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曹操、诸葛亮、岳飞、戚继光等人是如何看《孙子兵法》的?

曹操、诸葛亮、岳飞、戚继光等人是如何看《孙子兵法》的?

我国古代的军事著作,惯称之称为兵书,而重要有地位的兵法才被尊称为兵经或武经。

《孙子兵法》早在隋朝以前便被尊称为兵经了。从宋朝开始,又被列为武经之首。相传我国兵书,始于黄帝,著于太公,兴旺于春秋战国时期。据考证,见于史籍著录的兵书有三千三百八十部,其中保存至今的有二千三百零八部,的确浩如烟海,汗牛充栋,卷峡浩繁,然而在众多兵书之中流传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首推《孙子兵法》,堪称兵经之最。

曹操、诸葛亮、岳飞、戚继光等人是如何看《孙子兵法》的?

《孙子兵法》是军事百科全书,它包括诸如战略学、战术学、军事地理学、军事后勤学、军事训练学、军制学、军事哲学以及军事管理学、军事运筹学、军事心理学、国防经济学等现代军事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思想丰富,博大精深,生命力经久不衰。古往今来的读者百读不厌,深受启迪。厉代兵家战将,无不以《孙子兵法》为智慧之源,制胜之宝。“古之名将,用之则胜。违之则败,称为兵经”。——《诸子百家丛书·孙子》

诸子评:

《孙子兵法》于春秋末期问世不久便广为人知,产生巨大影响,得到了诸子的评说,战国期间见诸于文字的就有:

白圭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鞍行法是也。”

《吕氏春秋》言:“阖阎之教。孙、吴之兵,不能当矣。”

尉缭子赞曰:“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准?曰:吴起也;有提三万之众天下莫当者谁:曰:孙武也。”

荀子在《议兵》中说:“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其所以出,孙、吴用之无敌于天下。”

韩非子在《五蠢》中曰:“今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

苏秦对齐闵王说:“臣之所闻,攻战之战非师者,虽有百万之军,北之堂上。虽有阖闾、吴起之将,禽之户内。”(意在说明谋略比军力更重要)

《黄帝内经·灵枢》引伯高语:“兵法: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陈。”此语源应是《孙子兵法·军争篇》:“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句。(为避敌锋芒之意)

曹操评:

曹操,博览兵书,对《孙子兵法》尤为赞赏。既有总的评价,也有章节批注。“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曹操认为军事著作还是数《孙子兵法》最为精深。书中的详审计谋、慎战思想、明智策略、深远考虑,已经告诉了我们它是不容污蔑的经典。

曹操除了对其进行总评之外,还对各章作了申明要领的批注。

《计篇》批注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好的谋士,能帮挑选出合适的将领,估计好敌人的情况,分析各方地理条件,处理士卒杂务,在朝堂上也能为主公出谋划策。

《作战篇》批注曰:“先定计,然后修战具,是以战次计之篇也。”(决策比兵器工具更重要。

《谋攻篇》其批注曰:“欲攻敌,必先谋。”

《势篇》其批注曰:“用兵任势也。”

诸葛亮评

诸葛亮所著兵法,均被收入在《诸葛亮集》中。通观其内容,对《孙子兵法》,有征引,有袭用。

《孙子兵法·计篇》对将帅提出了五个条件:“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诸葛亮则提出“仁、义、礼、智、信、步、骑、猛、大”九条标准。

《孙子兵法·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孙子兵法·火攻篇》又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兴师,将不可以愠战。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怒可复喜也,愠可复悦也;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诸葛亮《便宜三十六策·治军第九》说:“故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夫用兵之道,先定其谋,然后乃施其事。”

《孙子兵法·计篇》说:“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诸葛亮《将苑·将诫》说:“迫而容之,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卑而骄之,亲而离之,强而弱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可看出《孙子兵法》是诸葛亮军事谋略思想的重要来源。这里不再一一列出。

诸葛亮曾在《将苑·威令》中说道:“夫以匹夫之刑,令以赏罚,而人不能逆其命者,孙武、穰苴之类也。”(如果将帅在领兵的时候,能做到像孙武,穰苴那样以法令为赏罚的依据,部下是不敢违背将帅的命令的。)

