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地主刘继祖给朱元璋一块地葬父,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是如何回报的?

淡定来了


朱元璋虽说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被评价为军事能力仅次于唐太宗的一代雄主,但他除了拥有辉煌之外,也曾拥有过一段凄惨悲凉的少年时光。

他常常说自己是“淮右布衣”,这一点并没错,他曾经确实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出身远远低于汉朝开国皇帝刘邦。

刘邦拿着秦朝发的薪水,即便干活也能活得洒脱,刘邦是想着怎么活才更好玩。

可是,朱元璋却是在想怎么样才能够活得下去,只有活下去,他才有资格像刘邦一样去想怎样才能活得更好。

1344年的濠州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饥荒和瘟疫,朱元璋虽然在这场灾难中活了下来,可是他的父母却不幸地死了。

饥荒来了,他们吃什么?他的父母为了能让他和他的哥哥们吃上一口饭,自己忍饥挨饿,这才饿垮了自己的身体,所以才没能挺过去。

看着父母冷冰冰的尸体,朱元璋伤心了好一会儿,可很快他又顾不上伤心了,因为人死了总得入土为安才好,但是这对当时只有16岁的朱元璋而言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也可以说是朱元璋崛走向崛起的第一个考验。

他们家没有一分地,他要怎样才能获得一块地用来安葬自己的父母?

他当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地主刘德,父母给刘德当了一生的佃农,自己也曾给刘德家放过牛,再怎么说也有那么一点情分。

所以,朱元璋去找了刘德,想让这位刘地主给自己一块坟地用来安葬父母,可刘德是什么人?是一毛不拔的地主,更是吸人血的地主,朱元璋想让刘德平白无故地给他一块坟地,无异于是痴人说梦。

刘德一听说朱元璋这个穷小子来找自己要一块坟地,一来觉得晦气,二来当然也不可能舍得给,于是将朱元璋给痛骂了一顿,又让人将他给轰走了。

朱元璋尝到了人情的冷漠,也看到了“高高在上”的地主根本不可能和自己谈什么情分,是他自己一厢情愿地认为或者奢望刘德会出手相助而已。

对于刘德而言,自然是有好处一切好说,没好处一切免谈。

所谓的“情分”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是不堪一击的,这恐怕也是当时年少的朱元璋在被刘德痛骂之后所领悟到的一个道理罢!

那时候的朱元璋也和多数人一样,在没出社会之前认为一切皆是美好的,出了社会才明白现实永远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残酷。

他垂头丧气地从刘德家中出来,刘德没有给坟地,难道要让父母暴尸荒野不成?朱元璋的内心很纠结,也很痛苦。

倘若后来没有人出手相助的话,朱元璋恐怕也只能选择让父母暴尸荒野了,甚至让他暴尸的“荒野”都没有,因为荒野也是地主们的呀!

朱元璋能够从一个乞丐打拼成为一个皇帝,除了他自己确实很有能力之外,当然也少不了贵人的帮助。

他之所以能够顺利地安葬死去的父母,也正因为得到了一个“贵人”的出手帮助,这个贵人也不是别人,正是刘德的哥哥刘继祖。

刘继祖不像刘德那般无情冷血,他在听说了朱元璋的遭遇之后,生出了恻隐之心,他很欣赏朱元璋的孝心,也很同情朱元璋的无能为力,于是便送给了朱元璋一块坟地。

对于刘继祖而言,左右不过一块三尺之地,只是随手施舍而已。

可对于朱元璋而言,这却是再造之恩,所以朱元璋在心中一直记着刘继祖的这份恩情,想着什么时候能够报答刘继祖。

只是那时候的朱元璋别说报答刘继祖了,他自己能不能活下去还是一个未知数呢!

朱元璋也是一个豁得出去的人,为了活下去,他决定去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只要打打柴、挑挑水、撞撞钟,便能够有口饭吃,朱元璋恐怕做梦都能笑醒,当然要是能够只念念经便有饭吃自然更好。

让朱元璋没想到的是当和尚也不稳定,皇觉寺养不起那么多吃闲饭的和尚,所以他才在皇觉寺待了一个月便被打发出去要饭了。

是和尚,还是乞丐?

