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8 春节观察∣正月初一拜年的今昔变迁

气象更新,阳光明媚,春潮乘风而来,在一年一度的“三朝”之日开启新年模式,儿童换新衣,少年放鞭炮,老人祭先祖,主妇烹佳肴。爆竹碎屑翩翩飞,香火氤氲袅袅起,年的步伐也便有序上路。

正月初一,按照家乡当地的风俗,凡是家族成员,在自家吃完饭之后,由长辈带领小辈去长辈的长辈即祖父或曾祖父家中拜年。这一天,祖父祖母或曾祖父曾祖母都坐在炕上,接受小辈们的跪拜。跪拜也是有讲究的,对于已逝的先祖先宗,一律磕三个头,对于健在的长辈只磕一个头。而对于长辈的磕头也是由大到小,依次跪拜。家族大的子孙多,会从屋里到院子跪半片地。

七八十年代的时候,生活条件所限,已成家的儿女带着自己的儿女去给父母拜年,都是端一碗自己最好的排骨或菜肴以示孝敬老人,而老人这一天则准备些水果糖,为前来拜年的儿孙每人发几颗水果糖作为年礼,然后将成串的鞭炮拆分开来,分给每个孩子几个小鞭炮,再点一支香给每个孩子,便呼啦啦地跑到场院里,将小鞭炮放到地上,用香头点燃,跑的远远的用双手捂着耳朵,看自己的鞭炮发出“啪”的响声。而大人们则一律地围坐在炕上,一边喝着腊月里从镇上或村上小卖部打来的散酒,一边聊天。

春节观察∣正月初一拜年的今昔变迁

那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闻到酒味,平常是很难见到酒且闻到酒味的,而过年喝酒也是生活条件稍微好一点的人家,普通人家是闻不到酒味的。可能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吧,记忆中那时的酒味浓香怡人,站在庄外几百米,就能闻到酒香。

至于过年家家有酒喝,则是九十年代了,晚辈为长辈拜年,不再是端一碗排骨或菜肴,而是带一瓶包装精美的几块钱的酒,但小辈对长辈拜年的仪式还是一如既往,宗亲子孙在正月初一一律到长辈家中跪地磕头,而长辈给孩子们的年礼也不再是三几颗水果糖,而是角角毛毛的年钱,或三五角,或一两元,同时,长辈会给自己的子孙说些“长命百岁,有钱富贵”的祝福语。

新千年之后,随着乡村教育的发展,打工潮的兴起,以及电视的逐渐普及,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巨大提升的同时,村人的观念也逐步改变。但宗族家庭对长辈的拜年仪式没有更改,有所改变的是晚辈对长辈拜年,由原来的一箪一食变为一箱纯牛奶或补品,而餐桌上更是由原来单一的大肉萝卜菜变为丰盛的鸡鸭鱼肉和品种繁多的新鲜蔬菜,拜年仪式也不再时兴跪拜,人到即礼到,被长辈们称之为拜年的改革,而给子孙的红包和祝福语是少不了的,红包见长,祝福语也是从“长命百岁,有钱富贵”之类改为“事业有成,平安为福”。

近年,随着大多高龄老人的仙逝,宗亲拜年,不再是聚集一家,如果宗亲长辈们都健在的,则是子孙们相约,在初一这天挨家挨户拜年,说是拜年,其实是因为大家常年在外好久不见,在春节的仪式感里坚守事亲尽孝的传统礼仪,去看望,这看望里有对亲人的思念和期许,期许他们健康长寿,这期许包含在临进门的一声“伯父、伯母、叔叔、阿姨”深情地呼唤中,然后是围炉畅聊,然后是猜拳喝酒,再然后是子女对长辈发红包,长辈对孙子发红包,当然,酒非很久很久以前的散酒,而是少则三五十元,高则上百元的瓶装酒,红包也非很久很久以前的三五角、一两元,而是三五十甚至上百。

历史的发展,注定社会日新月异的改变,一些陈旧的东西移风易俗有所改变,比如跪拜,而一些东西不论发展到何种程度,必然会传承,比如一年一度正月初一的宗亲祭祖和拜年,拜年,不一定要跪地而拜,只要心有长辈,敬重长辈,看看他们,问候他们,祝福他们,就是最好的拜年,也是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