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巨鹿之战中,为什么章邯与王离不联合攻击项羽?

第一军情


巨鹿之战是项羽的成名之战,为什么项羽会因为这一战而闻名天下呢?

原因只有一个,所有的人,都看不好项羽,以为项羽此次就是来找死的。

要知道王离的军队是当时秦国最精锐的二十万边防军,这些军队都是之前蒙恬带领的,可以说这支军队是参加过,统一全国的战争的,不但参加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而且还跟着蒙恬打过匈奴,这么一只虎狼之师,作战经验又那么的丰富,谁能想到他们会打败仗呀。

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巨鹿城,又没多少重兵在把手,在章邯看来,王离拿下巨鹿城来是很容易的。

巨鹿城里被王离围困的是张耳,张耳也以为自己死定了,因为他叫来的盟军全部都来到巨鹿城下,做起观客来。

他们看到王离的这二十万大军,都被吓傻了。在他们看来,王离带领的秦军是不可能战胜的,更何况还有章邯率领的二十万大军在外围虎视眈眈。

谁知,这个巨鹿城竟然被张耳守了几个月,导致王离军队没有了粮食。需要粮食供应王离就通知章邯,让他给自己供应军粮。

就在这时候,项羽率领的项家军杀了过来。

为了扰乱秦军的军心,项羽先是派了猛将英布和虞将军去断章邯的粮道。英布果然有两下子,章邯刚修好的粮道被英布捅的到处都是窟窿。

章邯不得不边修粮道,边防御英布搞的破坏。他被英布的突然袭击,弄了个方寸大乱。

项羽在得到英布初战告捷的情况下,他带着将士们就渡过了黄河,开始攻占巨鹿城去了。

在过黄河的时候,项羽命令手下,把做饭的锅给砸了,船也给烧了。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以示此战只需胜利,不许失败,失败了就准备等死吧,因为已经没有退路了。

项羽就是带着这么一支军队杀到巨鹿城去的,当然项羽也有看到盟军在边上观望,但是,他并没有理会这些鼠辈,而是直接杀入到了王离军队中去了。

项羽带的楚军可是知道自己的失败的后果,所以,他们杀起敌人来格外的卖力。经过一天的厮杀,他们竟然斩杀了大部分王离的军队。这时候观望的盟军一看,项羽马上也要胜利了,他们趁着现在也就加入到了厮杀中,把剩余的王离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

就这样项羽很意外的取得了胜利,章邯得到王离失败的消息也是大吃一惊。他没想到王离这个名将,竟然会被籍籍无名的项羽给打败。

这时候章邯在想去联合王离,已经晚了。因为经过此战,王离竟然下落不明,失踪了,这就是为什么王离和章邯不联合攻击项羽的原因。


史学达人


我认为巨鹿之战章邯并不消极,他自始至终都在配合王离,并与项羽多次正面交锋。项羽决战时的九战九捷,我认为对手也是章邯而非王离。

巨鹿之战前章邯与王离互动频繁,王离围巨鹿他筑甬道运粮,并狙击前来争夺甬道的项羽。这种战术配合是没问题的,王离围城缺的是粮不是兵,而章邯围点打援的军事存在也让诸侯军不敢造次。

章邯被误会没有参加巨鹿决战,是因为他的驻军地点存在歧义。《史记·张耳陈馀列传》中说,章邯荡平邯郸后“军巨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有一种观点认为他驻扎在棘原,而棘原与巨鹿之间隔着邯郸,不大可能往救。我认为这里的“巨鹿南棘原”是两个地点,即一部驻扎棘原,负责粮食外运;一部驻扎巨鹿城南,负责修筑甬道。如此才能实现贯通。此外运输沿线也有驻兵。

正因为章邯驻扎两点——棘原、巨鹿南,防守一线——粮食运输线,阻挡了整个东南向的敌人,项羽才会与之多次冲突,破釜沉舟也是为了突破章邯防线——“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这里并不排除章邯半渡而击的可能,只是最终没能阻止项羽。至于王离没有增援,我认为是受限于巨鹿城和诸侯军的牵制。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巨鹿决战时项羽“与秦军遇,九战”,我认为主要对手也是章邯,因为战斗结果是“绝其甬道”,而甬道是章邯驻防的。章邯战败后退守棘原,诸侯军一拥而上围歼王离——《史记·张耳陈馀列传》所谓“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这其中是没有时间差的。也就是说,章邯自始至终都在帮助王离打项羽,直到彻底战败。


