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日本陆军与大陆政策》(2)鬼子还是决定用枪炮了

(《日本陆军与大陆政策》是日本专家北冈伸一(曾任日本驻联合国大使,现为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高级顾问)的著作,介绍日本从日俄战争后面向中国的大陆政策变迁。本文主要由南京小伙子沈治翻译,巴山夜雨参与创作评论,并获得授权发表。本篇为该书《序章》的前半部分)

这一部分简单说来,就是日本觉得,在20世纪初期全球列强一起扩张的时候,日本必须也要扩张发展,不然就会挨打。

至于怎么扩张呢?方法可以是和平的,就是做生意,移民,搞文化交流,也可以是直接动手打。而扩张的方向,可以是东比亚、东南亚乃至南美(秘鲁和巴西就有大批日本人)。但归根结底,日本最想要的,还是中国大陆。

而最终日本方面在对中国大陆扩张,还是选择了以武装入侵的方式为主。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陆军是重要的推动者。

这也是本书为何要写的原因。

作为一个中国人,看完这段,我只想说,X。

以下是沈治翻译的正文

译文

近代日本政治史上最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始终热心于对外发展。在日本,“为了跟随世界局势,日本必须不断的对外扩张发展,不然的话就要走上退缩、灭亡的道路”这样的思想,自从感受到欧美诸国对日本独立地位的威胁的幕末时代起、直到太平洋战争期间,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为了广泛存在的社会意识。

这种可以被称为是“后进帝国的焦虑感”的对外意识,它的起源虽然是被动产生的,但却成为了强大能量的根源,催生了多种对外发展的理论。这些对外发展的理论不仅在整体上左右着日本外交的方向,甚至屡屡对日本国内的政治构造和东亚地区的国际秩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日本陆军与大陆政策》(2)鬼子还是决定用枪炮了

(日俄战争中的伤员)

日本的对外发展理论存在多种类型。

对于从发展的方法上来说,存在着从“将重点置于贸易、移民、文化等方面”的和平发展主义、到“通过直接行使军事力量进行发展”的各种各样的理论。

另一方面,从对外发展的方向上来说,这些理论也分别指向东北亚、东南亚、南美等不同的各个方向。

但是在这些理论中,可以说是最有力也是最重要的主张,可以说就是要求日本在中国大陆上对领土、权益、政治影响力等各方面进行扩张的理论。(在下文中,对这样的主张以及实践行为,不再称为“大陆发展政策”而是简称为或是“大陆政策”)

《日本陆军与大陆政策》(2)鬼子还是决定用枪炮了

(日俄战争漫画)

大陆发展政策正式开始实施,是在日俄战争之后。之后这一政策被不断地进行强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达到了一个顶峰。日本在这十三年间不仅在量的方面推动其在大陆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在量变上推进,大陆发展的质量在这十三年间也达到了一个重要的关键在质的方面,也拥有了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里日本所一贯坚持的政策,就是一边在与列强维持着基本的协调关系的同时,一边在这种协调关系的“界限内”,在中国大陆通过从经济实力到军事力量的各种手段,在中国大陆追求各种各样的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的价值,这一点是日本在这一时间段内坚持始终的。

相比于着眼于强调“通过使用经济手段追求经济利益”的这一大战后和平发展主义时代,以及在总动员体制确立之后主要关心总动员体制的确立、着眼于使用强调“通过军事手段追求军事利益”——这一满洲事变之后的军事发展主义时代,这一日本的大陆政策的第一阶段,现在看来可以被称为是“古典帝国主义的时代”(1)。而且在这一期间,日本的大陆发展所围绕的环境,随着中国革命以及世界大战而发生急剧的变化。特别是抑制日本进行大陆发展的三个最基本因素——中国的抵抗、列强的牵制、以及日本经济的脆弱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环境的大幅变化与上文提及的“价值和手段上的多样性”相结合,使得日本这一时期的大陆政策变得丰富多彩。

《日本陆军与大陆政策》(2)鬼子还是决定用枪炮了

在此之后,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太平洋战争为止表现出的大陆政策上的各种问题,比如基本的政策类型、政策主体、对立关系等等,我们基本上都可以在这大陆政策第一阶段中发现——至少是发现这些问题的萌芽。为了考察日本的大陆政策,本书首先关注这一时期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

