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3 於永正:上課之前,我給學生準備好了100頂高帽子!

於永正:上課之前,我給學生準備好了100頂高帽子

精銳教育珠江路學習中心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代語文名師、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於永正在語文教育事業中辛勤付出,他不僅栽培出一批又一批成績優異卻不乏個性的學生們,也悉心培養青年教師,成為很多教師成長曆程中的"關鍵他人"。

本文作者通過回憶同他交往的一樁樁"關鍵事件",既是為了紀念,更是為了傳承。

一代語文名師、著名小學語文教育專家於永正在語文教育事業中辛勤耕耘,悉心培養青年教師,成為很多教師成長曆程中的"關鍵他人"。回憶同他交往的一樁樁"關鍵事件",既是為了紀念,更是為了傳承。

01

"是老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老師"

我與於永正老師初次相識是在2004年,2007年有幸拜他為師。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他第一次聽我課的情景,我講的是《地震中的父與子》。課後,他直截了當地指出我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讀的還是少,老師說的話太多,學生學習的時間被擠佔了。

指出問題後,他還從教師個人素質的角度,不忘鼓勵我說"小孫是個好苗子"。以後每次請他聽評課,我都能深深感受到他對後輩的嚴格要求和真摯關愛,還有他為人的坦誠,這些都深深地影響了我。

2009年5月,在杭州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我向於永正老師請教一節課的教學。當說到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流程時,有一處我突然忘記了,"卡"在了那裡。他笑著對我說:"不要生硬地去記事先設計好的一個個細碎的環節,也不必過於看重自己的教案,你最應該看重的是學生。課堂上,你的責任是組織教學,是引導,是點撥,是鼓舞,是激勵,如果你能認真地傾聽學生的發言,及時地加以指導,你便會忘記你的教學環節,全心全意地配合學生了。"

說到"配合學生",我不禁想起於永正老師到外地上課,經常會有帶班的老師說"就怕我們的學生不行,與您配合不好"。每當這時,於永正老師都及時糾正:"是老師配合學生,不是學生配合老師。"這在教學觀上是有大不同的。

為了配合學生,於永正老師煞費苦心。課堂上,學生的朗讀不過關,他絕不放過,用各種鼓勵的辦法,一定讓學生把課文讀好;學生在回答問題時有語病,他認真地指出來,直至學生更正後能準確地表達。他一次一次不厭其煩地"配合"學生,尤其是對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鼓勵他們重拾學習語文的信心,並知道怎樣才算學好語文、怎樣才能學好語文。

於永正:上課之前,我給學生準備好了100頂高帽子!

他說:"如果課堂上學生'所向披靡',如入'無人之境',那還要老師幹什麼?要學生配合老師,那誰是主體,誰是學習的主人?"在於永正老師的課堂上,從來都沒有發生過主體的錯位,每一節課他都真心實意地幫助學生、為學生服務,因為學生的成長與進步,他也時時感受到自我存在的意義感和價值感。於永正老師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好的教學提升的不僅僅是課堂生活的質量,同時也是師生個體生命的質量。

02

"上課之前,我給學生準備好了100頂高帽子"

2004年12月,在《百家作文》雜誌社舉辦的語文教學研討活動中,我在現場聽了於永正老師執教的漫畫作文《考試》。在生動的習作指導環節之後,學生當堂即時完成片段練筆。

我看到於永正老師不時俯下身子,批閱學生的習作,還時時送上一句句熱情洋溢的表揚,"這位同學在作文中用上了'惴惴不安''絞盡腦汁'等好幾個成語,用得都很恰當,給95分!""你把四毛的神態寫活了,還寫了爸爸的心理活動,給你打100分!""這個同學了不得啊,他在寫故事時運用了一段生動的人物對話,給你打120分!"……在這樣真誠而熱情的鼓勵中,學生寫得越來越起勁兒,越來越好。現場聽課的老師無不暗暗叫絕。

在課後的專題講座中,於永正老師的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上課之前,我給學生準備好了100頂高帽子,孩子寫作文的興趣和自信心是老師誇出來的。"從那以後,我再聽於永正老師的課時,會特別留心他是怎樣"誇"學生的。他總能及時準確地指出學生習作中的閃光點,他的"誇"與其說是一種鼓勵,不如說是一種具有針對性、操作性的寫作指導。

