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原產地四川 花椒樹是“搖錢樹”的原型

李後強/文

野生花椒原生於喜馬拉雅山脈,後沿江河移植到中國地理第二階梯四川盆地等進行人工馴化培植,所以叫“蜀椒”“川椒”,而“漢椒”“黎椒”指漢源花椒。

漢代已經記載“蜀椒”藥用和食用。在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群出土的920多支醫學竹簡在《六十病方》中記載了蜀椒入藥治痛風。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大建中湯”中用蜀椒治寒痛和飲食不振。

三星堆出土的“搖錢樹”,其原型就是花椒樹。四川是花椒的故鄉,花椒是四川的特產,漢源縣、茂縣是花椒人工馴化地。《漢源縣誌》記載,在唐朝元和年間,漢源花椒就作為貢品送往宮中,稱為“貢椒”。在漢源出土的舊石器、新石器時代文物和大量漢磚,證明這裡種植花椒歷史悠久。

原产地四川 花椒树是“摇钱树”的原型

蜀地有女名花嬌

採野樹紅粒治眾人之病

川菜的特點是麻辣,其中的“麻”屬於四川特有,世界獨一無二,這是花椒的作用。花椒,芸香目 ,歷史上又稱檓、蜀椒、川椒、漢椒、黎椒、秦椒、椒聊、大椒、鳳椒、丹椒及山椒。我國花椒種質資源十分豐富,全國約有花椒屬植物45種,12個變種,2個變型,大多數處於野生散生狀態。花椒的特點是無融合生殖,使其具有較高的遺傳穩定性,這樣就為花椒的選擇育種奠定了物質和理論基礎。由於歷史和地理因素的影響,加之人為因素的作用,花椒在由野生向栽培馴化的過程中形成了諸多的品種(品系),分類依據各不相同,叫法也很多,存在著品種雜亂,名稱混淆等問題,給生產和銷售帶來不便。

全國許多地方都在爭搶花椒原產地、發源地的名稱和榮譽,都有一定依據。但是否為原產地?關鍵看史料和文物。最早以地名記載花椒的是“蜀椒”,其他別名如川椒、漢椒、黎椒、秦椒、鳳椒、丹椒等,都是漢代以後的事。在成書於秦漢的中國第一部醫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中指出,“蜀椒生武都及巴郡,八月採實,陰乾。”漢代名醫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用蜀椒入藥,最具有代表性的藥方是“大建中湯”:“蜀椒,乾薑,人參,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大建中湯是醫聖用來治療腹痛的一張藥方。可見,花椒最早產於四川。從花椒別名蜀椒、川椒,就知道產自四川。漢源古稱黎州,因此有黎椒、漢椒別名。宋代《太平寰宇記》記載“黎州,漢源郡,今漢源縣,土產:紅椒”。漢椒,是蜀椒的別名,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果三·蜀椒》。

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蜀椒出武都,秦椒出天水”。武都是指秦巴山地結合部,素有“巴蜀咽喉、秦隴鎖鑰”之稱,是甘肅、陝西、四川三省交通要道。這裡的秦椒是指秦嶺附近(隴南)生產的花椒,是由四川傳播移植過去的。花椒的主要栽培人是遠古的黃帝、顓頊、大禹,據考證他們都誕生在四川。

民間傳說,上古之時,蜀地有女名為花嬌,村中諸人身得怪病,花嬌上山採野樹紅粒治好了眾人之病,為了感念花嬌,村人把這棵樹稱為“花嬌”,日久傳訛,便寫為了“花椒”。關於神農氏和大禹與花椒的故事很多,多用花椒為民治病。

視爾如荍,貽我握椒

花椒最早作為男女定情之物

《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花椒最早有文字記載是在《詩經》裡,作為男女定情之物,所謂“視爾如荍,貽我握椒”,說明中國人在三千年前已經利用花椒了。古代人認為花椒的香氣可辟邪,有些朝代的宮廷,用花椒滲入塗料以糊牆壁,這種房子稱為“椒房”,是給宮女住的。後來就以椒房比喻宮女后妃。《曹操文集》及《紅樓夢》都有記載。花椒樹結實累累,是子孫繁衍的象徵,故《詩經·唐風》稱:“椒聊之實,藩衍盈升”。又班固《西都賦》載“後宮則有掖庭椒房,后妃之室”。《爾雅》是漢族辭書之祖,收集了豐富的古代漢語詞彙,是漢族傳統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花椒在《爾雅》上被稱為“檓”或“大椒”。

對上古人民而言,野生花椒數量稀少,可用作藥物,又能產生特殊的香味,這使得花椒充滿了神秘色彩,因此讓花椒登上了王侯的祭祀臺,成為了敬神享神的物品。西周時代,祭祀中使用“椒”已是普遍現象。《詩·周頌·載芟》記載了周朝豐收之後,在祭祀祈福的時候說道:“有飶其香,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寧。”在貢品中擺上花椒來祈求家族安寧,風調雨順。花椒沿長江傳到楚國,在描寫楚國的文獻中經常出現。屈原喜歡花椒,在《離騷》中有“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王逸曾經註釋道:“椒,香物,所以降神;糈,精米,所以享神。”也就是說,屈原大夫請這位巫祝吃了一頓花椒餡兒的粽子,這一點在漢朝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文物中得到了驗證。在發現的四個香囊和六個絹袋內,就盛放著辛荑、肉桂、花椒、蘭花等芳香植物。