路卫兵


确实很奇怪,当项羽气势汹汹,拍马杀来。一切都似乎预示着章邯项羽王离这几大名将要在历史的聚光灯下来一场精彩的世纪大对决,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让所有人跌破了眼睛。关键时刻,章邯莫名其妙的退缩了。

当项羽派英布、蒲将军率两万军为先头部队渡过漳水,摧毁章邯辛辛苦苦修筑的甬道,切断王离军的输血管,章邯按兵不动。

当项羽大军主力破釜沉舟,持三日粮,有进无退,一往无前的渡过彰水,疯狂杀向王离军,章邯还是按兵不动。

当项羽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不仅是按兵,反而向后退却了。

当项羽杀秦副将苏角,虏主将王离,华北野战军在诸侯联军的围攻下全军覆没,章邯仍然后却,竟不敢引军与项羽一战。

当项羽依靠无上的勇气与战功二十四岁登上人生巅峰,成为诸侯联军的总指挥,与章邯军对垒相持。尚未交战,章邯又数却之。种种表现,宛如一介懦夫,哪里有还有半点天下名将的影子。

真是奇怪啊,项羽豁出一切兵渡漳水,章邯为何不半渡而击之?

真是奇怪啊,项羽孤军杀到巨鹿城下,章邯为何不与王离前后夹击楚军,反而连连退却,坐视大好局势化作乌有?

真是奇怪啊,章邯自出函谷关,灭张楚、死魏王、杀齐王、斩项梁,名动四海,威震天下,为什么一到巨鹿战场,就完全变了个人一般,畏首畏尾,怯战至此?

从前那个敢冒雨长途奔袭一百公里击杀项梁的章邯到底跑到哪里去了?

这又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个大疑案。

历史的重重迷雾,总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非要解的话,莫非章邯被项羽那种破釜沉舟的超凡气势与非常人之勇悍给吓着了?

人的心理的确是这个世界上最奇怪的东西,很多方面至今都无法用科学解释。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杀人如麻的勇士会突然间变成一个彻头彻尾的胆小鬼,最好的例子就是荆轲刺秦故事中的那个秦舞阳。

或许,章邯就属于秦舞阳那一类人吧,总觉得自己挺拉风,可是一旦碰上了嬴政或项羽这种拥有强大气场的超人,就会立刻从老虎变成老鼠。

再有一种可能,或许章邯对胡亥与赵高统治的大秦帝国终于失望透顶,他已经开始准备保存实力另谋后路了。


千古名将英雄梦


秦末大将王离是根红苗正的将三代,秦朝灭六国,有五个国家是被王离的爷爷和爸爸灭掉的,唯有韩国不是王家人灭掉的。王离自己也是秦始皇身边的红人,伴随秦始皇多次巡游,后来成为大将蒙恬的副将。参加了秦朝攻击匈奴的战争,在蒙恬死后成为秦朝北方30万兵团的掌门人。用大权在握形容王离一点不夸张!

可是在巨鹿之战中,王离不但一点不威风,反而感觉有一点窝囊,甚至连死的也窝囊,不过要说在巨鹿之战中,章邯和王离没有联合的话,也是不公平的。我分三段来说这件事。

第一,章邯对王离有支援后勤之功;第二,章邯没有全力支持王离,有消极怠工之嫌疑;第三,章邯和王离,关系似乎并不融洽。有内斗之嫌。
第一,章邯对王离有支援后勤之功。

王离接到命令率领北方军团南下平叛,但是第一战就输给了刘邦,有点灰头土脸。这个时候章邯刚刚打下邯郸,趾高气扬。带着胜利的威压,章邯似乎掌握了主动权,命令王离和涉间围困巨鹿,自己则固守巨鹿南边的棘原,通过黄河和甬道给王离输送粮草,让王离拥有充足的战略物资进攻巨鹿;

第二,章邯没有全力支持王离,有消极怠工之嫌疑;

章邯对于王离的支持似乎仅限于后勤,没有军事上的照应。实际上项羽破釜沉舟之后,在巨鹿之战中九战九捷,最后切断了甬道,断绝了王离的粮草,最后涉间自焚,王离被俘虏,这个时候章邯根本没有和项羽正面决战就主动退后。

