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7 松滋磨盘洲的历史沿革

松滋磨盘洲的历史沿革

距松滋城区南四公里处有一座山,名为剑峰山,是松滋古八景之一,曰“剑晦鼎”。磨盘洲,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小镇,就镶嵌在剑峰山下。

松滋磨盘洲的历史沿革

磨盘洲在松滋位置

磨盘洲位于东经111°46',北纬30°11'。呈“人”字形座于剑峰山周围,东临小南海,地势西高东低,地面海拔高度在40一70米之间。磨盘洲地处亚热带过渡性气候之内,四季分明,春季冷暖多变;夏季闷热潮湿,雨量不均;秋季日暖夜凉,雨量锐减;冬季寒冷干燥,低温较少。年平均气温16.4℃至16.7℃,最高气温平均值35.9℃,极端最低气温平均值达-5.3℃,平均无霜期265天,年日照时数约1750小时,年降雨量为1200mm左右,常年主导风向为北风和东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即梅雨季节南洋风),全年日均风速为2.3-2.9米/秒。

松滋磨盘洲的历史沿革

磨盘洲地形

早在春秋时,今磨盘洲即建有一城池,名为郧城,又名楚城,为楚昭王命郧公斗辛所筑,该城与江陵古纪南城南北相望,是楚国政治、文化重镇之一。

同治年间,松滋名人谢元淮、黄士瀛(松滋乡韵将以后再介绍)登游郧城,赋有诗云:“城碟门楼,形迹昭然。”

清朝初年,此地始称磨盘洲。因其地处竺园河中,四面环水,形似磨盘,故而得名。当时,竺园河北通长江,南入洞庭,舟楫往来,交通便利。洲上,街道纵横,商业兴隆;河上船桅如林,商人云集。搬运工人时而往船上运送行销往沙市、汉口的棉花,时而又把来自湖南安乡等地的大米运上来。小镇生气勃勃,一派繁荣景象。由于水陆两便,集市日益繁盛,很快发展为“有下人拱于,夜方盏明灯”的兴旺集市。

松滋磨盘洲的历史沿革

烟波浩淼的小南海湖

清代文人胡风翔曾亲自来此,看到这里的盛景,他在《剑峰山高处》一诗中注,当时磨盘洲有“九场十八街”。同治九年(1870年),黄家铺官堤溃口,势如破竹。据记载:“水势浩荡,如悬崖陡壁,直贯而下,出园庐舍,概付洪流”。当时,磨盘洲地处竺园河旁,首当其冲,除一占地约四亩大小,人们至今称为“荷叶地”的高处未被淹没外,其余均沦为泽国。

清人姚传明在是年《夏口磨市观水》诗中云:“小市新成别样游,街心如港尽通舟,房廊果是谁收拾,只许行人看半头”。繁荣的磨盘洲从此陷入小南海湖心。惨遭水患的磨盘洲居民,一部分人以捕鱼为生,成为渔民,一部分人流落到白溪桥、麻城垱、严兴场等地建房搭棚,做起小生意。更多的一部分则移居剑蜂山麓建起作坊、商店,经营商业,地名仍叫磨盘洲,但规模已远远不如从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磨盘洲的店铺、行业、人口一天天地增多,地盘也一天天地扩大,从剑蜂山麓、山腰到山顶,布满了成“回”字形的“四街六巷”。

到了上世纪的二十年代及三十年代初,磨盘洲再度成为松滋县南部比较繁荣的集市,大小商户两百余家,加工业以纺麻织网、纺丝织布的人数居多,磨盘洲的大布,纱线匀细,又牢又密,远近闻名,人们称之为“洲大布”畅销当时的县内外。

三十年代初期,松滋县南乡的豪绅富户,为了便于到县府开会,提议把县府从老城搬到日渐发达的磨盘洲来,并且组成了“移治委员会”,筹款在磨盘洲建起了衙署、监狱、土城。

1932年冬,新到任的县长江文波一方面为了满足豪绅富户的要求,另一方面为了扑灭熊熊燃烧的革命火焰,一到任就着手移治,终于从1933年8月1日起历时二十天把官员眷属、机关“首长”、监狱“犯人”先后迁到了磨盘洲。八月二十五日,红军第七师将领卢冬生带领的从刘家场急行军夜袭磨盘洲,于次日(即二十六日)拂晓进城,缴获了县保安队怆支一百四十余条,放出了监狱里一百多名“犯人”,杀死县府官员及乡绅十多人,并且把逃到赵家垸的县长江文波逮到牛江咀处决了。二十七日,以县府书秘书汪万里为首的县署部分人仓惶抬着江文波的尸体退回老城去了。

随着磨盘洲经济的日益繁荣,教育事业也有所发展。1934年,一所颇具规模的的县立“新治完全小学”落成开学了,该校拥有较宽敞的教室、宿舍,还辟有3000平方米的运动场,在时任校长罗衡源的带领下,共同努力,两三年功夫,新治小学的教学质量以及升学率,均居全县之首。

抗日战争爆发,特别是武汉失守、荆沙沦陷以后,磨盘洲的人口由两千多逐渐增到四千多人。一是沦陷区的难民逃亡到此作买卖、谋生;二是迁来了师生众多的荆州中学。

1940年秋季是荆州中学迁来的头一季,这季新旧学生多达八百余人,当时戏称“八百壮士”。

大量的学生到来,不仅带来了生意兴旺,也带来了一番新景象。课堂上的读书声,操场上的歌唱声和操练时的呼号声,以及用以指挥休息的军号声响彻上空。沿街墙壁上出现了许多抗日救国的大幅标语,磨盘洲镇心竖着宽约三尺、高约一丈五尺的大石,碑上刻著松滋书法家王铁公书写的隶体“七七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几个大字,字字刚劲有力,非常醒目,激发了人们崇敬英烈、仇恨日寇的思想感情。

1943年11月,一队日军侵扰磨盘洲,见有三船百姓驶向小南海湖心,渐进芦苇丛中,日寇抓住磨盘洲人朱子玉,胁迫他驾船追赶。英勇无畏的朱子玉,先与日寇周旋了一番,见民船远去,然后停桨骂敌,日寇恼怒、刀弹交加,朱子玉慷慨捐驱,三船百姓得救。这充分体现了黁盘洲人的民族气节和见义勇为的高尚品质。

除了荆州中学以外,松滋简师和江中学在磨盘洲办学也有年余。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松滋教育事业的发展。磨盘洲曾一度成为文人荟萃之地。

松滋磨盘洲的历史沿革

南海民居

松滋磨盘洲的历史沿革

南海大桥

感谢您光临松滋映像!

您的阅读、点赞、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拓展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