诸葛亮虽未直言表露,但由以上他的著作和言论还是可以看出他对孙子及《孙子兵法》是十分推崇的。

李世民评

李世民谙熟《孙子兵法》,曾盛赞《孙了兵法》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李世民与李靖谈论兵法的语录,经后人整理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一书,书中多处表现了对孙武的崇敬与发扬。

在论证虚实、主客、攻守时唐太宗说:“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李靖说:孙子之书“千章万句,不出乎致人而不致于人而已”。

李靖这句话出自《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也难怪有人说《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的兵法内容几乎都是出自出《孙子兵法》。

岳飞评

岳飞10岁时便已熟阅《孙子兵法》。这对他后来的军事成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孙子兵法》第一篇中,孙子写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认为将帅应具备足智多谋、赏罚有信、仁爱部下、果断勇敢、军纪严明这五种品行。

《岳飞传》(清代学者毕沅版本)中曾刊载:“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回:仁,信,智,勇,严,阎一不和”(张俊曾问用兵的方法,岳飞说:“仁义、有信、智慧、勇敢、严厉,缺一不可)。可见岳飞的军事思想与《孙子兵法》是息息相通,一脉相承。

戚继光评

戚继光,明代抗倭名将。从小熟读《孙子兵法》,胸怀报国大志。在抗倭斗争中,他善于采用《孙子兵法》中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能而示之不能”(意即能打装作不能打;要打,装作不去打)“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先要做到不会被敌人所战胜,然后抓住时机战胜敌人)等原则。

他的著作如《纪效新书》《练兵实记》《止止堂集》亦有孙子评注。他高度评价了《孙子兵法》:“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

不仅仅是我们这片土地上的后人对其推崇之至,数百年来,国际舆论对孙子及其兵法亦有着极高评价。

曹操、诸葛亮、岳飞、戚继光等人是如何看《孙子兵法》的?

日本学者评

日本是国外对《孙子》评价最早、最多、范围最广的国家。公元1381年,日本征西将军怀良亲王在给明太祖的信中写到:“天朝(明朝)有兴战之策……论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论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

江户时期(1603-1867年)的学者赖山阳认为:《孙子兵法》是“兵之要枢”“孔夫子者,儒圣也,孙夫子者,兵圣也。

20世纪30年代日本著名译注家山田准与阿多俊界评论说:“大凡世界事物,均有一定寿命,到时即逝;而伟大人物的大艺术品则可超越时间,《孙子》即属此类大艺术品,只要人类尚在。《孙子》必将与之共存而日益光辉喷发……

英国学者评

20世纪初,英国皇家野战炮兵上尉卡尔思罗普首次翻译了“十三篇”。译名取《孙子》两字。从此《孙子兵法》在英国广为流传,对英国军事思想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二次大战后,利德尔·哈特(英国著名战略家)在《孙子兵法》新英译本的序言中写到:“在导致人类自相残杀,灭绝人性的核武器研制成功后,就更需要重新而且更加完整地翻译《孙子》这本书了。”在《战略论》的扉页上,引述了十五条孙子语录(占所引语录之三分之二),他评价孙子的“

全胜”思想是最完美的战略。

美国学者评

美国对《孙子》评价之高,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中国和日本。美国陆军军事学院在其《军事战略》一书中,称《孙子》是“兵法之精华”。美国兰德公司政策研究部主任乔纳森·波拉克评《孙子》是名副其实的兵典,学者和军人总能从中获得教益。前美国海军陆战司令格雷上将在训令中指出:“孙子的作战思想在今天和2500年前一样适用,是当今实施运动战的基础。”《孙子兵法》所体现的军事思想在美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将领、学者皆把《孙子》奉为至宝。约翰·柯林斯在《大战略》一书中写道:“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孙子》十三篇可与历代名著包括2000年后克劳塞维茨(西方兵圣)的著作媲美……

曹操、诸葛亮、岳飞、戚继光等人是如何看《孙子兵法》的?

一块具有如此高贵价值的宝藏,后人万不可再数典忘祖。岳武穆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等到年纪大了,再后悔年轻时没有珍惜时间学习、投入精力做事,已经为时已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