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若只如初见9281


这个问题这么说吧,其实不管是在什么时期鳌拜都是没有叛变的,只不过因为人生的大起大落,鳌拜对于权力的欲望已经盖过了理智,这才导致了鳌拜最后被康熙所不容,但是要说鳌拜叛变那还是无稽之谈的。

年轻时的鳌拜。

其实要说鳌拜的故事那还真的很长,因为鳌拜最开始都不能算是大清的人士,鳌拜是瓜尔佳氏,出生之时是当时的女真部落首领的儿子,只是后来努尔哈赤一统女真各部落,后来建立了后金,然后去世以后而已皇太极继位,继位以后的皇太极积极备战,平生几乎就是在南征北战之中度过的,而鳌拜就是皇太极最为得力的大将,而且在皇太极建立大清朝以后,立下八旗的规定,鳌拜更是直接进了镶黄旗,是上三旗中的皇族所在的旗。

而后皇太极带领着清朝入关以后,更是直接击垮明朝定鼎中原大地,在北京建都,而后时间不长皇太极去世,死的时候的皇太极还没有立下太子之位,但是按照清朝的祖制,这个太子之位就是皇太极的大皇子豪格的,也就是后来的皇帝应该是豪格,但是因为皇太极的弟弟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多尔衮也相当皇帝,而豪格的势力要远远不如这个亲叔叔,就算是在鳌拜等大臣的极力帮助之下,最后豪格还是输了,最后豪格为了不让多尔衮得惩,这才提议拥立自己的亲弟弟也就是年仅六岁的顺治当皇帝,然后顺治上位以后大家在各凭手段,最终结果就是顺治成了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二位名正言顺的皇帝。

人生低谷的鳌拜。

但是顺治这个皇帝干的相当的憋屈,因为年仅六岁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然后完全是豪格和多尔衮说了算,而后多尔衮又是位居摄政王的高位,没多长时间多尔衮就已经是清朝实际的控制人了,而顺治就是一个傀儡皇帝,而往往就是天意弄人,多尔衮在摄政不久之后的一次外出游玩打猎时,摔于马下,重伤不治死了。这让顺治看见了机会,于是顺治马上开始着手启用原来被多尔衮打压的一些大臣,像鳌拜就是其中之一,而且是迅速的清理多尔衮的人马,很快在各位大臣的帮助之下,顺治就坐稳了皇位,而怎么说呢,顺治其实一直就不想当皇帝,只是没有办法,被赶鸭子上架了,后来又过了不久顺治就爱的一位妃子,去世了,伤心欲绝的顺治不久后也去世了(一些影视作品中是出家了)。

而在顺治死之前吸取了自己老爹皇太极的教训,死之前制定了自己的继承人,也就是年仅八岁的康熙帝,而后顺治帝溘然长逝,而后大清开启了康熙时代,而这时的大清朝堂,多尔衮的势力已经被清除的差不多了,而整个朝廷几乎是被四位辅政大臣把控了,这四位是老中堂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而索尼是辅政大臣之首,也就是摄政王的意思了,但是并没有封摄政王。而这时的苏尼年岁已经很大了,对于朝廷之事已经是力有不逮了,而鳌拜和苏克萨哈俩人一直是意见不合,俩人经常吹胡子瞪眼的,只有一个遏必隆是个老好人,谁也不得罪。

巅峰的鳌拜。

而这时的鳌拜因为早年被多尔衮打压的及其的惨淡,现在算是翻身了,所以鳌拜也想要效仿多尔衮,所以鳌拜开始各种结党营私,把控朝政,而且开始是不将康熙放在眼里,如果没有当时的太皇太后压着,鳌拜可能已经控制康熙了,而后随着康熙的长大,鳌拜的野心也是越来越大,不久之后到了康熙皇帝亲政的时间了,而这时的鳌拜正是鼎盛时间,自然不能交出手上的权利,而这时的苏克萨哈竟然上折子请求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让康熙帝自己主政,鳌拜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大怒不以,因为四位辅政大臣,只要有一人辞去了这个职务,其他三人也就跟着被免职了,因为康熙确实到了亲政的年纪了,而后鳌拜想方设法的设计谋害了苏克萨哈,而这时的鳌拜已经是有点无法无天的意思了,于是康熙再也忍不住了,因为康熙跟顺治不一样,顺治是真的不在乎这个皇位,而康熙是真的在乎这个皇位,因为康熙的抱负非常的大,康熙早在年幼之时就已经立志要做一个千古一帝了,所以康熙实在容不下鳌拜了。

