地方守備軍,比如他在雍丘斬殺的三川郡守李由率領的肯定就是這樣的部隊。而在鉅鹿之戰中被他全殲的王離所部,就是原來名將蒙括率領的長城邊防軍,因而可以確定項羽與秦軍中這兩種性質的軍隊有過了交手。至於中央近衛軍,因為這支部隊的性質是拱衛京師咸陽,一般不輕易出擊,加上項羽進入關中時劉邦已經先行攻佔咸陽,所以項羽沒有機會直接與秦軍的近衛軍作戰。但是我們不要忘了章邯的驪山軍團,這支部隊在歷史上記載是由驪山的刑徒組成,所以大家會忽略這支部隊的性質構成。其實這支部隊能夠在倉促之間組建就迅速形成戰鬥力,並接連擊敗陳勝派出的西征大軍和項梁率領的楚軍主力。所以這支部隊就不可能是單純由刑徒組成的雜牌軍那麼簡單,這支部隊應該是章邯從秦軍中央近衛軍中抽調精兵擔任的中下級軍官才能如此快速的形成戰鬥力。因而這支部隊基本上可以算是半支中央近衛軍。

由此看來,從級別上來看,秦軍的王牌都在項羽手中被摧毀,從性質構成上看,項羽可以說與三大構成中的兩個半都有過交鋒。這樣看來,秦末與秦軍交鋒的經驗和履歷沒有人敢說超越項羽了。

何謂“真正”的秦軍

按照前文的分析,項羽與秦軍的交鋒不僅次數多,而且對陣的秦軍級別也高,戰力也強。那麼討論他是否與秦軍交鋒過似乎是個可笑的命題了。但是結合題主的前半句中提到的秦始皇的虎狼之師,細細思量,與項羽作戰的是“真正”的秦軍嗎?

  • 一說秦始皇的秦軍,我們腦海中浮現的應該也一樣是虎狼之師。這支氣吞山河,所向披靡,掃滅六國的部隊為什麼在短短十幾年時間裡就變得如此不堪一擊?要知道真正意義上來說他們面對的所謂諸侯義軍很多都是農民起義軍性質,無論人數、裝備和訓練水平從整體上而言都無法和秦軍相提並論,甚至比戰國末期的諸侯國的常備軍都比不上。是因為秦統一以後軍備廢弛戰鬥力迅速下降?要知道陳勝、吳廣等人發動起義的時間是秦二世元年,也就是說他們幾乎在秦始皇剛剛去世不久就發動了起義,以秦始皇的執政表現來看,在他手中還不會那麼快就讓秦軍武備廢弛的。

  • 秦軍的強大和可怕的原因,通常大家認為有以下幾點,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和軍功獎勵制度下培養出來的可怕作戰意志。剛才已經提到,秦軍的敗亡僅僅在秦始皇死後的短短几年間,這支軍隊的徵兵、訓練、裝備和其他等等制度方面的因素應該與秦始皇時期是一樣的,那就不太可能在這些方面出問題。那我們就來看看其他方面,要論優勢的喪失速度,裝備和訓練水平是比較慢的,對手要趕超需要時間,但是作戰意志是很快的,秦軍後期喪失的正是這種作戰意志。

  • 秦末的起義源於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發動的起義,隨後山東六國均群起響應。此時秦軍的三大主力分別在關中、塞北和嶺南。中原大地上兵力比較空虛,主要靠地方郡守掌握的地方守備軍負責圍剿。而這些部隊的組成是比較複雜的,他們大都是由六國的舊士兵和山東六國的農民徵發而來服役的士兵,這些部隊的作戰意志不僅不強,而且因為有舊六國的士兵存在,甚至他們也極易加入反秦義軍之中。

  • 隨後秦軍在稍稍挽回危局的情況下,又在鉅鹿遭遇重大挫折,驪山軍團和長城軍團雙雙被滅。首先來看長城軍團,這支部隊應該是老秦軍比較多的部隊,他們的作戰意志是可以保證的。但是他們卻遇到了項羽這個不世出的天才猛將,項羽的破釜沉舟實質上也是強烈刺激了麾下楚軍的作戰意志,再加上六國聯軍在項羽神勇表現的刺激下也激起了血勇。長城軍團終於在項羽帶領的諸侯聯軍的進攻下全軍覆沒,畢竟軍功制度刺激下的作戰意志也不一定能勝過置之死地而後生的作戰意志。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支秦軍的確是最接近“真實”秦軍的部隊了,史料中記載除了主將王離被俘,其他將領或戰死、或自刎、或自焚,即使被俘的王離也再沒有在史書上出現,估計也是被殺了。反觀另一支主力驪山軍團,他們不僅在鉅鹿之戰的表現非常令人懷疑,而且之後在種種因素的作用下,直接選擇了向項羽投降,但還是被項羽坑殺。這支部隊的主體是驪山刑徒,能夠形成和維持戰鬥力的應該是章邯帶領的少數從近衛軍中抽調的骨幹軍官隊伍,但是他們在鉅鹿之戰後估計也很難保持這支隊伍和自己本身的作戰意志了。