第三,章邯和王离,关系似乎并不融洽。有内斗之嫌。

之所以这么说,一则,是因为章邯是文官出身的指挥官,王离则是军人世家的出身,现在王离反倒要受章邯只会,心中很难服气。加上王离是中央调过来的兵马,而章邯正感觉自己被中央怀疑,派司马欣去首都述职的时候,三天没见到赵高的面,司马感觉不妙连夜逃跑,特地挑选了小路,不曾想赵高果然派人跟踪捕杀!这种形势下,章邯对王离不会有多少信任和好感。

最后补充一个猜测,历史书上没有说项羽如何处理被俘的王离,但是铁锤猜测下场一定死的很难看:项羽和王离,属于世仇!

项羽的爷爷项燕兵败自杀,打败他的正是王离的爷爷王翦。哈哈!天道好循环啊!


铁锤文史


如果是简单的回答,答案就是王离和章邯不在一条路上。

王离率领长城秦军由北方进攻赵国,应该走过太行山,从井陉入河北平原,由信都向巨鹿进攻。所以王离是从西北边进攻巨鹿。章邯由定陶到白马,北上进攻巨鹿,所以王离和章邯是南北夹击巨鹿。项羽由安阳走阳城,经过禀丘北上。

章邯、王离为何没对项羽半渡而击?

项羽抵达漳河后并没有马上渡河,而是先派遣英布、蒲将军渡河做试探性进攻,在英布数次取得胜利以后,项羽才下令破釜沉舟,全军渡江。这里可以看出项羽不是靠莽夫般一鼓作气取胜,渡江作战最怕的就是半渡而击,所以必须先派遣部队渡江去建立营寨,立稳阵脚。其次,项羽利用英布试探秦军的实力和布防,经过数次作战后,项羽了解到敌人的虚实,才使用破釜沉舟的方法激励士气,跟秦军做最后的决战。项羽后来分封,英布是他嫡系唯一被封王的战将,可知英布渡河作战为项羽立下多大功劳。

项羽部队的动向不是奔向王离主力而去,是猛攻王离的甬道,同时断绝章邯和王离的联系,让秦军陷入被动。这时被包围的其实是王离,他前有陈余、张耳等赵军,后有项羽,还有动向未知的诸侯援军,王离是很迷惑敌人会怎么对付他,十多万大军很容易就陷入混乱。

项羽的算计还不仅仅如此,秦军正在围攻巨鹿,巨鹿的赵军无形中对秦军造成牵制,没法全效应战,有利于项羽逐一击破,所以项羽虽然面对数十万秦军,却是分九次战斗取胜,那么就相当于每一次只是击败跟自己相当多的敌人而已。

项羽的计算中还预测到诸侯大军会在自己取胜之际也投入战斗,虽然《项羽本纪》记载诸侯作壁上观,但燕将臧荼分明在这场战斗中助项羽作战,且立下战功。司马光在《资治通鉴》时使用《项羽本纪》记载的同时,还使用了《陈余张耳列传》记载:“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

就是说项羽全军渡河,并成功断绝秦军甬道之际,诸侯联军是全部投入了战斗,联军规模和秦军旗鼓相当,章邯、王离没有夹击项羽的余地,王离十多万秦军就这么被项羽带着诸侯联军吞掉。

(也就是说王翦的孙子被他义兄项少龙的儿子给生擒了。)

所谓万人敌就是指兵法,绝不是指什么一个人能杀好几百个人,项羽打仗是真的会用脑。后世太多人过分吹捧项羽的武勇,以至于他的智谋逐渐被人所忽略。


苏沉船


巨鹿之战初期,并非项羽与秦军交战的。章邯消灭周文、陈胜、项梁等楚国义军后。认为楚国义军主力已经被消灭。剩下的残余势力已不足为患。然后挥军北上。进攻赵国。

王离率领的20万长城兵团与章邯的20万大军夹攻赵国,赵国无法抵挡强大的秦军,退入巨鹿城。各路义军知道唇亡齿寒。十八路诸侯救援赵国。但畏惧秦军,都作壁上观。

此时,项羽的5万义军在其他地方征战。凯旋回到楚国时,楚国主力已经被章邯消灭,项梁战死。楚怀王派宋义和项羽帅最后的五万楚军驰援赵国。

项羽是最后一个达到巨鹿的援军。

此时秦军的兵力配置是:王离20万大军只有一个任务,进攻赵国巨鹿。章邯20万大军屯兵巨鹿之南的棘原,任务又二:修甬道,保证王离军的粮草供应。牵制救援巨鹿诸路义军。

项羽5万楚军与王离20万秦军决战前,蒲将军初战告捷,战胜秦军。鼓舞了楚军、赵军以及其他义军的士气。加上项羽破釜沉舟,只带三天干粮。楚军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