鳌拜的结局。

但是这时的鳌拜势力太大了,就连索尼都治不了鳌拜了,所以想要除掉鳌拜又不能引起朝廷的动荡,那就只有在所有人都没反应过来之前,快刀斩乱麻的不给任何人反应时间,而这时的康熙又是少年心性,所以这才有了康熙找了一批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直接在皇宫大内之中借着切磋武艺的名头,直接将鳌拜拿下,送入了天牢,没给任何人反应的时间,就连索尼都没反应过来。而鳌拜的党羽在鳌拜被抓以后,各自寻找出路,投靠康熙的投靠,被杀的被杀,而后康熙又以不作为的名义将遏必隆也给下了天牢,自此以后大清朝彻底进入大一统的时期,之后就是康熙帝的表演时间了,先是北征蒙古大草原,后是收服台湾,最后康熙帝成功的成为了千古一帝,几乎将清朝的版图做到了空前绝后。

但是不管鳌拜做的再怎么差劲,鳌拜自始至终也没有谋反的心思,因为大清只有一支皇族那就是爱新觉罗氏,只有爱新觉罗的子孙做皇帝那才是正统,换成另外哪个姓氏都不在是正统了,而鳌拜本是镶黄旗的人,已经是皇族了,所以鳌拜更加的不会叛变,因为清朝的祖制在那放着呢,如果鳌拜当了皇帝,那么盛京的那些老八旗的王爷们怕是立马就得起兵勤王了。


平凡的帝企鹅


鳌拜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三代帝王,为什么到康熙时,他就叛变了?

  • 鳌拜,毫无疑问,是清朝战功赫赫的一位将军。被称为是“满洲第一勇士”,并且凭借着真正的战功封公爵。

可以说,鳌拜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励志小说。

但是,鳌拜真的叛变了吗?

没有,鳌拜一直对清朝忠心耿耿啊!

  • 鳌拜作为真正的三朝元老,并且,康熙的父亲福临,能够上位当皇帝,靠的,也全是鳌拜拼死效忠皇太极的子孙。

而且,多尔衮在战功赫赫,具有完全优势的情况下,没有篡位称帝,就是因为,鳌拜全心全意地联合了一批臣子,支持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多尔衮作对。

最终,才导致了多尔衮的妥协,并且扶立福临上位,成为了历史上的顺治帝。

  • 鳌拜,也因为得罪了多尔衮,在多尔衮扶立福临,掌权以后,遭到了多尔衮的残酷打压。

据记载,鳌拜在当时清朝立足未稳的情况下,曾经先后三次取得大胜,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多尔衮却先后三次给鳌拜找茬,甚至多次想置鳌拜于死地。

多亏鳌拜命大,再加上确实战功赫赫,一直熬到了多尔衮去世。

  • 多尔衮去世以后,顺治帝亲政,毫无疑问,鳌拜因为他的忠心耿耿,得到得到了顺治的敬重,加官进爵,位高权重。

并且,在顺治帝驾崩以后,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康熙的四位辅政大臣之一。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一的索尼,也是四朝元老,位高权重,但是年纪已经很大了,在很多事情上往往力不从心,所以,只是名义上的老大。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二的苏克萨哈,是多尔衮的属下,一直是追随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虽然立即告发多尔衮,得到了顺治帝的信任,但是,毫无疑问,其他三位辅政大臣对他都是仇视的。