於永正老師"誇"學生不是空泛的一句"你真棒",而是最準確、最具個性的評價。他準備的100頂高帽,每一頂都不一樣,但戴在學生們頭上卻都剛好合適。他經常說"我從不用一把尺子衡量全班學生""從不企圖把全班學生培養成一個人"。所以,在他的教室裡沒有"大家",有的是一個一個鮮活而具體的"人"。

2008年6月,於永正老師在長春執教《聽聲音寫作文》。課堂上,他和學生一起模擬生活中的各種聲音,據此指導學生完成習作片段。學生笑聲不斷,他們說得痛快,寫得暢快。下課了,學生仍意猶未盡,還圍著於永正老師興致勃勃地發表他們的寫作感受。

課後,在同聽課教師的互動研討中,於永正老師反覆說的一句話是"'有意思'遠比'有意義'更重要"。"有意思"指向情感體驗,"有意義"則指向價值判斷。對於兒童而言,興趣是第一位的,"有意思"是兒童首先關注的,而讓兒童由此愛上寫作,喚起其寫作的主動性,這便成了最重要的"有意義"。

的確,"有意思"才是兒童生活本身的常態,於永正老師為兒童作文課程的重構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讓習作課程聚焦在"有意思"的兒童世界,難怪兒童會在他的課堂上陶醉其中,樂此不疲。

於永正:上課之前,我給學生準備好了100頂高帽子!

2014年9月,我去徐州於永正老師的家裡探望他。當時,於永正老師的身體恢復得不錯,他高興地帶我到樓前的小院,饒有興致地給我講每一棵樹的來歷。這一株是弟子送他的,那一株是他自己"淘"來的。這些樹都是他親手栽種的。有些樹喜水,他就兩三天澆一次,有些樹喜陰,他就貼著圍牆邊栽種。講著講著樹的習性,自然地就由"樹木"說到了"樹人",談到了兒童教育問題。

他對我說:"種樹要摸清樹的習性,培養人更要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只有投其所好,才會成為一個讓學生喜歡的老師。"臨走時,我再次跟他請教如何上好語文課,他沒有直接說語文教學的事,而是意味深長地說:"送給你四個字:善待兒童。"

我仔細揣摩,覺得很有滋味。"善待兒童",教師才能從兒童的角度出發,關注兒童學習興趣,遵循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尊重兒童特有的真摯的情感,才能激發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於永正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堅持兒童的立場,他理解、尊重兒童,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思考怎樣為他們推薦閱讀書目,怎樣開發口語交際、習作等領域的課程內容,怎樣將他的語文學習延伸至課外生活的廣闊世界……

03

讓兒童過上鮮活、多姿多彩的語文生活

2007年5月,於永正老師來到東北師大第二附屬小學講學。當時,我還是在該校任教的一名語文教師。校長請他為學校題詞,他寫道:"蹲下來和孩子說話,老師要和孩子相似。"於永正老師說:"不忘記自己是個孩子的人最容易理解孩子,才能成為好老師。"

在於永正老師的任何一節課上,我們都會見到他的一個標誌性動作:板書時蹲下一個十分標準的馬步。一邊寫,還一邊說:"請同學們認真看老師寫字,一定要做到認認真真寫字,端端正正做人。"後來他解釋,之所以蹲馬步,為的是放低身段,讓學生清楚地看到老師運筆書寫的全過程。同時,在他一筆一畫書寫的動作中,也會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漢字的敬畏之心,這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於永正老師通過這樣一個不經意的動作把寫字與做人有機地聯繫在一起。

寫字教育本身就是素質教育,對於培養學生做事一絲不苟的習慣,提升審美能力、思維品質等均大有裨益。無論是哪個年級的教學,於永正老師都會用心地指導學生寫字。他在教學生寫字,也在教學生做人。從教50年,他教著教著,把自己也教成了一個孩子。

"看著我朗讀課文"是於永正老師的首創。他說,看著讀,意味著教師的神態、動作等要傳達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備課指導中,他同樣要求青年教師也要看著他朗讀課文。我多次向他請教教學中遇到的問題,他總是要求我朗讀一遍課文,之後便是看著他朗讀課文。讀著讀著,看著看著,我對課文的解讀就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了新的發現、新的思考,教學也便有了新的切入點、新的思路。

