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鉅鹿之戰中,為什麼章邯與王離不聯合攻擊項羽?

第一軍情


鉅鹿之戰是項羽的成名之戰,為什麼項羽會因為這一戰而聞名天下呢?

原因只有一個,所有的人,都看不好項羽,以為項羽此次就是來找死的。

要知道王離的軍隊是當時秦國最精銳的二十萬邊防軍,這些軍隊都是之前蒙恬帶領的,可以說這支軍隊是參加過,統一全國的戰爭的,不但參加了統一全國的戰爭,而且還跟著蒙恬打過匈奴,這麼一隻虎狼之師,作戰經驗又那麼的豐富,誰能想到他們會打敗仗呀。

更何況一個小小的鉅鹿城,又沒多少重兵在把手,在章邯看來,王離拿下鉅鹿城來是很容易的。

鉅鹿城裡被王離圍困的是張耳,張耳也以為自己死定了,因為他叫來的盟軍全部都來到鉅鹿城下,做起觀客來。

他們看到王離的這二十萬大軍,都被嚇傻了。在他們看來,王離帶領的秦軍是不可能戰勝的,更何況還有章邯率領的二十萬大軍在外圍虎視眈眈。

誰知,這個鉅鹿城竟然被張耳守了幾個月,導致王離軍隊沒有了糧食。需要糧食供應王離就通知章邯,讓他給自己供應軍糧。

就在這時候,項羽率領的項家軍殺了過來。

為了擾亂秦軍的軍心,項羽先是派了猛將英布和虞將軍去斷章邯的糧道。英布果然有兩下子,章邯剛修好的糧道被英布捅的到處都是窟窿。

章邯不得不邊修糧道,邊防禦英布搞的破壞。他被英布的突然襲擊,弄了個方寸大亂。

項羽在得到英布初戰告捷的情況下,他帶著將士們就渡過了黃河,開始攻佔鉅鹿城去了。

在過黃河的時候,項羽命令手下,把做飯的鍋給砸了,船也給燒了。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以示此戰只需勝利,不許失敗,失敗了就準備等死吧,因為已經沒有退路了。

項羽就是帶著這麼一支軍隊殺到鉅鹿城去的,當然項羽也有看到盟軍在邊上觀望,但是,他並沒有理會這些鼠輩,而是直接殺入到了王離軍隊中去了。

項羽帶的楚軍可是知道自己的失敗的後果,所以,他們殺起敵人來格外的賣力。經過一天的廝殺,他們竟然斬殺了大部分王離的軍隊。這時候觀望的盟軍一看,項羽馬上也要勝利了,他們趁著現在也就加入到了廝殺中,把剩餘的王離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

就這樣項羽很意外的取得了勝利,章邯得到王離失敗的消息也是大吃一驚。他沒想到王離這個名將,竟然會被籍籍無名的項羽給打敗。

這時候章邯在想去聯合王離,已經晚了。因為經過此戰,王離竟然下落不明,失蹤了,這就是為什麼王離和章邯不聯合攻擊項羽的原因。


史學達人


我認為鉅鹿之戰章邯並不消極,他自始至終都在配合王離,並與項羽多次正面交鋒。項羽決戰時的九戰九捷,我認為對手也是章邯而非王離。

鉅鹿之戰前章邯與王離互動頻繁,王離圍鉅鹿他築甬道運糧,並狙擊前來爭奪甬道的項羽。這種戰術配合是沒問題的,王離圍城缺的是糧不是兵,而章邯圍點打援的軍事存在也讓諸侯軍不敢造次。

章邯被誤會沒有參加鉅鹿決戰,是因為他的駐軍地點存在歧義。《史記·張耳陳餘列傳》中說,章邯蕩平邯鄲後“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有一種觀點認為他駐紮在棘原,而棘原與鉅鹿之間隔著邯鄲,不大可能往救。我認為這裡的“鉅鹿南棘原”是兩個地點,即一部駐紮棘原,負責糧食外運;一部駐紮鉅鹿城南,負責修築甬道。如此才能實現貫通。此外運輸沿線也有駐兵。

