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為什麼呂雉的屍體200年都沒腐爛?

李進


呂雉的屍體經過200年的時間實際上是已經腐爛的了,沒有腐爛的可能非常小,所以關於呂雉屍身不腐爛的傳聞應當是假的,我之所以這麼說,原因就是因為漢朝屍身的防腐技術是不科學的。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屍身防腐方法主要是用水銀浸泡屍身,這樣確實能減緩屍身的腐爛速度,但並不能完全地阻止屍體的腐爛,時間長了,還是會出現很大規模腐爛的,但卻並不至於像沒有做過措施的屍體一樣腐爛得骨骼都已經脆化、看不出絲毫人形。

在漢朝的皇公貴族中流行著一種屍身防腐方法,那就是我們都知道的“金縷玉衣”法。

漢朝時期人們對玉和金縷玉衣的美麗誤解

在漢朝人們相信玉是一種神奇的天地至寶,他們將玉當成了山峰的精華、當作了世間最神奇的物質,他們覺得玉是有著特殊作用的,所以他們就將玉磨成一片片的玉片,然後用金絲、銀絲、銅絲將這些玉片穿成鎧甲模樣的屍衣包裹住死去的身體。

他們覺得用玉包住了屍體,就可以阻止靈魂的消散、阻止屍體上的精氣消失在世間,這樣就能讓他們親人高貴的靈魂繼續生活在活人為他們打造的地下宮殿中,讓他們的屍身繼續保持著剛死沒多久的模樣。

這就是漢朝皇宮貴族們的防腐方法,這種方法雖然耗資巨大、有著很非同凡響的意義,但是經受過現代科學知識洗禮過的我們可以一眼就分辨出這種方法有沒有效。

說實話,金縷玉衣就是那個年代皇親貴族們對死去親人一種精神上的安慰而已,實際上是沒有太大作用的。

在呂雉太后去世後,她就是用這種方法下葬的。

關於金縷玉衣不實的傳聞和呂雉屍身不腐的記載

在後漢書中就有記載,說在天下大亂的時候,赤眉起義軍開始挖掘起了西漢各代君王、妃嬪的陵墓,起義軍挖開的所有陵墓,凡是身上有玉匣包裹住的屍體都有著栩栩如生的樣貌,並沒有在陵墓中腐爛,所以帝陵中的一些妃嬪屍體就遭受到了赤眉軍的沾汙,其中呂雉太后的屍體同樣沒有免俗。

在這段記載中所說的玉匣就是我們所說的金縷玉衣,記載中所說的主要內容就是所有穿著金縷玉衣的屍體並沒有腐爛,相信大家一眼就能判別這種記載的真假程度了吧?

金縷玉衣真的有這麼神奇的功效嗎?真的能讓穿著它們的人屍身不會發生腐爛嗎?

實際上是不能的,但是不管金縷玉衣有沒有這種功效,關鍵是那個年代的人相信啊。

那個年代根本就沒有什麼考古學家,和平年代挖掘人的陵墓基本上就是死刑,人們也因為秉承著死者為大的觀念,後人根本不可能會去觀察自己的祖先在金縷玉衣中有沒有腐爛掉,所以關於金縷玉衣能保持屍身不腐的傳聞一直被人們深信不疑著。

而起義軍發掘帝皇陵墓的時候,實際上已經是天下大亂時期,他們的眼中只有埋葬在墳墓中的珍寶,根本無暇去觀察什麼屍體不屍體的,所以唯一親歷過赤眉軍也根本不可能有閒情出來打破這個傳聞。


所以後來東漢記載這段歷史的時候,史官們仍舊深信著金縷玉衣能保存屍身的傳聞,在後來的史書中才出現了赤眉軍淫辱呂太后和眾妃屍身的不實記載。

打破傳聞,以及傳聞出現的原因

呂雉去世的時候年齡已經有60多歲了,就算她還活著,也是一個皮膚乾燥萬分的老太,面對這樣的老人常人是根本不可能會產生邪心的,更何況在經歷200年後,呂雉的屍體早已經腐爛成只剩下爛骨爛肉了呢?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是再變態的人也不可能會做出什麼事情。