朱元璋有时也分不清自己是什么人,他也没力气想这些,他只想活下去。

可谁又能想到这个又当和尚又当乞丐的朱元璋竟然在二十八年后当了皇帝呢?这个时候的他也终于有能力去报答刘继祖了。

朱元璋回到濠州,祭拜完了父母之后,便让人去找刘继祖,可惜没找来刘继祖,却听到了刘继祖早已死去的消息。

他不由一阵感叹,感叹完了之后,又觉得刘继祖之恩不能不报答,于是下令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可世代继袭。

这“义惠”二字,实际上说的便是刘继祖仗义出手,施以恩惠之事,朱元璋的意思便是让自己的后代皇帝记住刘继祖的这份恩情,让他们善待刘继祖一家。

朱元璋不仅封赏了刘继祖,哪怕是曾经对他没有一点怜悯之心的刘德,他也给了不少赏赐。

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是皇帝了,对于恩情,他得报答,对于可有可无的仇怨,他也得学会放下,这是帝王当有的胸襟。


宁糊涂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有两个侯爵的受封完全不凭军功,一个是朱元璋的姐夫李贞,曹国公李文忠的父亲;一个就是凤阳的地主义惠候刘继祖。

李贞就不说了,朱元璋的二姐嫁给他后,生了儿子李文忠,李贞在朱元璋一家落魄的时候对其多有资助。朱元璋登基后,记得姐夫的恩惠,洪武三年,拜李贞为荣禄大夫、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右柱国,封为曹国公。

李贞被封公爵既靠他是朱元璋的姐夫,也是因为儿子李文忠战无不胜,那么地主刘继祖就凭了一块荒地。

纠正大家一个概念,朱元璋的父母、哥姐并不是饿死的,而是染了瘟疫而亡。元末时期,中原大地瘟疫横行,大多数百姓深受其害,朱元璋的很多至今都死于这场瘟疫,朱元璋的二哥和大姐才是真正被饿死的。

朱元璋的父母和大哥在一个月内相继染病而死,大姐、二姐都已经出嫁,朱元璋和二哥抬着父母的尸体不知道如何安葬,因为没有一块土地是属于他们家的。

哥俩先找到了朱家世代打工的佃主刘德家,恳请刘德看在朱家世代为刘德佃户的份儿上给一块地埋葬父母。地主刘德拒绝了,理由很直接,你家给我当佃户,我没有少给你们工钱和口粮,至于送地葬父,不答应。

朱家兄弟没有办法,整个村子里的有钱人家本来就不多,求来求去也没人愿意帮助他们。这时候刘德的远房堂哥刘继祖知道了朱家哥俩的事情,主动找到朱元璋,给了他们一块荒地埋葬了父母,并且还请他们到家里吃了一顿饱饭。

朱元璋和二哥埋葬了父母后,就外出逃荒了,他与二哥分别逃亡,二哥后来饿死了,朱元璋当了乞丐,在皇觉寺出家当和尚期间投奔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并没有忘记凤阳的乡里乡亲,不但迁徙了十万江浙大户填充凤阳,而且把凤阳设置为中都,给予特别的行政待遇,而且对于他们村子里的那二十多户更是照顾有加,连不给他地埋葬父母的地主刘德不但没有受到报复打击,还很理解他的难处。

朱元璋当皇帝后,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深为惋惜,追封他为义惠候,其子继承爵位,并世袭罔替,直到明朝灭亡。

与人为善,总是好的。


沉墨I方之城


别看朱元璋嗜杀成性,但是他其实是一个重恩情并且孝顺的人。

朱元璋有一天决定回乡祭祖,去祭拜父亲。在朱元璋来到濠州钟离西乡的时候,大排场吸引了无数当地人前来观看,这样的仪仗和阵势让他们很好奇,也都议论纷纷,有知情的人说,这皇帝就是朱重八,当初在咱们这里住过。

人群中的刘德一听到这个名字,仔细盘问之后,差点吓尿了,转身就要跑。这时正好被朱元璋看到,叫住了他,当着众人的面,朱元璋原谅了他,说他当初的决定也是人之常情,毕竟谁都有难处,刘德一听,感恩戴德的谢恩。

朱元璋前去父亲当年尸体的地方,在那里盖了祠堂。朱元璋都做完了以后,想起了当年给他地下葬的刘继祖,于是问起他来,结果刘继祖早已离世了,朱元璋伤心不已,于是赐给了刘德田地30顷,免除徭役10年。同时下令,世代后世皇帝都要照顾刘继祖的家族,这一照顾就是二百多年,算是朱元璋对他当年的照顾做的报答吧。


我沙漠独行者


布衣天子朱元璋出身贫苦,他的父母和大哥相继在瘟疫中死去,朱元璋和二哥弄了两张席子来包裹父母和大哥的尸体,但是他是一无所有的贫民呀,没有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父母和大哥往哪埋葬身呢?

