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金庸与莫言谁的文学造诣更高?

泥河真人


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弄明白一个概念,什么是文学造诣?

以我的理解,文学造诣就是指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驾驭语言文字的本领,以及通过个人思想把语言文字组合后,让作品展现出来的格调、境界和情怀的高低。

从这一点来看,金庸和莫言两人都有很高的文学造诣。因为他们的作品都有庞大的读者群,都获得了文学界专业人士的认可,仅凭这两点,就不能怀疑他们的文学造诣。

但问题是,文学界历来有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之分,莫言是严肃文学领域的大师,金庸是通俗文学领域的泰斗,他们两人的文学创作不属于同一类型,让他们比较,就像拿张飞跟李逵来比较,到底谁更武艺更高,很难做出客观公正的判决。

或者说,拿苹果跟橙子来比较它们谁好吃,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甲说好吃的水果,在乙的味觉里,未必就是好的。

我们再来看看文学的作用究竟是什么?主要有两大点。

其一,教化、批判作用

作家通过组合语言文字,把形而上的思想理念凝注在文字中,以此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如果遇到违反公序良俗的人事,作家要坚守自己的立场和信仰,用更激烈的言辞来批评,这些就是教化作用和批判作用的体现,更是作家人格的集中展现。

其二,娱乐、休闲作用

实际上,文学的娱乐作用在文学诞生之初就已经生成了,在古代长期没有报纸、杂志、网络的环境下,人们在茶余饭后,常常通过听说书,听民歌,吟诗作对,等方式来给自己找乐子,像我国许多经典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演义》、《金瓶梅》等小说,都是在民间故事、说书的基础上,由作者整理加工而成的,它们包含的娱乐性和休闲性非常突出。

文学这两大作用实际上是一体的,它们相辅相成,只不过到后来越来越细化,教化作用放大后,变身为严肃文学,娱乐作用放大后,偏向于讲故事,成为通俗文学的代言。

但在实际创作中,很难把这两点分开。

就拿莫言来说,他的文学语言幽默俏皮,喜欢用许多修辞手法和创作技巧,并带有批判性质,引人发省。但他小说中的故事性并不弱,情节往往起伏跌宕,很能引人入胜,再配上他的精妙的语言,让文学性大大增高。

而金庸同样是语言大师,他能深入简出,把大道理融入到通俗的武侠故事中,塑造了许多英雄好汉形象,通过这些英雄人物,把家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展现得非常透彻,读他的小说,同样能引人深思,他的文学造诣也不低。

如果非要比较他们谁的文学造诣更高?就让读者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毕竟,他们都是当代作家,如果数百年后,他们的作品仍然能流传下来,到时,就能真正比较他们了。


鸿鹄迎罡


我可以毫不客气的告诉你:都比我强!可能也比你强……他俩都写了不少的书,但他们的追求(也就是追求)不一样,一个为了让你知道吃了西红柿炒鸡蛋后鸡蛋和西红柿是谁种、谁收的、为谁种、为谁收、怎么种、怎么收以及种和收的意义;一个为了让你知道西红柿炒鸡蛋好吃吗?谁会炒、怎么炒、用啥锅、用啥油、怎么品、配啥伍以及此菜适宜的对象!但有一点是有共性的,就是:他俩既懂西红柿,还懂鸡蛋,还了解怎么炒,更懂得如何卖出去,还会让你意有不足……因为:这俩家伙都读了好多书……


新乡海鼎-戴鹏飞


莫言算国际人物!但他的作品我一点也不感兴趣!纯属个人意见


五星平凡


造诣高不高,要看谁对中国人影响大,持久性长,共鸣多。很显然,金庸完胜莫言。莫言虽然拿了诺贝尔文学奖,只能说明他的文学作品符合欧美人的胃口,并不能说明他的作品就有多么高大上。但金庸的作品,在文学历史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虽然是小说,貌似行侠仗义、嬉笑怒骂、打打杀杀,但里面蕴含了大量的知识,文学逻辑严密,值得研究。所以,莫言根本和金庸不在一个层次。就好比,霍金和杨振宁的物理成就,杨振宁甩霍金十八条街。


并州蜗牛


莫言的文学作品,请恕我愚昧无知,真的没有看过一句半个字,我想不止我一个人吧,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不知道有几个人看过,若是做个调查,结果肯定会让莫言害臊!金庸金大侠的武侠小说全部14部不但看过,有的还看了多次,所拍的的电视剧电影几乎都是看过,也是看过多次。我只看过莫言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两部电影,看不出莫言的作品有什么过人之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社会风气、地方风俗被莫言自己限制在黄土高原的山旮旯里,人物形象除了农民就是地主,主人公(男一号)在柯尔蒙爆发下和寡妇、地主小老婆搞上关系。金庸金大侠何等眼界,文笔驰聘天南地北,时空穿越春秋满清,高贵的皇亲国戚,趾气高扬的权贵,豪气冲天的江湖豪客,低调的大侠,妖艳的贵妇,柔情似水善解人意的佳人,小鸟依人的师妹。唉呀呀,穷词啊!总之,莫言只不过是有点文化的农民而已,如大衣哥吧,KTV里多的是,走红拿什么鸟奖,运气而已。金庸只有一个而已。