我覺得會造成這種傳聞出現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那就是赤眉軍在搜刮陵墓的時候難免會將心思打到屍體身上。

西漢皇帝和自己的親眷身上所穿的金縷玉衣基本上用的都是金線,雖然金絲分量小,但再少對這些貧苦的起義軍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財富,所以他們就扒下了屍體身上的金縷玉衣,將金縷玉衣上的金絲抽取了下來,準備重新熔成金子使用。

而玉片則因為上層人士看不起這種已經有死人用過的玉,而普通的百姓又不能擁有玉,所以就被丟掉了。

赤眉軍扒金縷玉衣這個動作很有可能流傳了出來,最後再加上金縷玉衣有著屍身不腐的傳聞,在人們的以訛傳訛下,關於赤眉軍淫辱呂雉太后的傳聞就出現了。

流言可畏

流言在很多時候其實是很可怕的,就比如在我們現代都有著很大的市場,在人們的傳言中,甚至還時不時出現慈禧太后的屍體被孫殿英手下淫辱的傳聞,實際上這種傳聞的出現跟呂雉太后的傳聞是差不多。

當時孫殿英的手下為了搜刮慈禧身上的珍寶,就將她身上的衣服扒了下來,然後取出了塞在她屍體七竅中的玉件,正是這種舉動導致了傳聞的出現,這才是這種不可靠流言出現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說關於呂雉太后死後200年屍體沒有腐爛的記載是一種以訛傳訛的產物,古代除了亂世中的士兵和生前的仇人外,人們對死去的人都是很尊重的,這是一種深植在人們思想中的觀念,記載史書的史官們絕對不可能專門前去求證呂雉屍體有沒有腐爛的事實,所以在金縷玉衣這種不實防腐方法的傳聞影響下,沒有事實依據的流言就開始在所有人的腦中有了市場,在觀察歷史的時候,我們也應該懷著辯證的思想去看待,而不是人云亦云。


孤客生


呂雉屍體兩百年不“腐爛”是因為她的屍體泡在水銀之中,墓室完全封閉,無空氣流通,形成了一個相對真空的環境!水銀有毒,可以殺滅人體內的細菌,類似真空環境可以有效延緩氧化作用,因此呂雉屍身保存較好,雖遠遠不及活人鮮亮,但也五官俱全,容貌可辯!

呂雉,字娥駒,西漢第一任皇后,我國第一位皇太后,漢高祖之後的實際執政者。呂雉起於細微,沒有顯貴時也在田地裡勞作,養活劉邦一大家人。楚漢相爭時,呂雉被項羽羈押,做了兩年的苦役。正因呂雉的苦難經歷,使她深知民間疾苦,儘管她在皇宮內大肆屠殺功勳顯貴,但是為政理民還是很有一套,深得民心!



呂雉作為一介女流,頗有宣太后羋月之風,殺伐果斷,執政強勢,西漢在她的努力下,得以穩固。一代兵仙韓信被呂后誅殺,悍匪彭越被呂后砍成肉醬,戚夫人被呂后製作成人彘,劉氏子孫也多被呂后毒殺。呂后崩後,與高祖合葬於茂陵!


兩百年後赤眉軍攻入長安,發掘漢陵以掠奪財寶。呂后死後多有陪葬品,奇珍異寶較多,赤眉軍將呂后屍體拋出,多有踐踏。由於呂后殺了不少西漢開國功臣與劉氏宗親,從漢文帝開始的所有漢朝皇帝都不是呂雉之後,因此文人騷客編造了赤眉軍姦汙呂雉屍體一事,用來汙辱呂雉!

試想一個年約六十的貴婦臥於土中兩百餘年,屍身雖然保存較好,但也有腐爛,任何正常男子都不會對這樣一具屍體有性慾,更何況這具屍體是曾經的國母太后!古代人等級觀念重,對亡者也尊重,因此毀屍劫財可也,姦汙屍體是絕對沒有的事!