四位辅政大臣排名第三的遏必隆,虽然也是出生名门,但是没有真正拿的出手的战绩,而且,他和鳌拜都是出身镶黄旗,毫无疑问是以战功赫赫的鳌拜为首,凡事都是听鳌拜的,只是一个传声筒。

  • 这就造成了,顺治帝虽然留下了四位辅政大臣,但是,真正能够当家做主的,就是鳌拜,也就造成了鳌拜擅权的事实。

所以,在康熙亲政以后,鳌拜就成了康熙需要铲除的对象。

并且,鳌拜终于忍不住,对他深恨的多尔衮的属下,苏克撒哈下手。在苏克撒哈死后,鳌拜与康熙的矛盾彻底激化,成为了康熙心里最大的威胁。

  • 但是,鳌拜真的没有造反,一个想要造反的人,真的会放心的单身去皇宫,并且被一群小太监拿一下吗?

我是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鳌拜正是在天命、天聪、崇德、顺治朝的积累,才有了康熙朝的实力强大,党羽众多。如果没有皇太极当初的皇权集中、唯我独尊,任由满洲贵族势力发展壮大,鳌拜怕是连接触清朝权力中心的机会都没有!

另外,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叛乱,说到底,鳌拜只是满洲贵族势力的代表,是对皇权集中的必然挑战!换句话说,如果没有鳌拜,别的满洲贵族势力代表很可能也会跳出来挑战一下皇权,毕竟后金政权和大清王朝的建立,满洲贵族势力做出了绝对贡献!

清朝安稳以后,就将贵族势力赶出权力中心的做法并不明智,但这是历朝历代皇帝为完成中央集权,维护皇帝威严的唯一选择!

另外,顺治皇帝任命的四个辅政大臣里面,索尼年岁已高,希望通过远离朝政的方式明哲保身;苏克沙哈因出卖多尔衮起家,让朝臣们所瞧不起,势力不够;遏必隆又是一个懦弱胆小的墙头草,看着鳌拜的势力逐步变大便投靠之。这直接导致了鳌拜的党羽势力逐步增强。面对年幼的皇帝,势力庞大的鳌拜开始有恃无恐,他似乎觉得自己可以和当初参政议政的诸王贝勒一样,拥有部分特权和地位了。

可是,偏偏他遇上的是“千古一帝”康熙!时也,命也!


正说清代十二朝


这个问题三哥来回答。鳌拜没有反叛,是专权跋扈,他也没有辅佐努尔哈赤,他主要活跃于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代帝王统治时期。

战功卓著

鳌拜是满洲镶黄旗人,姓瓜尔佳氏。他的叔叔费英东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他本人也是一名战功赫赫的勇将。崇德二年(1637),鳌拜跟随阿济格进攻明军据有的战略重地皮岛,清军久攻不下,鳌拜请为先锋,向阿济格立下军令状“不得此岛,勿复见王”。战斗中,鳌拜大呼陷阵,勇敢博战,最后攻克该岛。皇太极闻报大喜,封鳌拜为三等男爵,赐号“巴图鲁”(意为勇士)。

鳌拜后来还随阿济格进攻退守西安的李自成军队,又随豪格入四川征张献忠,“鳌拜等奋击,大破之,斩献忠于阵”。

(鳌拜剧照)

虽然鳌拜战功卓著,但在多尔衮执政时期,屡遭贬抑。清太宗皇太极在崇德八年去世,满洲贵族内部因皇位继承问题出现尖锐矛盾。鳌拜和索尼等人欲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为君,而白旗诸王则力主拥立多尔衮,双方僵持不下,差点就兵戎相见。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继位的折中方案,避免了矛盾激化。多尔衮获得执政地位后打压反对他的两黄旗,鳌拜曾经三次论死,有功不得议叙。

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去世,福临亲政,鳌拜才得以翻身,位列公爵,既是议政大臣,又当了领侍卫内大臣。在顺治十八年福临去世后,年幼的康熙即位,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成为辅政四大臣。