正因為章邯駐紮兩點——棘原、鉅鹿南,防守一線——糧食運輸線,阻擋了整個東南向的敵人,項羽才會與之多次衝突,破釜沉舟也是為了突破章邯防線——“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這裡並不排除章邯半渡而擊的可能,只是最終沒能阻止項羽。至於王離沒有增援,我認為是受限於鉅鹿城和諸侯軍的牽制。

《史記·項羽本紀》中說,鉅鹿決戰時項羽“與秦軍遇,九戰”,我認為主要對手也是章邯,因為戰鬥結果是“絕其甬道”,而甬道是章邯駐防的。章邯戰敗後退守棘原,諸侯軍一擁而上圍殲王離——《史記·張耳陳餘列傳》所謂“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這其中是沒有時間差的。也就是說,章邯自始至終都在幫助王離打項羽,直到徹底戰敗。


路衛兵


確實很奇怪,當項羽氣勢洶洶,拍馬殺來。一切都似乎預示著章邯項羽王離這幾大名將要在歷史的聚光燈下來一場精彩的世紀大對決,然而事情的發展卻讓所有人跌破了眼睛。關鍵時刻,章邯莫名其妙的退縮了。

當項羽派英布、蒲將軍率兩萬軍為先頭部隊渡過漳水,摧毀章邯辛辛苦苦修築的甬道,切斷王離軍的輸血管,章邯按兵不動。

當項羽大軍主力破釜沉舟,持三日糧,有進無退,一往無前的渡過彰水,瘋狂殺向王離軍,章邯還是按兵不動。

當項羽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大破之,章邯不僅是按兵,反而向後退卻了。

當項羽殺秦副將蘇角,虜主將王離,華北野戰軍在諸侯聯軍的圍攻下全軍覆沒,章邯仍然後卻,竟不敢引軍與項羽一戰。

當項羽依靠無上的勇氣與戰功二十四歲登上人生巔峰,成為諸侯聯軍的總指揮,與章邯軍對壘相持。尚未交戰,章邯又數卻之。種種表現,宛如一介懦夫,哪裡有還有半點天下名將的影子。

真是奇怪啊,項羽豁出一切兵渡漳水,章邯為何不半渡而擊之?

真是奇怪啊,項羽孤軍殺到鉅鹿城下,章邯為何不與王離前後夾擊楚軍,反而連連退卻,坐視大好局勢化作烏有?

真是奇怪啊,章邯自出函谷關,滅張楚、死魏王、殺齊王、斬項梁,名動四海,威震天下,為什麼一到鉅鹿戰場,就完全變了個人一般,畏首畏尾,怯戰至此?

從前那個敢冒雨長途奔襲一百公里擊殺項梁的章邯到底跑到哪裡去了?

這又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個大疑案。

歷史的重重迷霧,總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非要解的話,莫非章邯被項羽那種破釜沉舟的超凡氣勢與非常人之勇悍給嚇著了?

人的心理的確是這個世界上最奇怪的東西,很多方面至今都無法用科學解釋。我們經常會看到,一個殺人如麻的勇士會突然間變成一個徹頭徹尾的膽小鬼,最好的例子就是荊軻刺秦故事中的那個秦舞陽。

或許,章邯就屬於秦舞陽那一類人吧,總覺得自己挺拉風,可是一旦碰上了嬴政或項羽這種擁有強大氣場的超人,就會立刻從老虎變成老鼠。

再有一種可能,或許章邯對胡亥與趙高統治的大秦帝國終於失望透頂,他已經開始準備保存實力另謀後路了。


千古名將英雄夢


秦末大將王離是根紅苗正的將三代,秦朝滅六國,有五個國家是被王離的爺爺和爸爸滅掉的,唯有韓國不是王家人滅掉的。王離自己也是秦始皇身邊的紅人,伴隨秦始皇多次巡遊,後來成為大將蒙恬的副將。參加了秦朝攻擊匈奴的戰爭,在蒙恬死後成為秦朝北方30萬兵團的掌門人。用大權在握形容王離一點不誇張!

