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 重读老舍先生《抱孙》,虚构照进现实

最近心情不太好,一是听说了前段时间发生的交警与抱孩妇女之间的纠纷,深感持弱行凶有时候比以强欺弱更可怕;二是看到榆林产妇跳楼事件,除了为她个人感到痛心疾首之外,更多的是为人性感到某种悲情的绝望。

有关榆林产妇的悲剧,乍一听真的难以置信,不敢相信当今医学昌明、科技发达的世界,还有如此奇葩的自杀。

但细细一想,并不是偶然,83年前,我们的“语言大师”、著名小说家老舍写出了一篇关于“产妇之死”的小说,反讽意味十足的“幽默”短篇《抱孙》。

《抱孙》收录在《老舍幽默文集选》里,在没有具体感知的时候读它,会为小说中那个愚昧无知、“虔诚”求孙的王老太太发出几声嘲笑,只是等到如今自己经历过怀孕、分娩、育儿之后,再回头重读一遍,却是再也笑不出来了。

重读老舍先生《抱孙》,虚构照进现实


01 娶儿媳妇干吗?

《抱孙》最有意思、最“老舍”的地方就是它的开头,不用任何背景交代和环境介绍交代,直接切入“剧情”,全篇第一句就是——

“难怪王老太太盼孙子呀;不为抱孙子,娶儿媳妇干吗?”

嗯,娶儿媳妇干吗?娶媳妇又是干吗?纵观当今社会,真还有数不清的妈宝男,正在乖乖的听着妈神们的指令,让媳妇赶紧生、生男孩、再生一个……

文章第一句话就点出了整篇小说悲剧发生的最根本“罪恶之源”——不把女人当人,女人便沦为传宗接代的机器。

很多奇葩的婚嫁观都是未婚男女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东西。在《抱孙》里被毫不留情的血淋淋一把揭开——

认为生孩子痛是正常,挨不了痛就是娇气的:

“娘家妈也发了言,养小孩还能快了吗?小鸡生个蛋也得到了时候呀!况且催生咒还没念完,忙什么?不敬尼姑就是看不起神仙!”

认为媳妇可以再娶,保小不保大的:

“王老太太眼中含着老泪,心中打定了主意:保小的不保大人。媳妇死了,再娶一个;孩子更要紧。”

受困于封建习俗,不敢为女儿声张的:

“娘家妈还真没主意。嫁出的女儿泼出的水,活是王家的人,死是王家的鬼呀。”

得了孩子忘了娘的:

“王老太太似乎还想不起儿媳妇是谁。孙子没生下来的时候,一想起孙子便也想到媳妇;孙子生下来了,似乎把媳妇忘了也没什么。”

小说中的每一个情节,我们都能在当今现实中找到完全对应的原型,有些甚至是普遍现象。在不得不佩服老舍先生极其敏锐的洞察力和鲜活灵动的文字表述之外,是深不见底的无奈和源源不绝的遗憾。


02 骇人听闻的孕产习俗

曾经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老舍文章《抱孙》里王老太太犯了哪些现代医学常识?

认真把小说读一遍,是个人都能发现里面几乎囊括了如今社会版头条里那些令人震惊的新闻和旧闻。

一是认为怀孕了就必须静养,流产必然因为走动太多造成。

自从一有孕,王老太太就禁止儿媳妇有任何操作,夜里睡觉都不许翻身。……儿媳妇连眨巴眼都拿着尺寸;打哈欠的时候有两个丫环在左右扶着。

小说中的王老太太严格禁止怀孕的儿媳妇走动,第一胎五个月的时候流产了,王老太太就归因于儿媳妇多眨巴了两次眼睛。

老舍先生笔下“多眨巴了两次眼睛会流产”的说法,读起来自然是带着夸张的幽默,但现实中明明因为胚胎不好等原因引发流产的女人,往往都被扣上一个“不够当心”的罪名。

二是认为怀孕就要多吃多补,胎儿越大越好。

王老太太好不容易盼着儿媳妇怀上了,于是拼了命的给她各种加餐进补。这一段老舍先生的描写尤为生动,儿媳妇“吃得顺着枕头往下流油,被窝的深处能扫出一大碗什锦来。”

即使到了医院里,医生指出胎儿太大才导致难产的时候,王老太太仍然固执己见:

“孕妇不多吃点滋养品,怎能生小孩呢,小孩怎会生长呢?难道大夫在胎里的时候专喝西北风?”

三是对待新生儿的照顾极其不科学。

儿媳妇第二胎孩子早夭,看起来是命中注定,实际却是人为造成——

那是十一月天气,产房里大小放着四个火炉,窗户连个针尖大的窟窿也没有,不要说是风,就是风神,想进来是怪不容易的。况且小孩还盖着四床被,五条毛毯,按说够温暖的了吧?哼,他竟自死了。命该如此!

