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熱評丨水滴籌 別成“水滴愁”

每個人都是一滴水,一滴水的力量也許是渺小的,但匯聚成江河湖海就可以迸發出磅礴的力量。國內免費大病籌款平臺水滴籌的理念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但這幾天,“水滴籌地推人員在各個醫院 ‘掃樓’,引導患者發起籌款,然後自己在每單籌款中提成”的新聞引發了極大輿情。水滴籌成了“水滴愁”。

熱評丨水滴籌 別成“水滴愁”

水滴籌是一個社交籌款平臺,也是國內網絡大病籌款零手續費的開創者,其願景本是“讓廣大中國家庭病有所醫”。在這次信任危機之前,水滴籌累計籌款已超過200億元,曾對互聯網公益慈善起了非常好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也正因如此,這次事件讓每一個熱心公益的“水滴”發了愁:水滴籌還值得信任嗎?

截至目前,梨視頻《臥底水滴籌:醫院掃樓,籌款每單提成》報道已經引發廣泛關注。報道稱,水滴籌在超過40個城市的醫院派駐地推人員,在各個醫院病房進行“掃樓”,引導患者發起籌款。水滴籌就此回應稱,已成立緊急工作小組,在全國範圍內尤其是寧波、鄭州、成都等地,開展相關情況排查。自即刻起,線下服務團隊全面暫停服務,整頓徹查類似違規行為。

熱評丨水滴籌 別成“水滴愁”

水滴籌的回應,證實了報道的真實性,讓每一顆“水滴”不免發愁。因為每個人身邊可能都有需要幫助的人,親人、同事、朋友……但每個人的力量通常有限。“勿以善小而不為”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這一善念在互聯網時代能夠發揚光大,確實要感謝包括水滴籌在內的網絡眾籌平臺的出現。正是互聯網與公益事業的結合,給了那些真正遇到困難需要募捐甚至走投無路的人一個希望通道,也給了我們很大希望。現在,遭遇信任危機的水滴籌更應珍惜每個“水滴”對它的信任,認真整改、嚴格監管,把互聯網公益做得更廣、更完善。

水滴籌成立地推團隊,原本是志願者團隊性質。因為對於很多四五線城鎮、農村的病患者而言,求助無門的他們可能並不知道有這樣的互聯網互助平臺,有人上門提供幫助,本是一件好事。但當良善行為缺乏監管和約束,便很容易演變為“集體造假”,這就是水滴籌今天面臨的問題。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需要水滴籌嚴格內部管理,在用戶信息真實有效、監管籌款金去向等關鍵問題上讓社會放心,讓每一個“水滴”放心。另一方面,整個社會如何實現對水滴籌的監管,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

按水滴籌的說法,平臺為有需要的困難患者提供免費的服務,但平臺並非公益組織,而是一家商業公司,也在積極承擔社會責任。那麼,商業公司水滴籌是否該受到監管?誰來監管?怎麼監管?這需要相關部門給出答案。

2018年10月,在民政部指導下,水滴籌、愛心籌、輕鬆籌等3家平臺聯合簽署發佈《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自律公約》,其中對惡意發起籌款的行為人建立了黑名單,並在行業內實現黑名單共享,失信人將不能在任何平臺發起籌款,且會面臨追責。此後,在一些平臺出現虛假籌款問題後,民政部相關負責人又表示,為了幫助個人大病求助平臺健康發展,民政部積極引導有關平臺聯合開展自律,接下來將針對群眾關切持續完善行業監管,引導相關平臺進一步修訂自律公約。

現在看,僅僅自律公約似乎不夠。網絡眾籌本身屬於一種創新模式,監管政策滯後於創新也很常見。但要實現眾籌平臺的規範,監管政策又必須要跟上,在准入、退出、懲治、操作規範上要有更明確的規定。

水滴的能量很小,但彙集起來能辦大事。水滴亂籌,“水滴”發愁。“水滴”不愁,水滴才能籌。(文丨知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