  • 最後就是固守關中的中央近衛軍,在鉅鹿慘敗,各地起義混亂的同時,秦二世和趙高的亂政尤其是逼降章邯所部等行為,顯然使得這支部隊戰心全無,再加上趙高弒二世,子嬰殺趙高,劉邦兵臨城下之時內部依舊混亂不堪,這支秦軍又何來戰鬥意志可言。

綜上,項羽的戰鬥履歷已經清楚的表明他確實和秦軍交戰過,而且與秦軍交戰的經驗和戰績最突出的將領。但是不得不說,某種意義上說,他和劉邦等人交手的秦軍已經逐步丟掉了他們賴以成名的重要法寶——可怕的作戰意志。他們所遇到的秦軍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丟了魂”的秦軍,已經不是當年隨同秦始皇橫掃六合的虎狼之師——“真正”的秦軍。

圍爐品茗人


秦始皇去世之後,他確實是有留下八十萬秦軍。確切地說,在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他就把這八十萬秦軍的任務給分配好了。

他先是把最為精銳的三十萬秦軍,交到了大將軍蒙恬的手裡,讓他去北方防禦匈奴,修建長城。

總之,這一支軍隊基本上都是在北方捍衛大秦帝國的安危。

另外五十萬軍隊,秦始皇就派到了嶺南,讓他們去開闢新的領地去了。

可是,後來我們都知道,沒有多久秦始皇就病死了。也就是說他只是當了十多年的皇帝就駕崩了。

那麼,他駕崩之後,這八十萬軍隊到底是如何了呢?

我們先說蒙恬帶領的這三十萬軍隊,蒙恬是秦始皇最為信任的人,而且蒙恬和公子扶蘇的關係也不一般。

因此,秦始皇活著的時候,就把扶蘇給趕到了蒙恬的軍營裡,讓他去體驗艱苦的軍旅生活去了。

可是,誰也沒有想到秦始皇突然就在全國大巡遊的時候駕崩了。

秦始皇駕崩趙高篡改了遺詔,把立扶蘇當皇帝,改成了立胡亥當皇帝。胡亥掌權後,為了把扶蘇給處死,李斯夥同趙高寫了一份矯詔,勸扶蘇自殺。

扶蘇接到這一份矯詔之後,就真的選擇了自殺,不得不說正是扶蘇的死亡,導致了大秦帝國的滅亡。

扶蘇死了之後,趙高又把大將軍蒙恬給殺掉了。

蒙恬臨死前,就把他手裡的這一支三十萬規模大的軍隊,交到了副將王離的手裡。

到了秦末大亂的時候,王離就帶著這三十萬大軍,開始平叛戰亂去了。當他們一路高歌猛進,殺到河北的時候,遇到了項羽帶領的楚軍。

正是在這裡,王離的三十萬大軍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我們都知道在河北王離和項羽之間,打了一場十分著名的戰役,也就是鉅鹿之戰。

這一次項羽僅帶了不到十萬的人馬,經過破釜沉舟之後,他們竟然把王離的三十萬大軍給打了一個七零八落,最終主將王離的下落不明,秦軍大敗。大部分將士們全部都被殺掉了。

鉅鹿之戰,就是項羽的成名之戰。

從此,項羽就開始走向了霸王之路。但是,秦始皇留下的三十萬精銳部隊,就此消失在了人民的視野裡。

另外一支去嶺南的五十萬大軍,他們到了嶺南之後,開始和當地的部落進行了爭戰,經過三次的權利交替,最後五十萬大軍的統領權,到了趙陀的手裡。

這個趙陀就是最終統一嶺南的人,他統一嶺南之後,就建立了一個南越國。當趙陀聽到秦國亡國,中原大亂的時候,他就把嶺南通向中原的道路給封死了。

也就是說趙陀斷絕了與中原的聯繫,反正秦始皇已經去世了,繼任的秦二世是個白痴,跟著這樣的人,是沒有什麼好結果的。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趙陀就單獨的在嶺南稱王稱霸了。秦國滅亡之後,項羽和劉邦又開始爭霸天下,在這期間趙陀也一直都是坐山觀虎鬥。

