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中國農業奇蹟的突出代表和重要貢獻者,當推“北大荒奇蹟”。“北大荒”,地處黑龍江遼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匯合帶,土地面積5.62萬平方公里,每年糧食外銷300多億噸,佔全國省際可調餘糧的1/5,覆蓋京畿周邊1.2億居民一年口糧,被譽為“抓得住、調得動、能應對突發事件”的“中華大糧倉”。

我是聽著爺爺的故事成長的第三代北大荒人,我不曾目睹十萬官兵挺進荒原的壯觀場面,也不曾親歷千古荒原上開出第一犁的喜悅,我不曾經受四野狼嚎一盞孤燈的寂寞,也不曾體驗踏冰窖、趟沼澤的艱難。我一落地看到的就是萬頃良田、遍地糧倉,我向往著長大後走出黑土地,把更廣闊的視野打開,但我知道那是為了有朝一日再走回來……

“千里稻菽翻金浪,機械雄風耀北疆”。金秋時節,汽車奔馳在雞虎高速上,兩側是廣袤豐盈的萬畝稻田,澄空淨宇之下,金海隨風湧動,那是飽滿垂墜、豐收在即的香稻之海,彎彎搖搖的稻穗上折射著爍目的金光,遠處層林盡染、沃野繽紛,與藍天、白雲、絢麗的溼地景色一道,在這方永恆的黑色幕布上塗抹出的炫彩斑斕。遠年的記憶隨著那森林、那曠野、那稻田逐漸匯入腦海,我閉上眼,輕嗅一縷稻香,“終於到家了”。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據資料記載,1953年7月,志願軍開始從朝鮮撤兵,時任鐵道兵司令員兼農墾部長的王震將軍,根據當時國家逐漸進入和平建設時期的國情,提出開墾北大荒。並率先帶領復員大隊800餘名官兵及數百名參加鐵路建設的人員入駐虎林縣,於1955年元旦建立了第一個以鐵道兵番號命名、現虎林市境內的國營軍墾農場——八五〇農場。當年開荒25萬畝,播種2.5萬畝,修了簡易公路,蓋起了能住萬餘人的草房。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試點成功後,從1958年3月份開始,人民解放軍各軍種、兵種,包括機關部隊、野戰軍、軍事院校、後勤部隊及部隊醫院等轉業官兵,從全國除西藏、新疆外的各個地方來到北大荒,開始了“十萬轉業官兵遠征北大荒”的宏偉壯舉。我的爺爺便是那十萬轉業官兵之一,從山西保定來到這裡,隨後被分派在856農場。

作為第一代墾荒者,爺爺時常給我們講述當年墾荒的故事,“1958年的北大荒,對於我們來說嚴峻、艱難。舉目是無際荒原,隨時有虎熊出沒,房無一間,地無一壟。大家放下揹包就動手割草,砍樹條,選高地,支窩棚。”那時人們住帳篷、馬架子、地窨子,吃高粱米和野菜,渴了就俯下身喝荒原上的積水。冬天要抵抗零下40℃的嚴寒,夏天要忍受溼潮和兇猛的蚊蟲。“八五六農場因農機具嚴重不足,就用人拉犁杖進行翻地、整地和播種。四分場500多畝水稻田,就是一鍬一鍬翻出來的。”正如郭沫若在詩中所寫:這是一場赤手空拳的“向地球開戰”,是一場全面出擊的“人海戰術”。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我最喜歡聽的是爺爺講在叢林和草甸子打獵的趣聞,剛剛開墾的北大荒到處是荒山野嶺,野雞、野鴨成群地飛著,獐、狍、野鹿成群結隊地啃食拓荒者用辛勤勞動換來的玉米和大豆,野豬和黑瞎子常進出居民區和田園,那時的打獵,其實更多的是為了保護莊稼。

歷經半個世紀的艱辛,傾注數代人的心血,如今的北大荒已成為我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國家重要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後備基地。而擁有110萬畝稻田、年產糧豆15億斤的八五六農場,則是黑龍江墾區水稻種植面積最大的農場,被人們譽為“天下第一水稻大場”。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記得兒時,每到十月,漫山遍野一片金燦燦,人們用鐮刀割下稻子,捆成捆,陸續用四輪車運到場院裡,碼成垛,進行曬乾,等著上凍後打場。大人們幹活,我和小夥伴們就在場院裡玩耍。在堆起的稻穀中捉迷藏,或在收回來的玉米堆裡找幾穗青苞米,到更房子裡偷偷地烤熟了吃。玩累了,便爬上最高的谷垛,仰臥在一片柔軟之上,鼻息裡全是莊稼樸素的香氣,太陽就在頭頂,照耀著秋日的安寧和快樂的心事。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足足走了近一個小時,我的視線才離開一望無際的稻田,駛進高樓林立、綠樹成行、店鋪相連,儼然一座大都市濃縮版的八五六農場場部。數年未歸,眼前陌生又熟悉的小鎮在親切之餘令我格外驚喜:錯落有致的花園小區、別墅、高層住宅,寬闊整潔的街道、繁華熱鬧的街市、幽靜美麗的廣場公園……“耕作在廣袤的田野上,居住在現代化城鎮裡”已然成為這裡生活的真實寫照。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順著兒時記憶,我來到位於場部西北方向的青山公園。曾聽父親講過,青山公園所在的小青山原來是一個採石場,八五六農場職工建造房屋所需的石料都來自這裡。為了把青山綠水和寶貴的資源留給子孫後代,農場領導在2001年做出停止石料開採的決定,並帶領機關幹部和場部地區的職工群眾義務建起了這座公園。如今園內依山勢種植著紅柳、丁香、白樺、垂柳、垂榆、魚鱗松等42種樹木5000餘棵,深秋走進這裡,五顏六色的葉子從枝頭飄落,像一隻只蹁躚的彩蝶,用迷人舞姿歡迎遊人的到來。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池塘邊矗立的知青紀念石與山頂上的墾荒者紀念碑遙相呼應,默默講述著軍墾戰士和知青們為農場的開發建設做出的不朽貢獻。紀念碑以“人”字型為主體,頂部的造型據說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寓意著北大荒墾荒之火的火炬,另一個是象徵著播下種子、托起北大倉希望的巨手。耳畔傳來說笑聲,回首看到一對老夫妻漫步而來,交談後得知,老大爺姓岐,1968年和姐姐從哈爾濱一同來到北大荒,被分配在小青山東南角的農場基建隊。1979年返城後至今數十年間,他多次帶著家人回探第二故鄉。“每次回農場我都會被這裡所發生的變化打動,這次也不例外。每來一趟,必須在小青山周邊逛逛看看不留遺憾!”岐大爺感慨道。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揮別岐氏夫婦,我站在紀念碑前輕撫碑文,第一次流下了遊子歸鄉的熱淚。我多想告訴爺爺這一路我所聽到的、看到的,告訴他,現在的北大荒有多美……

在北大荒安放鄉愁

在場部的青山中學工作了二十多年,爺爺退休後被姑姑接回山西老家,由於爸爸工作調動,我們也舉家搬離了農場。高三那年,爺爺因病去逝,在病床前,他對我們說,很遺憾沒能再回北大荒看一眼,而他留下的唯一遺囑就是,將骨灰送回北大荒。

“你的果實裡有我的生命,你的江河裡有我的血液,即使明朝我逝去,也要長眠在你的懷抱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