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究竟啥意思?

道者12姜华远


老子的绝大多数观点都与儒家相左,而这里的“三宝”: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人先是和儒家思想“中庸”相契合的。

“不为人先”也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外化。老子是很懂得“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橼子先烂”“强梁者不得好死”之古训的。

凡事退一步都会海阔天高。 “不为人先”又是“大国下流”的体现。所谓“上善若水”。

只有首先放低了身段,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换位思考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和目标。

“不为人先”与“中庸之道”巧妙的结合为无数失败者奉献了处事良方;“不为人先”和“中庸之道”的巧妙结合给了那些“不撞南墙不回头”者再生的希望。

老子说的“慈”与“俭”与儒家思想契合度更高。

慈者,慈善,仁慈也。《论语》中主张“孝慈为忠”。孔子还说过“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老子和孔子的学说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后来者是佛家的学说。

佛门里的清规戒律更是多如牛毛。入了佛门,万事皆休,更加用不着去“为人先”了。

“不为人先”还可以理解为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东山再起等等内涵。简单几个字,蕴涵着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


闲看秋风999


先说答案,

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是:

不敢以人为制立的、不合天道规律的方式去治理天下。

在后一句里“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说的就是:

“如此不敢以人为制立的、不合天道规律的方式去治理天下,那么天下就可以得以长治久安了。”

简单说明一下

理解这句话的时候,可以与《道德经》第三章的“使夫知者不敢为也”里的“不敢为”相呼应。

都是指“不为”那些天人相离的、所谓“知者”设立的,不合天道的人之道;

相应的,再看《道德经》第三章中的另一句话:“为无为则无不治”里的“为无为”。

也就是说,要以自然而然的天之道统御天下,如此“为天下以天道,则天下无不治”。

补充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系统的阐述了华夏之道中,真正的圣王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

慈,从心从兹,兹,草木多益。《道德经》这一句中的“慈”的指的是心存天道,践行天德。

天之慈,为天爱万物,并非人伦之慈祥,慈爱。

后面一句里“慈故能勇”天爱万物,因而天救自然而生的万物,同样,圣王承天治天下,也应该爱天下。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心存天下,慈爱百姓,方可以为圣王。

俭,从人从僉。这里取约束限制节制之意。《道德经》这一句中的“俭”指的是行事有矩,顺其自然。

在后一句里紧跟着出现了“俭故能广”,俭于人道,广于天道,天德才能广泽天下,百姓才能得以永享太平。

这里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

慈,相当于治理天下的指导思想的原则要符合天道;

俭,相当于具体方针、政策、措施的制定要符合天道;

不敢为天下先,相当于实际执行的行为方式要符合天道;

三者都应该符合天道的自然法则。


注意,这个比方是不恰当的,因为

“道可道,非常道”

可以言说、描述、执用的,都不是常道。


要想真正弄清楚这个问题,还需要搞清楚《道德经》所展现的易道思想,需要了解华夏正统的思想文化的源流了。


平凡2850


有人说,天下先就是第一。那咱们看是不是这样?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且我们前边都多次证明一就是无为,二就是有为,三就是德。四就是天下(万物)。



当然,这里边的天下也可以指,普天之下。老子曰,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看见没,老子原话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才是天下先呀。那么无为而无不为是什么呢?

都说了无为是一,有为是二。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是三,天下先就是三。

天下先也是德,

先下先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因此我们就总结出三就是天下先,也就是德,两者同出,异名同谓。无为而无不为……

上一篇问答里面我们谈三的道性时候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一篇只做引出,不做重点分析。我们可以把重点放在四上。就是我们说的,三生出来的万物,我们今天讲的天下。


这个天下可是很难缠的呀。我们在刚入道时说二的时候。讲了几个历史人物,一个是。秦二世。胡亥。还有隋炀帝杨广。还有就是那个西楚霸王项羽。二的道性就是凶残。胡作非为。当道转了一圈回到四的时候。就相当于两个二同出那么厉害。这个时候想想历史中哪些皇帝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时候。想必该是有多少百姓,天下有多少苍生经历了连年战火……。因此我们的圣人才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四),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那么什么时候才会取天下呢!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对呀,我们能不能抛弃纷扰,喧闹嘈杂,物欲横流……等四周都寂静的时候。

