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0 根器的高低是怎麼產生的

根器的高低是怎麼產生的

因為以前招收會員和做課程的關係,很多時候要解答會員和學員的問題和參與相關的討論,接觸多了,就發現人與人間的差異很大。對一些形而上超越性的問題,有人就能很快get到,身段比較靈活;而對一些基礎性的問題,有人卻也怎麼都get不到,像個笨重得連轉身都難的胖子。

這其實是個太尋常的問題,我也只是因為這些因緣而體會得更真切。所以時間久了,就難免好奇,這種差別到底是怎麼來的?孔子說“因材施教”,佛陀講“對機說法”,材質和根機到底是怎麼產生的?佛說眾生皆具足佛性,為什麼有人就能悟有人看起來毫無指望?估計這也是很多人的好奇,不論對於言者還是聽者,恐怕都是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

對此歷來其實是有些解釋的,比如通常以為的是天生的,所謂天賦,這宿命的蓋章很多人只能接受,只是還可以進一步問:天賦又是如何產生的?佛教講這是源於有沒有過去世的資糧積累,其中自有道理,只是一般人也是難以信受的。那麼如果從平實的角度看,所謂的客觀,到底是什麼道理呢?

首先要剔除一點,這種差別,很多時候是因為基本功的深淺,跟根器無關。古聖先賢的教化,有人學了很多年,即使他資質一般,自然也比有天賦的初學者看得深,這點在任何領域都是一樣的。當然,這種深有時候也會反成障礙,譬如所知障之類的當局者迷,倒不如初學者的旁觀者清。但不管怎麼說,功底還是少不了的,只是要避開陷阱,而不能因噎廢食,這還須自己努力。除卻這個因素,涉及到的才是根器差異。

根器差異的原因,我的總結大概是兩點。一個先天,一個後天;一個形而上,一個形而下。

先天配形而下,便是一個人作為一個生命體的有機性、系統性和精密性。什麼意思呢?生命是一個可以相對獨立運作的有機體,這個有機體就像一架儀器,是有著其系統性和精密性的,系統程度和精密程度決定了其運作程度。而這點是先天的,老天給的,所以我說是先天。它又是展現在生命層面的,所以我說是形而下。整個生命是如此,大腦更是如此。

那麼這點跟悟道有什麼關係?所謂人身小宇宙,我們去看大宇宙的運作自然就能明白了——整個宇宙即是一個系統化程度最高、無限精密的有機體,其運作通達無礙、周流不息,而大道即是在這種運作中呈現的,這種終極的有機整體運作與大道乃是一體兩面。那麼自然的,你的生命有機程度越高,自然就越容易呈現大道。人的智和覺亦是形而下和形而上,若是智慧通達必定覺性開顯,也是這個道理。所以禪宗說明心見性,見性即是大道顯現,而明心,禪宗又叫心開意解,天台宗又叫大開圓解,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人是萬物之靈,只因在萬物生靈中正是有機程度最高的。

天賦和根器即是在這其中產生和分層,天賦和根器的差異即是這有機程度的差異。不同方面的天賦,即是肉身與大腦相關區域的有機性程度。悟道的天賦,則是整體與根本的有機程度。

這啟示我們,要珍惜和養護好自己的肉身,這個作為載道之器的有機生命體,它跟悟道是息息相關的。所以道教講性命雙修,性命是不離的。只是到了最深的程度,是天性配天命,不再侷限於人的一己之身而已。禪宗講本性為五蘊所拘,密宗講氣脈不通不能悟道,也都是在講性命間的關係。沒有超越這具肉體的人,其實只是這具肉體的奴隸,你精神的問題其實大部分都是肉體的問題,你的心病其實極可能關聯著某種肉體病變。養護肉身,亦是在為悟道打通阻隔、掃清障礙,這點是很重要的。不然,純從精神下手,只要還活著,也不是不行,只是要下更大的力氣,一般人是很難吃得消、玩得來的。

但縱然有改進的空間,生命的有機性畢竟整體上還是決定於先天。那麼沒有這種天賦之質的人,是不是就該悲觀呢?也不是,因為還有個後天,配的卻是形而上。生命有機性縱有差異,但大家都是人,已經不是質的差別,不必太過悲觀。

這形而上的後天是什麼呢?生命的有機性屬“物性”,此外還有個“靈性”,靈性真真切切卻無形無相,不再侷限於人自身,而是承接於宇宙本源,即是我所謂形而上。所以腦科學對其一籌莫展,只能進行一些簡單的現象研究,而精神現象只是靈性與物作用的外在呈現而已,跟靈性本身絕非一回事。

禪宗大宗師大慧宗杲禪師曾談到,悟道就是解決一個“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的問題,其實也就是一個物性和靈性的轉換問題。所謂“熟處”就是我們的思維意識,它呈現為念頭的物態,它總是與外物關聯而馳求於外物,所以正是物性化的存在。而“生處”則是我們的覺性,也就是靈性,佛者覺也,所以禪宗稱自性為“靈覺性”、“一靈之物”。因為靈性是形而上的,我們不能說它是什麼樣子,它在哪裡,而只能說它在什麼狀態下才能直接顯現。那便是古德常說到的,那個不思量的當下狀態,禪宗又叫“平常心”、“直心”。