这时候朱元璋兄弟俩想到了给他打工的地主刘德家,因为纵观整个村子里边都是穷人,富人可以说是屈指可数,只有刘德能帮自己,哪怕是给自己一块地一块薄地,让他葬身父母也行,于是小哥俩战战兢兢地来到刘德的门前,没想到吃了一个闭门羹,刘德不但不同意,而且还把小哥俩给羞辱了一顿,没有办法他们只能离开,另想其他的办法。



这时候,有一个人听说了朱元璋兄弟俩的遭遇,送给他了一块地来埋葬父母顺便让他们吃了一顿饱饭,这个人不是别人,是地主刘德的堂兄刘继祖,这就等于雪中送炭啊,朱元璋兄弟俩感动的热泪盈眶,真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当时的心情,他用刘继祖给他的这一块地埋葬了父母,事情完毕之后拜别了他,朱元璋为了能吃上饭去了皇觉寺当和尚。


公元1368年,四十岁的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虽然已经贵为天子,但是朱元璋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他的老家安徽凤阳县,朱元璋就想把它弄成副都,让那里的百姓过上好日子,一顿饭能吃两个馍,三张大饼的日子,对于有恩于他的地主刘继祖朱元璋更是不敢忘记,因为当年要不是人家赠送了一块宝地,他的父母和大哥连葬身之处都没有啊。

但是,朱元璋当年十几岁,现在40岁,当年的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听说刘继祖已经不在人间了很是感伤,但是他转念一想,刘继祖虽然死了,但是他还有后代呀,把他的恩情给的,转化到他的后代身上也不是挺好的吗?于是,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封刘继祖的夫人为侯夫人,刘继祖一家也因此世受明朝皇恩,一直到明朝灭亡。



结束语:朱元璋不仅还了刘继祖的恩,为了彰显皇家气度,他也没有和曾经呵斥他的地主刘德计较,还看在刘继祖的份上,给了刘德丰厚的赏赐。 刘继祖到死也没想到,自己曾经的一个小恩小惠竟然换来了如此丰厚的回报,能够在别人落魄之时雪中送炭的人才是最让人难忘。


佳宁姐姐说历史


朱元璋有个不幸的童年,他家侍奉的地主叫刘德。

朱元璋童年的时候,并不是自由之身,他们家属于是佃农。说白了就是给人家地主家种地的。这种人在当时也是属于最为贫苦的人,他们都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尽管那时候朱元璋很小,但是,他也是要给地主家干活的。

当时,朱元璋家侍奉的地主叫刘德。

刘德这个人很势力,他是看不起底层人民的,所以,朱元璋一家人,对他也是格外的憎恨。

不过,迫于无奈还必须要为他服务,才能生活下去。

关于刘德这个人,朱元璋对他的印象,极其的不好,因为在朱元璋小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正是刘德的无情,让朱元璋忌恨了他一辈子。对于朱元璋来说,当时若是杀人不犯法的话,相信朱元璋就会把刘德给杀了。

那么刘德做了什么事,让朱元璋如此的忌恨他?

原来呀元末的时候,中原发生了瘟疫,再加上又赶上了自然灾害。所以,很多人因为饥饿而去世了。

在这些去世的人当中,就有朱元璋的父母。

没办法,那时候朱元璋家真的是太穷了。有点吃的,他的父母也是让给了自己的孩子吃。正是因为长期的饥饿和劳累压垮了他们。

对于少年时期的朱元璋来说,他父母的死亡,就如同他的靠山轰然倒塌了。但是,人死不能复生。朱元璋必须要面对这个现实。

当时,最为紧迫的事情,就是朱元璋必须要把自己死去的父母给安葬了。

可是,天下之大,朱元璋并找不到能够埋葬自己父母的土地。因为他们家里没有地。这时候朱元璋就想到了地主刘德。毕竟父母给刘德打了一辈子的工,到了父母去世了,给刘德要一块地安葬,刘德应该不至于不给吧。

但是,当朱元璋找到刘德之后,他发现刘德不但不给他土地,还把他给赶了出来。朱元璋陷入到了无限的悲痛当中。

当时的他不知道如何做了?

