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二十餘萬國軍據守於中條山為何最終以80:3的損失比例完敗給日軍?

“七七事變”爆發後,黃河以北土地相繼淪陷,中條山成為黃河以北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唯一一個據點。蔣介石為守住中條山,任命衛立煌第一戰區司令長官,並調集二十餘萬大軍做殊死防禦。日軍為拿下這一據點,從1938年初開始進攻中條山,一場長達3年的慘烈較量由此開始。

二十餘萬國軍據守於中條山為何最終以80:3的損失比例完敗給日軍?

中條山位於太行山和華山之間,在這一地區除了衛立煌率領的中央軍,還有其他地方武裝以及八路軍。日軍為打通西進潼關,南通洛陽的重要通道,從1938年到1940年對黃河北岸的中條山發動了13次大規模進攻。由於地勢險要,加上指揮得當,各部隊相互協調,日軍的進攻都被挫敗。一時間,人人都認為中條山是攻不破的堡壘,中國軍隊蔓延著一股驕傲懈怠的情緒。

然而在1940年初,局勢突然發生了變化。被稱為中條山鐵柱子的孫蔚如的第四集團軍被蔣介石調離,同時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也被調離。如此自毀長城的舉動,蔣介石究竟是意欲何為呢?

二十餘萬國軍據守於中條山為何最終以80:3的損失比例完敗給日軍?

蔣介石和衛立煌

原來,第四集團軍是楊虎城的舊部,這支部隊一直都和八路軍有較多來往,甚至很多共產黨人士加入了第四集團軍。此外,衛立煌基於戰局考慮,也多次和八路軍合作,最終導致了蔣介石調離第四集團軍,將衛立煌軟禁於峨眉山,並派何應欽接替指揮。然而何應欽對中條山的防務一無所知,甚至哪支部隊在哪兒他都不知道。

由於長期作戰勝利,指揮層的思想處於懈怠狀態,基層士兵更沒有做好充分應敵的準備,甚至部分人做起了生意,販賣起了糧食、煙土。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日軍此時正在制定一個更大、更詳細的進攻計劃,以斬斷這根華北佔領區的盲腸。

二十餘萬國軍據守於中條山為何最終以80:3的損失比例完敗給日軍?

1941年5月8日,日軍集結了7個師團約10萬人,向中條山發動了第十四次大規模進攻。此次進攻日軍做了詳細的計劃,對國軍的防務做了詳盡的偵查,並確定開戰伊始,便要癱瘓國軍指揮系統。在戰役打響前,日軍的空降部隊便已降落到了國軍指揮部附近。10萬日軍從東、北、東北三個方向對中國守軍發動了進攻,將防禦中條山的守軍分割包圍。戰役剛開始,國軍果如日軍計劃的那樣,指揮系統被癱瘓,基層國軍士兵成為一盤散沙。

緊接著,日軍佔領黃河沿岸所有渡口,切斷了國軍的退路,同時也切斷了國軍補給線。如此,數十萬國軍被困死在中條山山區。在日軍的猛烈進攻下,國軍潰不成軍,第一戰區司令部只得下令分散突圍。

就在守軍遭到毀滅性打擊的同時,防守中條山南線的武士敏第98軍還在同日軍血戰。在和日軍對抗的7天中,擊斃日軍濱田大佐及數百日軍,而這也是此次戰鬥大部分日軍喪命之處。之後,武士敏率領第98軍向北突圍,進入泰嶽山區,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這也是國軍留下的唯一一支抗日遊擊隊。

二十餘萬國軍據守於中條山為何最終以80:3的損失比例完敗給日軍?

最終,中條山戰役以國軍的失敗結束,同時國民政府也失去了黃河以北最後一個軍事要地。戰後,國民政府始終沒能給出一個具體的傷亡統計,而據日軍記載,本次戰役,中國軍隊陣亡4萬餘人,被俘3萬餘人,共計約8萬人,而戰死的將軍就多大8位。而日軍陣亡673人,傷2292人,雙方戰損比竟然高達80:3。難怪此戰過後,蔣介石將這場戰鬥稱為抗戰以來最大的恥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