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中醫的“治未病”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麼做?

中醫的“治未病”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麼做?

中醫“治未病”理念源遠流長,是中醫學理論體系中獨具影響的理論之一。"未雨綢繆","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凡事預防在先,是中國人謹遵的古訓。“治未病”思想經過歷代醫家的發展與完善,成為中醫藥理論體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思想價值在於將“治未病”,作為奠定醫學理論的基礎和醫學的崇高目標,倡導人們珍惜生命,注重養生,防患於未然。“治”,調養、調攝之意;“未病”指尚未患病的機體,“治未病”就是調養、調攝尚未患病的機體,防患於未然,防止疾病發生。

中醫的“治未病”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麼做?

1. “治未病”思想包含著“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三個方面的含義

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還要防病,不但要防病,還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

1.1 未病先防是指在疾病發生之前,注重保養身體,顧護正氣,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正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幹”。做好疾病的宣教,提高人們對疾病的認識,預防各種疾病的高危致病因素,做好養生保健,才能預防疾病發生,使人不生病的醫生,才是“聖人”和“上工”。即《黃帝內經》所強調的“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未病先防,治在病先,是中醫先輩們的智慧結晶所在,是中醫對預防為主的獨特認識和精闢見解。

1.2 既病防變是指患病以後,注重及時明確診斷,及時治療處理,同時扶正祛邪,防止疾病的傳變與發展。在疾病初期,一般病位較淺,病情較輕,正氣受損不重,因此早期治療很容易解決問題。如《醫學源流論》所說:“病之始生淺,則易治;久而深入,則難治”,“故凡人少有不適,必當即時調治,斷不可忽為小病,以致漸深;更不可勉強支持,使病更增,以貽無窮之害。”疾病在早期即被治癒,就不會進一步發展、惡化。診治疾病時,僅對已發生病變的部位進行治療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疾病發展傳變的規律,準確預測病邪傳變趨向,對可能被影響的部位採取預防措施,以阻止疾病傳至深處,終止其發展,傳變.如清代溫病學家葉天士根據溫病的發展規律,熱邪傷及胃陰,進一步發展,可損及腎陰,主張在甘寒養胃的同時加入鹹寒滋腎之品,以防腎陰被損,並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則,就是既病防變原則具體應用的典範.

1.3 瘥後防復是指疾病痊癒之後,防止復發。《傷寒論》:“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提示了病後護理的重要性。大病新差,雖然症狀消失或減輕,但是脾氣仍弱,如果強行進食,容易導致飲食積滯胃腸,食積生熱,上擾神明,故而心微煩。因非宿食停滯,所以只要節制飲食,便可痊癒。“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說明大病初癒,正氣未復,應當注意休息,不妄作勞,防止疾病的復發。以上皆是仲景通過臨床實踐總結出來的愈後防護的思想,使中醫“治未病”更具有臨床價值。

中醫的“治未病”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麼做?

2. “治未病”的現實意義

“治未病”的健康理念,要求人們順應自然規律,建立正確的生活方式,有規律地安排生活起居飲食等,並調整心神情緒與身體相適應,以達到天人合一,形神統一,陰陽平衡,健康長壽之目的。

2.1 提高全民健康素質

多數慢性病都可以通過“治未病”的種種措施來預防;而對於傳染病,通過打斷傳染必須的三個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就可以有效地控制其流行,指導人們遠離疾病。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病、營養過剩的代謝紊亂等已成為現代人類健康的最大殺手。中醫“治未病”,以增強體質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以適應自然變化,增強機體抗病能力來治未病的基本原則,可以從功能的、整體的變化來把握生命,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變,病後調護。“治未病”對於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2 發揮中醫優勢,降低醫療費用

繼承與發揚中醫“治未病”的理念,運用療效可靠、毒副作用小的中藥、針灸、推拿等”簡、便、驗、廉“的診療手段與方法“治未病”,能夠減少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的發病率或將患病年齡推遲。在人們未病之前採取應對措施而不是病後用藥,將會給民眾帶來更多的健康利益,也將節省更多的醫療費用。

中醫的“治未病”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要這麼做?

2.3 適應現代醫學模式轉變的需要

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疾病譜的改變、化學藥品的毒副反應、藥源性疾病、醫源性疾病的日益增多,以及新發流行性、傳染性疾病的不斷出現,中醫學“以人為本”、“天人相應”、“形神統一”的健康觀念,以及“治未病”的主導思想和養生保健方法,能夠更好地適應這種健康需求的轉變。

總而言之,“治未病”是兩千五百多年來中華民族人民保健養生防病治病之指南,是中醫學理論的精髓所在,我們要在“治未病”理論指導下,真正把預防為主的思想推進到醫療工作的各個方面,盡一名醫務工作者的義務。

上喜馬拉雅FM收聽「胡說中醫」特輯,瞭解更多有趣、有料、有用的中醫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