大秦鐵鷹劍士


呂后的屍體200年沒腐爛,這個記載本人認為是要存疑的。首先我們找到史料出處,這是《後漢書》記載的,大概說的是赤眉軍攻入長安,挖掘出了呂后和其他后妃屍體,其中用金縷玉衣裹著的都栩栩如生。所以喪心病狂的赤眉軍對其進行了獸行。但是這個記載, 可信度應該是不高的。

首先,古人認為玉衣能夠使屍體防腐,所以貴族有資格穿戴金縷玉衣、銀縷玉衣下葬,但實際上從今天出土的情況來看,金縷玉衣裹著的屍體都腐爛了。我們發現的,馬王堆女屍辛追、荊州男屍、連雲港女屍淩惠平這三具保存完好的漢代溼屍,都是因為裹屍布裹得密,防腐水也用得好,和玉衣沒有關係。

其次,都過了200年了,就算沒有腐爛,那肯定也很不好看,特別是呂后去世的時候年齡也不小了。赤眉軍這輩子是沒見過女人嗎,後宮裡活著的妃子這麼多,非要向死去兩百年的屍體下手?而且是大庭廣眾公共場合?結合赤眉軍是失敗者的角度看,很可能是東漢王朝進行的醜化。


林屋公子


200年不腐,有可能

屍體不要說200年不腐,就算是2000年,也是有可能的不腐的,例如湖南馬王堆的辛追夫人和湖北荊州的遂先生,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活生生”的例子,但是能保證屍體歷經2000餘年,而不腐朽,是要具備一定條件的。

發現辛追夫人的是馬王堆1號墓,是一座長方形的土坑豎穴墓,在坑北有一條墓道,墓口長20餘米,往下有四層臺階,逐層向內收縮,從墓口到墓底深有16米。辛追的棺槨在墓室中央,為一槨四棺的形制,棺室外面的墓室裡還填滿了大量的木炭和白膏泥。這種深埋密封的墓葬形制,為屍體的保存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條件。

屍體的深埋,墓室的結構的嚴謹,多層棺槨的保護,以及木炭和白膏泥的密封性使得棺材內一直處於低溫缺氧的狀態,所以屍體可以保存2000餘年不腐。

呂雉在劉邦死後挾幼帝執掌朝政,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臨朝稱制”,權傾天下,從她的身份地位來看,她的墓葬規模應該要遠超於軚侯夫人辛追,200年不腐是有可能的,只是說有可能,並不一定。


史書記載是否靠譜——不一定

那麼呂雉屍體200多年不腐,到底是誰披露的呢?《後漢書·劉盆子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痛斥赤眉軍燒殺搶掠的罪行:

“赤眉貪財物,復出大掠。城中徹食盡,遂收載珍寶,因大縱火燒宮室,引兵而西……遂入安定、北地。至陽城、番須中,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這裡說的是西漢末年,赤眉軍在各地起義,燒殺搶掠,大肆盜掘西漢帝王陵墓,他們在盜掘劉邦和呂雉的陵墓時,發現呂雉的身體經然保存的非常完好,然後獸性大發,對呂雉的屍體進行姦汙。不僅如此,對用玉匣裝裹的沒有腐朽的嬪妃們的屍體,這寫盜墓賊也沒有放過。那麼來分析一下這段話的真實性。

首先,《後漢書》是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的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書中有很多記載都不符合史實,范曄本人在書中也多有一些個人觀點的表達,所以這裡的記載,赤眉軍姦汙呂雉的屍體,存疑。

其次,書中記載呂雉的屍體不朽,是因為玉匣。這裡所說的玉匣,就是我們常說的玉衣,是兩漢時期貴族死後所使用的一種葬具,相傳人死後用玉衣殮葬可以保證屍身不腐。為什麼呢?因為他們認為玉是集天地之靈氣的神石,可以庇佑死者的失身。現在我們發現的所有玉衣裡,沒有一句保存完好的屍體。

第三,姦汙身體這種重口味的事,不是沒有過,也有戀屍癖的人,但是呂雉去世的時候,已經60多歲了,而且屍體已經過去了200多年,這得有多重的口味,才會對這樣的屍體感興趣。另外,赤眉軍盜墓,是有組織有計劃的,就是為了盜取墓葬中的珍寶,用於起義,怎麼會有功夫顧及屍體,更何況在大庭廣眾之下,姦汙屍體,這可能就更小了。