被困已久的赵军也主动出击,夹击王离军。十八路诸侯中,一少部分也与楚军一起夹攻王离军,大部分用来牵制章邯军。

章邯率领的秦军战斗力强于诸路义军。但也不可能一两天内击溃敌人。再加上项羽初战告捷,大大鼓舞了其他义军的士气。

假如没有其他诸侯义军的牵制,章邯必定与王离军夹攻项羽。

所以,参加巨鹿之战的诸路义军。虽然大部分作壁上观。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牵制章邯大军。

项羽分封诸侯时,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只要来巨鹿救援赵国的义军,即使没有参加恶战。一律封赏。齐国田氏都救援巨鹿,唯独势力最大的田荣,根本就没露面。项羽也没封田荣为王。





杨朱学派


章邯军团被灭也包括在巨鹿之战之中,章邯投降之后,才标志着巨鹿之战的结束,题主问得应该是一开始,王离围攻巨鹿的时候,项羽帅军起来的时候,为什么不和王离配合,一举拿下项羽吧。

这个最大的原因应该是轻敌了。当时王离和章邯加起来有四十万人,而且王离军团可是北方的长城军团,当年跟随蒙恬南征北战,为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又北击匈奴,一举拿下河套,之后修筑长城,就是这样千锤百炼的军队,当然不会把项羽放在眼里。

项羽一直就在他叔叔项梁的手下做,所以一直没有人知道项羽的神勇。最后项梁被章邯所杀,章邯也是觉得楚军已经不足为虑了,最大的隐患还是赵国,所以才东进灭赵,而不是南下灭楚。所以一直以来章邯就没有把项羽当回事。

而且这时候秦军和楚军的军力对比太悬殊,项羽只有数万人,而光王离的军队就有二十万之众,而且这支北方军团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不光是章邯,所有的秦军都没有想到王离会战败被俘。导致二十万秦军主力被歼灭。

所以当项羽杀宋义,重新掌握楚军之后,即使面对数十万的秦军还是选择了出击,这个是谁也没有想到的,要知道当时所有的诸侯国都在作壁上观,没有人出手,只有项羽的楚军。最后项羽破釜沉舟,一举歼灭了王离军团。之后又包围章邯,章邯对秦王朝也失去了信心,最后不得已选择投降,二十万秦军被项羽坑杀。巨鹿之战宣告结束,此役之后,秦军主力损失殆尽,只能是坐以待毙了。


中国历史研究所


王离率领的,是北方军团,从北一路杀来,高歌猛进。二十万大军,所向披靡。杀了魏王,击败了陈胜的大将。也就是说,刚开始,章邯大军没有来之前,王离的大军已经是呈现一边倒优势。

公元前208年,秦军上将军章邯打败并杀死楚地反秦义军首领项梁后,觉得原来的楚地,已经没啥可打的了。于是渡过黄河,汇合前来增援的王离军20万(长城军)一起攻打赵国,大败赵军。

这时候,赵歇为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为国相,都逃进了钜鹿城。章邯命令王离、涉间包围了钜鹿,自己的军队驻扎在钜鹿南边,筑起两边有墙的甬道给他们输送粮草。陈余作为赵国的大将,率领几万名士卒驻扎在钜鹿北边,这就是所谓的河北军。

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诸侯联军到达后,不敢渡河,诸侯联军没有人敢前去迎战。

楚怀王阵营分兵两路,一路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另一路以刘邦为主帅,进攻关中。楚怀王许诺说谁先攻下关中,就封谁为关中王。

