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中国教育报《教师越受尊重 教育越有希望》:该为“尊师”正名

中国教育报发文《教师越受尊重 教育越有希望》:该为“尊师”正名

今天读了中国教育报上的一篇文章,首先就被题目吸引了——《教师越受尊重 教育越有希望》。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为这样的文章立意叫好,也希望全社会真的能慢慢做到尊重教师,因为真的是这样:只有尊重了教师,教育才能越来越有希望。

反之,一个不尊重教师民族,就是在践踏教育,最终殃及的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为什么这样的一篇文章,可以引起教师的共鸣?因为文章写出了当下教育的一种不正常的现象:很多人对教师敬而远之,甚至经常抱怨和不满,更有甚者,报复殴打教师事件也时有发生。

这些现象,让广大教师心寒,在某种程度上,打击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如果任其发展,教育谈何希望?

有些人对教师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教师群体中的某些,经常收受学生家长的礼品等。这让“尊师”一词蒙上了灰尘。

中国教育报《教师越受尊重 教育越有希望》:该为“尊师”正名

何谓“尊师”?

文中指出: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尊师”一词变得有些复杂,比如逢年过节,“给教师送礼”经常被拿来炒作一番。

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但总有些家长变着花样地向教师“表达心意”。

这种表面上的“尊重”其实严重扭曲了尊师的本意,还可能让教师群体陷入舆论漩涡。

不乏个别教师群体中有败类,但是绝不能以偏概全,就认为全天下的老师都是势利眼,都是财迷心窍的人。

教师收礼,有时候真的并不是自己的主观愿望,而是家长单方面认为,不给老师送礼,老师会对自己的孩子另眼相看。

于是就出现了家长们的各种心理纠结:送,还是不送?

每年教师节等节日,教师都被“送礼”“收礼”等名词推上了风口浪尖。教师也很无奈。

殊不知,这些家长搞错了“尊师”的概念。

给老师送礼并不代表你尊师,有时候甚至是辱师。

中国教育报《教师越受尊重 教育越有希望》:该为“尊师”正名

怎样才是真正的“尊师”?

教师也是人,需要别人对其工作的认可,对其人品的尊重。特别是需要广大学生和家长对教师的尊重。

真正的“尊师”,是家长认真配合老师,达成一致的教育理念,共同教育好学生。

真正的“尊师”,是学生在课堂上认真聆听老师的教诲,汲取知识的力量,健康成长。

尊师,绝不是送礼,也不是请客。

当然,“尊师”也需要国家层面的落实。

文中指出: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在全社会重振师道尊严”,正是针对当前的现状而发,呼唤一种常识和良知的回归。

这就是国家层面对“尊师”舆论的正向引导。

中国教育报《教师越受尊重 教育越有希望》:该为“尊师”正名

诚然,尊重都是双向的。作为教师,也要尊重家长,尊重学生。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符合一个教师的行为准则,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尊重。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尊师重教不应只是喊在嘴上的一句口号,而应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行为准则。

尊师重教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进行战略性投资,教师越受尊重,教育越美好,国家越有未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