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元代開挖運河,將濟寧原來的北魏舊城和金代新城融為一體。漕運的發展,使濟寧在明代永樂年間成為“運河之都”。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濟寧城區古運河舊稱運糧河,西起京杭大運河迤邐南流,經順河門入南四湖,流經市區6.44公里。運糧河地處運河中游,為南北樞紐,昔日“船舶往來,商旅輻輳”,“日中貿市群物薄,紅氈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樓歌館相喧闐”。漕運的發展,使濟寧在明代永樂年間成為“運河之都”。流經聖人故里濟寧,大運河將儒家文化向南北傳播,也讓禮儀之邦敞開了胸襟。濟寧市中區地處京杭大運河中段,屬"水陸交匯,南北衝要之區",因此濟寧中區備受歷代王朝的關注,元、明、清三代都把治運的最高機構設在這裡。在重點整治濟寧段的同時,負責對運河全線進行整治和督理,濟寧故有"七十二衙門"之說,成為名副其實的運河之都。在濟寧市博物館,現今仍保存著的一門清代的鐵炮,炮筒上赫然鑄有"河道總督署造"。濟寧地名與運河 地名是一個地區在一定社會時期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的反映。林林總總的濟寧地名很大部分是大運河繁榮一時的寫照。綜觀今天濟寧城區的許多地名,不難看出大運河流淌過的痕跡。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濟寧有河港密佈的水鄉特點,城西有京杭大運河穿越,城東有洸府河迂迴,南有煙波浩淼的微山湖,二河抱城,一湖擁簇,所以濟寧地名許多與運河的橋樑、涵閘、碼頭、河埠有關。橋類地名有太和橋、夏橋、大石橋、南門橋、草橋、濟安橋、濟陽橋等。世事滄桑,濟寧的橋有的隨著歷史自然的變化已經消失了,但名稱還在,如東門裡漢石橋、竹竿巷附近的南漢石橋,據說這些橋早都埋到了地下,名稱卻沿用至今,濟寧百姓說的“過橋不見橋”就是這個意思。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明清時期,濟寧設有河道總督衙門及河道都察院之類的管理機構,專事運河堤防、漕運事務,這些官署機關也成了濟寧地名的來源,如察院街、廳門口街、廳西街、道門口街、院門口、院前街、院后街等。還有一 個叫鼓手營街,蓋因這裡當初是運河院、河道署的官用樂隊駐地。

濟寧是運河繁盛時的商業大都市,皮毛業、醬園業、竹器業、陶瓷業、北果業、茶葉業、糧食代理業、國藥業、綢布業等不斷髮展,使得城區不斷髮展。清康熙年間,濟寧城內有街衢45條,城外43條,到了清道光年間,城內新增街衢62條,城外新增140條,出現了許多以行業市場得名的街巷地名,以上提到的行業大都與地名掛上了鉤,如竹竿街、果子巷、雞市口街、驢市口街、菜市口街、柴禾市街、紙坊街、糖坊街、皮坊街、打繩街、打銅街、大油簍巷等。有趣的是,雞市口街以雞鴨市場而得名,卻因與“雞屎”諧音,就慢慢雅化為“吉市口街”了。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濟寧自古有四爻、八景、三塔、七寺、十八閣、七十二衙門之稱,城區內文物、名勝多不勝數,分佈於城關各處,給濟寧古城留下了許多與名人勝蹟相關的街巷地名,如城隍廟街、皇經閣街、天仙閣街、漁山書院街、鼓樓街、皇棚灣街等。還有一處叫龍行衚衕,就是因為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曾於運河壩口處登岸經過這裡,才有了這樣的地名。