刘继祖的出现,解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让朱元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看到了新生。

朱元璋给刘德要土地埋葬自己的父母的事情,没有成功。这时候朱元璋觉得走投无路了,他陷入到了无限的悲痛之中。

就在这个时候,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出现了。

刘继承告诉朱元璋,我们是邻居,你有什么事应该先来找我呀。你眼下是不是要埋葬自己的父母?我们家别的没有,但是,土地还是有一些的。

这样吧,我给你一块土地,让你先安葬了你的双亲。

朱元璋感到了来自邻居之间的温暖,他谢过刘继祖之后,就把自己的父母,埋葬在了刘继祖给他的半山腰的地盘上。

因为这件事,朱元璋恨死了刘德,但是,对于刘继祖对他的好,他也记下了。他发誓日后若是发达了,他一定要报答刘继祖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地主刘德死里逃生,刘继祖被封为了侯。

不得不感慨,人的命运是无常的,谁能想到昔日的佃户朱五四的儿子朱元璋竟然成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当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要荣归故里了。

这时候朱元璋自然就想到了刘继祖,他必须要报当年刘继祖对他的恩情。但是,当他回到老家,他发现刘继祖已经去世多年了。

朱元璋悲痛了一会,他还是把刘继祖给封为了侯,他的侯爵让他的儿子来世袭。可见,朱元璋这个人,还是十分的讲情义的。

当刘德听说昔日的下人朱元璋回来了。而且此刻的朱元璋竟然成为了天下的主人。这下把刘德给吓坏了。

他主动的找到朱元璋,然后给朱元璋赔礼道歉磕头,让朱元璋饶他一条狗命。朱元璋尽管对刘德恨的要死,但是,他还是选择原谅了刘德。

毕竟现在的他是皇帝了,不能给小民斤斤计较。所以,他告诉刘德,当时的你做的也没有错,毕竟你预料不到日后我会发达。

对于你的恶性,我就不予计较了。因此,刘德也就死里逃生了。


历史中百科


以善良为出发点的投资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地主刘继祖就是如此。他因对朱元璋最为落魄之时的善举,而从一个小地主摇身一变成为大明王朝的侯爷,尽管自己无法享受侯爷的生活,但子孙世袭,使他的家族成为有明一朝延续最久的侯爵世家之一。

朱元璋是一位布衣天子,他出身贫寒,这种贫寒可以说是社会最底层的穷困,乃至于父母去世都无钱下葬。

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后朱元璋改为朱世珍),他与陈氏生下四子两女,朱元璋是排行最小,他的三哥朱重七皆早夭,父亲与二哥体弱多病,靠着零工养家糊口,家里的重担也就落在朱元璋身上,朱元璋打小为地主刘德家放牛,换取一些粮食。元至正四年(1344年),元廷的苛捐杂税本就使得人民苦不堪言,加之淮北地区虫旱灾害严重,致使朱元璋家乡濠州饥民饿死的现象普遍发生,随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爆发。

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大哥朱重五便是死于这场天灾人祸。朱元璋与二哥没钱下葬父母,只得求助于雇主刘德,但换来的只是刘德的破口大骂。同村的另一位地主刘继祖出于同情,将自己的耕地播出一块予之安葬,朱元璋虽任买不起棺材,但好歹是给父母一个长眠之所,他与二哥用破衣裹住父母尸体,草草下葬后便各谋生路去了。

“媪为具少仪物,得礼寺僧高彬为师”——《明太祖实录》

就在此时,朱元璋人生中另一个救急于危难的同乡出现了,这就是同村的汪家。汪家婆婆看到朱元璋骨瘦嶙峋的样子,暗生怜悯,于是为他指明了出路,让他出家当和尚,混口饭吃尚能保住性命。与此同时,汪婆婆为朱元璋置办下一身行头,装上干粮,让儿子汪文护送到了皇觉寺,朱元璋至此开启了和尚生涯。