可是在鉅鹿之戰中,王離不但一點不威風,反而感覺有一點窩囊,甚至連死的也窩囊,不過要說在鉅鹿之戰中,章邯和王離沒有聯合的話,也是不公平的。我分三段來說這件事。

第一,章邯對王離有支援後勤之功;第二,章邯沒有全力支持王離,有消極怠工之嫌疑;第三,章邯和王離,關係似乎並不融洽。有內鬥之嫌。
第一,章邯對王離有支援後勤之功。

王離接到命令率領北方軍團南下平叛,但是第一戰就輸給了劉邦,有點灰頭土臉。這個時候章邯剛剛打下邯鄲,趾高氣揚。帶著勝利的威壓,章邯似乎掌握了主動權,命令王離和涉間圍困鉅鹿,自己則固守鉅鹿南邊的棘原,通過黃河和甬道給王離輸送糧草,讓王離擁有充足的戰略物資進攻鉅鹿;

第二,章邯沒有全力支持王離,有消極怠工之嫌疑;

章邯對於王離的支持似乎僅限於後勤,沒有軍事上的照應。實際上項羽破釜沉舟之後,在鉅鹿之戰中九戰九捷,最後切斷了甬道,斷絕了王離的糧草,最後涉間自焚,王離被俘虜,這個時候章邯根本沒有和項羽正面決戰就主動退後。

第三,章邯和王離,關係似乎並不融洽。有內鬥之嫌。

之所以這麼說,一則,是因為章邯是文官出身的指揮官,王離則是軍人世家的出身,現在王離反倒要受章邯只會,心中很難服氣。加上王離是中央調過來的兵馬,而章邯正感覺自己被中央懷疑,派司馬欣去首都述職的時候,三天沒見到趙高的面,司馬感覺不妙連夜逃跑,特地挑選了小路,不曾想趙高果然派人跟蹤捕殺!這種形勢下,章邯對王離不會有多少信任和好感。

最後補充一個猜測,歷史書上沒有說項羽如何處理被俘的王離,但是鐵錘猜測下場一定死的很難看:項羽和王離,屬於世仇!

項羽的爺爺項燕兵敗自殺,打敗他的正是王離的爺爺王翦。哈哈!天道好循環啊!


鐵錘文史


如果是簡單的回答,答案就是王離和章邯不在一條路上。

王離率領長城秦軍由北方進攻趙國,應該走過太行山,從井陘入河北平原,由信都向鉅鹿進攻。所以王離是從西北邊進攻鉅鹿。章邯由定陶到白馬,北上進攻鉅鹿,所以王離和章邯是南北夾擊鉅鹿。項羽由安陽走陽城,經過稟丘北上。

章邯、王離為何沒對項羽半渡而擊?

項羽抵達漳河後並沒有馬上渡河,而是先派遣英布、蒲將軍渡河做試探性進攻,在英布數次取得勝利以後,項羽才下令破釜沉舟,全軍渡江。這裡可以看出項羽不是靠莽夫般一鼓作氣取勝,渡江作戰最怕的就是半渡而擊,所以必須先派遣部隊渡江去建立營寨,立穩陣腳。其次,項羽利用英布試探秦軍的實力和佈防,經過數次作戰後,項羽瞭解到敵人的虛實,才使用破釜沉舟的方法激勵士氣,跟秦軍做最後的決戰。項羽後來分封,英布是他嫡系唯一被封王的戰將,可知英布渡河作戰為項羽立下多大功勞。

項羽部隊的動向不是奔向王離主力而去,是猛攻王離的甬道,同時斷絕章邯和王離的聯繫,讓秦軍陷入被動。這時被包圍的其實是王離,他前有陳餘、張耳等趙軍,後有項羽,還有動向未知的諸侯援軍,王離是很迷惑敵人會怎麼對付他,十多萬大軍很容易就陷入混亂。

項羽的算計還不僅僅如此,秦軍正在圍攻鉅鹿,鉅鹿的趙軍無形中對秦軍造成牽制,沒法全效應戰,有利於項羽逐一擊破,所以項羽雖然面對數十萬秦軍,卻是分九次戰鬥取勝,那麼就相當於每一次只是擊敗跟自己相當多的敵人而已。

