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8 不泯記憶——開闢豫東工作組織群眾抗戰(二)

我黨領導的抗日部隊組建後,得到了迅速發展,但不懂得組建政權,吃飯靠在村民家挨戶攤派,供給無源。秋風漸涼,如何解決被服問題,愁思不解。無奈中,想起了可否去找一下民運指導員宋克斌,請他們給予資助。這時宋正隨國民黨商丘專員公署由商丘逃至淮陽。吳芝圃同志派我和胥照五同志由杞縣去淮陽找宋克斌。行至淮陽邊境附近,得知日軍剛佔領該城,遂臨時改道至西華找豫東(西華)特委商量。(因為西華縣國民黨的縣長為楚博是我黨的特別黨員,全縣政權,武裝都在我黨掌握之中。)他們建議我們到竹溝找省委請示。我和胥照五同志又由西華赴竹溝。在火車上碰見一位佩帶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證章的近三十來歲的英俊軍人,隨帶一名警衛員。至確山聯絡站,再遇見他,經介紹,始知他就是河南省委軍委的負責同志彭雪楓。他叫我們到竹溝向省委彙報後再研究。我記得是1938年9月18日到達省委所在地竹溝的(此處對外稱新四軍八團留守處),見到了除彭以外的省委負責同志黃崗(朱理治)、陳少敏(女)及王國華等同志,他們聽我彙報了三支隊的發展情況及目前的困難後,答覆說;彭雪楓同志即將率部隊東進豫皖蘇敵後,待他到後處理。並告訴我們三支隊已西渡黃泛區,至臨近西華的扶溝縣境內籌措禦寒衣服。我們回到扶溝,找到部隊,只來了第一、二大隊及支隊部,孟海若及第三大隊仍留睢杞太。見上級又派來周世源同志任支隊參謀長,黃思沛、馮勝同志任大隊軍事指揮員,募捐來的土布用草木灰染後,正在趕製禦寒衣服,部隊也正在進行正式訓練,頓覺心情寬慰。

10月初,彭雪楓以新四軍遊擊支隊名義由竹溝率二百來人東進西華,召集黨員幹部開會,講解在豫皖蘇平原建立抗日根據地的意義與可能,統一了大家的思想。經準備,於10 月12 日在西華的杜崗,開全體軍人大會,宣佈三支隊編入新四軍遊擊支隊(當時稱合編),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副司令員吳芝圃(實際分管地方黨的工作),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副主任兼組織科長譚友林,我為政治部民運科長。一大隊大隊長黃思沛,政委李耀,二大隊長姜朗山,政委滕海清,三大隊長兼政委張輯五,馮勝為副大隊長。

整編後,即東渡黃水,進入敵後。行軍途中,在淮陽的竇樓,與日軍的騎兵巡邏隊遭遇,戰鬥中參謀長張震及彭司令的警衛員程朝先負傷。戰鬥後繼續東進,同時派出偵查隊,沿途調查捕捉投敵的地主老財,並向他們罰款,籌集軍餉,保證部隊的最低生活水平。

經鹿邑縣城,(該縣國民黨縣長魏風樓系西北舊軍人,和我黨有關係,願合作抗戰) ,到大劉莊一帶,休整半個多月,訓練部隊,開展地方群眾工作,秘密發展黨員,對紅槍會、大刀會進行了統戰工作。然後留下一個小留守處,其餘全體指戰員千餘人於11月回師睢杞太地區。消滅了胡祥生、張玉如等多股土匪武裝,帶出了孟海若及第三大隊(李紹棠未來)。我於該地又招收來一批青年學生,組成了支隊政治部的“青年先鋒隊”(即拂曉劇團前身) 。碰睢杞太活動約半個月,支隊軍政委員會(統一領導豫皖蘇地區黨、政、軍、民工作的最高黨組織)除留下民運科幹事馬慶華同志及一部槍械組成一個新的大隊及地方黨委,堅持難杞太地區武裝鬥爭,建立遊擊根據地外,全支隊勝利返回鹿邑,駐該縣城南的白馬驛。返回途中有時白天行軍,高唱抗日歌曲及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歌。第一次看不見擴大了的部隊的首尾。也第一次領到了零用錢——一塊銀元,心中十分歡欣。

到白馬驛後,時已十二月底,天氣寒冷,該縣縣長魏風樓支援了我們一批有衣無扣的大襟式傷兵棉衣,解決了部隊一個大問題。部隊在白馬驛緊張地進行軍政訓練,開展文娛活動,吸引了不少青年農民參軍。在這裡,部隊興高采烈地歡度了支隊組建以來的第一個元旦,彭雪楓同志和張愛萍同志(當時分在魏風樓部進行工作)在慶祝大會上,相繼發表了宣傳鼓舞作用很強烈的講話。

元旦過後,部隊首戰亳州,夜襲全勝,斃敵偽數百。支隊即經亳州境,繼續東進至永城、肖縣、宿縣、渦陽、蒙城一帶,大規模地發動群眾,擴大部隊,開展建設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工作。

不泯記憶——開闢豫東工作組織群眾抗戰(二)

王靜敏又名王永谷,河南省洛陽市人,生幹1918 年3 月,1935平11月加入共產黨。歷任中共杞縣中心縣委書記、團、師、軍政委、中國民航總局政委、南京軍區副政委。1964 年被軍委授予少將軍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