到了劉邦打敗項羽,趙陀就向劉邦稱臣了。但是,對於趙陀來說,他名義上是向劉邦稱臣實際上他和獨立王國的皇帝,沒有任何區別。

劉邦也沒有時間管他,畢竟那時候劉邦光忙活著殺異性諸侯王了。直到漢武帝的時期,漢武帝才派了大軍把南越國給滅掉,然後把趙陀建立的地盤,納入到了大漢的版圖之內。這就是秦始皇留下八十萬大軍最後的命運。

至於說秦末大亂的時候,章邯帶領的二十萬囚徒,那也是確實有這樣的事情,因為當時事情緊急,無論是北方三十萬王離帶領的軍隊,還是南方趙陀的五十萬軍隊,都不可能來救駕了。

所以,章邯急中生智,他就把正在修驪山的二十萬刑徒給組織了起來,然後去滅起義軍去了。

章邯帶領的這一支軍隊十分的勇猛,項梁就是死在了他們的手裡。

不過,後來章邯覺得秦朝真的是沒得救了,所以,他就帶領著這二十萬刑徒投降了項羽。

項羽再去咸陽的時候,就把章邯帶來的這二十萬軍隊給全部屠殺了。


歷史中百科


很多人覺得項羽打敗的只是章邯帶領的驪山刑徒,根本沒有跟秦國主力交過戰。


這怎麼可能?

始皇帝只是製作陶俑陪葬,可沒有把秦軍主力帶入始皇陵。

秦軍主力難不成會自己蒸發了。

這豈不可笑!



我們先探索一下秦國的軍制。

咱們先從秦國南郡一個名叫喜的地方官吏聊起。喜是秦朝治下萬千文吏之一,柳宗元曾說秦朝有反民,沒有反吏。

這位名為喜的秦朝地方官,死後將自己的生平事蹟刻在竹簡上,連同自己一生打交道的秦朝法律陪葬。二千多年後,隨著他重見天日,許多不為歷史記載的秦國真實歷史,也展現在了我們面前。

喜,出生在公元前262年,那年秦軍攻打韓國太行、野王,進逼上黨高地。



喜比秦王嬴政大3歲,秦始皇巡狩天下時,作為地方官,他接過駕,他在竹簡上,記載了四個字:“今,過安陸。”今就是今上的意思。

喜的生平事蹟記載了,他十七歲進行戶籍登記,二十九歲從軍打戰過。

何止是喜,秦國治下的所有成年男子,到了十七歲都要登記戶籍,稱為傅籍,服各種徭役,包括屯戍、更戍、冗戍、罰戍、適戍等力役,直到五六十歲。

根據出土秦簡,秦國徵兵制對年齡有明確規定。男子達到服役年齡正式“傅籍”,著於名冊,稱為“傅”;停止服役的年齡稱為“免老”,或稱“老”。秦代始傅的年齡是十七歲,免老的年齡有爵位者是五十六歲,無爵而為“士伍”者是六十歲。

遇到特殊時期,徵兵役年齡更小,長平之戰秦昭王徵召了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奔赴前線。裡耶秦簡,也有許多"小上造"“小公士"爵位,應該是特殊情況下,立功的小男子。

因此,秦國治下,秦民舉國皆兵。

按照秦國那時人口600萬計算,去掉一半的女性,再去掉三分之一的老弱病殘。



秦國何止“80萬虎狼之師”?

當年,王翦伐楚帶走60萬秦軍。有人說秦始皇這已經“傾囊相送”。

真的嗎?