項羽的計算中還預測到諸侯大軍會在自己取勝之際也投入戰鬥,雖然《項羽本紀》記載諸侯作壁上觀,但燕將臧荼分明在這場戰鬥中助項羽作戰,且立下戰功。司馬光在《資治通鑑》時使用《項羽本紀》記載的同時,還使用了《陳餘張耳列傳》記載:“章邯引兵解,諸侯軍乃敢擊圍鉅鹿秦軍,遂虜王離。”

就是說項羽全軍渡河,併成功斷絕秦軍甬道之際,諸侯聯軍是全部投入了戰鬥,聯軍規模和秦軍旗鼓相當,章邯、王離沒有夾擊項羽的餘地,王離十多萬秦軍就這麼被項羽帶著諸侯聯軍吞掉。

(也就是說王翦的孫子被他義兄項少龍的兒子給生擒了。)

所謂萬人敵就是指兵法,絕不是指什麼一個人能殺好幾百個人,項羽打仗是真的會用腦。後世太多人過分吹捧項羽的武勇,以至於他的智謀逐漸被人所忽略。


蘇沉船


鉅鹿之戰初期,並非項羽與秦軍交戰的。章邯消滅周文、陳勝、項梁等楚國義軍後。認為楚國義軍主力已經被消滅。剩下的殘餘勢力已不足為患。然後揮軍北上。進攻趙國。

王離率領的20萬長城兵團與章邯的20萬大軍夾攻趙國,趙國無法抵擋強大的秦軍,退入鉅鹿城。各路義軍知道唇亡齒寒。十八路諸侯救援趙國。但畏懼秦軍,都作壁上觀。

此時,項羽的5萬義軍在其他地方征戰。凱旋迴到楚國時,楚國主力已經被章邯消滅,項梁戰死。楚懷王派宋義和項羽帥最後的五萬楚軍馳援趙國。

項羽是最後一個達到鉅鹿的援軍。

此時秦軍的兵力配置是:王離20萬大軍只有一個任務,進攻趙國鉅鹿。章邯20萬大軍屯兵鉅鹿之南的棘原,任務又二:修甬道,保證王離軍的糧草供應。牽制救援鉅鹿諸路義軍。

項羽5萬楚軍與王離20萬秦軍決戰前,蒲將軍初戰告捷,戰勝秦軍。鼓舞了楚軍、趙軍以及其他義軍的士氣。加上項羽破釜沉舟,只帶三天干糧。楚軍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被困已久的趙軍也主動出擊,夾擊王離軍。十八路諸侯中,一少部分也與楚軍一起夾攻王離軍,大部分用來牽制章邯軍。

章邯率領的秦軍戰鬥力強於諸路義軍。但也不可能一兩天內擊潰敵人。再加上項羽初戰告捷,大大鼓舞了其他義軍的士氣。

假如沒有其他諸侯義軍的牽制,章邯必定與王離軍夾攻項羽。

所以,參加鉅鹿之戰的諸路義軍。雖然大部分作壁上觀。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牽制章邯大軍。

項羽分封諸侯時,也考慮到了這一點。只要來鉅鹿救援趙國的義軍,即使沒有參加惡戰。一律封賞。齊國田氏都救援鉅鹿,唯獨勢力最大的田榮,根本就沒露面。項羽也沒封田榮為王。





楊朱學派


章邯軍團被滅也包括在鉅鹿之戰之中,章邯投降之後,才標誌著鉅鹿之戰的結束,題主問得應該是一開始,王離圍攻鉅鹿的時候,項羽帥軍起來的時候,為什麼不和王離配合,一舉拿下項羽吧。

這個最大的原因應該是輕敵了。當時王離和章邯加起來有四十萬人,而且王離軍團可是北方的長城軍團,當年跟隨蒙恬南征北戰,為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又北擊匈奴,一舉拿下河套,之後修築長城,就是這樣千錘百煉的軍隊,當然不會把項羽放在眼裡。