权高震主

自从成为辅政大臣之后,鳌拜专权的秉性开始暴露出来。四大臣中,索尼是正黄旗,排名第一,但他年老多病;遏必隆属镶黄旗,遇事没什么主见,与同属镶黄旗的鳌拜关系也比较好;苏克萨哈是正白旗,虽然与鳌拜是儿女亲家,但与鳌拜意见多不合。鳌拜尽管是四辅臣中排名最末的一个,但其强势和擅权的个性却使得他俨然成为四大臣中的首脑人物。

鳌拜对不肯党附自己的人,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内大臣费扬古对鳌拜不那么恭顺,鳌拜便以费扬古的儿子——御前侍卫倭赫带康熙去景山、瀛台游玩时,擅用御弓、擅骑御马,而把倭赫及一起当班的另外三名侍卫全部处死;后又以费扬古对儿子被处死心怀不满,而把费扬古及其子尼侃等也都处死,籍没的家产分给自己的弟弟穆里玛。

如果说,权力是遵循守恒定律的,大臣权力的膨胀就意味着皇权的消减,这对于有雄才大略的康熙帝来说是无法容忍的,随着康熙帝年龄的渐长,康熙与鳌拜的权力之争必然要到总爆发的时刻。

有几件事促使少年康熙对权臣鳌拜采取措施。

(少年康熙剧照)

第一件事是圈地换地之争。清初圈地的时候,多尔衮偏袒正白旗,将本来应该分配给镶黄旗的京东一带的土地圈给了正白旗。康熙五年,鳌拜提出应该按照八旗排列顺序,重新更换圈地,于是命户部尚书苏纳海、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主持圈换工作,三人经过实地调查后了解到,旗民因为安业已久,并不愿意换圈,上疏恳请停止圈地。鳌拜恨上了他们,欲置三大臣于死地,康熙拒绝批准处死三人,鳌拜竟然矫旨将三人处以绞刑。

三大臣被残酷杀害的现实,再次让康熙体会到大权旁落的危机。过了四十年,康熙提到这场冤狱,痛心地说:“鳌拜、遏必隆为圈地换地杀尚书苏纳海、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冤抑殊甚,此等事皆朕所不忍行者,朱昌祚等不但不当杀,并不当治罪也。”

第二件事是苏克萨哈的被杀。康熙六年(1667),年满十四岁的康熙帝开始亲政,但鳌拜在“仍行佐理”的名义下独揽大权。这时排名第一的苏克萨哈(索尼已死)要求辞职,还政于皇帝。如果苏克萨哈辞职,遏必隆和鳌拜势必也要让出辅政的职务,这对于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的鳌拜来说难以忍受。鳌拜扬言:“今日归政于皇上,明日即将苏克萨哈灭族!”

在鳌拜的策划下,苏克萨哈及其子弟被逮入狱,鳌拜党羽拼凑出所谓24条罪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方归政于皇上,伊即欲往守陵,岂非不愿归政之意”,竟然把不愿归政的罪名加在苏克萨哈的身上,要把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并抄家。

康熙不同意对苏克萨哈的判决,跋扈成性的鳌拜竟然在康熙面前挥拳捶胸,疾言厉色,对康熙恐吓要挟,君臣争辩持续了整整一天,最后还是决定将苏克萨哈从凌迟改为绞刑才算了结此事。

还有一次,鳌拜装病,康熙去探望他,御前侍卫从鳌拜的卧席下搜出一把利刃,场面一度尴尬紧张。康熙心里一惊,但从容镇静地说道:“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不足异也!”

