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书法中的行气是什么?

秋波烟翠




书法中的行气,指的是一行字,需要以一气贯之。


具体说来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映带关系!



一般情况下,在一行字当中,能提出一条中轴线,保证中轴线左右两边的视觉重量大致相等。


另外就是字与字之间具有相互联系,或断或连,不致于各自为政、支零破碎。



在具体创作的过程中,如果前一个字在写的过程中偏离了中轴线,往左靠了,那下一个字就应该往右偏一点,以求视觉平衡!



哪怕前一个字写歪了,我们都不应该停下来,应该顺着笔势写下去,一直写到笔没墨为止!



笔没墨了,也要涂一两个字出来,把“飞白”和“枯笔”表现出来!在强烈的浓淡、干湿、大小、正斜、粗细、长短、方圆的对比中求是“势”!



总之,在书法创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力求行气贯通,笔笔呼应!力求用笔跌岩起伏、神采飞扬!


广州廖成文


所谓行气,就是指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的连贯畅通,相互呼应,顾盼情生,意趣自然。它包含的并不仅仅是行与行之间的疏密曲直以及各种变化,而且还强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笔势连绵,气脉畅通,浑然一体的自然精妙。

在整幅作品中,行气是通过笔势的变化、字势的变化、字形的变化,以及牵引俯仰、顾盼、枯润、疾涩等手段表现出来的。处理好行气就要解决好“纵”、“横”的关系,“纵”能“字守中线”、首尾相顾,墨迹在基本垂直的线上相对摆动,字与字相互呼应,上有纵向穿插,下有横向接承等。

        一个字在线条运动引带下,往往会产生出一种流动感,这种流动感使整个字体有一种运动的趋势,相邻各字的这种运动趋势如果能够相互衔接,那么就会形成连续畅通的“空间流”,否则将称这件作品没有行气。 个人拙见,第二幅作品要比第一副作品 的行气清晰。从字形的变化来看,第一副作品的字形只想着“放”,没有想着“收”,导致作品虚张声势,中气不足。从行与行来看,第一张在标注“三角”的部分,笔画的相撞导致行气阻断,没有兼顾避让关系。而第二张作品不一样,也会出现这种情况,画“圆”做到简单避让。


端堂朱讲用


不请自来,这个问题我很感兴趣,有回答的必要。书法中的行气她是很抽象的研习领域,在观察中、练习中、学习资料中得到。行,指走路,那就会连想到书法中就是字体的运笔、作品中的章法,没有连体性不称“行”,在楷书作品中是一笔一划的,有人会认为没有连体性,其实是不对的,表面是没有连体,这里的连体指笔画之间的运笔过程,从第一笔的尾到第二笔的起不显示部分就是抽象化连体过程,所以不论行、草、还是隶、楷、篆最常见五种字体是都有行气的,所谓线条美就是行气的说法。

最有明显特点的就是行书和草书,因为连贯性强,比如东晋王献之的《中秋贴》一笔书,就是行气线条之美,线条也有美的方法,练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大量时间投入。

行气如何体现出来呢,首先要学会把字体变通,有些字体结构有大有小,笔画有多有少,需要把字体的几个笔画在一笔过程中体现,例:“书”正常是先横折在竖,变通后就是先竖后横,本为4划,变通后为两划,是不是大大节省了笔画的行走路线,这就是所谓的行气。两个字、五个字、一行、一张作品等就形成了行书,整张作品二十个字为例,三个、五个、一个等各为一组,处理好运笔方法,以及字体之间的协调,完美作品就达到了。

最后就是一定要在宣纸上练习不怕浪费纸,要有持久性,一次不行继续练习,一直达到自己的满意以及书法作品的原则要求为止,愿书法爱好者一路顺风,自己见解,不对的请批评指正。


有心有梦有回忆


没事的时候也写毛笔字,坚持了三年了,最难解决的就是行气,行气将就一气贯之,视觉上讲就是每行字有一个中轴线,也就是字的重心在一条线上,此外字的间距,行的间距,以及字体,都有整体感,田蕴章老师讲过,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写一首诗,下笔成字的轻重和朗诵诗是的语气要一致等等,总体来讲,一件成功的书法,不仅仅是字好看,还要有整体性,要有布局。

附上灵飞经部分,钟绍京在写灵飞经时,上端字在一条线上,每行字数不同,但底端也在一条线上,只此一项就不是数年之功能达到的。在看每行字,都在一个中轴线上,单看部分字却并不是端端正正。

这就我个人的一点浅见,理解,望大家指正,喷的时候嘴下留情




我是你峰峰峰哥


看了几个人的回答,感觉似是而非。问了一下度娘,和大家分享一下。再唠唠自己的想法,一起探讨一下。

度娘说:

“行”音读[háng]气,在运笔的同时要用自己的意念控制胸中之气自然流畅的运转起来,使之到达笔端,然后如行云流水般一挥而就。

意指书法作品中,一行字需以一气贯之。其基本要求有二:一则是在一行字当中,能拉出一条中轴线,保证轴线左右两边的视觉重量大致相等;一则是字与字间具有相互联系,不致各自为政,支零破碎。

个人体会:

中轴线。上面提到的中轴线,可以理解为一条直线,但不要僵化为一条直线。对于写篆书、隶书和楷书可以近乎直线。对于行书,尤其是草书,那就不能是直线,更接近波浪线。体现出来的是篇幅的气韵,书者的心境。这样的章法不僵化,更灵活自然。


书法雅斋


行气在书法中,就是要求创作者在创作一幅书法作品时有三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各字之间依照一定规律使各字之间互相连系、照应、互盼!二是整幅书法作品里的字形千姿百态!三是要求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

按照书法要求的一定规律变化,对书法作品里的每个字进行巧妙安排!如按照两大夹两小,一大变一小,一正对一邪,一大覆几小,有方必生圆,长短互配,浓淡相宜等规律进行安排后,用毛笔一气呵成!

行气最大的要求是:要求作者做到心中有数,安排有方,跌宕起伏,千姿百态,线条整齐划一,美不胜收!

要想做到对整篇书法作品作到谋篇布局的上述要求,就要求作者在写作书法作品前,先用小笔按照上述规律打好草稿,并反复修改定稿后,再上纸一气呵成!

这有点像写文章的程序,先打草稿,再反复修改,最后定稿!

所以,写书法为什么会要求作者具备一定的字外功,有作文章的特长最佳。这就是写书法和作文章都是具有相通内涵的一种文化!


妙手文


纯钧LHGR

30分钟前 · 文化领域创作者

苏东坡在《论书》里说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有人将草书总结为六大特点,形体,魄力,意态,流派,才学,气象。

草书的价值不在于叙述,重笔意而不重结构,审美超过实用,这是其价值所在。除了整体布局外,欣赏的就是笔锋、连贯、劲道、变化和气派。

个人意见,第二幅,也就是背景颜色较深的这一幅要好一点,问题在于,有句话叫“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两幅字都是为了连贯而连贯,笔画连贯,但笔意不连贯。

也就是所说的“行气”。行气的特点在于运笔时的“提”和“扫”,图片上的,则是“压”和“拖”,也不能说完全不具备行气,但真的只有一点点。

《书谱》里说,“任笔为体,聚墨成形”,但前提是对布局要有一个好的把握。两幅字都有同样的毛病,就是对笔幅估计不足,写到下边,相当有一种被狼追着咬的紧迫感啊……

再一个,书写者的架势仍然没放开。其实小草不用怕写歪,但是图上的明显是随时在较劲,估计是一边写一边抬头看前边写过的字,这样调整布局肯定要出问题的。也正是因为心里有这种死板排列的概念,才使得第一幅字整牍都显得过于刻意,不如第二幅。

有句话讲,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可以适当双管齐下,草真同练,或许能有改善。

另外,估计书写者的腕力可能还不足,因此难以做到举重若轻,才会失提、扫而多压、拖,这也是对行气的一大影响了。


啟景


行气就是字与字之间的的连贯性,分有形和无形。


潜斋


所谓“行气”,是指书法作品中由一行之内,字与字之间的连贯组合而产生的审美感受。

这种连贯是通过富有韵味、富有情趣、富有生动变化的内在(无形)或外在(有形)的运行轨迹表现出来的。

行气隶属于笔势范畴, 是体现笔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筋脉”、“血脉”。

一幅优秀的作品,除了点画精到,结构妥帖,富有意蕴外,还须落笔结字,首尾相应,上下承接,左右顾盼,前后呼应,使其形势递相映带,如行云流水,或徐纡雄壮、或激越顿挫,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势,点画之间,通达调畅。


这就是行气,它能使整幅字的章法布局,藩篱茂密,给人以一种精神团聚,气完神足之感。

如何正确运用行气,前人总结出一些诸如逆势、曲势、疾势、波势、左右跳动、俯仰取态等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自行查看。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我们常说"字如其人”,如果一个人没了气息,就成了死人,书法有了"气",才能产生韵,才有了打动人的地方,而罗列在一起的字能否产生行气,是一幅书作成败的关键之所在,是书作章法安排要考虑的首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产生行气呢?首先要了解熟悉汉字的结构结体,争取把所书各体的每一个单字写好,达到熟练的程度,这样写起来就有了节奏感,思维就会活跃起来,单个字因生动就会气韵流通,再把每个字一行一行组织在一起,使之在中心线上前后管领,行气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为了使每个字大小合度,初学者应加以界格限制,做到纵有行,横有列,一旦熟练了再尝试其它安排,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想做到行气贯通,需要我们花大气力去临习碑帖,另外还得有老师或别人的指点,否则一味地闭门造车,一笔一画的拼凑,机械的排列,行气就会因呆板而滞阻,使书作恶俗不堪而了无生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