那么他又是几呢?我们在这里不做深入回头有机会再展开吧。

再回到问主的答题上。不敢为天下先。圣人的意思就很清楚了,我们之前都说了三是小名小众,普天下的老百姓之德。圣人之无为和不争,只做好守一。这个三德,乃物质民利之得还是让给百姓吧。

有一天和朋友谈论有关战略型企业家的这个问题。直接把对话拿出来看。



我说:在商言商而已。你所谓的战略型企业家,目前只有马化腾、王兴、永辉超市的老板张轩松只能说你的视野不够开阔。他们几个无非就是现在,捡的果子比别人多而已。谁能把握未来的大势才称战略,不然就只是忽悠。你提的这几个人会不会是战略型企业家呢?我看有一个也就都不错了。

朋友说:什么是企业家?熊彼得给出了世界公认的标准,创新。否则,只是企业管理者。按这个标准,上述三位都有战略性创新,而马云、王健林等没有。

我说:哈哈哈哈,老外说的你也信。听听我们中国人的标准,老子曰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你说的那几个70后?还有几道坎儿,等着检验呢。反而看马云已经具有,五德之相。过了后年就可以检验清楚了。

朋友说:老子是典型鸡汤始祖,言过其实,行而不足。这种人你也信,足见缺乏自我意识。

我无语……坊间常遇见小青年。动不动和人谈战略。那口气简直就是比天气还厉害。道家之人,长提无为不争。其实就是为了能够守得清净,能够把天下大势(四)看得清楚,论年龄那几个70后四还没过完呢!天道在那摆着呢谁守的好,守得住。才有资格谈论天下大势也就是战略。还有就是产业布局上。有没有过四,看看马云的。阿里,生产。淘宝,销售。菜鸟物流。蚂蚁金融。还有刚刚收购的饿了么,其实也可以把它。划归到菜鸟系统。最后呢,比较牛的就是云计算。大家数数过四了没!集齐五要素了没?


道常常会有外显,只有清静无为。才会天下大事尽收眼底。入得四这个道场。个人将会体验到。人生真正的腥风血雨。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往。耐得住清静,耐得住寂寞。用无为之法。守一,方可有机会躲得过这个道四之劫,不然一切都是枉然呀。

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与民争利。只有如此才会守得一之无为。完。


在海前面说注意


老子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老子的慈是指人性中合于天性的慈悲。

俭指俭啬,是对万物的爱惜,珍惜,尽可能地物尽其用,最大程度的发挥其“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外部的五彩缤纷很容易把人的心念牵走,“五色令人目盲”,所以老子说:“塞其兑,闭其门”,使人的心灵回归到本性上来,外在的牵引使人没完没了的关注在“外缘”上,使得自己的本性一直无法完全地显现,每个人内在的道性无法打开,潜能无法正常的发挥。

马克思曾经说过,是什么发展了就代表了这个时代再前进了,是工具。的确工具,新工具会很吸引人,极其可能让人迷失在工具里。

老子是位非常脚踏实地的智者,他承认工具会带给人们方便,“虽有舟舆无所乘之”,“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意思是说即使你家里有汽车,当你真正拥有的时候,会发现它真的是可有可无。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面对当下已经有的工具,发挥他的长处,所以真正的治理不是抛弃。

不敢为天下先,也就是说尽量不去创造发明新工具,减少外部的诱惑,然后回归人性的真璞,在人性的根本里,什么都有,无需借助工具就可以达成,迷失在先进的工具里,是本来不能彰显,这也是老子最为担心的。


汉字在人间


其实!老子道德经曰,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一慈二俭也都可领悟!只是这不敢为天下先,却实让人难以领悟!看过很多对不敢为天下先的解释,虽说在理,但总感却少些什么!但在今天看到一二三时,却有了自身的感悟!慈和俭都是修行人的标准和准责,则也是做人的标准和准责!但不敢为天下先,则又是这一切的标准!


手机用户宣德


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此三宝是学道的宝贝!不敢为天下先是道教三宝之一。天下人都说老子的道性很深,是伟大的道者。他坚守持道的三个法宝。第一宝用慈悲,第二宝用俭朴,第三宝用谦卑处下,这三宝始终伴随着他学道的心境。久而久之道性自成!不敢为天下先,之意是:言行处下不争强好胜。

这也寓意着越是高人,越是谦卑处下的人!

