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怎讓“老人和狗”成為“文保主力”

2018-09-17 16:4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趙尚文

8月4日,網友許鑫NixUx等在其微博、微信公眾號上持續曝光四川省安嶽縣封門寺石刻大佛遭遇油漆重繪、水泥修補事件,引起了網友的熱議。8月10日,上游新聞記者趕到安嶽縣實地探訪發現,由於安嶽縣石刻文物資源非常豐富,分佈呈現點多、線長、面寬的特點,加上用於文物保護的資金人力不足,技術缺乏,當地文物保護面臨極大困境,文保的主要力量竟然是居住在文物點的老人和狗(見8月14日《重慶晨報》)。

曝光四川省安嶽縣封門寺石刻大佛遭遇油漆重繪、水泥修補事件,之所以引起網友的熱議,因為古代石刻也是文物的一部分,而“遭遇油漆重繪、水泥修補”的任性行為,意味著的就是對石刻文物的破壞。如果不加制止,殃及其他石刻文物,那麼,後果就不堪設想。

安嶽縣發生“封門寺石刻大佛遭遇油漆重繪、水泥修補事件”,“文保的主要力量竟然是居住在文物點的老人和狗”,這也從一個側面暴露出了其保護文物不力的問題。儘管其“石刻文物資源非常豐富,分佈呈現點多、線長、面寬的特點”, 客觀上給其加強石刻文物保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這決不能成為其可以放鬆以至放棄管理的理由。事實上,類似於上述破壞石刻文物的情況,在一些地方程度不同都有所發生。想想也是,面對眾多的石刻文物,只靠“老人和狗”去保護和管理,這不是開國際玩笑嗎?為此,各地必須引以為戒,並迅速採取必要的手段予以改正,確保石刻文物安然無恙。

眾所周知,石刻作為一種重要的文物形式,與陶瓷器、金屬器、紙本類共同構成了我國曆史文物的四大主幹。有專家指出:石刻是一種載體特殊的文物,相對於其他文物而言,它體積大,質量重,難以移動,易於毀損,保存難度較大。歷史上對石刻的破壞,既有天災(如風雨剝蝕、雷擊、地震、洪水、大火等),又有人禍(如損毀、椎拓、取石改作他用等)。因此,歷經千百年而能留存至今者,彌足珍貴。對於這些倖存的石刻文物,我們理應高度重視,保護好它們,管理好它們,絕不能再讓它們受到任何的損害。是啊,保護好石刻文物既是國家文物保護法的嚴格要求,也是各級組織和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神聖職責。

加強對石刻文物的保護,必須寓石刻文物的保護、管理、宣傳及研究於一體。而在一些保護力量薄弱、設備投入不足的地方,除了要加強宣傳而外,必須優先讓位於保護和管理。這理應是一條紅線。要知道,這些地方之所以出現保護力量薄弱、設備投入不足的情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思想上不夠重視,總覺得石刻文物較其他文物易於保存,這麼多年都還好好立在那裡,有什麼好擔憂的,讓它順其自然就可以了;二是行動上不願投入,總以為投入石刻文物保護往往是投了資金卻有去無回,產生不了多大的效益,也看不出什麼政績,還不如不投;三是方法上不盡科學,為了裝點門面,總是“揀廟燒香”,於是,免不了囿於“線斷人散網破而形不成保護合力”的窠臼。

有鑑於此,對這些地方而言,必須將加強石刻文物保護統一到到貫徹落實國家文物保護法的嚴肅性上來加以認識,既要體現思想上的高度,更要彰顯行動上的力度,同時還要突顯方法上的效度。就具體工作來說,不僅要擴大業餘文保員隊伍,加強業務培訓,適當提高文保補貼,以充分調動廣大業餘文保員參與文保工作的積極性;而且還可探索招募文保志願者隊伍的路子,以不斷壯大文保員隊伍的力量,避免出現“文保的主要力量是居住在文物點的老人和狗”這樣的窘境。與此同時,地方政府還要切實加強規劃,不斷加大力度,有重點地安裝必要的監視技術設備,通過全域聯網,建立起立體監督、快速出擊、有效反應的保護和管理機制。此外,我們還要建立相應的規章制度,對那些招致自然損傷和人為破壞的石刻文物實行搶救性保護和管理。事實上,只有將上述保護和管理工作做到位了,通過研究石刻文物,發掘其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從中包含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發掘其蘊涵的區域文化信息,推進區域文化建設;發掘其旅遊文化資源,進而做到“讓石刻文物說話,讓石刻銘辭活起來,把歷史智慧傳給後人,激發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全體人民振興中華、實現中國夢的信心和決心”,也才能水到渠成。

文物是先人創造的,它屬於前人,也屬於今人,更屬於後人。文物的脆弱性、不可再生性、可枯竭性的特點,要求我們必須善待文物、珍惜文物、尊重文物、敬畏文物。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物工作會議中指出:“切實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眾。”石刻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載體,對中國文化的傳承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石刻如同一面史冊,記載著彼時彼地的各種歷史事實,可考證史籍,輔翼經史,是保存文明的功臣”,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對石刻文物的保護工作,讓石刻文物在新時代煥發其應有的風采。

怎让“老人和狗”成为“文保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