首都咸陽關中要地需要宿衛,函谷關、武關、大散關等軍事要塞,需要重兵把守。秦國已經征服了韓、趙、魏、燕,這麼廣大的新徵服之土地,肯定需要軍隊駐防;還有北地、代郡、雁門等北部邊防也需要駐守以防遊牧民族入侵。

這些地方林林總總加起來,沒有三四十萬兵力,哪壓得住。

因此,秦帝國在鼎盛時期的軍事規模應當在百萬以上。



秦統一後,銷燬天下兵器,希望普天之下無戰事。那時,秦帝國,應該對全國軍備進行過調整。除了關中要地和天下關口要塞駐防之外,很多曾經需要常年征戰沙場的秦人,都面臨從此放下武器,安心做農民,從此,老婆孩子熱炕頭。

但是,秦始皇末期,又大興戰事,30萬大軍北逐匈奴,50萬了大軍南征吳越。

南征吳越的五十萬大軍,特別徵發刑徒、贅婿、商人等社會底層之人,這些人還是依照舊制,應該是臨時徵召的,己經多年無戰事,參戰的徵兵範圍此時肯定不止秦人,還包括秦統一後的六國男丁。

這些人對秦帝國還沒有認同感,步調不一致,戰鬥力不強,一開始屢屢受挫,也是可以理解的。

這支大軍最終攻下吳越是在當地紮根。中原大亂時,這支大軍沒有回援。

劉邦能長驅直入皆因咸陽守備空虛



秦末起義軍紛起雲湧,史記記載章邯率領驪山刑徒組成一支大軍,也曾經一路凱歌,剿滅陳勝吳廣,打敗項梁。

這支軍隊主體應該是咸陽宿衛軍,好比漢朝南北軍。正因為咸陽戊衛軍都發往前線,劉邦才輕而易舉進入關中,沒有遭遇大抵抗。

秦帝國還有一支精銳之師一一長城軍,蒙恬死後由副將,即王翦孫子王離接掌統兵大權。

當時,鉅鹿之戰,王離是主攻,章邯率領的部隊只負責運輸糧草,可見秦朝為鎮壓起義軍,是將北部邊防軍往回調來支援了。

可惜,鉅鹿之戰,項羽和英布攜手,英布斷糧牽制章邯,項羽正面出擊,最終打敗秦軍,王離被俘。



項羽面對的是四十萬秦軍,這應該就是秦國精銳。

當時秦二世一直不肯面對天下人都起來造反的現實,躲在秦宮依舊鶯歌燕舞,自欺欺人。因此,並未向全國進行大規模的徵兵。加上秦帝國內部權力鬥爭激烈,始皇帝留下的一批重臣,被迫害殆盡,決策失誤,加上一再錯過鎮壓起義的良機,導致秦帝國瞬間分崩離析。


開涮歷史


秦始皇在世時,項羽跟隨叔叔項粱在逃亡、隱居。秦始皇於公元前210年去世。公元前209年項羽跟隨項梁從會稽起兵反秦。

秦將章邯率軍在定陶大敗楚軍,項梁戰死。

公元前207年,項羽率數萬楚軍(後期各諸侯起義軍也參戰),與秦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今河北平鄉)決戰,項羽大勝。此戰基本上摧毀了秦軍主力,經此一戰,秦朝名存實亡了。


跪射俑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國力一天天的雄厚。再經過幾代賢明的君王治理,山東六國基本已經無法再與之爭鋒。在戰國後期,唯一有能力在軍事上與秦國一較高下的趙國,也在長平之戰之後一蹶不振。

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秦軍更是號稱80w虎狼之師,北擊匈奴,南平百越,所向披靡,無人敢與之爭鋒。可就是擁有這樣一支無敵軍隊的秦朝,在短時間內就被各路起義軍打到,而項羽更是在鉅鹿之戰中殲滅數十萬秦軍。

因此,大家便有了疑問,是項羽太厲害了?還是秦軍變差了?亦或者是和項羽交戰的根本不是秦軍?下面就為你解決疑問。

80萬秦軍

根據史書上記載,秦始皇在位期間,秦朝確實擁有80萬虎狼之師,這是毋庸置疑的。其中一支為蒙恬率領的北擊匈奴軍,還有一支屠睢率領的南平百越的軍隊。

一、北擊匈奴的蒙恬大軍

根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

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裡。

可見,蒙恬確實率領了一支30萬的大軍抵抗匈奴。隨後,秦始皇在第五次巡遊中病逝,李斯和趙高策劃了沙丘之變,扶胡亥登基,是為秦二世。胡亥登基後,趙高唯恐蒙恬再次得勢,就整天像胡亥進獻讒言,最後將蒙恬殺了。而這30萬大軍則被王離接收,《資治通鑑》記載為“將軍恬不矯正,知其謀,皆賜死,以兵屬裨將王離。”