其二之意:"不敢为天下先”是谦卑之意,能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是一个有限的个体,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能更好的认识自己的潜能。“不敢为天下先”因为我们的不足和有限,所以玩不敢认为自己超出别人多少,不敢站在别人面前。

其三:对于个人来说“不敢为天下先″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这会让我们变得更具美德,这会让我们更接近自我本真,发现纯净而瀞谧的内心,这是人类真正的美德。

其四:对于社会来说"不敢为天下先″让人与人之间产生真正的尊重,这对和谐的人际关系很有好处,人类的平等,和平,团结都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其五: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不敢为天下先″让我们认识到,我们个人只是整体中的一部分,我们的星球、宇宙、道、都是一个整体,人在这个整体中,各自发挥着作用。有了"不敢为天下先″,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认识到我们作为个体对于这个整体的责任,才能更好的平衡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现如今,"不敢为天下先″的道德价值在人们心中逐渐下滑,个人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割裂,导致我们的星球上,疾病,战乱,痛苦越演越烈,很多种物种面临着灭绝。只有回到"道″我们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不敢为天下先”是人类最重要的精神价值。


云海之心


“不敢为天下先”出现在《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我们先通过全章的解读看“不敢为天下先”的意义和它在“道”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通释]

天下人都说我道大,似乎什么都不像。正是因为它大,所以似乎什么都不像。如果像个具体的什么,它早就变小了啊! 道有三件宝贝,应该掌握并保持着它们:第一是柔慈,第二是少做,第三是不敢做天下的带头人。柔慈,所以能勇猛;少做,所以能做很多;不敢做天下的带头人,所以能成为领袖。如今有人放弃柔慈只追求勇猛,放弃少做但求做很多,放弃处在后面只求争先,这是找死啊!有了柔慈,凭它作战会取胜,凭它防守会稳固,上天要辅助他,因柔慈而护卫它。

[注释]

我,站在“道”的角度说话,与“道”合为一体。似不肖,似乎什么都不像。肖,音xiào,像。

久矣其细也夫,是个倒装短语,实则为“其细也久矣夫”。细,微小。夫,音fú,议论句句尾起感叹作用的助词。

三宝,即下文说的“慈”“俭”和“不敢为天下先”。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与后文的“勇”“广”“争先做器长”相对应。

不敢为天下先,不敢在天下人之先有所作为,实际是不敢做天下的带头人。

器长,物之首领。器,物。 长,首领。

勇,作动词,追求勇猛。广,用作动词,追求广泛做事。后,作动词,处于后面。先,用作动词,追求争先,追求做带头人。

本章由“道”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谈到“慈”“俭”“不敢为天下先”道之三宝的价值和意义。

“我有三宝……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先介绍“三宝”是什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介绍“三宝”的作用。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说的是背离“三宝”的危害。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着重谈“三宝”之首“慈”的价值意义。


为什么“不敢为天下先”呢?因为放弃柔慈只追求勇猛,放弃少做但求做很多,放弃处在后面只求争先是找死,“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得到“道”的庇护,避免走到死路上。


陈广逵


关于“敢为天下先”与“不敢为天下先”,萃辰天心书院印竹、印安老师《如是我说》曾有过这样的对话:

印安说:勇者“敢为天下先”,智者却懂得,有时候要“不敢为天下先”。能够把勇者的不惧与智者的不惑结合起来,灵活地加以运用的人,才是最为通达的人。印竹说:勇者的智慧在敢与不敢之间,其中的利害是一个“敬”字,智者的勇敢在明与无明之间,其中的利害是一个“慈”字。何以不惧?敬畏为上;何以不惑?慈悲为怀。

老子在《道德经》里曾经说过:“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说:我的人生中有三样宝贝:第一样就是慈悲;第二样就是简单;第三样就是不逞强。那么有了这三样宝贝,老子认为就可以天下无敌。

老子在《道德经》里还曾说过:勇于敢者杀,勇于不敢者活。或利或害,圣人犹难之。老子认为总是勇于敢,会变得不择手段,并常常因此招来杀身之祸;而勇于不敢,是懂得关键时刻放人一马,也许就是因为你放人一马,你和别人的道路都会更加宽广。

但是,什么时候要勇于敢,什么时候要勇于不敢?在其中的权衡中,圣人都很难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而我觉得,只要我们对上天、对其他生命拥有敬畏之心,对一切众生充满着爱,我们就一定能在敢于不敢之间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萃辰天心书院,愿国学智慧走进千家万户……