知命追梦


文学成就金庸高,社会影响金庸大。


春雨7919


毫无疑问是金庸先生的文学造诣更高。

莫言先生除了《檀香刑》中有一点宫廷文化、《生死疲劳》中有一点佛家轮回文化、《红高粱》中有点民俗文化和战争文化,其余著作都是大白话。要么是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的写实,要么是凭空想象的虚构,谈不上文化。

纵观金庸先生的作品,儒家文化、佛家文化、道家文化、易家文化、中医文化、禅文化、农耕文化、兵家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随处可见,无所不包,并且不是那种死搬硬套,而是将诸多文化元素以武侠江湖作为载体蕴含其中。

不能因为莫言先生获得了诺贝尔奖就否认他文学造诣不高的事实。再说从作品对人群的影响力方面的差距也是巨大的。金庸先生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一家人祖孙三代都是金庸迷这种家庭都很多,

一句话,中国人的心中,可以没有莫言,但不能没有金庸,也不能没有金庸的侠义精神和多彩的江湖。


水滴国学


莫言从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且是唯一一个中国人(目前为止),才逐渐进入中国普通百姓人家视线并得到官方和媒体认可,知名度大增人气爆棚,而金庸(查良镛)靠的是扎实的文化底子,勤奋加上天赋,一点一滴用作品说话,一步步上位成为文化大咖,也开创了中国武侠小说金庸时代,笔下一个又一个耳熟能详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鲜活武侠人物,让亿万金庸迷们痴迷。

若论文坛影响力,两个人不分伯仲,都是难的文化大咖,要是喜欢我偏向金庸,通俗易懂,开心快乐阅读是我这个普通百姓最幸福的事情。


苍茫大地一棵草


答:

一定是金庸的影响大些。

国人凡阅读得了书的人,几乎没有一个不知道金庸小说的,可以讲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而莫言的小说呢,可以讲要不是得了个什么诺贝尔文学奖,知道莫言的阅读者比金庸少了许多。

金庸小说许多被拍摄成了电影或电视连续剧,有的还一拍再拍,对其小说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莫言呢,就知道一个早期拍摄的红高粱,后来好像还拍有三部,其影响力微乎其微,仿佛没有一般平静。

更何况,就网上也不难发现,许多人们对莫言小说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不予赞赏,贬低的甚多。原因何在,自有百姓评判。

因此,金庸影响大于莫言!


河堤锁岸


金庸的文学造诣高!

今天不想用“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等看似永远正确的话来敷衍;也不想用金庸、莫言的小说分属两个不同的类别,无法比较来搪塞。说金庸的文学造诣高于莫言,我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的,即诗词歌赋的继承和传播、结构小说的手法、对祖先文化的理性继承和尊重。

(说来也奇怪,在高度商业化的香港,金庸却塑造出了王语嫣、小龙女等不食人间烟火和冰清玉洁的女性形象!)

一、在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的继承和传播上,金庸做的比莫言好。

我们在阅读金庸武侠小说时,金庸先生引用的古诗词比比皆是,且恰到好处,这些古诗词都能很好地烘托和渲染故事情节。如《笑傲江湖》里引用的元好问的“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几句,则奠定了小说的情感基调。

那么,咱们再反过头来看莫言的小说,引用过古人的诗词吗?(也许有,但我没有看到。因为,我没有完整地读过莫言的小说,这么说也许有些武断。)并不是说,谁的小说里有古诗词,小说就一定好,但从继承和传播中国古诗词上说,金庸比莫言做得好。

(而在内地,莫言却写出了高粱地激情和丰乳肥臀这样扎眼的情节和小说。)

二、结构小说的手法。

金庸武侠小说的结构,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的某些成熟的手法;莫言借鉴了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说得具体点就是,在莫言的小说里不难发现,他模仿了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这两种写作手法,本身并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但具体到中国,考虑到国人的阅读习惯,则章回体小说的结构手法更喜闻乐见,更受老百姓欢迎。如果老百姓是评委,我想,金庸胜出是大概率事件。在这一点上,可能由于我的孤陋寡闻,我一直认为,诗词歌赋的创作和小说的创作,咱们没有必要一味地模仿外国。咱们应该有这点文化自信——将祖先的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即可领先世界文学潮流。

(小龙女剧照)

三、对祖先文化的理性继承和尊重。

在金庸的小说里,道家、儒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无处不在,在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同时,又掺入了现代人的是非观念和审美观念。讴歌的同时,也没忘了善意的批评。但在莫言的小说里呢,他的是非观和审美情趣,则受到了很多人的批评——揭老祖宗的短,迎合西方人想象中国人的灰暗心理等。如果以此为标准,让老百姓来做裁判,金庸胜出也是没有悬念的。

(金庸为莫言签名)

以上从三个方面简单分析了金庸和莫言的文学倾向性,或者说是文学造诣,谁高谁低的问题。其实,如果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谁多谁少和阅读普及率上看,金庸也完胜莫言。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欢迎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