綜上所述,呂雉屍體200年不腐,並被赤眉軍姦汙,只是以訛傳訛。屍體可能沒有腐朽,但絕對不會被姦汙,更大的可能性是被赤眉軍侮辱,發洩私憤。范曄這樣記載,可能有其自己的目的,一是為了表達對呂雉干涉朝政的不滿,二是揭露赤眉軍的罪行。


公子想


首先我們可以先確定的一點是史書記載呂雉的屍體200年都沒有腐爛是可信的。對於呂雉的屍體沒腐爛最早的記載見於《後漢書》,其中記載當時赤眉軍進入關中後“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當然我們只是說屍體不腐爛這件事情是可信的,並沒有說史書中記載的內容是可信的。一直秉承馬未都先生的一句名言“歷史沒有真相,只殘存一個道理”。



屍體不腐可信,是因為1974年發掘的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其一號墓就出土了一具沒有腐爛的屍體。其墓主人之西漢長沙國丞相軑侯利倉的妻子辛追夫人,其剛出土是,皮膚都還有彈性,關節可以活動,經過解剖之後身體各個器官完好,只是腦組織有些縮小,一些都想剛剛去世幾天的樣子。

我們可以參考馬王堆女屍不腐的原因來解釋呂雉屍體不腐的原因。對於長沙馬王堆漢墓能保持屍體不腐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個是深埋,一個是密封,還有一個是棺液。



首先是深埋,這就使墓室處在一個比較獨立環境之內,不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其填土都經過夯打,質地堅硬,不容易遭到破壞。再次使密封,在填土之下,還有白膏泥和木炭,槨室之內又是四具套棺,身上有裹有二十幾層衣服,這些東西保證了墓室空間的密封和缺氧狀態,抑制細菌的繁殖。最後就是棺液,像鳳凰山漢墓的漢代溼屍保存同樣也算是有一樣的棺液,棺液的存在是其能千年不腐的最主要的原因。

我們現在確實還無法真正破解其不腐的原因,也無法複製古代人的做法,但是我們不要懷疑祖先的智慧。


考古流帆


這個問題其實有點問題額,屍體都會有些腐爛的,何況是已經兩百多年的屍體。當然極端條件是不會腐爛的,因為那些條件細菌都生活不下來,比如歐洲阿爾卑斯山上曾經發現過一具幾千年的屍體,是個男性獵人,屍體沒有腐爛,甚至隨身攜帶的各種物體都保存的比較完好。
呂雉的屍體沒腐爛最早的記載見於《後漢書》,當時赤眉軍進入關中後“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這個記載本身就不太真實,各位想想,長沙馬王堆漢墓的辛追夫人就是一具溼屍,據研究是在下葬之後,由於白膏泥的作用,墓室密封性特別好,形成一個封閉的環境,在開始細菌開始腐爛屍體時,氧氣很快消耗完了,所以屍體就停止腐爛,而且裡面的藕湯經過幾千年還保存較好呢。但是見過辛追夫人的也知道,她的屍體已經不忍直視了,所以呂雉的屍體保存也不會好到哪裡。





小黑侃大山


呂后作為西漢開國皇帝劉邦的皇后,她的地位有多尊貴,別人恐怕是難以想象到的。更何況到了劉邦死後,呂后直接掌管了政權,這段時間長達十五年之久(含漢惠帝執政期間)。

這時候的呂后在朝中是說一不二的,就是在她執政的這段期間,她肯定會為自己死後的事,做過長久的安排,比如,她下葬的時候有穿金縷玉衣(就是用黃金線,做成的衣服),在加上其它的先進的保護措施,到了東漢的時候,呂后的屍體沒有腐爛,保存完好,是完全有可能的一件事。

當東漢初年,劉盆子的軍隊打開呂后的皇陵後,這時候距離呂后那個時間已經有兩百年的時間了,呂后是六十多歲死去的。

即使呂后的屍體保存的完好,你說一個六十歲的老太太能美到哪裡去,要說赤眉軍姦汙呂后的屍體,這真還有點過。但是,後漢書上確實是這麼記錄的。

要知道當時的赤眉軍是無惡不作的,長安街上有的是美女,他們不去搶美女,卻去強姦一個死了兩百年的呂后,原因何在?

