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5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書法學習中,我們屢被前輩或書論傳授說要追求“形似”和“神似”,不少人聽進了“神似”,覺得高大上,而無意中日益忽視“形似”甚至認為“依葫蘆畫瓢”沒有出路,其實,這是一種很浮躁的心態,於書法學習不利。今天,我就和大家重點講講“形似”的重要性。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學習任何東西,總有一個從初級到高級漸進的過程,學習書法藝術也是如此。無論是毛筆還是鋼筆書法,都必須在臨摹好的法帖、範字上下功夫,並先得“形似”。而且實踐證明,追求“形似”,對於初學書法者有極其重要的意文。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第一、形似雖然只是初級階段,但基本上反映了字的外部形態,臨摹法帖如能達到初步形似,就具備了初步的形態美。因為供臨寫的法帖,都是經過時間考驗,被一致公認的形神兼備的好作品。如果臨寫不能達到形似,扭曲了對象所表現的美,變了形,就失去了字的真實性,所謂“美”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第二、臨帖要追求“神似”,前提要做到“形似”,具備形似,才能進一步求得“神似”。不通過“形似”這座橋,是斷然到不了“神似”的。“神似”所反映的,是字的內在的、本質的東西,是活的傳神點。在書法學習中,只能通過不斷地提高“形似”,才有可能達到“神似”。“神似”是“形似”量的積累。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古人云:“形無纖微之失,則神當自來矣。”這也就是說,為了求得“神似”,在書法臨寫中,必須經過長期的觀察琢磨,在形態的纖微處做到少失以致不失。這樣就能逐漸地趨於“神似”。宋代畫家文與可擅長畫竹。他不但畫出竹子的生動形態,而且能畫出竹子的神韻。他的體會就是“成竹在胸”。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具有仔細觀察和刻苦練寫的精神。所謂“神來之筆”,必然是這二者的結果,決不可能從偶然中得來。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第三、不斷地追求“形似”,可以深化對字的規律、技法的認識。臨帖學書,起初是不會懂得書寫的規律的,也不會真正懂得用筆的方法,即使知道一些皮毛,也沒有經過實踐的驗證,心中還是無數。只有在長期追求“形似”的實踐中,才能一步步地領會其中的精神實質,熟練地掌握技法,並能鑑別優劣。至於從臨寫一種帖,擴展到臨寫多種帖,從求得對一種帖的“形似”,到對多種帖的“形似”,進而對各家有所揚棄,達到似又不似的獨創程度,那又是更高的境界了。但是歸根到底,這還是從“形似”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清代劉熙載說:“書要力實而空,然求空必於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這裡所講的“實”,是指字的形質;“空”是指字的精神。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其次臨摹字帖一定要專一,選字帖後,不能隨意更換,要專心致志,直至臨得形同神似,這時檢驗你學習的標準不看臨得像不像。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先整後零”的臨摹過程。所謂“先整後零”即是先通篇臨摹,再將其中經常寫不像的字逐個找出來,仔細對比,反覆臨習,直到寫像為止。通篇臨習有助於提高寫字“興趣感”和“成就感”,會使自己產生一種“再寫一遍”念頭。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時時做個“有心人”。等到掌握了一定的書寫技巧之後,要想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還要加強字外功的訓練,處處做個“有心人”。例如可以看些書法理論與書法欣賞方面的書來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有機會看看書法展覽或與書法水平高的朋友一起交流切磋,有選擇性的參加一些比賽,以及訂閱有關硬筆類報紙和雜誌等等,都能增加對書法的理解,提高興趣,開闊視野,潛移默化地促進自己的書法水平。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所以說,各位思友,求精神必先求形質。學習書法,我們一定要先老老實實地在“形似”上下苦功,切不可忽視這緊要的第一步。

如果你練習書法的時候,臨帖能做到形似,那你的作品就不會太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