於永正老師經常說"教師要有素材意識,素材意識不僅是語文老師的一種職業敏感,更是一種責任"。他把這種意識比喻成"找米下鍋",老師有了這個意識,就不會"臨時抱佛腳"。

每每談到這個問題,他就會舉出許多生動的例子,如指導學生走進植物王國,讓學生留心身邊的植物,發現其中的奧秘和樂趣;帶領學生走進動物王國,要求學生經常到動物園去,傾聽它們的聲音,觀察它們的動靜;引導學生關注漫畫、歇後語,藉此發揮想象力,創編故事,等等。在作文課上,他經常把生活搬進課堂,也把作文搬進社會、搬進大自然。

於永正老師說:"素材意識來自對生活的熱愛。有愛才能有發現,才能有賞識;發現了,賞識了,才能有表達的慾望。對美好的事物視而不見,對美妙的聲音充耳不聞,表面看來是不會賞識,實質上是缺乏愛。我愛一切美的事物,我的發現自然就多一些。"

他認為孩子們熱愛生活,對生活敏感了,對社會關注了,學語文、用語文也就自然有機地結合起來了。他反覆強調教師應引導兒童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並運用語文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不斷引進生活的源頭活水,讓兒童過上鮮活、多姿多彩的語文生活。

04

把對語文教育教學的求索視為朝聖之路

於永正老師經常對徒弟們講,要善於學習,勇於實踐,更要注意總結。這些年,當我取得成績時,他會分享我的快樂;當我迷茫時,他會為我指點迷津。像我這樣,得到他幫助和指導的年輕教師,不計其數。

2008年10月,我當時還在小學任教,出了一本40萬字的書。在第二年的一次教研活動中,我把這本書送給他。於永正老師接過我的書非常高興,當他翻看了目錄後,臉色卻沉了下來。他說,以後再寫文章不要用這樣的題目:"校本課程開發,你準備好了嗎""今天,你感動了嗎",這樣的題目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沒有與作者進行平等的對話。

這是文風的問題,也是做人的問題。作者對讀者要尊重,寫文章要把話說得明明白白,道理要講得清清楚楚。句子要短小,要讓人容易理解。他的這一番話,我終生不忘,時時告誡自己:寫文章、做學問不要故意弄得高深莫測、艱澀難懂。

於永正老師文如其人,他的文字真誠、平和、有味,讀他的文章就像與一位智者在聊天拉家常。他對自己的文字要求極其嚴格,精益求精,一個標點、一個詞語都要精確到不可替代為止。一次,某雜誌向他約稿,要求字數在3000字以內。於永正老師寫完文章後字數有點超了,他對編輯說,你們看著刪減吧。幾天後,編輯回覆:於老師的文章無一處多餘,文字十分淨潔,我們沒動一個標點全文刊登。

2017年11月4日,我們一行人去徐州於永正老師家裡看望他。當時的他,雖重病在身,卻每天堅持寫教育故事。當大家勸他注意休息保重身體時,他笑笑說:"真希望我還有時間,把這100個教育故事寫完……",他是笑著說的,我們每一個人的眼裡卻都閃著淚花。

雅斯貝爾斯指出:"真正的教育應獲得自身的本質,教育須有信仰,沒有信仰就不能稱其為教育,而只是教學的技術而已……教育不能沒有虔誠之心,否則最多隻是一種勸學的態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誠是一切教育的本質,缺少對'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人就活得不像一個人,一切就變得沒有意義。"

於永正老師對語文教育教學的熱愛已成為一種精神信仰。為此,他把自己對語文教育教學的求索視為朝聖之路。因為心存敬畏,他才始終抱有審慎、莊嚴的態度,愛兒童、愛語文教育教學成了他的精神立場。

於永正:上課之前,我給學生準備好了100頂高帽子!

有人把於永正老師比喻成一味甘草,說他既有藥用價值,又能"調和百藥""解百藥之毒"。我想:於永正老師這位性溫、味甘的"甘草"會永久地留存在小語人的記憶深處。在長遠的時間裡,他留給語文教育教學非同尋常的帶動意義一定會以新的形式不斷地被呈現、傳承。

文章來源 | 《人民教育》2018年第11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