我覺得這應該是赤眉軍在發洩自己的憤怒,大家不知是否知道,劉盆子也就是赤眉軍的領導人,是劉肥的兒子劉章的後代。

呂后在生前的時候,是經常欺負劉肥以及劉肥的幾個兒子的。當年劉肥為什麼要認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為乾媽呀。還不是懼怕呂后的權威,可見呂后把他們欺負成了什麼歌樣子。

可以說劉肥的這一家人,沒有一個不是恨死呂后的。劉盆子作為朱虛侯劉章的後代,在他挖開呂后的墳墓之後,肯定是會對呂后的屍體,做一番凌辱的。

估計把呂后的屍體給鞭打一番還是有可能的,至於說強姦呂后的屍體,大概也就是在領導前邀功的一種說辭吧。


史學達人




每當看到這條史料,我都在想汙辱呂后屍是幾個意思,難道真的是傳聞中的姦屍嗎?果真如此的話,赤眉軍也太特麼瘋狂變態了!但反過來再想想,呂后死時61歲,赤眉軍就是再變態,再飢不擇食,一個人老珠黃且死去200多年的老太婆,會激起他們的雄性荷爾蒙?

就算呂后當時的屍體保存的完好無損,甚至肌膚吹彈可破,因為畢竟有馬王堆漢墓橫空出世的千年古屍作為案例,所以姑且也認為存在這種可能。可別忘了,那也只是一具屍體,我認為汙辱呂后屍應該意指屍體遭到破壞,屍體身上的奇珍異寶被洗劫一空,絕不等同於姦屍。



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意思是說,赤眉軍挖掘出的用金縷玉衣裝殮的死者大都還像活人一般栩栩如生,因此他們對這些屍體幹了許多淫穢的事情。這個並沒多少歧義,意指赤裸裸的姦屍,可更令人匪夷所思了。

呂后貴為大漢太后,入殮時享受到先進的屍體保存技術,故而屍體保存完好,似乎勉強說的過去。可陪葬的宮女也能享受如此殊榮,這就令人大惑不解,這樣做一來和她們的身份不匹配,二來花費的成本未免太高,所以根本不足為信。

事實上,我很懷疑呂后的屍體經過200年是否真的沒有腐爛?這條史料似乎別有用心,達到了雙重醜化抹黑的效果,第一侮辱了呂后,表達了作者對西漢之初呂后干政的諸多不滿和憤恨;第二揭露赤眉軍的暴行,反映了赤眉軍的殘忍不堪。



《後漢書》的作者是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此人生性孤傲,一生放蕩不羈,不拘小節,這種鮮明的個性也使《後漢書》成為一部另類的史書。它沒有《史記》那樣大書特書春秋筆法,行文隱晦暗喻,而是措辭大膽激進,有時甚至直言不諱,或褒或貶一目瞭然,有非常強烈的個人意志。

《後漢書》有肯定王權秩序、頌揚忠貞名節等儒家正統思想,亦有褒揚避世隱逸、狂狷放達的道家玄學思想,還有或多或少的對佛教思想進行了批判。

瞭解了這一特點,我們再來看看關於赤眉軍汙辱呂后屍體的史料記載,不難發現,范曄對二者俱都深惡痛絕,所以極有可能是他誇大其辭所致。總而言之,我認為呂后的屍體200年沒有腐爛,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歷史上呂雉在劉邦死後,君臨天下,可以說實際上是我國曆史上的第一位女皇帝。她大肆誅殺劉氏子弟,扶植自己孃家的呂氏家族掌權,但最終她還是沒有鬥過老天爺,還沒有完成佈局,就撒手人寰。但呂雉的故事並沒有結束,據《後漢書》記載呂雉的屍體200多年都沒有腐爛,栩栩如生,甚至赤眉軍還心生歹念。那麼,呂雉的屍體經過200年真的沒就有腐爛嗎,還有就是赤眉軍到底有沒有做出什麼齷蹉的事情呢?