因為運河一帶的口岸多、橋樑多、街道多、壩口多,所以濟寧城區帶“口”字的地名也多,大概有20個之多,如阜橋口、草橋口、壩口、二壩口、柳巷口、學門口、石門口、龍門口、申家口、戴家口、驢市口等。由此,聰明的濟寧人把這些地名串聯起來,成了琅琅上口的順口溜:“過了南門口,就是吉市口。吉市口,向西走,不遠就是草橋口。草橋口,阜橋口,過去阜橋是壩口。大壩口,二壩口,壩口對著柳巷口。大閘口,小閘口,都是運河的古道口……” 一個城市的表情便是她存於別人腦中的印象,是其內在氣質的展露,一位學者曾這樣說過。走走濟寧的大街小巷,你便能深刻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地名,是一個城市在一定社會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風俗的反映,即是這座城市的表情。縱觀今日濟寧城區的地名,我們可以從這座城市的表情中清晰地找尋到運河母親的身影,可以窺見大運河哺育繁榮濟寧之一斑。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歷史上記載,自元朝大運河縱貫濟寧南北以來,獨特的自然環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散中心,曾是江北最大碼頭之一。北上南下的土特產貿易和買賣,坐進了濟寧商業、服務業的一度興旺,尤其是明清時期,這裡商賈雲集,南船北車,交易頻繁,十分繁華,有“江南小蘇州”之美譽。

古老的大運河給昔日的濟寧帶來了無盡的繁華,而給今人留下的是如此豐富的城市表情,在走過濟寧的大街小巷後,眼前閃過的是一幅幅百餘年前濟寧州一派繁榮的盛世景象。現代濟寧城區的地名系統便印證著運河對這座城市所有的賜予。玉堂醬園的歷史與簡介——蘇州“漂”來玉堂醬園濟寧玉堂醬園興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那時濟寧挾大運河的便利,已經成為“東魯之大郡,水陸之要衝”,手工業、商業、服務業相當發達,僅手工業就發展為17個自然行業,有“400名銅匠,500名竹匠,600名木匠,800名皮匠,1500名鐵匠”之說。有些行當規模擴大,已類似現在的工廠,其中,首推皮行,其次醬園。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蘇州人戴氏沿運河州郡來回經商,看中濟寧的地利,在南門外運河西南岸邊買了地基,因陋就簡地蓋了三間門頭房,僱上幾個夥計,開起了小小醬菜鋪。戴氏以為未時(玉堂)為大吉大利,加之自己是蘇州人,便把店名定為“姑蘇戴玉堂”。戴氏醬菜多從江南運來,雖為南方客喜歡,卻不適合北方民眾口味,又趕上嘉慶年間物價昂貴,稅額苛斂,營業蕭條,且又“年老思故鄉”,於是就將醬園出賣。

濟寧藥材老闆冷長連聯合“父坐高官子登科”的濟寧孫家,各出500兩白銀,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買下玉堂醬園,餘銀置地造房,重建門頭,成為6間高深的大門面,因“姑蘇戴玉堂”已名揚濟寧四鄉,所以他們只把招牌改成“玉堂醬園”,醬園則從十幾人的手工作坊一變為百多人的手工工廠。1827年,孫、冷兩家從店員中選拔梁聖銘任總經理,而孫、冷只作股東。梁聖銘店員出身,深明用人管理之道,他量才用人,提出“規矩牌”制度,第一條就是“犯錯誤”的店員、工人要“砸鍋”,連大小頭目也有“砸鍋”的可能。此後,玉堂醬園不斷從大夥計中選拔總經理,有孟氏、李氏、林氏、陳氏等曾任此職,僅陳守和一人就任職30年之久。陳氏16歲進玉堂,從“替班”、“滑短”、“短短”、“長短”到“小股”、“大股”,一級未漏,最後升為總經理,他大膽擴資,發行錢票,吸收官僚閒散資金,而且不斷對外投資,進一步刺激了玉堂醬園的發展。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玉堂醬菜順著運河銷遍四方,被譽為“京省馳名,味壓江南”,作為“貢品”,連慈禧太后也認為名不虛傳,它所生產的醬油、醬菜、萬國春酒等還獲得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正因如此,玉堂醬菜被不法商販仿冒,為此,玉堂醬菜的商標一年更換一次,而且臨發貨前才開始包裝,由包裝部大頭親自操作,嚴格標記,且有暗記,拆開仿冒幾乎無孔可入。由此可見玉堂醬菜對金字招牌的珍愛。濟寧運河文化與歷史名人(1)林則徐在運河留下的政績文名1831年,林則徐出任濟寧河道總督,他在此寫下明代陳慕白的詩句:“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以此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林則徐一到任上就佈置運河挑挖工程,時值隆冬,他從濟寧出發,親往運河各工段查驗,嚴格把握質量標準。他發現有些工段上“泥龍”沒有及時清理,即令伕役每挑完一段就起淨一段“泥龍”,以免春雨一到又把泥漿衝入河中。同時,林則徐對辦事不力的屬吏嚴行紀律,在巨嘉汛區,他發現河床挖得東偏西淺,深淺不一,日後勢必發生淤積,就對督工不力的該汛主簿徐恂嚴加懲治,“力振因循,破除情面”,將其摘去頂戴,責令重新督工展寬,然後看督補情形再定去留。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林則徐對運河的重點工程極為重視,而且對工程造價把握十分嚴格。他上奏朝廷請修五處堤工、民堰、減水壩,按工確估共需用銀7585兩,本著節約國帑的原則,他按工造價,減之又減,毫無虛浮,並請朝廷速速撥帑動工,力求漕船重運未到之時一律趕修完畢。工程完成後,運河啟閘鋪水,繁忙漕運開始,不久南糧首幫就進入山東境內,林則徐率屬下到天井閘前,見“閘內水勢自如,船行順速”,心中十分高興。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此時,他又奉旨調任江蘇巡撫,從此離開濟寧,結束了他在濟寧164天的河道總督的任期。