智擒下狱

正是鳌拜种种骄横跋扈的情状,康熙决定早日铲除鳌拜集团。但康熙不能力敌,只能智擒,鳌拜党羽甚多,连康熙的御前侍卫都被鳌拜收买,经常在康熙面前称赞“鳌拜为圣人”,鳌拜本人孔武有力,久经战阵,捉拿并非易事。如果康熙强行治罪鳌拜,激起后者反抗,难免不惹出反叛大祸。

康熙挑选了一批强壮的小太监,日夜在宫中练习“布库”(即摔跤)。鳌拜上朝的时候也不回避,以为是小孩子的游戏,未加戒备。康熙同时召见索尼之子索额图筹划捉拿细节。某一天,鳌拜单独入朝时,十几个练习“布库”的小太监一拥而上,将鳌拜摔倒在地,一代权臣就这样被捉拿下狱。

康熙八年(1669),康熙顾念鳌拜历事太宗皇太极、世祖顺治两朝,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在经历形式上的两年亲政之后,康熙终于实现了真正的亲政,从鳌拜手中夺回了大权。


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 ~


听三哥说历史


鳌拜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叛变,他只是想做权臣,却不是想做奸臣。

熟悉清史的人应该会发现这么一个奇景,有清一代,在入关开国后和辛亥亡国前,清朝朝堂上的政局是大同小异的:同样有幼主继位,同样有母后主政,同样有亲王摄政监国,同样有以大行皇帝遗诏设立的辅政大臣,更有甚者还同时出现辅政大臣中都有被视为奸逆的存在。只得说,清朝就是一个神奇的王朝,它盛于女人、摄政王,也亡于女人、摄政王。



而我们刚才所说的辅政大臣中出现被视为奸逆的存在就包括鳌拜,当然鳌拜其实同另一位被被视为奸逆的辅政大臣肃顺一样,他也是被冤枉的,肃顺被说成奸逆多半是慈禧说的,慈禧为了夺权,所以将肃顺“打造”成一个奸逆,而实际上鳌拜也是如此,他被说成奸逆,多半是康熙说的,康熙这么做目的,也是为夺权。

鳌拜,作为康熙初期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最初他只是地位最低的,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这三人的地位都要比鳌拜高,因此在最开始鳌拜在朝中的势力并不大,更没有到那种一手遮天的地步。但是,到后来,随着索尼的老迈,苏克萨哈的被杀,遏必隆又是见风使舵之人,因此鳌拜逐渐掌控康熙朝大权,朝中上下开始遍布他的党羽。



当然,鳌拜虽掌控清朝大权,但却从始至终都没有想过要造反,要夺康熙的权。鳌拜对皇太极一脉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当初若不是他联合两黄旗的将领用“兵谏”的方式让多尔衮放弃争夺皇位,改而同意让皇太极的儿子福临登基,即顺治帝。再之后,在顺治初期,朝政大权被多尔衮所控,而就在这时,在多数两黄旗将领都或主动,或被迫投靠多尔衮时,鳌拜却始终是坚守本心,即使是三次被多尔衮论死,他也始终是效忠顺治,未曾改变。

凭借着这等誓死效忠的忠心,顺治遂对鳌拜极为敬重,将其视为心腹重臣。而后,因这等忠心,顺治死后,他成为了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想想看,鳌拜即使是死,他也未对皇太极一脉有任何的异心,因此就是这样的鳌拜,他又怎会要夺康熙的权,造康熙的反呢?

而事实上,康熙恐怕也深知这点,他要对付鳌拜,只是为了夺回皇权,而不是因为鳌拜要造反,鳌拜是乱臣贼子,这点从康熙为鳌拜所列的三十大罪,没有一条是说他要谋逆,也没有一条说他要夺权,这三十大罪多数就只是说他擅权专横、眼里没有皇帝、矫旨乱杀大臣。其实说白了,康熙针对的其实并不是鳌拜,而是以鳌拜为首的辅政大臣的势力,他想要的只是鳌拜手中的权力。



如此,正是基于以上理由,鳌拜虽被康熙清算,但他的后世之名却是没有被污。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念其旧劳,恢复鳌拜的名声和爵位。雍正时期,鳌拜又被赐予祭葬,同时追封一等超武公,并准许世袭罔替。与其说,康熙等后世之君是念鳌拜的功劳才恢复他的名爵,倒不如说康熙等后世之君是觉得对不起鳌拜,这是在补偿鳌拜,在弥补康熙所犯的错。