《如是我说》是萃辰天心书院两位极具智慧的老师的对谈,从中能让我们学习更多人生智慧,丰富我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版哦~


萃辰天心书院


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李小龙

吾认为李小龙这句话恰好阐释了“不敢为天下先”。

前些日还写过这个话题,这不问题又来了,不揣浅陋,多少又叨扰几句吧

老子有言:“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有人便就说呀,老子心肠虽柔软,但是是消极的呀!这样理解,其实,妄解而已。“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与“勇”、“广”、“成器长”。一一对应。

“慈”、“俭”、皆符合老子所谓的虚怀若谷,但是,谦虚归谦虚,又绝不是不思进取,碌碌无为。从长远来说,第一是不存在的,永远都是在变动的,这是承认客观。同时,不承认第二,矢志不渝,积极乐观,这是坚信人的主观能动力。

是以,《道德经》还说到,“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人居一,这完全是肯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人力的伟大。

再者,天下若有“先”,那么天就有尽头了,然而宇宙是无限的呀。

直线是无限的,线上的任何一点都可以是终点同时亦是起点,今天是你我的青年壮年,但是对于刚刚呱呱坠地的婴儿,今天就是他的第一天。也可以刚刚去世老人的最后一天。

“第一”、“天下先”“最好”等都是一个相对的,静止的,一个名号而已,人的本质是人是活的,有生命的,万事万物亦如此,须臾万变的,所谓没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用“第一”,“最好”“天下先”等框框来套自己,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观念的旧认识的傀儡罢了。

在风云万变的今天这个时代,奔放激情,瞬息万变!落后就要挨打。或许,我们永远无法适应全新的事物,但是,我们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与其蹑手蹑脚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被动适应,不若超越自我,引领探索。马云功守道里经典台词:勇而不敢。引用的也是老子说的:“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其实,与“不敢为天下先”的意思一脉相通。


质跃


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老子的说教,无非是像人们在传递着一种[思想],而这种思想的传递能否被大众所[接受]所[认同]所[发扬],那就要看他的思想有没有立足之地了,这期间他的思想决定着他的[品性],也决定着他的[性格]。

对于老子的:“不敢为天下先”,究竟是啥意思?在我看来这很大程度上是有着一种,谦虚谨慎的态度在其中吧!老子说,我有三宝,汝等需持而保之,一曰勤,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好像是说:愿意和平世界,只要人人都能够谦让卑下,从不逞强或争霸,只要人人家家国国事事都能够[和平礼让],天下下不就[相安无事],就处于[安泰]之中了。

如果都[敢为天下先],不管是有什么事惰都互不相让,那么:人与人,家与家,国与国之间必定会引起不断的争端,长此以往世界不就处于不断的战乱争斗之中了。

那么这看上去似乎很有逻辑道理的观点,是否绝对正确?老子的这种:不敢为天下先,此论点又是否绝对可行呢?在我看来,虽然里面包含着许多谦虚谨慎的成份,可是此论点,我还是不能完完全全赞同的,他还是不能完完全全的说服我。

有些事情,谦虚固然是好,谨慎更没有错,但我还是那句话,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度]的把握,当初我们伟大领就明确的说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非常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就足以说明,不是什么事情都应像老子所说的那样:“不敢为天下先”。

如此,人人都像他那样想、那样做,不管什么事情都退让三步,都不去当领头羊,都不去据理力争的话,那么国家如何能够统一?人民如何能够强壮?江山社稷如何能够巩固?社会又如何能够发展?

所以这看似“和平共处”的原则,实际上如若掌握不当,也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并会形成一种常态。按说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对事物观点认识的把握,尺寸[度]的把握,突发事件处理上的灵活把握,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能千篇一律的,一贯的执行着老样子,应该是千变万化的,应该是随着事态的发展而不断调节的,应该特殊情况、特殊对待、特出解决,才是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

期间[怕]的就是:明明敢为而不为,明明不为而为之。直白的讲,就是哪些是该退让的,哪些又是该坚持的,如果好坏不知,倒正不懂,就成了墙头草,随风倒,失去了方向,失去了自我,人生中一点儿自己的主见都没有了。

请记住白雪姐姐所说的话,永远坚持对的放弃错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总不会错的,但前提是你一定要懂得[对]与[错]的区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