有恩必报

1366年,朱元璋的军队已经势不可挡,当濠州守将李济投降之后,朱元璋算是将自己的家乡夺了回来。此时的朱元璋离家久已,怀着对家乡和父母的思念,他决定亲往濠州祭奠。



“乡里亲戚爱厚者,惟足下二人”。——《明太祖实录》

这次回乡,朱元璋除了祭奠父母,最想拜见的就是在危难之际帮助自己的刘继祖和汪婆婆,但此二人早已亡故,这使朱元璋稍显失落,好在是刘继祖之子刘秀、汪婆婆之子汪文尚在,故而此二人受到了朱元璋的报恩,朱元璋赏赐二人田地、金银丰厚,并永久性免除两家赋税徭役,同村乡里长亲也几乎全都不同程度的受到朱元璋的恩赐。两年之后朱元璋称帝,他令人回凤阳设立皇陵祀祭署,并“以汪文为署令,刘英(刘秀更名)为署丞,专典祀事”,以此任命使二人“不去其乡而身享安荣之贵”。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万历野获编》

时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再对曾经的救急恩人刘继祖进行追封,封其为义惠侯,其夫人娄氏追封侯夫人,从侯爵封号来看,朱元璋也是为了赞扬刘继祖的大义之举,也说明朱元璋是一个有恩必报的人。

综上,朱元璋在贫困潦倒的时候,刘继祖的善举如及时雨一般,而其中包含更多的是邻里间的恩情,这也是饱经战乱的年代里,最能打动朱元璋内心的地方,故而刘家获得了朱元璋报恩,子孙后代世袭侯爵,成为明朝历时最久的侯爷之一。

参考资料:《明史》、《明太祖实录》、《万历野获编》


棍哥观史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用传奇两个字来概括,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出身的贫民,能够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绝对是任何人也意想不到的。当上皇帝的朱元璋最痛恨贪官,虽然有人说朱元璋好杀戮,但是他杀的都是贪官,不法之徒,只是后来的人为了摸黑老朱,故意把他写的那么残忍。但是对于百姓来说,他是个好皇帝,这一切都源于自己少年时的贫苦生活,他知道农民最苦,贪官可恶。


朱元璋小时候的痛苦回忆

朱元璋出生于元朝末年一个贫苦家的农民家庭,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朱元璋是朱五四的第四个孩子,连上叔伯家的孩子,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原名叫做朱重八。是不是觉得老朱家的人名字好奇怪,其实不用奇怪,都一样,因为元朝规定,对于没有功名的汉人农民,是不让随便起名字的,都是按出生顺序起名字,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地位低下。

朱重八的童年一直就有一个问题困扰自己,那就是为什么每天都吃不饱呢,为什么地主刘德家不用干活却有肉吃,而自己一家人都干活却吃不上饭。所以朱重八小时候的梦想就和电视剧上演的一样,那就是吃饱饭。

屋漏偏逢连夜雨——朱元璋的亲人去世无处安葬

朱元璋的童年虽然过的不好,可是有伙伴一起玩,有家人在一起,还说的过去。但是后来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怎么死的,肯定是吃不饱又没钱治病啊!这时候的朱元璋也没办法,家人死了只能找个地方安葬啊!



可是家里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和二哥只能去求地主刘德,不管怎么说,父亲也是给他打了一辈子的工,可能刘德会发发善心帮助自己。但是刘德断然拒绝了他,还对其冷言冷语。

正当朱元璋一筹莫展的时候,最后同村的另一位富户刘继祖得知了这件事,很爽快的就答应了朱元璋的要求,将家里的一块地让给朱元璋,让他安葬自己的亲人,并且刘继祖还安慰朱元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刘继祖的态度让朱元璋十分感动,之后不管朱元璋身处何处,他都从未忘记刘继祖的恩情。


知恩图报——朱元璋

后来在朱元璋还没有称帝之时,刘继祖夫妇就因病去世。刘继祖的儿子刘秀生活也处于困难之中,于是就投奔了朱元璋的大军。朱元璋为了报答刘继祖当年的恩情,不让刘秀参加打仗,让他做了自己的亲卫。因为刘继祖字大秀,朱元璋给刘秀改名刘英。朱元璋对待刘英就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朱元璋称帝后,更是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妻娄氏为侯夫人。当初刘继祖赠与的地方也成了后来朱明王朝皇陵的一部分,且朱元璋下旨以后每一代的皇帝都要善待刘氏家族。而刘氏家族也成为了凤阳的名门望族,和大明王朝一样荣辱与共。