老舍先生用一句“哼,他竟自死了。命该如此!”,活生生的刻画出了王老太太那种产自愚昧土壤的自信心,让读者心里兀自生出大片的嘲笑,却在瞬间的顿悟后紧接着冒出无边无际的哀痛和愤慨。

还有因为健康卫生知识的匮乏所造成的不幸,王老太太看着大胖孙子喜出望外,“要用一夜没洗过的老手指去摸摸孙子的胖脸蛋”,甚至明明知道自己感冒了,还要抱着刚出生的孙子,对着孙子打喷嚏。

到了晌午,孙子接了至少有二百多个嚏喷,身上慢慢的热起来。王老太太更不肯撒手了。到了下午三点来钟,孙子烧得象块火炭了。到了夜里,奶妈子已雇妥了两个,可是孙子死了,一口奶也没有吃。

这样的事件在《抱孙》里显得很意外,也很夸张,可是不讲卫生、育儿观念落后的情况,从来都毫不夸张的一直存在着,且根深蒂固在老百姓心中。老舍先生的作品向来擅长刻画小人物、小市民的世俗人生,王老太太无非就是某个群体的“最佳代表”和“灵魂人物”。

四是对现代医学的质疑

这一段的描写几乎可以用来当作前几日产妇跳楼事件的解读,简直是活灵活现的直播——

“有人说,少奶奶得上医院。上医院?王老太太不能这么办。好吗,上医院去开肠破肚不自自然然的产出来,硬由肚子里往外掏!洋鬼子,二毛子,能那么办;王家要“养”下来的孙子,不要“掏”出来的。”

为了要“养”下来的孙子,宁愿儿媳妇难产也不肯剖腹,因为他们家不要“掏”出来的孩子。

“怎样?快决定!”大夫十分的着急。

“掏是行不开的!”

“愿意签字不?快着!”大夫又紧了一板。

“我的孙子得养出来!”

娘家妈急了:“我签字行不行?”

王老太太对亲家母的话似乎特别的注意:“我的儿媳妇!你算哪道?”

因为刚出生的孙子被王老太太传染了感冒且未进行正确护理,发高烧死了,王老太太却将死因归咎于医院的剖腹产。

“掏出来的!掏出来的能活吗?跟医院打官司!那么沉重的孙子会只活了一天,哪有的事?全是医院的坏,二毛子们!”

这一段的小说情节精彩勾勒出,到了20世纪依旧盲目排斥科学的可悲情状,同时直接解剖了各式人的心灵,揭示了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然而,到了21世纪,竟然还有一样的呢。我不知道该佩服老舍先生的“预见性”,还是无奈于人性之恶的顽固性。


03 隐形的丈夫/父亲

《抱孙》最大的独特之处,也是它最大的反讽之处,是在于通篇从头至尾都没有出现过儿媳妇的丈夫,即王老太太的儿子。

这个没有丈夫出现的故事中,儿媳妇却在不停的怀孕、生产……尽管第一胎流了,第二胎夭折,第三胎命都没了,尽管分娩当天,婆婆、娘家妈、娘家爸都来了,甚至大吵大闹了,这个丈夫都不曾出现过。

是王少奶奶没有丈夫?是分娩的时候刚好丈夫不在家?还是作者忘了写?

老舍先生当然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他是有意将丈夫一角写成隐形、透明和不存在,无非透露了两层意思:

一是这个男人活脱脱就是个妈宝,老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妈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他在不在场、出不出现又有什么作用呢?无非就是一个传声筒,甚至就是一个哑巴。

二是这个男人没有责任心。他只负责贡献一点精子,然后就完事了。

就算不去深入探讨《抱孙》里丈夫/父亲缺失的意义,我们也已经从自身或周围的真实事件中,无比清晰的看到了所谓父亲角色的“缺位”现象,这在我们的国家实在普遍又典型。

缺位有两种情况,刚好对应了《抱孙》中隐形丈夫的两层含义,即要么是思想上的缺位,由于欠缺融入共同承担养育下一代的意识和责任感,或认为养儿育女就是女人的事情,男人只负责工作赚钱;第二种情况是明明身在心却不在,大多数是个巨婴妈宝男,或者打游戏玩手机睡大觉也不陪老婆孩子,实际上造成了许多伪单亲家庭存在的现象。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老舍最为擅长刻画俗世百姓的日常,他了解他们,就像了解自己的亲人一样,因为他是实实在在生活在市井当中的一个人。

他的伟大在于,他虽然看到了国民性里最让人绝望之处,却用了“泪中带笑”的幽默的叙述方式。

而让我感到最沮丧的,并不是所谓国民性的落后愚昧,也不是人性的自私残忍,更多的是为这83年来,我们的社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济腾飞,科技进步,医学昌明……我们早就不是1933年时候还为温饱犯愁的一代人,也根本不是20世纪初刚刚接触现代科学文明的一代人,多么可惜,我们的现实世界里,却仍然有人遭遇了与83年前几乎相同的悲剧。

孕妇、产妇、新生儿因为各种愚昧、无知、自私而死亡的事件,仍然不绝如缕。

更可怕的是,还有无数的女人在孕产时经历了种种伤害之后,待媳妇熬成婆之日,却坚守最原始的那一套做法,代代相传。

还有多少女性,无法独立自主的掌控自己的生育权?还有多少医闹在逐渐浇灭医者救死扶伤的决心?还有多少人被蹂躏着尊严却不自觉?

这就是老舍的《抱孙》,每读一次,都能目睹国民精神溃疡面的持续蔓延。他对“国民性”的批判远没有鲁迅现实那么激烈,但是却精到准确,让人欲笑皱眉、欲哭无泪。

但愿,下一个83年,我们会迎来真正更美好的世界。

*END*

作者简介:半夏微晴,默默码字的文学小硕,保持少女心的职场妈妈,坚持原创的偏执顽固派。惟愿用己温暖文字,看守你我赤子之心。个人公众号:半夏微晴(ID:yyps201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