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手把手教你寫出令閱卷老師青睞的“文化作文”

寫作方法|手把手教你寫出令閱卷老師青睞的“文化作文”

近幾年高考考場作文中,一類作文異軍突起,它就是文化作文。所謂“文化作文”,是富有文化色彩與渾厚的文化底蘊的作文,這並不是說其它作文就沒有文化,而是因為這類作文有太強的傳統文化氣息。此類作文在考場頻取高分,引得大家爭相模仿。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種作文有何特點,該如何寫。

一、文化作文的表現形式

文化作文按其內涵的文化底蘊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可以分為詩詞底蘊、歷史底蘊、文學底蘊、民俗底蘊、文言底蘊五大類。

(一)詩詞底蘊

詩詞底蘊是指直接引用或化用古典或現代詩詞佳作佳句於文章之中,給人以厚重的詩香氛圍,使作文在考場上鶴立雞群。

【例如】如果忘記是春天裡消逝的冰層,那麼銘記就是灼灼其華的桃花;如果忘記是夏季裡落英繽紛的桃瓣,那麼銘記就是映日別樣紅的荷花;如果忘記是秋季裡已無挈雨蓋的荷花,那麼銘記就是猶有傲霜枝的金菊。如果忘記是冬季裡比西風更瘦的殘菊,那麼銘記就是傲雪獨立、猶有暗香的雪梅!

忘記和銘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儘管有人說,“忘記意味著背叛”,但我卻說為了忘記的銘記,為了銘記的忘記。(高考作文《四季,鐫刻心靈的石碑》選段)

【分析】本段精美的排比比喻句盛滿了化用的古典詩詞,猶如一束束芳香豔麗的花朵,燦爛了閱卷教師的眼睛,突出了忘記與銘記的辯證關係,詩的光芒懸浮在文字上空,燦爛成一片文采飛揚的雲霞。讓疲勞繁重的閱卷突然變得興奮。

(二)歷史底蘊

歷史底蘊是以厚重的歷史積累作為強大的寫作之源,以典型的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為材料,將歷史的啟示與現實結合,表達作者對話題或事物的深刻看法。我們同樣通過高考作文的片斷來感受歷史底蘊之美。

【例如】李白是黃沙漫天,北風吹雁中騎驢高歌的歌者麼?是以霓為線,以虹為鉤的海上釣鰲客麼?是遍訪青山綠水、且歌且行的遊者麼?在那個煙花三月的時代,人們對你的期望是歌功頌德,取悅帝王換取高官厚祿;而你,偏偏要獨上高樓,在朝要高力士脫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於青崖之間。於是你註定要孤獨,“舉杯邀明月,對飲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而當我們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間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分析】文段選取李白拋開人們世俗的期望,“獨上高樓”,“守護了永恆的精神家園”的經典例子,突出了個人願望與別人的期待之間的關係這一主題。

(三)文學底蘊

文學底蘊是指文章從古今文學作品中吸取素材,或擴展細節,或演繹情節,或新編故事,以表達新的主題。

【例如】當劉蘭芝第五次回首的時候,淚還是忍不住落了下來,黑漆漆的門緊閉著,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鄰右舍還在對她指指點點,議論著這個因不守婦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誰能知道她的苦衷?

當她還未出嫁的時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夥兒到她家提親:模樣兒俊的,有錢的,有勢的,為何選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沒錢又沒勢,他憑什麼娶到美麗賢淑的蘭芝?蘭芝一遍遍地問自己。淚水漸漸模糊了蘭芝的視線,朦朧中焦仲卿那老實敦厚的臉又出現在她的眼前。是因為看中他山一般的樸實沉穩吧! (高考作文《新傳》選段)

【分析】一個熟悉的故事突然有了新的傳說,當然能勾起心中的好奇。故事新編就是這樣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此文段藉助古詩《孔雀東南飛》別出心裁,大膽設計,在生動而頗具情韻的敘事中,突出“山的沉穩水的靈動”這一文章主旨。新編故事只要抓住主題、圍繞主題,尊重原作也罷,推翻原作也罷,都可以。

(四)民俗底蘊

民俗底蘊是指在文章中表現出民俗文化特徵,將生活中的文化傳統精煉地表現出來,使文章富有較強的民俗文化氣息。

【例如】前幾天是端午,當我把去年的艾和菖蒲從門上拿下來,換上新的時,我聽到乾枯草木細微的碎裂聲,聞到灰塵中混有的一種特別的香氣,這是艾的味道。艾和菖蒲是兩種具有特殊意義的植物,艾因為有濃烈的香氣,被認為是辟邪之物,而葉子細長的菖蒲被當作神仙手裡的寶劍,有青綠色的劍鋒,可以用來斬妖除魔。記得小時侯,每到端午,就看見每個回家的人自行車簍裡都會放著束好的菖

蒲和艾。而現在,我下樓時看見每個門口都空蕩蕩的,難道人們都忘了它們的含義?或者,只是覺得在每扇緊閉的門邊擺放它們是件可笑的事情? (高考作文《人情與季節》選段)

【分析】對傳統節日的情感疏遠是一個民族對節日文化的短視認知造成的,韓國搶注中秋節,應該是對中國人淡漠傳統資源的警示。本段通過人們對端午的淡忘,表達認知與情感的關係。

