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蘇州工業園區運營主體中新集團11年曲折上市路

本報記者 郭陽琛 童海華 上海報道

12月3日,中新集團(601512.SH)對外披露《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意向書》(以下簡稱“招股書”)。招股書顯示,本次發行股份全部為新股,發行數量不超過1.5億股,佔發行後總股本不低於10%。

今年5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新提升打造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意見》提出,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國家級經開區開發建設主體申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中新集團也成為上述政策發佈後,國內首個獲批上市的國家級經開區開發運營主體。

《中國經營報》記者查閱招股書等文件發現,中新集團的上市之路最早追溯至11年前,2014年就曾發佈過招股書,2016年其IPO申請便通過證監會審核。此外,今年1~9月,該公司集中處置了一批房地產資產,包括吳中置地、和瑞地產等多家房地產公司的股權。

針對企業曲折的上市歷程和主營業務調整,記者多次致電中新集團,工作人員回覆稱,“對相關問題不瞭解,公司證券部一直在開會,暫時不便接受採訪”。

11年上市之路

據上交所公開的信息,早在2008年10月10日,中新集團的IPO申請便被證監會正式受理。但在隨後長達11餘年的漫長歲月中,中新集團始終未能成功在A股上市。

事實上,2016年,中新集團距離上市僅一步之遙。當年1月23日,其IPO申請便已經成功通過證監會發審委審核。但讓中新集團未曾想到的是,這“最後一步”竟跨越了將近4年。

今年11月底,中新集團終於“如願”。證監會發布消息稱,核准中新集團的首發上市申請。

招股書信息顯示,中新集團此次擬投入募集資金人民幣 13.62 億元,用於蘇州工業園區斜塘項目(基礎設施改造)的開發建設,包括合作區範圍內的土地平整、道路、橋樑、河道駁岸、給排水、供電、綠化及拆遷等多個分項工程。

“在穩槓桿、補短板、控風險、拓融資的環境下,如今上市恰逢其時。”在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看來,四年前中新集團雖然通過審核,但園區基礎設施等硬件,市場環境、法制法規等軟環境卻沒有跟上,導致上市“擱淺”。

“這也可以看出國家正在引導社會資金、人才、技術向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傾斜,促進開發區的市場化改革,允許多種資金進入產業集群。”盤和林告訴記者,一方面,類似企業上市有利於構建多層次的股權融資體系,在減輕地方政府壓力的同時,穩定槓桿、降低金融風險;另一方面,體現了目前國家正在為實體經濟廣開渠道,這也是當前開發區經濟新的增長極。“國家級經開區作為改革開放和區域經濟的排頭兵,IPO將是未來開發區的必然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證監會曾向中新集團提出質詢,“請進一步說明發行人前任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柏貴之、杜建華、葉迎君等涉嫌犯罪的辦理進展情況,具體涉及犯罪被提起公訴的事實和理由以及是否涉及發行人主營業務和日常經營管理,對發行人及其子公司業務的持續經營的影響,是否構成發行人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的重大變化”。

記者從招股書瞭解到,杜建華曾任蘇州工業園區黨工委副書記、兼任中新集團董事長,但任職期間不參與公司的日常經營管理。2016年7月,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一審判決,認定杜建華犯受賄罪,判處有期徒刑6年9個月,並處罰金60萬元。

中新集團原董事、總裁柏貴之,原董事、副總裁、子公司中新智地董事長葉迎君,也均在2016年被當地法院判處受賄罪。

業內人士表示,上述案件確實對中新集團的IPO進程造成了一定阻礙,但遲遲未獲批文主要原因還是涉“房”。房地產開發銷售和房地產租賃仍然是我國多數產業園區運營企業的主要業務,包括許多上市企業,中新集團亦如此。

加速“去房地產化”

天眼查信息顯示,中新集團由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於1994年8月合作設立,作為中新合作載體,為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據瞭解,目前,中新集團的主營業務為土地一級開發、房地產開發與經營(長租公寓、工業廠房、商業租賃)、公用事業(包括水務、燃氣、熱電、環境技術和能源服務等)及其輸配管網等公用事業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和管理等。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9年1~9月,中新集團營業收入約45.3億元,同比大幅增長61.95%;歸母淨利潤約為10.6億元,同比增長 37.83%;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母淨利潤約7.1億元,同比增長6.44%。

據中新集團預計,2019年營業收入為46.23億元至56.5億元,同比增長約33.66%至63.36%;預計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10.62億元至12.04億元,同比增長約8.57%至23.12%。

對於上述數據變化,中新集團方面直言,“主要原因系公司集中處置住宅及商業房地產資產所致。”

實際上,房地產業務一直是中新集團的“支柱”。但自2016年上市“臨門一腳”失敗後,其房地產業務收入逐年壓縮,佔比也從超過七成降至四成左右。

招股書數據顯示,2016至2018年,中新集團房地產開發與經營收入分別約為42.56億元、20.73億元、13.74億元,佔比分別為72.12%、53.17%、40.07%。

今年上半年,中新集團開始集中“放手”房地產業務。

記者從招股書瞭解到,中新集團處置吳中置地100.00%股權和和瑞地產51.00%股權,分別實現處置子公司收益1.67億元和0.49億元;處置左岸地產30.00%股權、恆熠諮詢30.00%股權、尚源房產19.40%股權、聯鑫置業16.66%股權及圓融集團25%股權,分別實現長期股權投資處置收益636.62萬元、3687.50萬元、1259.78萬元、1356.53萬元和 5444.94萬元。

“上述措施主要為了弱化其房地產投資開發公司的身份,強化它是一家園區開發公司,這是根據現實情況的必要調整。”申銀萬國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的國家級開發區運營企業以房地產開發為主的,隨著房地產調控的開始,其IPO不太可能獲得通過。

桂浩明表示,園區開發對地方經濟影響很大,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引擎,但也需要政策的扶持和資本市場的推動。園區開發不能僅僅重複過去的道路,上海的幾家園區開發企業例如張江高科還是比較成功的,除了房地產開發外,對許多高科技產業進行投資。“這次擬上市的中新集團經營範圍比較廣泛,也為後續發展、騰挪早做了準備。”

儘管如此,中新集團的產業仍過於集中。中新集團方面也表示,公司主營業務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募投項目也在蘇州工業園區內實施。未來將繼續以長三角地區為中心,逐漸向區域外重點地區進行拓展。“目前已經擴展到宿遷、南通、滁州等地區,但相對於其他部分大型企業而言,公司邁向全國的步伐還是較慢,在一段時間內,主營業務市場集中度的風險會持續存在。”

“上市帶來的最為直接的紅利就是資本紅利。”盤和林認為,同時還將促進蘇州工業園區內產業與企業聚集,提高園區內核心資源要素市場配置效率和利用率。“隨著未來規模和效率的提升,不僅有利於打造產城相互融合的平臺,更將利於長三角產業聯動,促進區域協同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