此外,楚國人還發明瞭兩種影響深遠的花椒用法,一是以花椒入酒,開椒酒之風;二是將花椒拌泥塗在牆壁上,以求闢除邪氣。《九歌·東皇太一》中寫道:“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這是祭祀東皇太一時的情景,其中祭祀使用的酒便是椒酒。到了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載:“過臘一日,謂之小歲,拜賀君親,進椒酒,從小起。”孝敬自己的長輩也開始使用椒酒。在後來的歷史中,“椒酒”作為一個名詞便經常出現在詩詞文章中了。將花椒作為調味品,首見於三國陸璣《毛詩草木疏》,其中寫道:“椒聊之實……蜀人作茶、吳人作茗,皆合煮葉以為香。今成皋諸山間有椒謂之竹葉椒,其狀亦如蜀椒,少毒熱,不中合藥也。可著飲食中,又用蒸雞腸最佳香。”說明在三國之前,巴蜀地區溼氣凝重,益於辛辣,人們需要辛香調料來滿足食品需求。花椒作為中國主流調料的歷史在唐宋達到了高峰。

出土文物顯示

花椒樹是“搖錢樹”原型

花椒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成為中國人飲食中不可或缺的調味料,種植面積也日益擴大,成為重要的出口物資,明朝鄭和下西洋便將花椒帶到了西洋地區。法國潛水員曾在毛里求斯附近海域發現一艘三百多年前的荷蘭沉船,並在其中發現了花椒、豆蔻等香料,打撈上岸之後,仍然帶有特殊的香味。

在成都天回鎮老官山漢墓群的發掘中,3號墓地出土了920多支醫學竹簡,記載了蜀椒入藥治痛風,在《六十病方》中有“八治風: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風、細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陳朱臾一分,圭十分,薑六分,皆冶合”。以蜀椒作為藥引,帶有明顯的四川本土特徵。這是成都漢墓出土文物對蜀椒的記載,說明張仲景記載蜀椒入藥根據充分,並相互印證。專家指出,“蜀椒是可以入藥的,可以治療痛風,現在有些中藥藥方中還在沿用。”

由於花椒能治病又有特殊香氣,在西周以前,花椒就作為敬神的祭祀物品,因此在隨葬品和重大祭祀活動中,都能見花椒蹤影。在四川出土的大量春秋戰國時代的船棺裡,也有花椒的影子和印記。最為著名的是四川特產“搖錢樹”。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大銅樹,被稱為搖錢樹的淵源,專家學者一致認為,此樹即中國遠古神話傳說中的宇宙樹、生命樹,是目前所發現的中國宇宙樹、生命樹的最早形態。實際上,搖錢樹的原型就是花椒樹,是祭祀活動的重要用品。

“搖錢樹,聚寶盆,日落黃金夜裝銀。”這首民謠從古流傳至今,說明搖錢樹是四川盆地(聚寶盆)的特產。關於搖錢樹的文化屬性,主要有兩派說法:一說搖錢樹是西南地區文化的產物,此種意見持有者佔大多數,理由是搖錢樹這種器物只在西南地區發現,絕無僅有。第二種說法是搖錢樹為漢文化產物,使用者為移民到成都平原的漢人,該說法在20世紀90年代後被提出。目前發現的搖錢樹共計189例,主要分佈在四川為中心的重慶、雲南、貴州、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湖北等地。最早的搖錢樹年代是東漢早期,數量稀少,集中在成都平原地區;東漢中期和晚期該器物迅速流行,覆蓋今天的四川、重慶以及周邊地區;東漢末到三國時期,搖錢樹數量銳減;西晉時徹底消失。這充分說明,花椒樹是搖錢樹的原型,因為二者都是四川獨有。四川盆地是聚寶盆,是花椒和搖錢樹的原產地。

地理環境決定

四川是花椒的故鄉

花椒喜光,耐寒,耐旱,抗病能力強,隱芽壽命長,不耐澇,短期積水可致死亡。花椒生長髮育期間需要較高的溫度。花椒對土壤適應性強,尤喜深厚肥沃,溼潤的沙質土壤。對土壤酸鹼度要求不嚴,在中性或酸性土壤中生長良好,在山地鈣質土上生長更好。花椒生長快,結果早,一年生苗可高達1米,栽後2年即開花掛果,3年大量結果,延期15-20年,壽命30-40年,衰老後可以萌芽更新。