項羽一直就在他叔叔項梁的手下做,所以一直沒有人知道項羽的神勇。最後項梁被章邯所殺,章邯也是覺得楚軍已經不足為慮了,最大的隱患還是趙國,所以才東進滅趙,而不是南下滅楚。所以一直以來章邯就沒有把項羽當回事。

而且這時候秦軍和楚軍的軍力對比太懸殊,項羽只有數萬人,而光王離的軍隊就有二十萬之眾,而且這支北方軍團從來沒有打過敗仗,不光是章邯,所有的秦軍都沒有想到王離會戰敗被俘。導致二十萬秦軍主力被殲滅。

所以當項羽殺宋義,重新掌握楚軍之後,即使面對數十萬的秦軍還是選擇了出擊,這個是誰也沒有想到的,要知道當時所有的諸侯國都在作壁上觀,沒有人出手,只有項羽的楚軍。最後項羽破釜沉舟,一舉殲滅了王離軍團。之後又包圍章邯,章邯對秦王朝也失去了信心,最後不得已選擇投降,二十萬秦軍被項羽坑殺。鉅鹿之戰宣告結束,此役之後,秦軍主力損失殆盡,只能是坐以待斃了。


中國歷史研究所


王離率領的,是北方軍團,從北一路殺來,高歌猛進。二十萬大軍,所向披靡。殺了魏王,擊敗了陳勝的大將。也就是說,剛開始,章邯大軍沒有來之前,王離的大軍已經是呈現一邊倒優勢。

公元前208年,秦軍上將軍章邯打敗並殺死楚地反秦義軍首領項梁後,覺得原來的楚地,已經沒啥可打的了。於是渡過黃河,匯合前來增援的王離軍20萬(長城軍)一起攻打趙國,大敗趙軍。

這時候,趙歇為王,陳餘為大將。張耳為國相,都逃進了鉅鹿城。章邯命令王離、涉間包圍了鉅鹿,自己的軍隊駐紮在鉅鹿南邊,築起兩邊有牆的甬道給他們輸送糧草。陳餘作為趙國的大將,率領幾萬名士卒駐紮在鉅鹿北邊,這就是所謂的河北軍。

無奈之下趙王派使者向楚懷王以及各國諸侯求援。諸侯聯軍到達後,不敢渡河,諸侯聯軍沒有人敢前去迎戰。

楚懷王陣營分兵兩路,一路以卿子冠軍宋義為上將軍,魯公項羽為次將,亞父范增為末將,率軍數萬北上以解鉅鹿之困;另一路以劉邦為主帥,進攻關中。楚懷王許諾說誰先攻下關中,就封誰為關中王。

楚國援趙大軍到達附近後,宋義稱最好等秦趙兩敗俱傷後楚軍再收漁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進。項羽痛斥宋義並殺死了他。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楚軍也歸其指揮。

項羽率楚軍到達鉅鹿縣南的黃河(一說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率2萬義軍渡過河,援救鉅鹿。二將渡河後初戰小勝,項羽率領全軍渡過黃河(一說為漳水),命令全軍破釜沉舟,燒掉房屋帳篷,只帶三日糧,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

項羽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並將王離軍團和章邯軍團隔離開來。

楚軍首戰告捷,士氣大振。經過九次激烈戰鬥終於打退章邯的進攻,並聯合諸侯軍,把王離來了個反包圍,王離糧食匱乏,軍心不穩,戰鬥減弱,最終全部潰散,王離還被活捉了。秦將蘇角、涉間一個被殺,一個自焚。鉅鹿之圍解除。

王離率領的,可是大秦帝國北方軍團,也就是蒙恬當年駐守北疆修長城的那隻主力部隊。這支軍隊,是帝國最後的正規軍團,秦國橫行天下的大秦銳士。章邯率領的軍隊,則大部分是刑徒、囚犯,不是正規的訓練有素的軍隊。章邯能夠以這樣的軍隊,擊敗了陳勝吳廣,項梁,說明章邯不愧為大秦最後的支柱。

