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在線教育,只是把課堂搬到網上?

為阻斷疫情向校園蔓延,確保師生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教育部近日就統籌做好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和教育改革發展工作印發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和中小學要高度重視、認真做好“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工作。

從2月起,全國多地學校啟動線上教學,隨之而來的是各商業平臺,抓住疫情防控的需求,擴容在線學習功能供師生免費使用,成為“停課不停學”的重要工具之一。其優勢在於擁有強大的技術手段,為在線教育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遠程協同工具,提高了效率。但隨著略顯尷尬的點擊量和眾多的一星評價,其問題也更加凸顯——網課平臺崩了,教師當主播慌了,學生眼睛花了,家長打卡累了……老師、學生、家長紛紛叫苦。

停課不停教、不停學是戰疫情應急之舉,當前形勢下的互聯網+教育是在原有的教育形態下,由面對面的線下教學變成線上教學。線下教學跟線上教學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教學方式的轉變,前者是以老師為中心,而後者要想效果好,則必須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增強互動豐富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讓他成為探索者或者發現者。

在孩子們漫長的學習生涯中,一個多月只是很短的時間,學生上網課碰到的依舊還是那個熟悉的環境和麵孔、不變的教學大綱、一以貫之的填鴨式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僅僅是把課堂照搬到了網上而已。正如學樂雲董事長陳冬華所言,“把教育簡單地做成一個直播,變成一個網課,那反而是一種倒退”。

其實,將課本內容的學習推遲一個月再上,造成的影響也許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學校與家長無需過度焦慮。不如改變一下上課思路,利用疫情之機,上好疫情防控健康課、勞動課、體育課、公民教育課,豈不更好。注重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於人的成長至關重要,防控疫情為養成好的個人習慣創造了絕佳條件。比如勤洗手、常通風的衛生習慣,堅持閱讀、勤於寫作的學習習慣,承擔力所能及家務活的勞動習慣,堅持收看新聞、主動甄別信息真偽的媒介使用習慣,艱難時刻勇於擔當、樂於助人、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良好公民習慣等。一次疫情,等於給全體公眾上了一堂極好的公民意識養成課。這堂課,並非簡簡單單把課堂搬到網上就能實現。

應該說“停課不停學”是一種廣義的學習,在線教學只是方式之一,不能完全代替開學之後的課堂教學。要加強學生居家學習指導,合理安排作息時間,教學內容要適量,教學時長要適當。要不斷總結完善,規範線上教學組織行為,防止增加教師、學生負擔。

隨著人工智能、5G時代的到來,線上教育推動學習方式變革乃大勢所趨。在這一情形下,學校如何用好線上工具,升級原有的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教學思維,值得進一步討論和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