楚国援赵大军到达附近后,宋义称最好等秦赵两败俱伤后楚军再收渔人之利,故逗留46天不前进。项羽痛斥宋义并杀死了他。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率楚军到达巨鹿县南的黄河(一说为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将军率2万义军渡过河,援救巨鹿。二将渡河后初战小胜,项羽率领全军渡过黄河(一说为漳水),命令全军破釜沉舟,烧掉房屋帐篷,只带三日粮,以示不胜则死的决心。

项羽击败章邯部保护甬道的秦军,断绝王离部的粮道,包围了王离军队,并将王离军团和章邯军团隔离开来。

楚军首战告捷,士气大振。经过九次激烈战斗终于打退章邯的进攻,并联合诸侯军,把王离来了个反包围,王离粮食匮乏,军心不稳,战斗减弱,最终全部溃散,王离还被活捉了。秦将苏角、涉间一个被杀,一个自焚。巨鹿之围解除。

王离率领的,可是大秦帝国北方军团,也就是蒙恬当年驻守北疆修长城的那只主力部队。这支军队,是帝国最后的正规军团,秦国横行天下的大秦锐士。章邯率领的军队,则大部分是刑徒、囚犯,不是正规的训练有素的军队。章邯能够以这样的军队,击败了陈胜吴广,项梁,说明章邯不愧为大秦最后的支柱。

这一战,基本上消灭了秦国最后的,最精锐的大秦军队。

王离兵败被俘虏后,历史并无记载其后来的事,估计要么就是被杀了,要么就是被几个散兵游勇救走了。二十万秦军溃散,带着几个亲兵逃离后,太怕秦王治罪,藏匿于山野丛林了。

本来两军合围巨鹿,是很好的策略。但是此时过来,王离兵败,已经不可能合围了。章邯与项羽交锋,陷入了僵局,难以取胜。此时赵高专权,弄得朝野人心惶惶。传来朝廷的责备,质疑的消息,章邯惧怕。大秦半壁江山已经丢失,秦军苦战不胜,亡国局势明显,无心恋战,于是就在劝降之下,在得到项羽的许诺之后,答应投降。

投降之后,项羽坑杀秦军降兵二十万,从此秦军除了远在岭南,已被赵佗控制自保的几十万大军外,已无兵可战了。


三生有画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消灭王离军团的巨鹿战役打了两个多月,这还是王离军团在后勤不给力,士兵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被打败的。解决掉王离军团后,项羽马不停蹄率领诸侯军几次打算消灭章邯军团,由于众人反对等各种原因,项羽和章邯谈和。可以说章邯只要跟王离精诚合作,巨鹿之战的结果未必就是秦军输,楚军赢的局面。

而两人之所以不能精诚合作,肯定是有些原因的。第一,从军队结构来说,王离军团和章邯军团的成分完全不同。王离率领的军队是吞灭六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王牌军,万岁军。这只军队有强烈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是忠于秦朝的铁杆军队。而王离不仅是秦国将门王翦之孙,其身上传承了君臣的效忠的使命,更承载了家族荣誉。这样的军队跟将领完全是可信任可依靠的。

反观章邯军团就大不一样,这支军队主要由三部分构成,骊山罪犯,奴隶后代,各地招募的各色人员,可以说是一支杂牌军。这支军队成立时间十分的短暂,也没有任何战绩和荣誉感,缺乏信念。这些士兵都有不堪回首的过往,可以说都是拜秦朝所赐,要想如此士兵忠心于秦朝,可能有些痴人说梦。而统军将领章邯,本来是文人领军,打仗虽然厉害,但远没有王离那样的家世背景,加上祸害赵高的猜忌排挤,章邯要是能够尽心尽力的打仗就奇了怪了。所以他们背叛起来秦朝来说没有任何思想包袱。

需要指出的,巨鹿之战前章邯是战果累累的,可到了巨鹿之战时,章邯反而成为负责王离军后勤的配角,明显王离军摘桃子的意义很大,这对章邯军构成了感情伤害。也可能掌权的赵高认为,巨鹿大战只要王离军一出动,秦朝就能完美收官彻底粉碎各路复辟势力了,很有点卸磨杀驴的意思。既然道不同不相为谋,当章邯成为秦末争霸的配角时,就已经动摇了他对秦朝的拥护。正是两支军队的构成和思想不同,在巨鹿之战时候章邯连招呼都不打,眼看着王离军团覆灭而作壁上观。这让之前看起来一片形势大好的秦朝一下子崩溃了。