因此,蒙恬率領的30萬北擊匈奴的大軍最後歸王翦之孫王離統帥。

二、南平百越的屠睢大軍

歷史上記載,秦始皇曾經兩次攻打百越地區,第一次就是屠睢率領的50萬大軍。《淮南子·人間訓》記載,

又利越之犀角、象齒、翡 翠、珠璣,乃使尉屠睢發卒五十萬。

因此,可以看出,第一次攻打百越之時,確實是率領了50萬秦軍。然而,由於秦軍對南方地區氣候的不適應和糧草的運輸困難,再加上百越地區當地人民抵抗情緒異常激烈,因此第一次攻伐百越以失敗告終,而根據學術界的討論,這次南征百越死亡達到30萬之多。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再加上靈渠糧道的開通,秦始皇以任囂為主將、趙佗為副將,再次徵召10w大軍加入攻打百越的隊伍,總計30萬秦軍。這次戰鬥沒有遭到什麼抵抗就佔領了嶺南全境,並設置了南海、桂林、象郡等三郡。

因此,此時任囂、趙佗手上依然掌握著30萬的秦軍。

三、總結

由此可以看出,秦始皇在位期間,確實有著80萬的虎狼之師。雖然南平百越死傷了30w,但是在秦二世在位之時,依舊有著60w的秦軍。

關乎秦朝命運的鉅鹿之戰,王離率兵支援

以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為開端,各地紛紛揭竿而起,率領軍隊直逼咸陽。而此時因調動軍隊太慢,遠水解不了近渴,所以章邯勸秦二世赦免驪山囚徒,以此抵抗起義軍。

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陳勝之反秦,秦使王翦之孫王離擊趙,圍趙王及張耳鉅鹿城。——《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而章邯也確實了得,靠著這支囚徒軍隊擊敗了陳勝吳廣的起義軍,並且在隨後項梁的進攻中,成功的撐到了支援軍的到來,反攻項梁,將其擊殺在定陶。也許是項梁這個大將都戰死了,章邯覺得楚軍已經不足為慮,於是率領王離、涉間共四十萬圍攻鉅鹿。而這鉅鹿之戰,也是關乎秦朝命運的轉折點。

當時王離率領20萬軍隊圍困鉅鹿,而章邯則率領20萬大軍屯駐於鉅鹿南數里的棘原,為王離提供糧草。而此時的項羽展現出驚人的戰略指導天賦,先是斬殺宋義,自立為上將軍,然後派人阻截章邯,使其不能支援,並下令燒燬營帳,毀壞船隻和鍋碗,每人只帶三天口糧,這就是“破釜沉舟”的由來。最後王離兵敗被俘,涉間自殺而亡,鉅鹿之戰以項羽的全勝而告終。此時,章邯手上依舊有著20萬秦軍,而項羽僅有6萬楚軍。

隨後,章邯雖多次敗於項羽,但好在兵力依舊佔有優勢,還能穩住。不料秦二世卻沒能看清此時的形勢,多次派人指責章邯,由於之前秦二世多次殘殺忠良,章邯唯恐重蹈覆轍,於是與項羽簽訂合約,投降歸楚。而項羽唯恐20萬秦軍發生譁變,於是將他們就地坑殺。

至此,秦軍主力消耗殆盡,只留下南平百越的30萬秦軍了。

南平百越的30萬秦軍

大家可能有所疑問了,前面大篇幅只講了王離率領的30萬秦軍,那麼任囂、趙佗率領的30萬秦軍在秦朝遭到起義軍攻打的時候又在哪裡?不要急,馬上介紹。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史記·南越列傳》

由於百越地區遠離中原,而秦二世殘忍無道,起義軍勢力龐大,因此任囂認為秦朝大勢已去,與其出兵勤王,不如趁著山高皇帝遠,就此紮根百越,憑藉著山川險要,也足夠自立一國了。於是,在任囂死後,趙佗就在百越安營紮寨,自立為南越國了,而趙佗史稱“南越武帝”。

雲軒君說

秦始皇在消滅六國以後,確實有著80萬的虎狼之師。雖然在第一次徵越戰爭中死傷了30萬 ,卻依舊能夠湊出60萬的大軍,鎮壓起義軍應該說戳戳有餘。那麼為什麼秦朝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被項羽推翻了呢?項羽有沒有和真正的秦軍交戰過?

