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專家:不妨這樣做

現在的孩子們都是在父母長輩的寵愛下長大,很多在家都被寵成了小皇帝、小公主,在家樣樣都有人依著他們。但是等到孩子們上學後,這個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

有些孩子性格囂張想要老師分給他最好的東西,甚至一言不合就和大打出手。有主動動手的孩子,就有被迫捱打的孩子。當孩子在學校無辜被打時,他們應該怎麼“反擊”回去呢?

小王最近對她的兒子很是苦惱,兒子壯壯上小學後經常受同桌的欺負,他搶走了壯壯新買的玩具,還故意和其他人合起夥來把他的書包給藏起來。

每次壯壯放學後哭著跑到爸媽面前訴苦,氣憤的爸媽都會說一句,“你傻啊?你為什麼不打回去?”在小王夫妻眼中,兒子平時的營養補充得很好,身體也長得比同齡孩子要結實,按理說就算打架也不落下風啊。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專家:不妨這樣做

可是一連孩子還是這個樣子,小王找到了兒子的班主任。班主任在讓同桌給壯壯道歉後,把他們的位置給調開了。但是壯壯的情況並沒有好到哪去,在他下課上廁所的時候,放在課桌上的東西依然會被拿走。甚至晚上放學出校門的時候,還會被這些同學故意打幾下。

小王在聽到這個情況後,終於受不了了,反罵自己的孩子“你沒長手嗎?為什麼不知道反擊?你長這麼大個子,就是為了讓別人欺負你是吧?”

壯壯在父母的斥責聲中才吐露了實情,他怕還手之後會被同學們報復得更嚴重。上次媽媽找了老師以後,他們就已經報復了,這次變本加厲起來弄得壯壯更不敢反擊。

這也讓小王陷入了苦惱之中,教孩子打回去不行,告訴老師了也不管用,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專家:不妨這樣做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不是上策

1.簡單粗暴教孩子打回去沒用

就像上面的壯壯一樣,雖然父母覺得受欺負了就要打回去,但是他作為當事人擔心自己會被報復得更厲害。畢竟老師和家長不能時刻在他的身邊,如果他真的惹惱了那些合夥欺負他的同學,可能會被欺負得更嚴重。

還有一部分孩子本身體形比較弱小,再加上性格內向懦弱,家長口頭上粗暴地讓他們打回去,他們也是沒有那個反擊的能力的。

2.老師的懲戒力有限

現在其實國家已經明文規定了,老師不能刻意地體罰和辱罵孩子,所以說就算是家長去告訴老師,老師對這些孩子的懲戒力也很有限。

除了當著面讓那些學生對著受欺負的人道歉、把孩子們隔離開等措施,其實老師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而且老師不能保證在校外時也能盯著學生,如果孩子在放學的時間段受欺負了,老師也大概率是管不到的。

3.會助長打人孩子的囂張氣焰

就像那群欺負過壯壯的孩子那樣,可能在被老師知道之前,這群人只是在小打小鬧。在得知壯壯家人居然告老師之後,這群打人的孩子並沒有像自己道歉中說的那樣,會保證自己不再犯。

而是升起了一種想要“復仇”的情緒,“他居然敢告老師?好,那我們打得他不敢告老師。”所以說告老師搞不好還會助長這群打人孩子的囂張氣焰。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專家:不妨這樣做

那麼,孩子捱了打,家長該怎樣正確應對呢?

美國兒童發展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博士教給家長一套實用的方法和技巧——ICPS法。目的是通過引發孩子思考,教孩子自主解決校園裡的人際衝突。

什麼是“ICPS”方法?

“ICPS”是英文I CAN PROBLEM SOIVE的縮寫,意思就是讓孩子自己能夠解決問題。說到利用ICPS的經典場景,讓我們來舉一個小例子。比如說孩子上幼兒園回來以後,突然告訴家長,自己因為不想和一個小朋友分玩具,所以就推了那個同學一把。

一般家長聽到了都會說,“寶寶,你這樣做是不對的,下次你想拒絕可以直接跟對方說,或者求助老師。沒必要去推別人,知道嗎?”這是家長在告訴孩子怎麼做,而不是孩子自己決定怎麼做。

假如用ICPS來引導孩子的話,那麼思路就有點不一樣了。家長可以先用語句引導寶寶站在被推的孩子角度考慮,“小紅被你推倒了,後來怎麼樣了?”

“她腿破皮了,坐在地上哭了。”

“假如你是小紅,你希望自己因為搶玩具而受傷嗎?”

“不希望,摔倒很痛的。”

“那有什麼辦法下次既可以不用受傷,又能玩好玩具呢?”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專家:不妨這樣做

這時孩子就會自己想出辦法來解決問題。

用“ICPS”提升孩子思考力,分四步走

所以說家長們不如用ICPS來提升孩子的思考力,讓孩子獨立思考自主決定:

1.明確問題所在

其實太小的孩子和父母對話時,他的思維還是比較單一的。父母可以針對這方面進行有規則地訓練,家長可以經常用“是/不、和/還是、一些/所有、之前/之後、現在/以後”等詞語,在遊戲中讓孩子在對話裡說會利用它,慢慢地讓孩子學會更加全面地考慮問題。

2.理解對方的感受

讓孩子看一些具有感性色彩的動畫片或者童話時,詢問孩子某個動畫人物現在的情感狀態是什麼,他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情感狀態,從而加強孩子對他人情緒的共情能力。

3.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在孩子表現出強大的共情力後,媽媽可以慢慢給孩子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引導孩子自己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如果孩子只想到一種,家長可以用“還有呢”“現在已經想到好幾種了,還有嗎”等語句,來鼓勵孩子更加全面地思索方法。

4.做出正確的選擇

首先要讓孩子知道事情的發展是有先後順序的,其次再鼓勵孩子用自己的共情能力,去推測上面的那些解決方法可能會帶來哪些後果。最後再讓孩子根據前因和可能發生的後果,做出最正確的選擇。

孩子捱打,教孩子“打回去和告訴老師”都沒用,專家:不妨這樣做

如果家長被孩子的這些問題給困擾了,不如教會孩子使用ICPS法,鼓勵孩子自我改善!

育兒問題洛媽教,家庭教育要學好,孩子健康身體棒,我是@洛媽媽育兒堂,幫你解決育兒小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