這一戰,基本上消滅了秦國最後的,最精銳的大秦軍隊。

王離兵敗被俘虜後,歷史並無記載其後來的事,估計要麼就是被殺了,要麼就是被幾個散兵遊勇救走了。二十萬秦軍潰散,帶著幾個親兵逃離後,太怕秦王治罪,藏匿於山野叢林了。

本來兩軍合圍鉅鹿,是很好的策略。但是此時過來,王離兵敗,已經不可能合圍了。章邯與項羽交鋒,陷入了僵局,難以取勝。此時趙高專權,弄得朝野人心惶惶。傳來朝廷的責備,質疑的消息,章邯懼怕。大秦半壁江山已經丟失,秦軍苦戰不勝,亡國局勢明顯,無心戀戰,於是就在勸降之下,在得到項羽的許諾之後,答應投降。

投降之後,項羽坑殺秦軍降兵二十萬,從此秦軍除了遠在嶺南,已被趙佗控制自保的幾十萬大軍外,已無兵可戰了。


三生有畫


根據有關史料記載,消滅王離軍團的鉅鹿戰役打了兩個多月,這還是王離軍團在後勤不給力,士兵吃不上飯的情況下被打敗的。解決掉王離軍團後,項羽馬不停蹄率領諸侯軍幾次打算消滅章邯軍團,由於眾人反對等各種原因,項羽和章邯談和。可以說章邯只要跟王離精誠合作,鉅鹿之戰的結果未必就是秦軍輸,楚軍贏的局面。

而兩人之所以不能精誠合作,肯定是有些原因的。第一,從軍隊結構來說,王離軍團和章邯軍團的成分完全不同。王離率領的軍隊是吞滅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王牌軍,萬歲軍。這隻軍隊有強烈的榮譽感和使命感,是忠於秦朝的鐵桿軍隊。而王離不僅是秦國將門王翦之孫,其身上傳承了君臣的效忠的使命,更承載了家族榮譽。這樣的軍隊跟將領完全是可信任可依靠的。

反觀章邯軍團就大不一樣,這支軍隊主要由三部分構成,驪山罪犯,奴隸後代,各地招募的各色人員,可以說是一支雜牌軍。這支軍隊成立時間十分的短暫,也沒有任何戰績和榮譽感,缺乏信念。這些士兵都有不堪回首的過往,可以說都是拜秦朝所賜,要想如此士兵忠心於秦朝,可能有些痴人說夢。而統軍將領章邯,本來是文人領軍,打仗雖然厲害,但遠沒有王離那樣的家世背景,加上禍害趙高的猜忌排擠,章邯要是能夠盡心盡力的打仗就奇了怪了。所以他們背叛起來秦朝來說沒有任何思想包袱。

需要指出的,鉅鹿之戰前章邯是戰果累累的,可到了鉅鹿之戰時,章邯反而成為負責王離軍後勤的配角,明顯王離軍摘桃子的意義很大,這對章邯軍構成了感情傷害。也可能掌權的趙高認為,鉅鹿大戰只要王離軍一出動,秦朝就能完美收官徹底粉碎各路復辟勢力了,很有點卸磨殺驢的意思。既然道不同不相為謀,當章邯成為秦末爭霸的配角時,就已經動搖了他對秦朝的擁護。正是兩支軍隊的構成和思想不同,在鉅鹿之戰時候章邯連招呼都不打,眼看著王離軍團覆滅而作壁上觀。這讓之前看起來一片形勢大好的秦朝一下子崩潰了。


第一軍情


當時的項羽還未得戰神美譽,不過是反秦武裝裡的新興角色,他的四五萬兵力也與章邯、王離的數十萬精銳之師不成比例。而且,當時章、王是在鉅鹿籌劃一場全殲反秦武裝的戰役,兩人的戰略分工相輔相成,不可能因為區區項羽而合兵一處。



