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朝贡体系外交中,接受国的真实心态是怎样的?

摘要:在传统时代,任何一个藩属国朝贡体系中都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利用天朝的游戏规则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中国人却一直顽固地停留在“中华天朝”想象中,导致外交活动中经常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朝贡体系外交中,接受国的真实心态是怎样的?

《万国来朝图》局部

朝贡国对中原王朝的政治态度

朝贡体系首先是一个政治体系或者说礼仪体系,有一系列的严格礼仪规定。不同的朝贡国,对中国的政治态度并不相同。

在中华帝国的属国中,越南(此文以“越南”指代历史上的交趾、安南和越南)与朝鲜、琉球属于“第一梯队”,都是中华帝国的“好学生”、模范藩属。康熙称“累世以来抒诚进贡,恭顺有年,谊属屏藩,忠荩夙著”。雍正称越南“累世恭顺,深属可嘉”。但历来被我们认为非常恭顺的藩属国越南实际上对中原王朝一直采取欺骗的手段。

首先体现在国号上。按照“礼仪”,只有中国才能在国名或称谓前面加上“大”字,所谓“大天子”、“小诸侯”也,这是藩属国不可逾越的规矩。但越南从北宋初年独立之后,一直在自己的国号之前加“大”字。北宋初年,公元968年,丁部领建立丁朝,遣使上表入贡,受封为“交阯郡王”。现在的越南宁平省华闾古城遗址博物馆,藏有发掘于丁朝宫殿遗址的红砖,红砖上刻有“大越国军城砖”铭文。显然丁朝时期的越南是自称“大越”的。我们查越南史籍文献,不论朝代如何变化,越南一直自称“大越”。直到清代中期,阮朝统治者才换了国号,自称“大南”。

朝贡体系外交中,接受国的真实心态是怎样的?

明命二十年“大南天子之玺”及印文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僭越之处。越南历史上的第一个君主丁部领就自称“大胜明皇帝”。从他开始,越南君主一直在自己的国内,甚至对自己周围的小国称帝,自称为“朕”,所发称“旨”,自建年号,建九品官制,中央设有太师、太傅、太尉、太保等职,地方设有知州、知府等官,无处不与中国相同。总之,对中国所有礼制规定,几乎无不突破。

越南人自己总结这个外交方针叫“内帝外臣”:“我越奄有南土,通好中华,虽君民建国,自别规模,而内帝外臣,常膺封号,揆诸理势,诚所宜然,故其册封之礼,贡聘之仪,历代邦交,视为关著。”(明命二年(1821)潘辉注在《历朝宪章类志》)

在与明朝交涉的表文中,安南国王一般使用假名,而在国内则用真名。关于这一点,明朝人已经注意到了。叶向高在《苍霞草》中说:“其君长尤狡狯,有二名,以伪名事中国。自黎氏以来,虽奉贡称藩,然自帝其国中,如赵佗故事,死则加伪谥。”为什么要在表文中用假名呢?这主要是出于维护自尊心的需要,认为向中国进贡、向中国皇帝磕头是件屈辱的事情。于是在国内祭天的时候用真名,但面对中国时却用假名。由此可见,越南对中国一直采取欺骗的态度。

以上是第一类做法。

另一类是泰国和缅甸的做法。他们虽然对中国进贡,但所写的表文和后来翻译成汉文的表文意思不同。葛剑雄教授曾经提到,泰国给中国进贡的表文原文实际上没有称臣进贡的意思,但中国却翻译成是泰国国王向中国皇帝磕头,以及如何恭顺。

缅甸也很有代表性。缅甸国王认为自己的地位很高,自称是“水和土地”的主人,天下只要有水和土地的地方都是他的,自称宇宙之王、王中之王、最高之王。所以历史上包括明朝和清朝前期,缅甸是不向中国进贡的。到了乾隆晚年,为了跟泰国打外交战,缅甸才跟中国建立了朝贡关系。乾隆晚年,中国与缅甸签订条约,条约规定缅甸每十年向中国进贡一次。但英缅之战后,英国缴获的缅甸官方正式文书中记录的却是,“中缅双方每十年交换一次亲密的信函”,而不是向中国进贡。缅甸称“每十年互赠礼物”,所以双方理解是不同的。缅甸认为与中国是互换礼物、互换亲密信函的关系,而中国却认为是称臣纳贡的关系。

朝贡体系外交中,接受国的真实心态是怎样的?

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使团觐见乾隆皇帝图

从这个层面讲,朝贡国跟天朝上国在礼仪方面的理解,很多地方是不一样的。最有代表的是乾隆晚年的马戛尔尼进贡事件,我们的理解是马戛尔尼代表团代表英国来进贡,但是马戛尔尼给乾隆的英文信件中丝毫没有进贡的意思。他认为英国跟中国是完全平等的,但我们翻译出来的表文却是毕恭毕敬给中国皇帝磕头的意思。因此这里有一个相互理解角度不同的问题。

朝贡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朝贡表面上是一种政治关系或者礼仪关系,但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关系。比如传教士利玛窦就认为,朝贡关系的本质,不是世界向中国朝贡,而是中国向世界朝贡。也就是说,中国在朝贡关系中是有经济损失的。

以明代中国给琉球贡品的定价来看,进口锡价每斤不过五百文,但朝廷给琉球的却是8贯,高出市价十六倍。正常进口苏木是每斤五百文,朝廷给琉球的是10贯,是市价的二十倍。胡椒在产地每斤不过十九文,运到中国的市价是每斤三贯,而朝廷给琉球的是三十贯,是市价的十倍,是产地价的一百六十倍。

泰国君主历来自认为是世界的主人,菩萨的化身,具有半人半神的属性,其地位不亚于、甚至高于中国皇帝。但是为了获得贸易的巨额利益,泰国一直非常现实地频繁地向中国朝贡。开启于1208年的素可台王朝曾前往中国朝贡14次。接下来的阿瑜陀耶王朝(也称大城王朝)在有明276年中,派遣使臣来华112次。曼谷王朝建立后,仍然进贡极为频繁,远超清政府的规定,这是因为朝贡贸易给泰国带来的经济利益太大了。据泰文文献记载,曼谷王朝初期在同中国的贸易中所获得的利润高达300%。

朝贡体系外交中,接受国的真实心态是怎样的?

