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俾斯麥與德皇威廉,為何會對皇帝頭銜爭執不下?

文|小河對岸

1871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加冕稱帝,昭示著德意志的統一與德意志帝國(史稱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成立。其實直至加冕典禮當日,威廉國王與俾斯麥首相,還為皇帝的頭銜而爭執不下。威廉國王堅持使用Kaiser Von Deutschland這個頭銜,而俾斯麥首相則提議使用Deutscher kaiser這個頭銜。威廉國王威脅俾斯麥,倘若不是Kaiser Von Deutschland這個頭銜,則拒絕加冕為帝。


俾斯麥與德皇威廉,為何會對皇帝頭銜爭執不下?

那麼,Deutscher kaiser與Kaiser Von Deutschland到底區別在哪呢?從漢語的翻譯上,這兩者都可以翻譯成德意志皇帝(德國凱撒,即德國皇帝,德語中皇帝一詞源於古羅馬執政官凱撒的詞彙)。

我們所稱的“德國”,就源於德意志(Deutschland)這一詞彙的音譯。日本也是根據這一詞彙,音譯成“獨逸”或“獨乙”,簡稱為“獨”。熟悉漢字圈文化的德國人,都不太喜歡日本用“獨”(獸字旁,字意也不太好)這個漢字來稱呼自己的國家,為此還曾向日本提出抗議。而英語中的德國(Germany )這一詞彙,則是來源於拉丁語中“日耳曼”的音譯。


俾斯麥與德皇威廉,為何會對皇帝頭銜爭執不下?

而對德國文化稍有了解,就一定對"馮”(Von)這個字不會陌生。在德國姓氏中,“馮”代表著貴族身份,實際上德語中的Von,是個介詞,在Von的後面一般都是地名,表示來自某某地方的某某人。而後綴的地名,通常都是指其家族封地,當然只有貴族才能擁有這種榮耀與待遇。故而,Von也就能表示一種從屬關係,而其後綴也就漸漸衍生成為德國貴族的姓氏。


俾斯麥與德皇威廉,為何會對皇帝頭銜爭執不下?

Kaiser Von Deutschland這個頭銜,就體現了德國屬於德皇威廉那種從屬關係,也就相當於說:德國成了普魯士國王威廉家族的私產。而Deutscher kaiser,只能說明威廉是德國的皇帝,並不代表德國屬威廉家族私屬,實際上跟神聖羅馬帝國中後期的皇帝頭銜(對德意志境內的各諸侯並無事實上的支配權)差不多。如果國家屬皇帝私屬,則表明皇帝就擁有對國家的絕對支配權。而國家不屬皇帝私屬,則寓示著是國家選擇了皇帝,皇帝對國家也就沒有那種絕對支配的名分。


俾斯麥與德皇威廉,為何會對皇帝頭銜爭執不下?

這兩個頭銜的本質區別,就在於德國皇帝是實銜還是虛銜。當時的南德各諸侯,雖屈服於普魯士的強大武力,不得不擁戴普魯士國王威廉為帝,但顯然不會甘願讓威廉獲得對德國的絕對支配名分。俾斯麥為了調和普魯士與德意志其他諸侯的矛盾,而希望威廉接受虛銜。最終,在威廉的加冕禮上,由巴登大公弗里德里希公佈威廉的皇帝頭銜,巴登大公也比較圓滑,直接繞開了矛盾,而直接高呼威廉皇帝陛下萬歲!


俾斯麥與德皇威廉,為何會對皇帝頭銜爭執不下?

事後,德皇威廉還是不得不屈服於俾斯麥與南德諸侯的壓力,而接受了Deutscher kaiser這個虛銜。而放在我國的政治語境中,這兩者的區別,就大致相當於周天子與秦始皇的區別。周天子雖名義上擁有整個天下,實際上只能施令於自己的王室領地,而對各諸侯的封地並無支配權。而秦始皇卻實實在在是天下的擁有者,能施令於整個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