項羽在鉅鹿之戰中,消滅了王離率領的20萬大軍,而後又數次擊敗章邯,使得章邯遭到胡亥譴責,由此心生懼意,投靠了項羽。而項羽害怕秦軍譁變,於是將其全部坑殺了。至於百越的30萬秦軍,壓根就沒來幫忙。

因此,項羽是有和真正的秦軍交過手的,並且親自殲滅了王離軍,不過並沒有達到80萬之多,章邯的20萬秦軍是被項羽坑殺的,而趙佗的30萬秦軍則是自立為王了。可見,儘管項羽確實有著打敗秦軍的實力,但是歸根結底還是因為秦朝的暴政喪失了民心。否則,60萬秦軍一起出徵,項羽能否推翻秦朝,還真不好說。


溫明昊


秦始皇一統天下的時候,當時有百萬雄師,但是秦始皇死後僅僅三年大秦帝國就亡了。為何大秦帝國滅亡的如此之快呢?這些之前跟隨秦始皇一統天下的秦軍跑到哪裡去了呢?

當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秦軍差不多確實有百萬之眾,三十萬的蒙家軍北擊匈奴,然後修築長城,一直沒有回來過。還有五十萬的秦軍開始南征,秦始皇想把嶺南之地也納入秦國的版圖。還有數萬之眾拱衛咸陽,還有修驪山有數萬軍隊在駐守,關中是秦國的大本營,當時函谷關秦始皇也是駐守了數萬部隊,加上各地的駐軍,肯定是超過了一百萬的。

但是畢竟這個時候離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了,這個時候的秦軍也不再是當時的老秦人了。秦漢時期人的平均壽命只有二十多歲,當時四十歲以上就算是老人了,所以這個時候已經過去了十幾年了,最新跟隨秦始皇打天下的秦軍早就已經不在了。而這個時候很多秦軍都是六國的之前的人,比如說當時南征的五十萬,真正的秦人只有二十萬左右,很多都是楚地的,目的就是因為楚人瞭解這一代。還有當時守衛長城的北方軍團,也有很多的趙人,燕人等等。

到了全國都開始反秦的時候,這些軍隊自然不會一心一意的跟隨秦國去打的,所以戰鬥力肯定是沒法和秦始皇時期相比的。

項羽和秦軍的主力部隊交鋒肯定是有的,規模最大,影響最大的一次就是鉅鹿之戰,當時王離的二十萬部隊被項羽數萬人擊潰。項羽的破釜沉舟把自己逼上了絕路,沒想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打贏了。王離的二十萬人,就是當年的蒙家軍,跟隨蒙恬徵匈奴,修長城的蒙家軍,結果還是敗了。所以不得不說項羽還是非常強悍的。

後來章邯所率領的二十萬囚徒軍,也是被項羽打的投降了。當然這二十萬也不算是真正的秦軍了,是章邯臨時組建的,當時這些人都是在驪山秀陵墓的被拉來打仗的,但是在章邯的帶領下能夠打贏各路義軍,還殺了項梁,可見章邯作為秦國末期的名將不是浪得虛名。

但是之前南征的五十萬秦軍就沒有回來了,知道大秦的滅亡,這五十萬秦軍也是沒有回來的,後來在南方還自己建國了。一直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納入漢朝的版圖。


中國歷史研究所


秦始皇的八十萬虎狼之師,是有和項羽交手的。

當初這八十萬軍隊,五十萬被秦始皇派到了嶺南去平定百嶽去了。剩下的三十萬大軍,交給了大將蒙恬,讓他北逐匈奴,修萬里長城去了。

項羽當年在鉅鹿打的秦軍,正是蒙恬所帶領的這三十萬精銳部隊。

只不過當時帶領秦軍的將領不是蒙恬,而是副將王離。

大家都知道蒙恬是被趙高和李斯夥同秦二世殺死的。

蒙恬去世之後,這三十萬軍隊,就落到了王離的手下。

秦末大亂的時候,王離帶領的這三十萬虎狼之師,就打到了趙國的鉅鹿城下。當時他們圍困了鉅鹿城,長達幾個月,但是,因為鉅鹿城比較堅固,所以,久久不能攻打下來。

就是在這時候,鉅鹿城裡的趙王以及宰相張耳,開始向其他諸侯王發出救援信,讓其它諸侯國,趕緊趕來,一起打秦軍的。

但是,很遺憾的是,其它諸侯國派來的兵馬,來到鉅鹿城下,看到如此精銳的秦軍之後,他們都不敢出兵了。

畢竟秦軍太強悍了,這支軍隊,當年都參加過統一六國的戰爭,可以說,他們是相當有經驗的。

來救援的軍隊,怕打不過秦軍。

所以,也就在附近觀起戰來。

此刻只有楚國的項羽沒有來,項羽耽擱時間是因為主將宋義導致的。

因為宋義的不作為,整天花天酒地,不思進取,接到了救援信,也不去救趙國。項羽實在看不下去了。所以,他就把宋義給殺了。

宋義被殺之後,項羽控制住了局面,然後被軍隊裡的人,擁護成為了主將。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項羽帶領著軍隊,開始火速向趙國的鉅鹿趕來救援的。