在鉅鹿之戰前夕,先後復國的東方六國中楚、齊和魏在章邯軍的打擊下,陳勝、項梁、田儋、周市、魏咎等人相繼被殺死,軍力嚴重摺損,黃河以南的反秦運動陷入低谷。章邯等秦朝軍隊於是將作戰目標調整為渡黃河北上,鎮壓燕趙等地反秦武裝。

此時河北的趙國發生內訌,大將李良殺死國王武臣。趙國大臣張耳逃至信都,擁立趙歇為趙王,重新建立趙國。信都與鉅鹿同屬今天的河北省邢臺市,兩地相距非常近。張耳也是個很有背景的人,他原是信陵君的門客,其人聲望甚至在名將項梁之上。



趙國叛將李良被張耳打敗後投降了章邯,章邯在得到趙地詳細情報後,離開民眾對秦敵意強烈的楚地,制定了掉頭攻擊趙地張耳的戰略計劃,企圖以聲望遠播的張耳為誘餌,發起一場“圍點打援”式的戰役,將黃河兩岸的反秦武裝吸引至趙地一舉聚殲。

從章邯這個戰略目標的角度來看,他在鉅鹿之戰中為何不果斷髮兵救援王離,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在這個戰略計劃開展後,以章邯軍為首,秦廷所能動用的軍力都開始向河北運動。章邯軍圍攻邯鄲,並在一個月後破城。張耳、趙歇逃往鉅鹿,王離軍於是進圍鉅鹿,整場戰役“圍點”階段的計劃便就此完成。

“章邯引兵至邯鄲,皆徙其民河內,夷其城郭”,在邯鄲做完遷民、毀城兩件事後,章邯率軍進駐鉅鹿之南的棘原,“章邯軍鉅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可見,負責圍點的王離軍得到了章邯強有力的後勤支持。



但章邯軍為什麼不跟進攻擊,則很有意味。這表明秦軍方面對於各路反秦武裝前來救援鉅鹿是有預期的,章邯在棘原駐軍的戰略使命一是為王離軍做後勤保障,二是準備阻擊,甚至是更具計劃性的軍事行動——打援。

鉅鹿城中食盡兵少的張耳,果然憑著他的聲望人脈,得到各路反秦軍隊的援救。“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

但章邯軍自擊敗周章之後,已經從一支由刑徒和奴隸組成的軍隊,改建為由秦都咸陽及其近縣軍民和秦北方軍團組成的精銳之師。負責在鉅鹿城“圍點”的王離軍,亦由秦北方軍團的一部分組成,皆屬強幹之師。

張耳的好友陳餘畏懼秦軍的威勢,勉強令張黶、陳澤率領5000兵馬做試探性的攻擊,竟然遭到秦軍全殲,於是各路反秦援軍“皆壁餘旁,未敢擊秦”。

這種僵持對於指揮系統高度統一的秦軍是有利的,而對於由多路武裝組成的反秦聯軍則非常不利。被圍點的張耳和援軍領袖陳餘這對好友之間,已經互不信任而相互指責。鉅鹿城外圍的秦軍,應該已經做好在反秦聯軍分崩離析時雷霆出擊的準備。

但在這個時刻,項羽率領數萬大軍加入戰局猛打猛衝,破了章邯為王離提供後勤保障的甬道,連續攻破章邯沿甬道設置的九座營壘。王離軍的補給線出現問題後,章邯軍出動小部分兵力做出恢復補給線的努力,但未能成功。



章邯在這時沒有全力恢復補給線的原因很好找。首先,項羽不過四五萬人,而王離則有二十萬左右。因而手握優勢精銳兵力的王離,分出來一部分兵力吞掉一頭扎進去的項羽,從常理來講並不困難,到時候補給線也會隨即得到恢復。其次,章邯軍主力的戰略任務是打援,在反秦聯軍大部駐紮外圍未有行動的情況下,章邯軍主力自然不願輕動。

但恰恰就是項羽這支不過數萬的軍隊,從秦軍最薄弱的補給線打起,不僅在歷時兩個月的時間內沒有被優勢兵力的王離消滅,反而抓住章邯軍意在打援而不願將主力內調的心理,打垮了王離“圍點”的飢餓之師,贏得了鉅鹿之戰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