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吉林·傳統舞蹈」雙遼太平鼓(省級)


「吉林·傳統舞蹈」雙遼太平鼓(省級)


雙遼太平鼓,也叫吉林單鼓(有大小兩種),是一種有柄的單面鼓。形似團扇,用扁狀鐵條為圈,蒙以驢(或羊)皮,柄下端鐵圈上著麻花條狀小鐵環數枚,握手約半尺,纏有皮條。有的在鼓面上畫有花草,人物等彩繪,還有的在鼓框襯以絨球或花穗。表演時左手持鼓,右手握一鼓鞭(竹製,下綴紅絨穗),邊舞邊擊,鼓和小鐵環發出有節奏的響聲。表演時結合舞蹈說唱(即邊舞邊唱),所以說它是一種歌舞兼有說唱的東北民間藝術。

雙遼太平鼓歷史悠久,流傳清晰,產生於唐代以前,盛於清代。吉林雙遼屬古夫餘國舊地,《後漢書》中記載夫餘國曾有“迎鼓”,《晉書》記載過“樂人舞鼙鼓”,可見這種鼓舞與古代吉林人的生活的淵源。唐代史書上也有鞞鼓舞、團扇舞的記載。而今之太平鼓有柄、也是團扇形,考古學家已從唐代墓穴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了一種類似今天的太平鼓的實物,可謂其時有據。據太平鼓藝人世代相傳的說法是,太平鼓產生於唐初,傳說唐太宗李世民帶兵東征高句麗,以本地習俗打起太平鼓,祭奠大唐陣亡將士。此後,世代因襲,並在東北和關內流傳,至今仍有《唐二主徵東》太平鼓鼓詞留存於世。東北太平鼓主要用於祭祖、還願和祈福酬神等儀式活動。人們想通過這一活動,來祈求天上神佛及地下的祖宗,保佑家宅興旺,免去病災。是我國東北滿漢兩族人民的祭祀、慶祝的歌舞形式。

雙遼太平鼓的舞蹈豐富多彩,尤其是打小鼓的獨舞表演更為突出。小鼓獨舞的節奏複雜多變,鼓點短促清晰,似如爆豆。耍鼓也有很高的技巧,只見鼓在舞者手中時而拋起,時而旋轉,有時兩手各耍一鼓,花樣繁多,再加上腰鈴,更別有一番氣勢。太平鼓藝人隨著舞蹈移動,腰鈴啷啷作響,單皮鼓與腰鈴配合擊奏,鈴聲鼓聲參差錯落,真是火爆熱烈。另外,還加有霸王鞭,耍兩節棍或七節鞭的表演。也有時雜以吞火、銜刀和吆喝吶喊聲等。

演出時太平鼓藝人多身穿長衫,頭包毛巾,手持單鼓,由掌壇的領唱,大家幫腔。有時一人一句或一人半句的對唱或齊唱,同時配以鼓點兒。跑天門圈子和亡魂圈子時還耍小鼓、霸王鞭、七節棍等。送神時掌壇的穿神衣(扎雲子卷)、戴神帽(帽子後面有五色布,即紅、黃、藍、白、黑、代表五個民族)、繫腰鈴。

雙遼太平鼓的整個演出可分為站鼓(走鼓)和舞鼓兩個部分。開壇到跑圈子前為站鼓(走鼓),跑圈子後稱為舞鼓。站鼓以說唱故事為主,兩人一蒲,一替一換。舞鼓以小鼓為主,其它伴舞。

雙遼太平鼓獨具特色,是民間藝術的瑰寶,曾在東北民間影響廣泛,但由於歷史原因,以及當代人們生活習俗的改變,使得這一民間藝術趨於消亡。值得慶幸的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起就有專業人員相繼整理挖掘,施行了搶救,才使這一民間藝術得以重生。


「吉林·傳統舞蹈」雙遼太平鼓(省級)


「吉林·傳統舞蹈」雙遼太平鼓(省級)


「吉林·傳統舞蹈」雙遼太平鼓(省級)


「吉林·傳統舞蹈」雙遼太平鼓(省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