另外,虽然地主刘德对朱元璋不好,但是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却没有和他一般见识,而是赐给刘德了很多土地,朱元璋为什么这么做,肯定也是显示自己的大度仁义,毕竟当时谁也不知道一个放牛娃能成为皇帝,再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再怎么爱民,也是代表的地主阶级,笼络地主阶级也是有利于自己的江山稳定的,所以朱元璋才会这样不计前嫌,赏赐刘德。


总评:刘继祖当年做的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却给自己家族带来了三百年的荣华富贵,由此可见做人还是多多行善的好,有可能你无意间帮助的少年,说不定多年以后也会帮助你。而朱重八也是好样的,知恩图报,传为佳话。


楚风说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被满清黑的不轻,什么“杀人狂魔”“专制”面貌丑陋,鞋拔子脸,大家谁也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毕竟年代太久远了,600年过去了,至于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们现在也无从考究,只能从历史书中一知半解,但是历史又被人无情篡改过。



朱元璋出身卑微,他当过放牛娃,当过和尚,还要过饭,似乎人生前半生的苦他都吃尽了,但是,后来他遇到贵人了,这个贵人就是郭子兴,朱元璋在他的队伍里崭露头角,后来慢慢的竟然给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谁也没有想到,谁也不会想到一个放牛娃竟然能当皇帝,这其中也包括朱元璋幼年之时曾在他家里打工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幼年之时,正赶上元朝末年,民不聊生,再加上安徽地区天灾比较多,所以几乎食不果腹,不得已为了混口饭吃,他上地主家做了一名放牛娃,好多小伙伴跟着他,他们实在是饿极了,朱元璋胆大杀了地主的一只小牛犊,后来遭到地主刘德的一顿毒打。

朱元璋17岁的时候,家乡安徽凤阳县又闹了一场大瘟疫,他的父母和大哥在瘟疫中死去,这时候家里只是剩下朱元璋和二哥,父母的离去让她们俩悲痛欲绝,但是他们作为穷人,没有自己的一块土地,怎么葬身父母呢?这时候朱元璋想到了雇主刘德,他去求刘德帮助,结果却招来了一顿耻笑,还把他赶出了家门。



小哥俩哭着离开了刘德的家,准备擦干眼泪回家再想办法。这时候,地主刘德家的一个远房堂哥刘继祖知道了朱元璋的遭遇,不但给他一块地,还管了小哥俩一顿饱饭,这让朱元璋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暗暗发誓,等着自己出人头地之时,一定要报答人家。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虽然已经贵为天子,但是他依旧没忘记当初给他一块薄地的恩人刘继祖,因为要是没有他父母连葬身之地都没有啊,多年以后朱元璋听说当年帮助过他的恩人刘继祖已经去世,朱元璋感觉到万分的惋惜,于是朱元璋封已经故去的刘继祖为“义惠候”并且颁布圣旨:要著名王朝的后世之君永远善待刘家之人。

总结:当年刘继祖的善举,竟然成就了刘家人,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个放牛娃竟然能当皇帝,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一点朱元璋做到了。


佳宁说历史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的10年后,封刘继祖为义惠侯,这是作为对此人的回报。公元1378年朱元璋颁布诏书,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他妻子封为“夫人”,而此封赏也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至正年间,蒙古人在中原大地的统治已经矛盾百出,各种社会问题集中的暴露出来,然而面对这些问题元朝统治者没有办法解决,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哀鸿遍野,生无庇护之所,死与葬身之地,而朱元璋也遭遇了如此!

公元1343年,朱元璋的家乡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而在古代,每逢旱灾就会有蝗灾,蝗灾过后往往还伴随着瘟疫,这些灾难加在一起给朱家最为致命的打击,15天左右的时间,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以及他的老婆、大哥相继过世。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明史·太祖本纪》


朱世珍是朱元璋父亲,按理说父亲过世做儿子的朱元璋应该及早把父亲入土为安,但是,他不能,他家没有钱,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更别说有自己家的土地,亲人死了连埋葬的地方都没有,真是“死无葬身之地”!

朱元璋去找了地主刘德,刘德是个抠门的地主,别看他有钱有地,可一点善心都没有,朱元璋不仅没有讨到土地,还被臭骂了一顿!刘德自私自利,剥削农民,真是古代地主的缩影!