(五)文言底蘊

文言底蘊指用文言文進行寫作。

【例如】儒者,為人之道也。《禮記》曰“禮”,《大學》曰“德”,曰“善”,《孟子》曰“仁”。兵者,戰伐之術也。《兵法》雲“將”,“卒”,“攻”,“軍”,司馬法曰“殺”。然儒者未嘗不論兵也,《論語》載子貢問政於孔子,子曰“足食,足兵,民之信矣”;《詩》曰“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且兵者亦嘗論儒之道也,《六韜》曰“仁之所在,天下歸之”。然此二者見事異哉?同哉?吾試辯之。 (高考作文《儒兵辯》選段)

【分析】本文段對儒道、兵事進行辨述,開篇就提出儒道、兵道各自的特點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繫,並由此引出“試辯之”的寫作目的!全文深刻的見識,豐厚的底蘊,開闊的氣勢,縱橫的議論,讓人擊節稱讚。

當然文化作文的表現形式很多時候不是單純的一種形式,而是兩類或多類交叉並存。

寫作方法|手把手教你寫出令閱卷老師青睞的“文化作文”

二、文化作文作方法

文化作文芳香燦爛,美不勝收,那麼文化作文在句子、段落和篇章組合上有哪些規律?它們鮮活的美麗是如何產生的?這些美麗的彩虹在層次上有無高下之別?我們在寫作中該怎樣遵循和利用這些規律來創寫美的句子?

(一)底蘊成句

底蘊成句是把含有文化底蘊的內容表達成句。

1、名句後面有一定闡述

表達式為:名言+意境。

【例如】“生命就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無奈與感傷。

該層次重點在於名言的意境、思想、風格等的解說。意境的理解多數遵循傳統的認知,但個人的感悟只要在合理的範圍,往往更能出新意。

2、割裂詩句,分開引用

【例如】寂寞是“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該句剪裁兩句古詩組合成一句,後二句是一句古詩割裂後組合成一句。這一層次已經是比較靈活地運用了。

3、化用古詩文名句

【例如】“美就是那直上青天的一行白鷺。”

寫作方法|手把手教你寫出令閱卷老師青睞的“文化作文”

(二)底蘊成段

1、組合法

(1)表達式,N個名句(或N個名人名事)…+意境(或其它)。

【例如】陶淵明“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折射出冷靜的人生選擇;范仲淹(yān)“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道出政治家的深重責任感;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已經掙脫並超越了自己的苦難,顯露出普度眾生的情懷;毛澤東“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更是一代偉人對飽經滄桑的神州大地的歷史性洪鐘巨響……

(2)表達式,名人+名言名事…+議論。

【例如】抽刀斷水,是最無奈的神話;舉杯消愁,是最動情的悲歌。感動於“不知近水花先發,疑是經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於“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的飄愁,沉浸於“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的哀怨,頓然領悟:用旁觀的眼神,是於心進行深刻對話後偶得的一種風骨,一種錘鍊後的進發與昇華!

(3)表達式,N個名人+N個名言名事+議論.

【例如】古往今來,因感情親疏而導致錯誤事物認知的事例不勝枚舉。李牧一心為國,“大破林胡,開地千里,遁逃匈奴”,可謂戰功赫赫,卻因趙王的不信任而慘遭殺害,最終葬送了趙國大好江山。諸葛亮“三顧頻頻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卻因對馬謖過分信任而誤下軍令,失去街亭,從而導致“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慘淡結局。李白才氣超人,“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卻因唐玄宗的疏遠而一生漂泊,壯志難酬 ……可以說,歷史上許多悲劇的誕生都是由感情親疏引起的。

2、情景再現法

情景再現法包括重大歷史事件的情景、典型歷史人物的情景、著名文學形象的情景、詩詞意境的情景四種情況。前三種可歸為同一類,統稱為歷史情景,後一種稱為詩詞情景。

【例如】寫王昭君出塞後懷鄉,“武高杯”江蘇省第三屆高中生作文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陸蘊,這樣再現昭君月夜彈奏琵琶的情境:月華如練,一輪相思獨懸在藏藍色的夜空,灑下萬般愁緒。你身著一襲水綠色的長裙獨坐在清冷的光輝下,娟影蕭疏,纖纖素手彈奏著剪不斷、理還亂的萬般離愁,空靈而又落寞。茫茫蒼穹,凝眸仰望,那廣寒宮裡的嫦娥獨自守著孤寂的歲月,一年又一年,一守就是一千年。

這個片斷讓我們直觀地感受了歷史情景再現法的強大魅力。無論是考場、競賽還是文學創作,情景再現法是永遠鮮活的寫作方法。

再看詩詞意境再現。

【例如】對王維的《渭城曲》,著名作家餘秋雨這樣再現原詩意境:王維實在是溫厚到了極點。對於這麼一個陽關,他的筆底仍然不露凌厲驚駭之色,而只是纏綿淡雅地寫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點好的行囊,微笑著舉起了酒壺。再來一杯吧,陽關之外,就找不到可以這樣對飲暢談的老朋友了。

3、故事新編法

想象新編法,簡言之就是把一則既有的故事進行重新加工,使之改變情節,賦予新的意義,呈現新的特點。例如上文提到的《新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