大城府阿瑜陀耶遗址公园

所以明朝初年就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海外商人三五成群地组织起来,随便写一篇表文,假装是一个国家前来进贡,骗了很多钱。比如洪武七年(1374),暹罗商人沙里拨冒称是本国国王令其同奈思里侪刺悉识一起来进贡,因为装得不像,被朝廷识破。明朝财政汲取能力比较差,给百官开不了工资,只能用朝贡国进贡来的香料、苏木给百官开工资。这就引发了我第三部分要讲的琉球和中国的关系。

中国、日本和琉球的奇特关系

琉球也是最“恭顺”的属国。清朝咸丰皇帝称:“琉球臣服天朝,最称恭顺”。但是从明朝末期起,琉球实际上就已经被日本控制了。1609年(万历三十七年)3 月,日本的萨摩藩大举出兵,入侵琉球。国王尚宁被俘,押往名户。尚宁被迫与萨摩藩签定了效忠誓文,琉球被定位为日本国的二级附属,也就是萨摩藩的附属,形成了“幕府将军——萨摩国主——琉球国司”的三级主从关系。经济上萨摩藩开始调查琉球的整个财富状况,严格规定每年给日本交多少赋税。琉球国王的继承、高级官员的选拔等全部由日本进行控制。

日本控制琉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收取琉球的赋税,主要是嫉妒琉球在对中国朝贡贸易中获得的巨大利润。在明朝开国后,朱元璋曾经向日本派出使臣,让日本来朝贡,但日本那时候很傲慢,把朱元璋7个使臣当中的5个给杀掉了,说不会向你进贡。但等到永乐年间的时候,日本反应过来了,认为这么大的利润不获取很可惜,所以幕府将军假冒日本国王开始向中国朝贡。

朝贡体系外交中,接受国的真实心态是怎样的?

琉球的朝贡贸易船

但日本在朝贡国之中是非常桀骜不驯的,明朝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两个地方诸候为了争夺进贡利润,派出了两拔朝贡使团来到中国。他们在宁波发生冲突,不但相互杀戮,还在回国途中沿路大肆烧杀抢掳,浙中大震,史称"争贡之役"。之后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跟中国又打了一仗,所以朝贡关系就断了。之后,日本眼睁睁地看着别的国家从中国谋利,心理很不平衡。于是日本决定要控制琉球,其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琉球跟明王朝进行贸易。

日本人决心采取一种特殊的隐蔽方式,继续与明王朝的贸易。他们控制了琉球,从此琉球与中国的朝贡贸易就由日本完全控制了。琉球使团只能贩卖萨摩藩允许的商品。为了防止琉球暗中走私,隐藏收入,萨摩藩还在姑米岛、马齿岛派遣武士,监视贡船的人员、商品及其数量。

现代“冲绳学之父”伊波普猷将琉球比喻为日本的“鸬鹚”,意思是它辛苦捕到的鱼大部分归主人日本所得,是替日本获得经济利益的。琉球不止是鸬鹚,还是间谍。琉球在朝贡过程中还负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替日本收集中国的情报。琉球每次出使中国后,都要派出报事官前往日本,日本人称为“唐之首尾御使者”,向萨摩藩汇报自己获得的中国情报,萨摩藩再将其汇报给江户幕府。

在晚清之前,清朝曾经向琉球派过十多次的使臣去册封琉球的国王,但清朝从未有人发现琉球被日本控制的事实。使臣每次在琉球待的时间差不多有半年左右,回去之后都要写一本书献给皇帝,却没人发现这个事实。这是为什么?我想基本原因大概有两条。

一是日本控制琉球之后规定,琉球人在与中国的交往中,丝毫不得吐露已经被日本人控制的事实:“琉球入于鹿儿岛之手一事,对唐禁止谈论”,“关于此点,琉球万事善否,对唐人丝毫不得吐露”。

朝贡体系外交中,接受国的真实心态是怎样的?

《册封使行列图》(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冲绳县立博物馆藏

二是清朝的使臣到达琉球后,在整个册封过程中,日本在琉球的一切存在都是被掩饰的,日本驻琉球的官员要撤到另外一个小岛上。中国册封的使臣所关注的只是册封过程是否顺利,琉球国的真实情况他们不去调查。张学礼在《使琉球记》中说,册封礼时“倾国聚观,不啻数万,欢声若雷”。汪楫更说,册封典礼后出现祯祥:“先是国久不雨,册封后大雨如注”。李鼎元说谕祭之时,“球人观者,弥山匝地,男子跪于道左,女子聚立远观”,真是“通国臣民欢跃”。琉球国的真实国情,并不是朝廷关注的内容。

在中日琉三方的奇特关系中,表面上看,清朝一直居于主动地位。而事实上,日本和琉球才处于真正的引导地位。在传统时代,任何一个藩属国朝贡体系中都不是完全被动的,它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利用天朝的游戏规则来谋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中国人却一直顽固地停留在“中华天朝”想象中,导致外交活动中经常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