項羽就是經過了這一番周折,才趕到了鉅鹿城下的。

來到鉅鹿城下,項羽看到觀戰的同盟國,他也沒有理會。項羽選擇了自己打自己的,不管別人怎麼看。也就是說,他要帶領楚軍和強悍的秦軍作戰了。

於是,就出現了歷史上極為有名的破釜沉舟事件,結果項羽帶領的楚軍和秦軍在鉅鹿城下廝殺了起來。

因為項羽指揮有方,先是斷了秦軍的糧道,然後又拼命的和秦軍英勇的廝殺。秦軍被楚軍不要命的氣勢所震撼。他們不知道楚軍這次是來玩命的,畢竟楚軍沒有退路了,此戰,他們只需勝利,不能失敗。

因為船被沉了,鍋被砸了,不拼命只有等死。

最終王離的二十萬大軍,幾乎被項羽帶領的楚軍打敗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圍觀的同盟軍,看到了秦軍快敗了,他們才敢加入到戰爭中,然後和楚軍一舉把秦軍給打敗的。

所以說,鉅鹿之戰就是憑藉著項羽帶領的楚軍擊敗的。

因此,項羽也是有和秦軍的虎狼之師打過仗的。

當然了項羽打的只是秦始皇八十萬中的三十萬人馬,另外派去嶺南的五十萬大軍,在知道秦末中原大亂之後,他們就脫離的秦朝組織。在南方成立了一個獨立的諸侯國,也就是歷史上的南越國。

不過到了漢武帝的時候,漢武帝又把南越國給打敗,然後劃入到了大漢的版圖之內。


漢史趣聞


答案是肯定的,項羽肯定和秦軍交戰過,只不過,秦自統一天下後秦軍早已分散到全國各地中駐守了,項羽並沒有遇到真正的秦軍主力。

秦末之時,只有九原王離率領的三十萬秦軍還算完整,其餘秦軍早已被打散分配到各地駐守。很多人以為任囂趙佗率領了五十萬秦軍攻打嶺南並駐守在嶺南了,其實不然。秦攻打嶺南有兩次,第一次幾乎是慘敗,並沒有拿下嶺南。第二次攻打嶺南秦軍並沒有那麼多,大部分是從楚地徵發的百姓隨軍進攻嶺南。很多人幻想如果趙佗回救中原也許秦就不會被滅。實際上趙佗就是想回救中原也沒有那個實力,中原一亂,趙佗立即封鎖了出入嶺南的關口,為什麼?就是因為那幾十萬從楚地遷徙來的百姓,如果他們知道楚國已經復辟,那麼他們也會乘勢而起跟著反了,到時候嶺南也會跟著亂起來。況且嶺南的秦軍並沒有多少。。。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過程中,秦國人口跟隨著秦軍征戰的步伐不斷地流向中原各地,統一天下以後秦始皇遷徙天下人口填充關中,這也是為什麼秦二世遇到危機時關中幾乎無兵可徵(秦二世不可能信任那些新遷來的人口)。

從出土的秦簡中我們可以知道秦法並不苛刻。那麼為什麼,劉邦廢除秦法而民眾大悅呢?就是因為這是關中的人口早已不是原來的秦人。新遷徙來的人口還無法適應秦法。

項羽遇到的真正秦軍主力只有王離的那十萬九原邊軍。


八月初節


項羽當然和正規的秦軍交戰過,並且戰勝了,這場戰役就是鉅鹿之戰。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秦國正規軍主要集中在兩個方向分別是北上和南下,一是蒙恬率領大軍30萬,北卻匈奴千里,奪取了匈奴控制的河套地區;二是由秦將屠睢、任囂、趙佗等率領的50萬大軍南下進攻百越地區,並在那裡長期駐守,這就是所謂80萬秦軍的去向。