澳古说历史


鳌拜自始至终都没有叛变,相反,鳌拜一直都是忠于爱新觉罗家族,忠于大清王朝的。

鳌拜,是努尔哈赤开国“五大臣”之首的费英东的侄子,可谓是出身名门。

鳌拜发迹于皇太极时期,由于作战勇猛,且对于皇太极忠心耿耿,鳌拜长期担任皇太极贴身卫队的卫队长职务,在攻克皮岛、明清松锦大战,以及清军入关后追剿李自成和张献忠的过程中,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单就鳌拜的军功来说,就连后来位列首辅大臣的索尼,都是望尘莫及的。

鳌拜除了他的军功外,最为人所认可的,便是鳌拜的气节。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去世后,鳌拜与索尼、图赖等两黄旗的高级将领结成八拜之交,共同扶保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随后又拥立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继位,坚决对抗多尔衮,进而引得了多尔衮的记恨。

多尔衮专政时期,多尔衮多次对鳌拜进行构陷和迫害,鳌拜被贬为庶民,甚至几度险些丧命,即便如此,鳌拜始终没有像多尔衮屈服。而这也引得了顺治皇帝对于鳌拜的信任与器重,最终将鳌拜委以辅政大臣的重任。

而在康熙朝时期,鳌拜非但没有想着叛乱,还为康熙朝前期的朝局稳定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首先,鳌拜等人有效的平定了南明小朝廷、李自成、张献忠以及台湾郑氏集团余部的势力,维系了国内局势的稳定。

其次,鳌拜等人积极整饬吏治,精简官僚队伍,提升办事效率,解决了一些列顺治朝遗留的官场问题。

再次,就是鳌拜停止军事行动,大力发展生产,其中最为著名的政策有两个,一个是“湖广填四川”,另一个就是“更名田”制度的推行。

由此可见,鳌拜对于整个爱新觉罗家族以及大清王朝,都是忠心耿耿,并且是功勋卓著的,并没有任何的叛乱之意。

鳌拜一生之中最大的错误在于太过于贪恋权力,进而选错了方式,也选错了对手。

其实,从“四大臣共同辅政”,发展到“鳌拜专政”有着历史的必然性。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这四位辅政大臣之中:

首辅大臣索尼年老多病,长期告假,并且他与鳌拜同属于两黄旗,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鳌拜实际上就成为了索尼的代言人。

苏克萨哈,出身于正白旗,本就与其他三人有着根深蒂固的矛盾,再加上苏克萨哈当年在清算多尔衮时候的卖主求荣行为,更加引得大部分朝臣的不满,因而苏克萨哈遭到排挤与排斥也就成为了必然。

遏必隆,与鳌拜本就都出身于镶黄旗,再加上他有勇无谋,更是长期依附于鳌拜。

在这样的情况下才造就了鳌拜的专政。

但是鳌拜的擅权专政以及把持朝政,极大的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皇权,特别是在康熙皇帝已经亲政的情况下,鳌拜仍然长期把持着朝政,引得了康熙皇帝的不满。而两件事情的发生,更是直接导致了康熙皇帝下定决心要除掉鳌拜。

第一件事情,就是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受到鳌拜等人的打击和迫害,毕竟,汤若望对于大清的皇室特别是康熙皇帝的能够登上皇位是有恩情的,鳌拜的此举极大的刺痛了康熙皇帝的内心。

第二件事清,就是鳌拜擅杀苏克萨哈,让康熙皇帝感受到了极大的恐慌和威慑力,因而也就此决心除掉鳌拜。

所以在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借助索额图等人的协助,终于除掉了权臣鳌拜,也除掉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对手,将权力收归到了自己手中。

康熙为鳌拜定下了三十条大罪,但是仍然没有杀掉鳌拜,只是将其囚禁了起来。

康熙智擒鳌拜后,当众宣读了鳌拜了三十大罪状,原本要判处其死刑,但是念在鳌拜的功劳,康熙改为终身监禁。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郁郁而终。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而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更是马上为鳌拜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重新让其家人袭承其爵位。到了乾隆朝时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鳌拜的功过是非,最终中和了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对于鳌拜的评价及封赏,重新厘定鳌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而在对于鳌拜功过是非的评价中,自始至终,都没有将叛变写在鳌拜的罪名中,所以鳌拜只是专权,并没有乱政,只是自视甚高,并没有阴谋叛变。


