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鲸落生花——极致美丽的食骨蠕虫

当一只鲸死亡后,若是位于浅海区,相对较高的温度会加快尸体的分解,产生大量甲烷、氨气等气体使其浮于水面。腐烂的气味也会吸引众多的食腐动物,例如某些鲨鱼争相抢食。在这种情况下,鲸尸通常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被分解。

而在深海区,低温减缓了尸体的分解速率,高压又增大了分解产生气体的溶解度,这样尸体就会相对完整地沉于海底,吸引一批又一批的深海生物前来分一杯羹,其中不乏一些奇异的生物,它们与鲸尸共同构成了可持续数十年的鲸落奇观。

鲸落生花——极致美丽的食骨蠕虫

鲸尸的气味最先吸引到的是一些嗅觉灵敏、体型占优势的食腐动物,例如睡鲨、银鲛和盲鳗。它们撕咬肥厚的鲸肉,将尸体内部暴露出来,四散的组织散发出更加浓烈的气味,又引来更多的觅食者,将“宴会”推向高潮。

当大型食腐动物终于吃饱喝足离去后,对这一大餐觊觎已久的小型动物才得以分享残羹冷炙,并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环境暂时安家落户、繁衍生息。它们之中有像贻贝、蛤蜊这样的软体动物,还有铠甲虾、螃蟹这类甲壳动物等等。其中最奇异的当属食骨蠕虫,因其在鲸骨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模样又被称作僵尸蠕虫。

鲸落生花——极致美丽的食骨蠕虫

食骨蠕虫身长仅1厘米左右,虽然没有眼与嘴,却能钻进鲸骨享用其它动物难以获取的骨中油脂。这是因为它们借助了共生菌的力量,这种菌属于海洋螺菌目,其产生的酸性物质能够溶解骨骼。这些蠕虫平常就在海中随波逐流直到遇到鲸尸,就像蒲公英找到了落脚点,它们会立刻伸出根系一样的结构“扎根”于鲸骨。

可以想象,这样微小的体型在万顷汪洋之中想要“脱单”有多不容易,于是它们索性就将伴侣“随身携带”。一只雌性食骨蠕虫中可寄生多达100只雄性蠕虫。雌性包揽下钻骨取食的任务,“一虫吃饱,全家不饿”。在第二阶段持续的两年时间里,食骨蠕虫会达到性成熟并释放大批受精卵,让下一代开始新一轮的“寻尸之旅”。而此时,鲸落就仅剩下一具皑皑白骨。

鲸落生花——极致美丽的食骨蠕虫

虽然深海“暗无天日”又“物资紧张”,还是有一些有特殊癖好的细菌喜欢生活在这里,例如某些厌氧菌,它们在鲸骨中继续分解着残余组织并排放出硫化氢,这种气体足以令大多数生物避之不及,但却是化能自养细菌例如嗜硫细菌的最爱,它们在这里大量繁殖,形成一层厚厚的细菌“毛毯”,这就又能养活一大批小型海洋生物,比如帽贝、海螺等。有时嗜硫细菌也会和蛤蜊、贻贝、管虫等生物形成共生关系,以提供的能量为“房租”,寄居在它们体内。

除了硫化氢,一些古细菌还会在分解鲸尸时产生甲烷,但它们一般不会与嗜硫细菌争夺地盘。这些口味独特的细菌们原本生活在一些极端环境中,例如海底热泉附近,而鲸落的到来又为它们提供了另一理想的栖居地。这一阶段也是鲸落持续最久的阶段,可长达50年。随着声纳探测技术的发展,鲸落上独特的生物群落受到了科学家们的关注,他们在其中发现了不少新物种,例如多种食骨蠕虫。

鲸落生花——极致美丽的食骨蠕虫

可以确定的是,鲸落是某些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如果鲸落数量减少,它们必然会受到波及。有海洋生物学家指出,在19世纪的捕鲸狂潮导致鲸的数量锐减,当时有半数食骨蠕虫受此影响而灭绝。

虽然近年来人类的捕鲸活动有所收敛,但大型鲸类的数量依然在减少,鲸落也愈发难以寻觅,而这对于依赖其生存的海洋生物来说,恐怕也意味着遥遥无期的等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