第一军情


当时的项羽还未得战神美誉,不过是反秦武装里的新兴角色,他的四五万兵力也与章邯、王离的数十万精锐之师不成比例。而且,当时章、王是在巨鹿筹划一场全歼反秦武装的战役,两人的战略分工相辅相成,不可能因为区区项羽而合兵一处。



在巨鹿之战前夕,先后复国的东方六国中楚、齐和魏在章邯军的打击下,陈胜、项梁、田儋、周市、魏咎等人相继被杀死,军力严重折损,黄河以南的反秦运动陷入低谷。章邯等秦朝军队于是将作战目标调整为渡黄河北上,镇压燕赵等地反秦武装。

此时河北的赵国发生内讧,大将李良杀死国王武臣。赵国大臣张耳逃至信都,拥立赵歇为赵王,重新建立赵国。信都与巨鹿同属今天的河北省邢台市,两地相距非常近。张耳也是个很有背景的人,他原是信陵君的门客,其人声望甚至在名将项梁之上。



赵国叛将李良被张耳打败后投降了章邯,章邯在得到赵地详细情报后,离开民众对秦敌意强烈的楚地,制定了掉头攻击赵地张耳的战略计划,企图以声望远播的张耳为诱饵,发起一场“围点打援”式的战役,将黄河两岸的反秦武装吸引至赵地一举聚歼。

从章邯这个战略目标的角度来看,他在巨鹿之战中为何不果断发兵救援王离,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在这个战略计划开展后,以章邯军为首,秦廷所能动用的军力都开始向河北运动。章邯军围攻邯郸,并在一个月后破城。张耳、赵歇逃往巨鹿,王离军于是进围巨鹿,整场战役“围点”阶段的计划便就此完成。

“章邯引兵至邯郸,皆徙其民河内,夷其城郭”,在邯郸做完迁民、毁城两件事后,章邯率军进驻巨鹿之南的棘原,“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可见,负责围点的王离军得到了章邯强有力的后勤支持。



但章邯军为什么不跟进攻击,则很有意味。这表明秦军方面对于各路反秦武装前来救援巨鹿是有预期的,章邯在棘原驻军的战略使命一是为王离军做后勤保障,二是准备阻击,甚至是更具计划性的军事行动——打援。

巨鹿城中食尽兵少的张耳,果然凭着他的声望人脉,得到各路反秦军队的援救。“当是时燕、齐、楚闻赵急,皆来救。张敖亦北收代兵,得万馀人来。”

但章邯军自击败周章之后,已经从一支由刑徒和奴隶组成的军队,改建为由秦都咸阳及其近县军民和秦北方军团组成的精锐之师。负责在巨鹿城“围点”的王离军,亦由秦北方军团的一部分组成,皆属强干之师。

张耳的好友陈馀畏惧秦军的威势,勉强令张黡、陈泽率领5000兵马做试探性的攻击,竟然遭到秦军全歼,于是各路反秦援军“皆壁馀旁,未敢击秦”。

这种僵持对于指挥系统高度统一的秦军是有利的,而对于由多路武装组成的反秦联军则非常不利。被围点的张耳和援军领袖陈馀这对好友之间,已经互不信任而相互指责。巨鹿城外围的秦军,应该已经做好在反秦联军分崩离析时雷霆出击的准备。

但在这个时刻,项羽率领数万大军加入战局猛打猛冲,破了章邯为王离提供后勤保障的甬道,连续攻破章邯沿甬道设置的九座营垒。王离军的补给线出现问题后,章邯军出动小部分兵力做出恢复补给线的努力,但未能成功。



章邯在这时没有全力恢复补给线的原因很好找。首先,项羽不过四五万人,而王离则有二十万左右。因而手握优势精锐兵力的王离,分出来一部分兵力吞掉一头扎进去的项羽,从常理来讲并不困难,到时候补给线也会随即得到恢复。其次,章邯军主力的战略任务是打援,在反秦联军大部驻扎外围未有行动的情况下,章邯军主力自然不愿轻动。

但恰恰就是项羽这支不过数万的军队,从秦军最薄弱的补给线打起,不仅在历时两个月的时间内没有被优势兵力的王离消灭,反而抓住章邯军意在打援而不愿将主力内调的心理,打垮了王离“围点”的饥饿之师,赢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