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在非此即彼的“大禮議”問題上,當年明月到底為誰站臺?

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寫得不錯,小編就讀了不止2遍,但每次讀到“大禮議”的時候,總感覺如鯁在喉,讓人極不舒服:作者的態度實在令人不敢苟同。

對於大禮議,看到此文的都不會陌生。因為沒有兒子的明武宗突然駕崩,大臣們選了15歲的興獻王、武宗的弟弟來承繼皇位。

在非此即彼的“大禮議”問題上,當年明月到底為誰站臺?

明朝那些事兒

繼位可以,但怎麼稱呼武宗的父皇孝宗,大臣有了分歧。多數官員認為,嘉靖應該稱孝宗為爹,因為你承繼了他們那一支系的皇位,就入嗣了“憲宗—孝宗—武宗”的大宗序列。而且以前有過先例,如漢朝定陶王和宋朝的濮王,都是入繼皇位後,歸入了大宗,國家社會都很穩定。嘉靖被選為繼承人,就是讓你承繼朱家這一支大宗的。

但也有個別人認為不能改別人叫爹,親生父親不能亂改。這樣嘉靖就入了“憲宗—興獻王”的小宗。也就是說,興獻王這一支就被抬升為正統,另起爐灶,與大宗分庭抗禮了。

在非此即彼的“大禮議”問題上,當年明月到底為誰站臺?

楊廷和

小編還是傾向於大部分官員的立場。其一,中國是禮儀之邦,《禮》是五經之一,孔子對八佾舞於庭這麼個小事都很惱怒,就是因為其有違禮法,可以見出禮的極其重要性。大臣議“禮”的目的,就是讓嘉靖繼位符合傳統禮法;其二,古人最看重名分。名分,就要有名才有份,名號的終極標準是天道。名正才能言順,嘉靖既然享有皇位,就要師出有名,給孝宗一個名分;其三,古人講究以德治國,品德有時比律法都重要,對那些不顧廉恥、為迎合皇上無恥之徒,人人可以得而誅之。

在非此即彼的“大禮議”問題上,當年明月到底為誰站臺?

五經

正是因為秉持這種傳統觀點,官員們才誓死捍衛正義。這是“禮法”問題,也是大是大非、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容討論、不容置疑的尊嚴問題。在時人看來,禮法之爭是有你沒我的血腥戰役。他們維護的是正統,是道德,是天理人倫,也是正義。

在非此即彼的“大禮議”問題上,當年明月到底為誰站臺?

廷杖

以首輔楊廷和在內的多數高官支持“尊孝宗曰皇考”、入繼大宗這個觀點。這些人是當朝精英分子,他們深受程朱理學影響,注重氣節與品德修養,把愛國憂君、誅亂討賊等看做人們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和理想信念。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甚至於為國捐軀、為民請命。他們有強烈的氣節,可以為國家、為心中正確的主張捨身成仁。

在非此即彼的“大禮議”問題上,當年明月到底為誰站臺?

楊廷和的兒子楊慎所作的詞

他們義無反顧、視死如歸,楊慎才能說出“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 ,說出“萬世瞻仰、在此一舉”。所以,總共六部當中有五個部長支持、229名高官敢於參加左順門跪諫。所以,才有面對脫光褲子恥辱性廷杖毫不畏懼、16人被活活打死,也不反悔。這些都是士人的氣節、骨氣。

在非此即彼的“大禮議”問題上,當年明月到底為誰站臺?

左順門

但是明月看來,這些人是無理取鬧。在書中明月對楊廷和等大臣挖苦、諷刺、嘲笑,極盡醜化之能事。他在書裡寫道:“逼著皇帝不認自己的爹,這種缺德事情哪有什麼道理可講。”又說:“他們確實辯不過張璁,因為道理從來都不會站在強迫人家認爹的一方。”說這些人一個個又愣又傻更暴力,還想當眾打死張璁。更令人難以接受的是,當年明月居然說群臣圍攻張璁是典型的“流氓”行為。這些當時的精英分子在他眼裡都成了無理取鬧的賴皮加黑惡勢力。

在非此即彼的“大禮議”問題上,當年明月到底為誰站臺?

楊慎

把這些精英看成潑皮無賴、憨直迂腐,實在是很不應該。明朝的官員是有硬骨頭的,他們可以在朝堂打死壞人王振的同黨,也可以如楊繼盛反對嚴嵩、楊漣反對魏忠賢一般,捨生取義,在所不惜。

大禮議以殘酷暴力鎮壓下去,沒捱打的也遭到清洗,全部下臺。此次事件對明朝士風民心的影響是巨大的。這次事件之後,大明士風澆漓,士習敗壞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王陽明就說,嘉靖以來“風俗日惡而世道愈降”,原因就是文人精英們對朝廷粗暴鎮壓的寒心,人倫道德的失敗與阿諛無恥者的成功,導致道德底線無限下移。

在非此即彼的“大禮議”問題上,當年明月到底為誰站臺?

紀錄左順門事件的史書

更令人詫異的是,在議禮問題上,明月先黑了支持派楊慎,又黑了反對派張璁、桂萼,而且都黑得不輕。想兩面討好,結果卻落了個兩面批評。有時候,不能為了通俗而低俗,丟了中華民族中最高尚的東西——氣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