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农闲时节

丰台区王佐镇怪村的村民们

在文化活动站里

耍起太平鼓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怪村太平鼓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怪村太平鼓源远流长,据2011年出版的《怪村村志》记载,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颇具民间色彩。新中国成立前,京西许多地方都有太平鼓,相传曾是宫女们表演给皇帝和臣工们观看的节目,后经由皇宫里的宫女传出。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摄影:钟永祥

在京西一带,王佐乡怪村的太平鼓表演颇为出色,家家有鼓,人人能打,在很早以前就应邀到良乡、通县、河北等地区进行表演,深受观众喜爱。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艺术,太平鼓有着别具一格的伴奏形式,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鼓、锣、号等乐器,同时还有伴唱的歌词,伴唱的歌曲有“四季歌”、“十二月歌”等曲目。

表演套路上有斗鸡、串花琵琶、大圆鼓等,绕八字、园鼓、两头忙、扎花篱笆,卧娃娃等几十套动作、十分风趣,滑稽幽默。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怪村太平鼓,是一种单面鼓,面由桑皮纸制成,下面吊着铁环,形状如同一把蒲扇。表演者用尺余长的细竹条做成鼓槌敲打鼓面,伴随着鼓点变换阵型,随乐起舞。虽说太平鼓的鼓面是用纸糊的,但当数十个人同时敲打,鼓声却响彻天地。加之鼓点复杂多变,再配上铿锵悦耳的铁环碰撞声,和着灵动的舞步,欢快、柔美的怪村太平鼓让人不由自主地开心起来。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非遗传承人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摄影:张齐

目前,太平鼓队将主要精力放在恢复“卧娃娃”等传统套路上。上世纪50年代,刚五岁的吕翠琴就跟随母亲李云香学习太平鼓。

2008年6月,有200多年历史的怪村太平鼓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吕翠琴成为怪村太平鼓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太平鼓不传承下去,我就没法安心。”2012年,吕翠琴被查出白血病,身体极度虚弱的她在无菌舱里想得最多的却是太平鼓。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经过吕翠琴多年的言传身教,儿媳妇王娟耍起太平鼓也是有模有样。​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卧娃娃(妇女哄孩子)、大圆鼓、拉抽屉、斗公鸡等传统太平鼓套路,被吕翠琴画成示意图,便于进行传授。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每次训练前,儿媳妇王娟都会给婆婆吕翠琴画淡妆。

王娟在吕翠琴的指导下现已是一名成熟的太平鼓演员,作为怪村太平鼓第五代传承人的她于2019年被评为丰台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给太平鼓蒙桑皮纸都是老姐妹们自己完成

非遗传承

近年来,在村里的支持下,太平鼓队由专业老师带领创新表演。怪村太平鼓在传承中一步步走向了世界,在中德建交45周年、北京与科隆结好30周年之际,村里的太平鼓队曾到德国演出。如今,有不少青年人,还有数十名少年儿童利用周末正在学习太平鼓。村委会与附近中小学联合打造“太平鼓进校园”活动,吕翠琴更是责无旁贷地当起了指导教师。年底,村里正在策划一场“老中青”参与的演出,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拉近年轻人与中国传统技艺的距离,让更多出门在外的人了解太平鼓是怪村的文化符号,让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下去。


信息来源:北京晚报、新京报 发现新丰台整理

【FENG说】怪村太平鼓——为传统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

北京市丰台区文化和旅游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