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0 也谈科学与迷信

也谈科学与迷信

近几年来,首先是伪科学方面把现代社会对科学的信任说成是“迷信科学”。近来,也有一些朋友把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和迷信鬼神等量齐观,认为二者在心态上没有什么差别。他们认为,迷信,就是“入迷(执着)的相信”。这不仅不合迷信这个概念的本义,也不合生活实际。

迷信不是一种心态,而是认知的迷失

“迷信”的本义,是相信那错误的、不该相信的东西。《说文》:迷,“惑也”;惑,“乱也”。心中迷惑,就容易办错事,就像走到三岔路口,迷失道路一样。所以,《周易》中有“先迷,后得主”。迷,就是“迷失道路”。

后来的佛教、道教典籍中,有“迷于邪见”“迷不信道”之说。这里的迷,也都是“迷失道路”的意思。而所谓迷失道路,就是没有信他们自己的教而信了别的教。道教有一部《破迷正道歌》,就是破除他们认为是错误信仰的书。基督教所说的“迷途羔羊”,就是指那些不信基督教、或者信仰基督教但却不能坚定的人。

也谈科学与迷信

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所指称的迷信内容也不同。在基督教看来,不信基督教而信仰别的宗教,就是迷信。其他宗教,也是一样。也就是说,迷信的本义,乃是“相信了错误的东西”,而不是“入迷的相信”。

在我们国家,当刚刚摆脱了封建制度,对以往的思想开始进行清算的时候,人们曾经把一切宗教信仰都叫做迷信。因为在当时先进的思想家看来,信仰宗教,是错误的,是相信了不该相信的东西。中国共产党成立,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特点,制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待宗教问题的政策。这个政策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不再称宗教信仰为“迷信”,而仅仅把过去传留下来的种种低级的有神论形态,比如看相、算命、风水、巫医治病等等具有巫术性质的行为称为迷信。由于它们是封建时代所传留下来的,所以也叫“封建迷信”。之所以称这些东西为“迷信”,基本原因,就是因为它们是错误的、不该相信的东西。

在特异功能、伪科学兴盛的日子里,我们把相信特异功能称为迷信。因为在我们看来,特异功能是不存在的,是不可相信的东西。伪科学方面则反唇相讥,把对科学的信任也叫做迷信。这就像互称敌人一样,不过是立场不同罢了。

伪科学方面把对科学的信任称为迷信,带有一种非常虚伪的性质。第一,他们一面把对科学的信任称为迷信,一面又在冒充科学。第二,他们歪曲“迷信”的本义,把迷信解释为“入迷的相信”,因而把迷信鬼神和“球迷”“戏迷”等量齐观。

“迷”,也有“痴”“恋”的意思。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瞑”。然而迷恋的对象,也都带有某种贬义,如“迷恋声色”之类。所以,痴迷、迷恋这种指称心态的“迷”,也是“相信错误”的延伸。至于“迷信”作为一个概念,至今为止,所指都是“相信错误的、不该相信、或者不可相信的东西”。我们过去曾经反对过“个人迷信”,也是因为这种相信是错误的,因为它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不合实际。

也谈科学与迷信

被我们指为封建迷信的东西,相信者几乎没有一个是非常虔诚的。所谓“有病就信,没病就不信” “没有儿子才信,有了儿子就不信”“不可不信,不可全信”,就是对封建迷信心态的正确描述。这种状况,最充分地说明,迷信不是虔诚的、执着的、入迷的相信,而是相信那错误的、不该相信的东西。

对科学应该坚信

不少宗教都反对迷信。其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信仰。对于自己的信仰,则愈是虔诚、笃守和坚定不移,愈是被认可和提倡,而不认为是迷信。宗教与宗教之间,也会彼此视为迷信,其意义也是指对方相信了那不该相信的东西,并不是指他的笃诚。

笃诚,或者说执着、忠贞,是人类共有的情感,并不是宗教的专利。问题仅仅在于你笃诚的对象是什么。对爱情的专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对正义事业的执着与坚定,都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而不是什么迷信。

那么,科学是不是应该相信的东西呢?有人认为,科学给人类带来了福气,但也给人类带来了祸害,比如环境污染、核军备竞赛等等,都使人类面临着自我毁灭的威胁。所以对科学不能坚信,而只能半信,将信将疑,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

这种说法得到了不少赞同,但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说它“似是”,因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现代工业所造成的污染确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关联,就像被刀杀死的人确实与刀关联一样。说它“而非”,因为在法律上,任何一个合格的律师都会明白,刀,只是作案的工具;人,才是罪犯。但在涉及科学理论的问题上,一些非常有才华的学者却把科学当成环境污染、核军备竞赛的原因。

如果不带偏见,而是稍微动一动脑筋,就会发现,行善还是作恶,都是人的事情,或者用时髦的话说,都是“人文”领域里的事。有先进的工具,人们就借助先进工具;无先进工具,就借助落后工具。假如没有工具,人们也不会只有善行,照样也会作恶。直到现在,贩毒、强奸之类的犯罪,仍然是不借助工具就可实行的犯罪。借助工具,当然会增强作恶的力度和规模;越是先进的工具,就愈是会增加作恶的力度。可借助工具,首先增加的还是行善的力度和规模。所以人类虽然知道每年死于车祸的人数甚至超过传统战争中一次大的战役,但人类还是要发展科学技术,发展汽车工业。因为人们知道,这种快速的交通工具给人类带来了多少便利,也挽救了多少生命。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经过权衡利弊,人类还是要不可遏止地发展科学技术。因为就整个人类来讲,他们明白,哪里才是他们幸福的所在。

无论给科学多少定义,给人类提供正确的、可靠的知识,是科学不容争辩的唯一功能。而正确的知识,则是人类生活道路上的光明。赖有这样的知识,人类才会由一个在地球上出现最晚的生物,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深知可靠的知识是多么重要,所以也给生产可靠知识的科学给予了应有的尊重和信任,并且产生了一大批献身科学事业的人物。

科学在生产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错误。然而科学之所以为科学,就在于它不断否定自己,纠正自己的错误,使之趋于正确。而且科学从不掩饰自己会犯错误,并实事求是地说明自己所提供的知识的可信程度和适用范围。科学的坦白和真诚,也是赢得社会信任的基本原因。

科学提供的知识,是可靠的知识,不是那自称全知全能实则并不可靠的神谕。对这种可靠的知识和生产可靠知识的科学,不仅应该相信,而且应该坚信,信任得越坚定越好。这种坚信不仅不是迷信,而且是应该在整个中华民族中努力加以培养的美德。

也谈科学与迷信

在科学问题上,我们特别需要那种执着求知的心态,需要一大批不计名利、不畏艰险、执着认真、拼命硬干的傻子、痴人。把对科学的这种信任和执着称为“迷信”,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假如一面自认为是从事着科学,或者与科学有关的工作,一面又对科学三心二意,将信将疑,甚至把对科学的笃信视为迷信,这样的人,就一定要迷失正道,跌入他最不愿跌入的迷信一类中去。道理很简单,因为要获得正确的认识,科学以外,再没有别的道路可走。

也谈科学与迷信

征 稿 启 示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微信公众号欢迎赐稿!

稿件内容以反伪破迷为核心思想,科技哲学、科学与公众、世俗人文主义、科技伦理等领域均可涉及,旨在将科学探索结果无偏见地告知公众,避免公众上当受骗。

稿件一经采用,我们将奉上稿酬。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中国科学探索中心

崇尚科学 反伪破迷

您的关注和转发,是对科学事业最大的支持!

也谈科学与迷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