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80後男子成五代鑼鼓傳人,一年產值3000萬,帶動120位村民就業


陝西楊淩示範區上川口村自古就有製作鑼鼓的手藝。近年來,通過技術設備的改造,產品的創新,將延續了幾百年家家戶戶的小作坊加工生產發展成了四家大型產業化的生產模式,如今楊凌的鑼鼓已經是知名中外的名牌產品。

劉鵬剛今年31歲,出生於鑼鼓世家,老爺、老老爺、父親等祖輩都是做鑼鼓的,他現在已經是第五代鑼鼓技藝製作的傳承人。

2016年春晚西安分會場,著名舞蹈家黃豆豆領銜的鼓樂表演《盛世鼓舞》非常震撼,其中,這一面直徑長達2.5米的大鼓,就是劉鵬剛和父親劉松林與當地20餘位做鼓師傅完成。

這個超級大鼓直徑3.9米的大鼓,號稱世界第一大鼓,兩張牛皮在德國進口,花了12萬元。

來自商洛的高運春,今年33歲,是一名木匠,做鼓工齡已經10餘年,現在是這個廠的技術工,主要做的是鼓腔。劉鵬剛說,去年市場行情比較好,像高運春這樣的技術工,一年能夠掙到30多萬元。

劉淑敏就是上川口村,做了6年鼓,主要的工作是給鼓上皮。劉淑敏說,“以前還要跑到外面去打工掙錢,現在就在家門口打工掙錢,還能照顧上家人,雖然掙錢不算多,但是感覺比較幸福”。

上川口村是赫赫有名的“西北地區鑼鼓第一村”,劉鵬剛不僅是這項技藝的第五代傳承人,他的父親更是十里八鄉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他們這個廠現在吸納了周邊120餘名村民前來就業,製作的鑼鼓銷往全國各地,年產值在3000萬元。

鑼鼓製作分為選料、下料、解鼓板、烤板、做鼓腔,齊腔口刮腔、上皮、拋光上漆等8個步驟。

劉鵬剛說,“鑼鼓的每一個步驟都不能馬虎,我作為傳承人,更要遵守先輩們的技法,把鑼鼓文化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