最后,同乡刘继组看不下去,给了他一块土地,于是,他和二哥找了几件破衣服,用草席裹了父母草草的安葬。

刘继祖仅仅只是朱元璋的同乡,一点的亲戚关系都没有,他也不知道日后朱元璋会当皇帝,刘继祖的举动是出于同情与善心!


随后朱元璋出家当了和尚,25岁时参加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1356年攻占南京,12后攻占元大都,结束蒙古族在中原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称帝,建立大明帝国。

从一个放牛娃逆袭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做了皇帝后的朱元璋论功行赏,而这些封赏的人中就有刘继祖!

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一

公元1378年,朱元璋下诏封刘继祖为义惠侯,他的妻子也被封为夫人,在古代礼仪制度严格,在明代并不是所有人的老婆都可以称为“夫人”,是有严格的等级制度。

刘继祖被封后,他的后人因此也富贵万世,蒙荫子孙,直到明朝灭亡。而我们也能从从这些封赏中看出见朱元璋对他们家的恩情。

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又是从农民当中走出来的皇帝,无论他对刘继祖的封赏,还是对地主刘德的宽宏大量,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仍然没有忘记自己是农民的根本,没有忘记家家乡的人,这一点难得可贵!


南山居史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刘继祖在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帮了朱元璋一把,朱元璋也在建立明朝当了皇帝后,给了刘继祖丰厚的报答

一、刘继祖在朱元璋最无助的时候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使得朱元璋的父母不至于曝尸荒野。

朱元璋的先辈可以说是八辈贫农。那一年,朱元璋17岁的时候,安徽闹旱灾,随后自然就要饿肚子,又闹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和哥哥都死了。

朱元璋贫穷得不能安葬他们。同乡的地主刘继祖心善,看他是在可怜,就给了他一块地,朱元璋才把父母兄长安葬了,这块墓地就是后来的凤阳皇陵。之后朱元璋为了生计,只能到寺庙里出家。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即凤阳陵也。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明史·太祖本纪》

(朱元璋埋葬父母)

之后,朱元璋趁着元末天下大乱,先是跟随郭子兴起义,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的力量越来越大,先后灭掉了陈友谅、张士诚等义军,后来又派徐达、常遇春灭掉元朝。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完成了从乞丐、和尚到皇帝的华丽逆袭。

二、称帝后的朱元璋并没有忘记旧人 ,封刘继祖为义惠侯。

朱元璋称帝后,天下并没有马上安定下来,他还需要平定元朝的残余势力、各地不归顺的义军等等。

总之,经历了元末的动荡后,天下百废待兴。终于闲下来后,朱元璋本想把父亲(追封为仁祖)在凤阳的陵墓进行改葬,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行。就让人给父母的坟墓增土修缮,成为了凤阳皇陵。

朱元璋还让曾经的同乡汪文、刘英等人家世代做凤阳皇陵的守陵人。

皇考仁祖,墓在凤阳府太平乡。太祖至濠,尝议改葬,不果。因增土以培其封,令陵旁故人汪文、刘英等二十家守视。《明史·志第十·山陵》

(凤阳明皇陵)

其中的刘英就是刘继祖的儿子。

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已经去世的刘继祖为义惠侯。在圣旨中,朱元璋是这么说的:我还是百姓的时候,遭遇了亲人去世,不能安葬,你发扬了仁慈的心,把自己肥沃的土地慷慨的赠送给我,让我安葬了父母,这个大恩我不会忘记。因此我封你为侯爵,并且封你的妻子为侯夫人。

九月丙申,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明史·太祖本纪》洪武十一年,诰封刘继祖为义惠侯,其词略云: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万历野获编 》补遗卷一

这样,刘继祖被追封为侯爵,刘继祖的儿孙们世代守卫凤阳皇陵,整个大明朝存在期间都可以衣食无忧了。

朱元璋的这个安排可以说考虑十分周全了,即使是作为明朝的开国功臣,也不会有这样好的待遇。明朝初期的功臣大多被朱元璋杀掉了,即使没被杀掉的,说不定那一代子孙得罪了皇帝就被满门抄斩或者发配了。

综上,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不仅追封刘继祖为侯爵,还确保他的子孙都能够平安富贵了。可以说,刘继祖的一念之仁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朋友们,我是“北冥说史”,爱历史,爱文学,书写有深度的历史,做一个优雅的探索者。感谢您的“关注、点赞、评论、转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