雍亲王府


我们先来看看鳌拜的经历吧。

鳌拜是费英东的侄子,出自镶黄旗,公元1637年,鳌拜与孔有德,英郡王阿济格,尚可喜 ,耿仲明一起攻打皮岛,因为皮岛在后金的后方,是后金的一颗钉子。

鳌拜担任先锋,冲锋陷阵,终于登上了皮岛,后金军跟上,打下了皮岛,这对后金的意义很大,鳌拜是首功,被封为三等男爵,并且加赐巴图鲁(满文,即勇士)的称号。

在松锦会战里,明军是蓟辽总督与锦州守军祖大寿,明军是十三万,鳌拜再次冲锋陷阵,五战五皇,晋爵一等梅勒章京(一等男爵),明军之后大败,鳌拜后升为护军统领。

公元1643年,皇太极病死,皇太极死得比较突然,没有立太子,也没有遗诏,那么谁来继位呢?主要是皇太极的长子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而鳌拜正是豪格的有力支持者,正因为如此,多尔衮也未能继位,最终由皇太极的幼子福临继位,也就是顺治帝。

清军入关之后,鳌拜跟英亲王队济格,追击李自成军,李自成被杀于湖北九宫山。李自成死后,鳌拜又随肃亲王豪格追击张献忠军,最后张自忠被杀于西充,鳌拜是首功。

因为鳌拜反对过多尔衮,而多尔衮是摄政皇叔父,所以鳌拜一直被多尔衮打击,官职与爵位一直在降。

多尔衮死后,顺治帝亲政,他有感于鳌拜对皇太极儿子的忠心,所以对鳌拜十分器重,鳌拜也常参与朝政。

公元1661年,顺治帝病逝,由八岁的康熙继位,还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表面上看,鳌拜排在第四,可是索尼怕事苏克萨哈之前支持过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又出来弹劾多尔衮,而遏必隆性格比较软弱,依附于鳌拜,也就是说,鳌拜其实权力最大。

鳌拜自恃功劳大,资格老,根本不把康熙放在眼里,费扬古一家被鳌拜所灭,鳌拜还强行换地,还将反对他的户部尚书,直隶总督,巡抚都杀死,苏克萨哈后来也被鳌拜所杀。

鳌拜并没有叛变,而是他擅权,不把康熙放在眼里,正如多尔衮也不把顺治帝放在眼里,最终被掘墓。而康熙最终没有杀死鳌拜,因为鳌拜确实没有造反。


历史简单说


事实上,鳌拜辅佐的是皇太极、顺治、康熙三代。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创业的时代,鳌拜的年纪尚轻,还没有崭露头角,谈不上辅佐努尔哈赤。不过即便是到了康熙时代,鳌拜也没有叛变清朝。康熙皇帝之所以清除他,是因为鳌拜专权犯上,阻碍了康熙皇帝亲政和加强皇权。



鳌拜出身于满洲的瓜尔佳氏,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属镶黄旗。在皇太极、顺治两位皇帝时代,鳌拜因为打仗勇猛过人,战功卓著,所以晋升得很快。

在皇太极时代,还有多尔衮、多铎、阿济格、代善、豪格等“猛人”的存在,所以鳌拜并不张狂。顺治皇帝继位后(多尔衮摄政专权),鳌拜还因为曾经支持豪格与多尔衮争权,遭到了多尔衮的迫害。直到1650年多尔衮死后,鳌拜才得以松了一口气。


到了顺治皇帝后期,那些能征善战的满洲宗室、开国老将已经相继凋零,所以鳌拜逐渐一家独大起来。顺治皇帝去世时,给康熙皇帝留下了四大辅政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既是让他们相互制衡,也是为了让他们共同辅佐康熙皇帝。

但后来索尼病死,苏克萨哈被杀,遏必隆年事已高。在四大辅政大臣中,原本居于最末位的鳌拜居然一家独大,鳌拜的野心才膨胀了起来。这个时候,满洲开国元老已经相继凋零,没有人能够制衡鳌拜,所以鳌拜才会仗着自己的军功和资历擅权自重,根本不把年幼的康熙皇帝放在眼中。如果代善、多尔衮等元老还在,哪里会有鳌拜的地位呢?



