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6 「吉林·傳統音樂」舒蘭鼓吹樂(省級)


「吉林·傳統音樂」舒蘭鼓吹樂(省級)


舒蘭鼓吹樂又稱王氏鼓吹樂(民俗稱“鼓樂”)是以中原(今河北省撫寧縣)善吹打樂的王相如帶藝逃荒,將“吹打樂”帶入了東北落腳于吉林省榆樹屯,是年遷入舒蘭,先後九代從事民間鼓吹樂活動。又與東北的各民族風俗習慣融為一體,經歷了幾百年不斷的發展才形成了東北民間鼓吹樂。

而其早期形態——民間鼓吹樂則在漢代就已形成。王氏家族帶來中原的鼓吹藝術只是吹與打,就是以嗩吶主吹樂曲,以鑔鍋、鑼、鈸、鼓等隨擊之,後由王氏的第二、三代逐漸發展成:吹、打、彈、咔、拉、唱等器樂與演唱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從而“十不閒”、“蓮花落”、“大鼓書”、“梆子”、“皮簧”以及咔戲(即模擬音樂)等都先後進入了鼓吹樂班。從而發展了鼓吹樂的演出形式,集器樂與演唱、打擊樂共於一體的綜合演出,應用於民間風俗禮儀之中。

王氏九代祖傳鼓吹樂是在17世紀乾隆二十一年確立的。經查王氏先祖的《相》、《純》兩輩留傳下來的秘譜中有蒙古族部落的民間樂曲:《八譜》、《海青拿鵝》、《四絃琴》、《三番和圖》、《合圖老八板》等。滿族的民間樂曲:《祭柳》、《拜柳》、《柳河吟》、《柳河相》、《旗幡招》等。中原內地傳來的《下西風》、《滿漢將軍令》、《萬年歡》、《浪淘沙》、《平沙落雁》、《鴻雁捎書》等樂曲足以為確立期的佐證。這些樂曲在民間禮俗儀式中的演奏促進了滿、漢、蒙各民族的團結,相容共存。因此使王氏的鼓樂活動相繼發展起來,鼓吹樂是以吹(大中小嗩吶)為首,打(一棒蘇、元室等鑼鼓通)、咔(模擬聲控的一種)、拉(拉絃樂器含擴彈撥樂器)、唱(唱十不閒、蓮花落、評戲、梆子等整塊的戲曲)五種演奏形式,其中“吹”是主要形式。

王氏祖傳鼓吹樂在逐代從事演出活動中,不但注重形式的發展變化,而且在後六、七、八代中對我國古老的《工尺譜》進行了實用性的改革,即《橫書古譜》,此項改革的音譜已傳給他的第十代子孫繼承了。使我國的古譜也能向簡譜那樣靈活適用。從而保留了我國古老的音譜的生存期。

王氏鼓吹樂是在清代光緒年間逐漸發展成熟的,由於各代祖上傳藝,豐富了曲牌的類別,如:“水(水曲)、漢(漢吹曲)、牌(牌子曲)、雜(雜曲)、笙(笙管曲)、秧(秧歌曲)、民(民歌小調)、咔(咔戲和打黑戲)等八類曲牌,逐代流傳至今。


「吉林·傳統音樂」舒蘭鼓吹樂(省級)



「吉林·傳統音樂」舒蘭鼓吹樂(省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