運河上誕生戚繼光 明嘉靖七年閏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時任江南運糧把總的戚景通攜妻帶女押運漕糧,漕船夜泊在今濟寧市微山縣魯橋鎮西大運河裡。夜晚時分,戚妻一陣腹痛之後,一代名將戚繼光呱呱落地。戚繼光出生時,戚景通已經56歲,暮年得子,戚景通心中有說不出的高興。戚繼光出生第二天恰好是晴空萬里的好天氣,清晨,戚景通走出船艙,初升的太陽光芒萬丈,運河岸邊映照在七彩的霞光中,戚景通心曠神怡,遂將眼前的景色和新生兒子的前途聯繫了起來,他希望兒子能夠繼承祖輩的事業,將來成為一個有作為的人物,成就輝煌的事業,於是給兒子取名“繼光”。

戚繼光誕生在將門之家,他的祖先原本住在山東的東牟縣(今萊蕪市)。元朝末年,他的六世祖戚祥跟隨明太祖朱元璋轉戰各地,屢建戰功,後來在隨明朝開國大將傅友德攻打雲南時陣亡。明朝廷追念戚祥,讓其後裔世襲登州衛(今蓬萊市)指揮僉事職務。戚景通襲職後表現出優異的軍事才能,曾被提拔為都指揮,後官至京師神機營(使用火器的部隊)副將。他在江南運糧把總的任上生下戚繼光,這是戚繼光與運河的一段緣分。最先流入戚繼光血脈中的運河水讓他永遠記取,當他在遼闊海疆抗擊倭寇時,祖國的江河湖海一定在心中澎湃。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幾百年來,京杭大運河架起了北京與杭州之間的水路橋樑。然而從1855年黃河改道截斷了大運河之後,航線也被截成了以黃河為界的兩段。大運河濟寧以北一直處於乾涸無法通航的狀態,甚至有人戲稱“京杭大運河”如今變成了“濟杭大運河”。雖然濟寧至北京段運河已不通航,但作為大運河中段的交通樞紐,南北物資運輸的水運重鎮,濟寧仍發揮著巨大的水運功能。2000年11月,國家總投資14.96億元,續建京杭大運河濟寧至徐州段工程,使裡的運河河道由6級上升到3級水平,一千噸的貨船,可從濟寧直達揚州。

「文化濟寧」有了京杭大運河,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濟寧城

濟寧作為全國著名的煤炭生產基地,雄厚的煤炭資源加上水運優勢,造就了濟煤南運的黃金水道。記者在濟寧運河沿岸看到,一條條的運煤船遍佈運河,有的船隊如同一列火車,前面的拖輪拉著許多條船,穿梭在大運河中。濟寧市航運管理局辦公室的程主任介紹說,如果煤通過汽車、火車運到海港再運到南方,成本將翻好幾倍,而現在通過運河船運成本只有公路運輸的十分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