换句话来说,正是因为自己战功显赫、资历很老,所以鳌拜才会看不起年纪轻轻的康熙皇帝,但他并没有背叛康熙。在鳌拜倒台后,康熙给鳌拜罗列了30多条罪状,但没有一条罪名提到了鳌拜要谋反和篡位。事后,康熙还念及鳌拜年事已高且屡立战功,所以只是软禁了他。


世界人文通史


鳌拜我们都知道他是满清初期闻名于后世的权臣。他作为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子,自小也是励志报效祖国。当然鳌拜也没有辜负期望,最终为满清政权立下了赫赫战功,自己也成为了三朝元老。

要说他辅佐了努尔哈赤、皇太极、康熙。但为什么到康熙他就叛变了?其实这和他手里的权力有关。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各朝各代的权臣大多都落下个被君主杀害的下场,为什么被杀呢?就是因为威胁到了皇权,而鳌拜也不列外。



说起鳌拜,早期的他在跟随皇太极战斗时,在攻察哈尔部、征朝鲜、灭明朝等战役中就立下了赫赫战功。之后顺治期间也被顺治皇帝重用,后来顺治在顺治十八年去世后鳌拜也被列入四大辅臣之中,辅佐年幼的康熙。

后来四大辅臣之首索尼年事已高,没多久就去世了,索尼去世后按理说应该由当时的苏克萨哈担任首辅。但是鳌拜本来就和苏克萨哈政见不合,而且鳌拜所在的黄旗和苏克萨哈所在的白旗速来就有恩怨,再加上另一辅臣遏必隆为人庸儒,遇事无主见,常常在两人争执不下时附和鳌拜。所以渐渐苏克萨哈被鳌拜打压,鳌拜成为了独揽大权的人。



渐渐的这位资格老,军功高的三朝元老走上了擅权自重,日益骄横的道路。这也使得他离危险越来越近了。由于他手握大权,年幼的康熙也只能听他的,慢慢的由于鳌拜一再使康熙颜面尽失,使得康熙起了杀他之心。后来我们也都知道,鳌拜被康熙给除掉了。
而他被除掉的跟本原因,就是擅权自重,没有意识到自己站的越高,将会摔的越惨。如果说他渐渐的一步步将权力还给康熙,使自己的权力越来越少,说不定后来会得到一个善终。


阿强的美好时光


首先这个问题已经有一些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回答了,但是在这里老猫想搞事,整点不一样的出来。

在你准备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请你换个角度想一想,你在一个公司还是地摊的时候就跟着第一代老板混,好不容易地摊变门店,第一任老板挂了,可是他有一个儿子啊,得咧,冲着咱兄弟一起打江山的情谊,也冲着小家伙是咱看着长大的,跟咱儿子一样,我继续给你卖命。

可惜,好景不长,小家伙好不容易长大了点儿,店面也变公司了,也有了几家连锁了,可惜这家伙不务正业被情所困,连公司和老娘都不要了。咋整?不管了?开玩笑,几十年下来,这个公司就等于自己搞出来的,而且马上就要上市了,得,你不管我管!

好嘛,这不公司刚上市一切稳定,可老战友的孙子蹦出来,要干掉我这个头号功臣。这就是现实版的鳌拜,请问你怎么选?

这也就是在封建王朝,在传统时代,如果是在现代集团,你看股东会怎么选?他们是会选择一个乳臭未干充满不确定性的孩子?还是会选择一个熟悉集团一切并亲手打下大半个集团老功臣?结果不言而喻!所以说如果是在现代哪里还有康熙什么事儿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