公元前180年8月1日,呂雉病死,終年62歲。在她死後,她被葬於陝西咸陽市渭城區窯店鄉三義村的呂后陵,在漢高祖長陵東南200米處。雖然她被葬入了豪華的陵墓,但是她並沒有就此入土為安。公元25年,佔領長安的赤眉軍,一為了西漢皇陵的財寶,二是為了洩恨,他們將西漢皇陵給挖了個遍。劉邦和呂后的陵墓也沒有幸免,據史書記載當時打開呂后的陵墓後,發生了一系列駭人聽聞的事情。

據《後漢書》記載:“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兩件事,一是呂后當時身穿“玉匣”,也就是金縷玉衣,屍體200多年不腐,栩栩如生;二是赤眉軍對呂后的屍體心生邪念,做了齷齪之事。那麼,這一切都是真的嗎?

首先說呂后屍體不腐之事,在西漢的時候,人們迷信人死後,身穿玉衣可以屍體不腐,甚至羽化成仙,但是這個說法早已經被專家證明單純靠玉衣保證屍體不腐純屬扯淡。但有西漢馬王堆女屍千年不腐的實物為證,不排除呂后屍體在死後也經過了特殊的防腐處理,真的就200年不腐。



再說赤眉軍對呂后的屍體行齷齪之事,這個說法有點太駭人聽聞了。呂后病逝的時候,已經是一個60多歲的老太婆,即使她死後屍體不腐,但也看起來很恐怖的。赤眉軍在古墓,面對詭異的場景,還心生邪念,應該不太可能。《後漢書》的作者是南朝人,距離此事件年代久遠,他在編寫史書時,也有道聽途書的嫌疑,難免聽了謠言而記錄在書。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呂雉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后,同時也是第一個臨朝稱制的女性,司馬遷也因此將其單獨列入了帝王本紀之中。



呂雉的一生飽受爭議,作為劉邦的夫人,她長期生活在動亂之中,因此見慣了刀光劍影,養成了果敢堅毅的性格。作為後宮的主宰,她心狠手辣,將人彘這一殘忍的酷刑用在了情敵戚夫人身上。但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司馬遷也肯定了她的歷史功績。所以在後世人們的眼中呂雉也成為了天使與魔鬼的結合。

呂雉死後200多年,赤眉軍攻入關中,並且佔領了長安城。之後赤眉軍為了洩憤開始焚燒宮室、盜掘西漢皇陵。《後漢書》記載了赤眉軍盜墓的過程和手段;

赤眉貪財物,復出大掠。城中糧食盡,遂收載珍寶,因大縱火燒宮室,引兵而西……。至陽城、番須中,逢大雪,坑谷皆滿,士多凍死,乃復還,發掘諸陵,取其寶貨,遂汙辱呂后屍,凡賊所發,有玉匣殮者率皆如生,故赤眉得多行淫穢。



從這段話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知道赤眉軍因為貪圖財寶,所以對長安城進行了洗劫。之後開始盜掘皇陵,取走了皇陵中的財寶,捎帶還對呂后的屍體進行了侮辱。除了呂后之外,凡是有金縷玉衣的皇妃都栩栩如生,所以都遭到了侮辱。

在《後漢書》中認為,呂后和一些去世的皇妃之所以被辱屍是因為身上的金縷玉衣保護,所以當赤眉軍掘墓之後,這些皇妃還保持著生前的容貌。而這時的赤眉軍一來為了洩憤,二來貪圖女屍的美貌,所以才會行無恥之事。



這件事實際上純屬謠言娛樂而已

漢朝的皇族認為“玉能寒屍”,可以保持屍骨不朽。在加上“玉塞九竅”可以保證精氣無法外洩。如此便用金線玉片織造了形如鎧甲的殮服,這樣就可以達到屍骨長存的效果。但實際上我們也知道,金和玉根本不具備任何防腐的功效,而且所有金縷玉衣出土之時,他們的主人已經化作了一捧泥土。

另外貪圖呂雉的美貌這件事就更說不通了。呂雉是劉邦的原配妻子,生於公元前241年,死於公元前180年。也就是說呂雉去世的時候已經是61歲的老太太了,根本不可能具備絕代風華的容貌,如此怎麼可能會引起赤眉軍的興趣。



最後再說一下,《後漢書》作者是范曄,他是南北朝時期劉宋史學家。此時距離赤眉軍事件已經過去了四百多年,所以關於呂雉被辱屍這件事也只是傳聞被范曄收錄而已,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