中國花椒主要生長在北緯20°至40°,東經90°至120°之間。北起東北南部,南至五嶺北坡,東南至江蘇、浙江沿海地帶,西南至西藏東南部;臺灣、海南及廣東不產。在青海,海拔2500米的坡地也有栽種。如今,花椒主要產於四川、陝西、河南、河北、山西、雲南等省,以四川產的質量最好,以河北、山西產量為高。花椒原野生於我國喜馬拉雅山脈,後沿著江河流域移植到中國地理第二階梯,在海拔1500米以下地區人工馴化栽培,與古老的羌族活動有關。有文獻指出,彝族和藏族是古羌的分支,黃帝、顓頊、大禹也是羌人,他們都食用藥用花椒。黃帝出生在阿壩茂縣一帶,大禹出生在汶川、茂縣、北川等一帶,顓頊出生在雅礱江、大渡河一帶。北魏酈道元《水經注》1610頁記載,“沫水發源牂廣柔縣境外,廣柔縣有石紐鄉,是大禹誕生的地方”。幾代蜀王,蠶叢、魚鳧等都是羌人,三星堆縱目人應該是黃帝或蠶叢的造型。茂縣營盤山遺址證明那裡人類活動很早,現在的花椒質量不錯。有人說“隴南是花椒出產最早的地方,也是花椒原產之地”,依據是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但缺乏考古文物支撐,不可信,因為這種說法出現在漢代以後,比蜀椒記載晚多了。沒有羌藏彝民族的地方,一般不是花椒原產地,只是移植地。

中國地理第二階梯包括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塔里木盆地、準葛爾盆地、四川盆地等。其中,四川盆地是世界著名的紫色盆地,約26萬平方千米,海拔300至700米,內部為低山、丘陵、平原,冬暖夏熱,最適合花椒生長。

破譯了漢源古人

與花椒的密碼映射

全國最大羌族聚居縣--茂縣,位於青藏高原東南邊緣,地跨岷江和涪江上游高山河谷地帶,四周與北川、安縣、綿竹、什邡、彭州、汶川、理縣、松潘9縣相鄰。茂縣花椒栽培歷史悠久,主栽“大紅袍”, 是“西路花椒”代表品種,質地優良,國內馳名,在市場上享有較高聲譽。但漢源的地理和陽光優勢更加突出,花椒知名度更高。漢(漢)字,表示水多、人多的地方,也指天河、銀漢。中國人數最多的民族是漢族,表示生活在江河邊的民族。大渡河、流沙河是藏漢民族融合之河,也是古羌主要活動之地,造就了川菜的核心元素--花椒。在漢源出土的漢磚中,刻有“後人千萬”字樣,表示人口繁衍昌盛,如同花椒果實一樣,與古代皇室思想高度一致。據說此磚僅有一塊,現在收藏於市博物館。中華書局影印,宋代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太平寰宇記》第三集第1559至1560頁記載“黎州,漢源郡,今漢源縣,土產:紅椒”。漢源縣是花椒人工馴化地,是花椒的故鄉,是中國花椒第一縣。《漢源縣誌》記載,在唐朝元和年間,漢源花椒就作為貢品送往宮中,被稱“貢椒”。皇家對花椒的歡喜影響著社會各界,對歷代菜譜進行統計,在辣椒進入中國之前,全國22%的食品中都要加花椒,而在唐朝花椒食用比例達到37%,花椒進入鼎盛時期。

四川花椒的核心區在漢源。這裡有流沙河和大渡河。流沙河古時稱漢水,源於縣內西北大相嶺飛越山之仙人洞。大渡河發源於青海,古稱沫水、北江、瀘水、羊山江等,歷史上被作為中國長江支流岷江的最大支流。雅礱江是金沙江的最大支流,又名若水、打衝江等。郭沫若先生,其名取自沫水、若水,就是大渡河與雅礱江。黃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生顓頊,就在這區域。漢源縣有舊石器的富林文化、新石器的麥坪遺址等,證明這裡的農耕文化、水文化很早就非常發達。

磚,為中國古代最早的陶製品之一。從桃坪遺址和麥坪遺址發掘出來的漢磚,每一塊約有七八公斤重,這是大渡河流域的農耕記憶。有些塊磚的側面刻著不同的紋飾,如“X”、“工”等。這類幾何紋磚很多,有100多種不同式樣,諸如乳釘紋、十字紋、米格紋、菱形方格紋、平行線紋、太陽紋、魚形紋……這些紋飾藝術上採用對稱、均衡、調和、大小、粗細、虛實、強弱、高低、疏密、呼應等對比手法,實際上這些表現的是花椒、花椒樹的形態和生長、採集過程。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圖案多以抽象表現,但線條流暢飄蕩、節奏感強、佈局均衡,藝術風格簡潔、粗獷、精純、清新、獨特,充滿秩序感、節奏感和韻律感,記錄了當時社會生活簡況,這表明漢源是漢文化發源地,是花椒的原產地。這些漢磚有別於四川其它地區的漢磚,主要為陶製墓磚,鋪砌於墓的底部、四壁和斗拱。考古發掘成果表明,自古以來,漢源土地上生活的先民一直過著農耕和漁獵兼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從而破譯了漢源古人與花椒的密碼映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