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看到這個題目,你會聯想到哪兒?你會聯想到黃山嗎?確實,黃山就是因為軒轅黃帝在此得道飛昇而得名的。

這座徽州治下的天下奇山,秦時,因山石青黑而稱黟山。到了唐代,出了冊《周書異記》,其中有“神仙傳”記述:江南黟山,雲凝碧漢,氣冠群山。古木靈藥,三冬不凋;名花異果,甘冽清泉,冬夏不變,沐浴其中,萬病皆愈。並述軒轅黃帝統一華夏後,偕容成子、浮丘公諸卿,在此沐浴修行,採藥煉丹。後黃帝得道成仙,乘白龍飛昇。至今,黃山仍留有黃帝乘龍飛昇處。

篤信道教的唐玄宗李隆基,聞之此事,深信不疑。知李唐天下還有如此美妙之所在,便於天寶六年(公元747年)下詔,改黟山為黃山。由黃帝而得名的黃山,從唐延用至今。

“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這是明末大旅行家徐霞客說的話。民國年間,又有人將此話歸納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在領略了黃山美景後,古今名人又給了它更多錦上添花的讚美;“天下名山”、“人間仙境”、“秀甲九州”、“華夏第一奇山”、“第一江南勝處”、“震旦國中第一名山”,凡此種種,溢美之詞,不一而足。

自1979年小平登黃山後說:“黃山是發展旅遊的好地方,是你們發財的地方。要有雄心壯志,把黃山牌子打出去。”黃山倒是真把牌子打出去了。首先,取消了傳承千年的徽州稱謂,改稱黃山市。接著申報世界遺產,加大宣傳力度。再後來,黃山正如鄧公希望的那樣,變成了發財的好地方。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我總感覺對黃山的宣傳有誤導之嫌。到黃山旅遊,給人留下的印象,除了奇松、怪石、雲海、溫泉等自然風景外;沒有什麼文化底蘊。這樣的風景區和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才開發的自然風景區張家界、九寨溝又有什麼區別呢?!

導遊指點遊客尋找的是;哪裡有拜月的天狗,哪裡有孵蛋的天鵝,哪裡有捕鼠的雙貓,哪裡有抓雞的老鷹,似乎找到了,就滿足了,就算遊黃山了。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導遊指著一棵松樹說:這就是“團結松”,它剛好有56個枝幹,象徵著中國56個民族的大團結。不信你可以去數。當然沒人去數。不過,我覺得渾身不舒服。千萬別輕看了導遊的作用,所有的導遊用同樣的說詞去詮釋同樣的事物,這種力量是何等的巨大呵。他們是超大型的播種機,他們是特大型的宣傳隊。這種政治圖解式的導遊說詞,會使人誤以為黃山的文化內涵就是如此膚淺。這實在是在誤導黃山。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黃山應多搜尋文化的蹤跡;從秦時命名為黟山始,至唐天寶六年(公元747年)更名,其間,史籍上僅記載過漢末退隱的會稽太守陳業在此落戶。

地以人重,首先將黃山宣傳於外的是詩仙李白。李白因故人韋仲堪當青陽縣令,順道訪友並至新安遊黃山,黃山的“醉石”就是因他而得名。相傳李白在此醉酒,繞石三呼;“五嶽尋仙不嫌遠,一生好入名山遊。”詩仙曾在此為一對白鵝而作詩換鵝。並寫下了送溫處士歸黃山詩,流傳至今。

除了詩仙外,唐代還有三個和尚與黃山結緣。一個是來自洛陽的志滿和尚,他在黃山溫泉一帶結茅而居,後在桃花澗建了祥符寺。另一個是印度和尚包西來,他編麻為衣,冬夏不易,人稱麻衣祖師。是黃山第一個苦行僧,他在黃山修建了翠微寺。第三個就是詩僧釋島雲,他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第一個登上天都峰,在鯉魚背旁結蘆而居的人。並留下《登天都峰》詩一首:“盤空千萬仞,險若上丹梯;迥入天都裡,回看鳥道低。”

宋景佑年間(公元1034一1037年),歙州有了第一本黃山山志《圖經》。但,山上仍被視為仙境,山下人把峰巒間的松濤、鳥語、猿啼,當作縹緲的“仙樂之聲”,“林澗之下,巖巒之上,奇蹤異狀,不可模寫。”真乃“神仙之窟宅。”