秦軍主力的北上和南下

秦始皇死在沙丘之後,胡亥、趙高、李斯等人謀劃沙丘之謀,矯詔以秦始皇的名義將秦始皇長子扶蘇和蒙恬賜死,扶蘇當時就自盡,蒙恬還要查問究竟,於是被囚在陽周,於是蒙恬的兵權被移交給部將王離。後來蒙恬當然是被處死了。

陳勝吳廣起義之後,陳勝手下大將周章率軍向西伐秦,秦朝緊急命令章邯徵用驪山的服勞役的民夫組成大軍迎戰,結果在澠池打敗周章,隨後章邯又擊敗魏王咎和前來救援的齊王田儋,還幹掉了陳勝,隨後項梁和項羽自江東起兵起來,擊敗章邯,但是不久章邯在定陶擊敗並殺死項梁,此後章邯認為楚地已經沒有什麼威脅了,轉而北上進攻趙國。

秦末大戰的主要戰役

此時的形勢對秦國一片大好,魏國、陳勝、項梁、田儋等都被章邯幹掉,於是章邯聯合從河套地區趕來平叛的王離聯合的秦軍,進攻張耳和陳餘輔佐的趙國,具體分工是王離率領秦朝河套駐軍將趙王歇和張耳包圍在鉅鹿,而章邯負責王離秦軍的糧道,反秦力量一片危機,趙國向楚國求援,後楚懷王熊心派號稱是卿子冠軍的宋義為主將,項羽和范增為副將遷往救援趙國,結果半路上宋義也停步不前,項羽於是發動兵變,砍了宋義,然後帶領楚軍北上救援楚國。

鉅鹿之戰形勢圖

在鉅鹿大戰之前,項羽破釜沉舟,在前來救援的諸侯都止步不前的情況之下,帶領楚軍向秦軍河套方面軍進行猛烈衝殺,並且生擒秦軍主將王離,迫使秦軍副將涉間等自殺,取得了鉅鹿之戰的決定性勝利,也消滅了秦軍在中原的僅存的正規軍,也是秦軍最強大的力量。

隨後贏得鉅鹿之戰的項羽成為諸侯之長,他帶領所有前來救援的反秦聯軍與章邯大戰,章邯在前方戰局不利,後方胡亥、趙高又逼迫太急的情況下,選擇投降項羽。

項羽在鉅鹿一戰殲滅幾乎所有秦軍主力

秦國當時的三股主要軍事力量,王離的河套秦軍在鉅鹿一戰被項羽消滅;任囂、趙佗(屠睢戰死,任囂病死,趙佗成為主將,據嶺南自立)的嶺南秦軍,佔據嶺南自立沒有回師救援秦國;而章邯徵調驪山民夫新組建的秦軍,在鉅鹿之戰後投降項羽,秦國喪失所有的軍事力量,亡國已成定局。


大東北的小豆包


秦軍統一六國時,的確有八十萬虎狼之師。至少王翦在伐楚之戰時,向秦皇要六十萬軍隊才肯出戰,這是史有所載的,而秦始皇咬咬牙真還給了,總不會給得一兵不剩吧?何況蒙恬北拒匈奴還至少有十萬人馬呢!

而到了陳勝、吳廣起義之時,怎麼不見了秦軍的虎狼之師,章邯還要去用驪山之囚為軍去四處征討呢?

想想,秦統一六國之後,天下一統,秦始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交六國的兵器,據說用收繳上來的兵器鑄了十二個大銅人。沒了武器,天下人徒手造反可就不容易了。再接下來自然是裁軍。部隊是靠老百姓供養的,天天不產糧食,吃得還不少。和平年代,那個養這麼多壯勞力?都回家種地去,不僅不吃糧食,還給國家上稅,這多好!再說,有戰功者按秦法就得封賞,地盤大了,自然是分賞到全國各地,不可能都聚在老秦國,這樣人也散了。

還有一大批人,記得王翦帶的那六十萬精兵嗎?他們可是一直打到了百越,設的桂郡和象郡,這可是今天兩廣和越南一帶了,在那兒留下駐守的,不會低於30萬人,這可都是老秦人!之後中原地區劉邦項羽打得亂七八糟,後來劉邦贏了天下,一直派人去安撫招降的南越國,那裡才是秦虎狼之師的最集中地,劉邦一直都不想去派兵打,封王都可以,因為他知道不好打呀!直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才真正併入中央。

這就是八十萬虎狼之師的去處。在這種情況下,與項羽作戰的章邯,手下之兵已遠不是秦統一六國時的軍隊,有少數秦軍之後,也遠不復其父兄之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