這個狀態下主體作用就會自然轉變為內在覺照,而不再是向外奔馳,可以稱之為覺照態、般若態。

它是有層次的,我們凡夫初始進入的這個狀態,只是在最表層。保持這個狀態下去,就能慢慢進入深層,直至純一靈性的層次。到達這個層次,就是所謂的開悟,禪宗稱之為“照體獨立”。所謂的層次,就是說當沒有到達最終純粹層次的時候,靈性還是多多少少跟物性糾纏在一起的,是不乾淨、不純粹的,佛家稱為“在纏”,反之正是“出纏”。保持這個狀態之所以可以慢慢深入下去,正是因為如此便能慢慢解開那種痴纏,就像太陽出來了,冰自然就會融化,只要一直照著就必定全部融化。

所以通常以為思維意識屬於精神,是錯的。真精神只是靈性,思維意識只是高度纏於物性的靈性,整體上就是偏於物性。那麼很明顯的,人的精神的正常層次分佈,就是靈性居於最底下的最深層,向上是一層層的與物性交互作用的呈現,這就是所謂從體起用。而凡夫是怎樣的呢?基本上恰恰就是處於思維意識這最物性的表淺一層,向下頂多能觸摸到覺照態的最表面,還常常只是浮光掠影、一帶而過。所以說佛性本足,而有迷有悟。這個層次分佈是本來如此的,不管你有沒有完整呈現都從來是這樣的,真靈性也是如如常在的,這就是佛性本自具足,萬法本來無咎;而凡夫和佛聖所居的層次不一樣,也就是能自覺到的深度不一樣,這就是迷悟真妄之別。

所有層次都是“同時性”呈現和運作,但當你居於淺層不自覺深層時,就會誤以為主宰就在這一淺層,所以這個主宰是假的,是個幻覺。就像我們以為的“我”,它是什麼東西?無非就是我們這個物性的肉身,為我們的靈性框定的虛幻主宰,等你超越了肉身就不是這麼回事。“我”與“意”則是表裡,形影不離。要命的是,你如果不息止思維意識,就不可能進入深層,因為它會一直做主,於是就成為不可能跨越的坎。這就是為什麼佛道聖人都強調一個息知息見,《楞嚴經》所謂“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知,斯即涅槃”、“狂心頓歇,歇即菩提”。所以佛教八識,眼耳鼻舌身五識是用,第八識是靈性本體,中間決定真妄的中樞就是六、七識,第六識正是意識,第七識正叫意根。佛家道家所有的言說,其實全都圍繞著這個根本,諸位可以自去查驗是不是。唯有關閉它,以此慢慢進入深層,居於純粹靈性後,再反過來藉著種種緣起而顯現種種意,才能將其轉為“用”,才一切都對了,因此層次分明不再錯亂,此即所謂物性和靈性的轉換。這時意還是意,跟原來一樣,卻已經發生了質變——打破了其虛妄主宰性,所謂“無心”、“無我”。此即所謂“人心死,道心活”,這就叫做“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而思維意識的慣性是很強的,佛教說這是無始以來積累下來的。為什麼會積累這個呢?就像你為了生存就會思慮,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也會思慮,如此一直用,再一代代寫進基因裡傳續下來,慢慢這個東西就越來越熟,成為了“熟處”;般若覺照之性一直不用,就成為了“生處”;悟道所以是“生處轉熟,熟處轉生”,上面說到的過程就是轉的過程。這個慣性,從無始以來看就叫“業力”,從當下此時看就叫“習氣”。既然從靈性到物性本有層次,我們的祖先為什麼沒有保持在靈性層次上用物性,而失落了靈性呢?這就又回到了開始的生命有機性問題,我們都知道生物是進化的,我們祖先的進化程度一開始就沒居於靈性層次,後來自然也談不上保持住。能到這個層次的只是極少數,便是古聖人。但越上古的人靈性越高,越後來的人物性越重,則昭昭然就是有個靈性及層次性的證明。

思維意識的慣性,其障道表現在兩個方面:一就是因為妄作主宰、浮於表面而不見深層,這就是“遮蔽”;二就是因為思維意識本就物性很重,纏縛於物性,所以它的本能就是往物性上靠,對於靈性的內容陌生又隔膜,很難貼合和契會。

說這些是為了什麼呢?這跟悟道天賦及根器有什麼關係?就是因為悟道的天賦與根器,不正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有悟性、有靈性嗎?靈性本有,悟性本足,只是我們自己遮蔽和隔膜掉了,這不正是天大的關係嗎?也就是說,思維意識的慣性本就是後天形成的,我們的遮蔽和隔膜亦如是,那麼也同樣可以通過後天的淡薄這個慣性,來開顯自己的靈性悟性,提升自己的天賦根器。

比如說,你跟一個人講“不可得”,對覺照態很熟悉的人自然就知道是說什麼,正是這個狀態中的精微流動性和飄忽性,而一個習慣了思量的人就只能懵逼。你說“空”,熟悉覺照態的人也自然知道是說什麼,就是這個狀態的“體性”,思維慣了的人則就會本能抓住這個概念,思量是個什麼東西,對其進行解釋界定,這就是因為其受制於物性,於是本能往物性上靠,因為物就是一定是個什麼東西的,有種種屬性和界定的。所以根器好的人往往都是率性深情之人,往往是直人真實人,就是因為他們更貼近覺照感通的層次。

所以根器,也是可以修煉的,也是能夠提升的。雖然受制於先天的生命有機性,但也有很大的自主性。在此處,靈性深淺的呈現程度,就是根器的高低程度。

怎麼做,上面已經說過了。那即是老子的損道,禪宗的退步,“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所以世間沒有蠢人,只有自甘愚蠢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