時間又過了三、四百年,黃山在元代只是偶有采藥人在攀登天都時,才發現“鳥道如線”,要“裹糧以上,三日始可達。”

明代是黃山開闢的鼎盛時期,首功應歸明萬曆年間的普門和尚。他來自山西五臺山,雲遊至黃山,在玉屏峰下披草萊,拓丘壑,創建了文殊院(今玉屏樓舊址)。至今玉屏樓前仍有“普門跌坐石”,並傳下“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面。”之說。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又改建“法海禪院”為“護國慈光寺”,皇太后還送來了金佛像等一應佛事用品。黃山因此名聲大躁,最多時日達僧眾千人。現慈光閣前有千僧灶遺蹤,普光和尚應為黃山的開山大師。

嗣後,汪元功修文殊天梯和蓮花峰中路徑,使登山有路可循。

徐霞客是為宣傳黃山不遺餘力的人物,他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二月和萬曆四十六年(公元1618年)九月,兩遊黃山。前一次是隆冬,仰見群山盤結,凍雪成冰,蓮花天都諸峰,爭奇競秀,絕壁危崖,怪松懸結,愈短愈老,愈小愈奇。後一次重遊是金秋,只見楓松相間,五色紛披,燦如圖繡,山高峰巨,霧氣去來,秀色可攬。他寫的前後兩篇《黃山遊記》,成為黃山旅遊文學作品中的絕唱。

再後來,朱明王朝的滅亡和滿洲異族的入侵,使一批江南讀書人,對功名己漸淡薄,對世態更是漠然;他們寄興山水,隱於書畫,黃山就是他們的世外桃源。從而在中國畫壇上產生了以石濤、梅清、漸江為代表的“黃山畫派”,他們都是明亡後出家,遊蹤遍及黃山諸峰,師法自然造化,稱“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他們三人被稱為黃山畫派的“三鉅子”和開山祖師。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明末清初,和黃山有關的還有兩個名人;一個是明崇禎年間任禮部侍郎,南明時任禮部尚書的文學家錢謙益。他於公元1641年遊黃山,寫下了洋洋數千言的《遊黃山記》。然而,此人全無氣節,清兵一到,率先迎降。此後清朝雖賞了他一頂烏紗,但《清史稿》上還是把他釘在了“二臣傳”的恥辱柱上,黃山當然不會留下他的任何痕跡。

另一個與他同時的小人物,江天一就不同了。江天一因協助其師金聲抗清,兵敗不屈,慷慨赴死。所以,黃山把最美麗的山峰之一始信峰,獻給了他。始信峰上有一塊石頭,傳說江天一坐過,後人將石頭命名為“寒江子獨坐處”。李一氓還題了一塊“寒江子獨坐”石碑立於峰頂。

清代沒有在黃山留下什麼勝蹟。

民國時期的黃山很熱鬧,這主要歸功於國民黨元老許世英和張志中先生,他們制定規劃,整修道路,廣建屋宇,使黃山逐現人世。“大好河山”就是抗戰時期第三戰區副司令唐式遵於1937年所書。

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更有眾多名人在黃山留下蹤跡。藝術大師劉海粟就曾十上黃山。

說了這麼多,是不是黃山旅遊就不要看自然風光了;當然不是。不過,江山還需文化捧,騰出一些空間,尋找一些黃山文化吧。

對黃山的風景的描述前人、今人己極盡筆墨,我再寫,就有狗尾續貂之嫌了。我的感覺是:自然風光的展現全憑想像力,你覺得它像什麼它就像什麼。當你居高臨下,放眼望去;但見無窮無盡的峰嶂,濃青、淺綠、沉黛、黃紅赭紫,靡色不有,簡直是畫家打翻了顏料缸。再看群山,脈絡分明,向背各異;這些縱橫錯落的峰巒被夕陽一蒸,就像千軍萬馬,甲光閃閃,準備一場廝殺。再細看,又像是身著雲衣霓裳、金冠霞帔的群仙,正簇擁著去玉虛宮赴會;這景色太壯觀、太靈幻,豈是一枝禿筆能描繪。

(本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