这一时期,对日本进入大陆最重要的推动者就是日本陆军。作为日本在中国大陆的势力代表的关东都督、其规格仅限于现役陆军大将或中将,这一制度本身就具有象征性的意义。然而一直以来陆军都是被当作外务省外交活动的妨害者来对待,几乎没有完全没有将其作为拥有独立的政策体系和政策理念的主体而进行的研究。这也是对这一时期的大陆政策的研究相比对后面两个时期的研究明显落后的最主要的原因(2)。填补这一研究上的缺陷与空白、整体性阐明日本陆军的大陆政策,以此为中心明确这一时期日本的大陆政策——换而言之,就是阐明这一时期日本陆军在大陆政策中所起的作用,这就是本书想要解决的最主要的课题。而与之相关的问题、比如这一时期日本的大陆政策是如何向战后华盛顿条约时代的政策进行转换(3)、以及在这样的转换期间日本陆军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等等,也是本书同时想要追求的目标。

在日俄战争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的这一期间,日本国内的政治构造以“确立政党政治过程”而为人所知(4)。也就是说,随着明治三十九年一月份第一次西园寺内阁的成立、作为有力的权力主体之一而得势的政党,到了大正七年九月的原内阁成立的时候,已经进一步上升为占据优势地位的权力主体。与此同时,陆军则从长州派系的中枢构成部分,变成了独立的政治势力(在下文中,将其称为陆军的政治独立)。陆军的政治独立与政党政治的确立,可以说是同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陆军的政治上的独立性,首先使其在日本大陆政策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比如陆军对于其主张的政策的内容,由于缺乏藩阀内部的调整,逐渐变成陆军更加独立自主的政策;而在实现政策的方法上,也从依靠藩阀的影响力,变成使用其自身的影响力。相反地,或许也可以说正是陆军在大陆政策中角色的变化,促进了其在政治上的独立。综合以上两面进行考察,阐明陆军政治上的独立过程与其在大陆政策中的角色之间的关联,这就是本书的第二课题。

《日本陆军与大陆政策》(2)鬼子还是决定用枪炮了





注释

(1)关于上述的和平发展主义的各种概念、以及日本外交的时期区分等问题,本书主要参考了入江昭的下列著作。<after>,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5.(入江译《极东新秩序的摸索》[一九六八年、原书房])、《日本的外交》(一九六九年、中央公论社)、《和平发展主义与日本》(《中央公论》一九六九年十月号)、,James W.,ed., <dilemma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张明雄译,《军事发展主义的挫折》;小平修、冈本幸治监译《日本近代化的两难境地(原词意为进退两难)[一九七四年、密涅瓦书房]收录)、<pacific>,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2;,Bernard S.,and Harootunian,H.D.,ed.,<japa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4。/<japan>/<pacific>/<dilemmas>/<after>

(2)以这一时期的大陆政策的总体情况为对象所做的研究,即使不局限于以陆军为中心,也同样是完全处于空白的状态。对于华盛顿体制时期的研究有注(1)中提及的Irie,Akira<after>和细谷千博、齐藤真编《华盛顿体制与日美关系》(一九七八年、东京大学出版会)等文献,对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研究有日本国际政治学会太平洋战争原因研究部编《通往太平洋战争之路》全八卷(一九六二——一九六三年、朝日新闻社)和细谷千博、齐藤真、今井清一、蜡山道雄编《日美关系史——开战前的十年(一九三一——一九四一年)——》全四卷(一九七一——一九七二年、东京大学出版会)等文献。与这些成果相比,似乎可以理解为这一时期尚未被视为日本对外政策上的一个时代来对待。此外,在对其他两个时期的研究中也存在这一缺陷,但第三期的情况并没有那么显著,而第二期的情况则没有那么严重。/<after>

(3)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外交的转变,三谷太一郎《的外交指导及其归宿》(三谷《日本政党政治的形成》[一九六七年、东京大学出版会]收录)以及佐藤诚三郎《协调与自立之间——日本》(日本政治学会编《年报政治学•国际紧张缓和的政治过程》[一九七零年、岩波书店]收录)这两篇文献是应当予以关注的力作。前者以原敬的外交指导为中心、阐明了华盛顿体制的成立;后者则通过国际环境的变化、阐明了华盛顿体制的成立和崩溃的条件。如果仅限于“战后外交的转变”这一方面,本书相对于前者、更加重视陆军及藩阀方面对外交转变的对应;相对于后者、则更加重视“国际环境的变化是如何为日本所接受”这一点。这也是本书在这方面的存在意义。

(4)在这一期间,政党与藩阀之间陆续形成了多种对抗•合作的关系。从根本上来说,这样的关系——对于山本内阁来说是萨摩派与政友会合作以图压倒长州藩阀,对于大隈内阁来说是长州藩阀与同志会合作以图压倒政友会,对于寺内内阁来说是长州藩阀与政友会合作以图压倒宪政会——一直以来都是作为战略方针而形成的(例如升味准之辅《日本政党史论》第三卷[一九六七年、东京大学出版会]第七、第九章)。然而上述的这些对抗•合作关系,并不只是战略上的方针政策,对于日本围绕着大陆政策的政策性方针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这正是本书试图在各个方面予以阐明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