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多年努力不如私有化衝擊,中糧放棄港股是條好路嘛

文 | 張夏雨


糧油“航母”,此前有媒體如此比喻中糧旗下的米、面、油業務。而航母的“大塊頭”體現在多方面,這其中包括讓航母運轉的“燒錢”能力。

而今,在老對手金龍魚蓄勢而動、謀求上市的情況下,中糧集團卻計劃將旗下主要經營米、面、油業務的公司——中國中糧控股(簡稱“中糧控股”)從港股撤離、謀求私有化。此舉,是出於自信,還是破而後立?

01、撤離港股

不久前,中糧控股披露,控股股東中糧集團向中糧控股小股東提出私有化建議。

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即控股股東把小股東手裡的股份全部購回,最終達成退市條件。

中糧控股是一個大塊頭,根據公告提出的方案,中糧集團擬以每股4.25港元、溢價約34.07%的對價進行回購。收購各小股東其未擁有的股權需涉資高達約89億港元。

目前,中糧集團與其透過Jumbo Profit International Limited及Wide Smart Holdings Limited共持有51.83%。截至2018年12月31日,中糧控股資產總額705.66億港元,當期實現經營業務年度收入1088.21億港元,歸屬股東的淨利潤為13.46億港元。


受該消息刺激,披露當天,中糧控股股價大漲29%至4.09港元。當天成交量、成交額暴增至3.05億股、12.32億港元,較前一日放大15倍。

於大多中小股東而言,中糧集團高溢價回購股份自然是“利好”。可對中糧控股而言,為何“退市”,又有何助益呢?

按照公示消息,當下中糧控股較難通過股權融資為業務發展提供資金來源。背景是,中糧集團耀眼的光環並未致使港股市場給這家“糧商”巨頭面子。自2012年後,中糧控股的股價屢屢回落,一度從上市後頂峰時期每股8港元跌至每股2港元左右;

有股民認為,中糧控股“退市”或是其大股東中糧集團整體上市計劃安排中的一個環節,抑或是“為回A股做準備”,希望其能“在A股大放光彩”。

過去三年,中糧控股實施了多次資產整合重組。這源於更高層面的中糧集團的規劃:“十三五”期間,中糧致力打造2-3個營收超1000億元規模、4-5個營收超500億元規模的專業化公司。

所謂“專業化”公司,可以理解為:通過資產騰挪,合併同類項。2017年,中糧控股剝離了生化及燃料業務給在A股上市的“兄弟公司”中糧生化,獲得了約86億人民幣資金(除去特別息10億);同時承接了另一“兄弟企業”中國食品的小包裝食用油業務,包括福臨門品牌的黃金家族系列、葵花籽油和玉米油產品,後者提出的轉讓價格為10.5億元人民幣。

此外,“私有化將有利於精簡公司管治、企業及股權架構;有利於提升管理效益;有利於業務長遠發展。”中糧控股宣稱。

多年努力不如私有化衝擊,中糧放棄港股是條好路嘛


02、專注糧油


目前,中糧控股的業務主要涉及四個板塊:油籽加工、大米貿易及加工、小麥加工和啤酒原料。其中,營收佔比最高的是油籽加工業務。


官網顯示,中糧控股在國內有超過20個加工廠,壓榨產能1569萬噸,2018年包含“福臨門”品牌在內的小包裝食用油銷量118.9萬噸,同比增加18.3%。可以說,它是國內最具實力的植物油和油籽粕生產商之一。

油料業務之外,中糧控股國內共有18家大米加工廠,稻穀加工產能達408萬噸,“福臨門”小包裝米在現代渠道市佔率位居頭部;小麥加工年產能達399萬噸,以“香雪”和“福臨門”品牌銷售為主;米、面兩個業務板塊佔比均超過10%;此外,中糧控股還向啤酒廠商提供啤酒麥芽,這塊業務佔營收比較少,為3%左右。

2018年,中糧控股營收1088.2億港元(約合956.7億元人民幣),經營溢利為6.440億港元。

看起來,中糧控股整體產業既有上、下游業務協同,旗下品牌也頗具影響力。但為何如前所述,股價自2012年走低、甚至2017年後很長一段時期持續下滑,致使融資能力受限?

從外部環境來看,近年來,中糧控股原材料採購、銷售受到干擾較多。2018年,佔到中糧控股整體盈利近七成的油籽業務,因貿易摩擦擾動市場預期使得大宗商品價格波動頻繁,影響利潤表現,公司持續性業務全年錄得的淨利潤僅小幅增長3.7%至13.5億港元。

多年努力不如私有化衝擊,中糧放棄港股是條好路嘛


到了今年上半年,中糧控股更是因豬瘟疫情出現大幅下滑。

“國內生豬養殖持續去產能化,飼料整體銷量下滑,影響了豆粕需求和壓榨利潤。公司原本利潤最主要來源的油籽加工業務,其毛利率同比下跌3.8個百分點至3.4%,部分利潤更是同比下滑82.3%至1.14億元,大幅拖累業績表現。”中糧控股提到。

數據顯示,中糧控股2019年上半年營收同比增長23.66%至597.54億港元,但是歸母淨利4.49億港元,同比大幅下滑40.24%,遠低於市場預期。利潤率的下滑,進一步拉低了市場信心。

“像中糧控股這樣的業務,並不性感,不大能引起市場關注。這樣的公司並不少,它們股價上漲,往往需要催化劑。比如,收購或私有化。”一投資人士表示。

不過,利潤率有較大波動並非意味著中糧控股的業務不具競爭力或者倒退。事實上,期間中糧控股旗下不少產品的銷量有較良好的增長。

業績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抓住餐飲行業食用油市場規模快速增長的發展機遇,中糧控股的包裝食用油業務有了較為快速的發展;同期,中糧控股食用油、油籽粕和植物油銷量同比高位增長,米產品銷量份額約12.9%,保持行業領先。

03、直面交鋒


於中糧控股而言,還需面臨對手的“鋒芒”。

30年前,益海嘉裡和中糧還是合作伙伴。益海嘉裡在中國投資建設的首家生產企業是南海油脂工業,該工廠分別由益海嘉裡的前身和中糧集團共同持股,在益海嘉裡初創家業時期,中糧集團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不過,雙方的合作因為多種因素終結,而後,中糧集團另立山頭,以“福臨門”品牌與益海嘉裡正面開戰。

而當中糧控股向“退市”邁進時,其“老對手”益海嘉裡則奔跑在上市路上。

今年7月,益海嘉裡金龍魚糧油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益海嘉裡”)發佈招股說明書,公司擬發行不超過5.42億股,預計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38.7億元人民幣。

這是一位“重量級”選手。

數據顯示,益海嘉裡2018年營業收入1670.74億元人民幣、淨利潤55.17億元人民幣。2019年第一季度,益海嘉裡營業收入為404億元人民幣,淨利潤8.3億元人民幣。

至此,益海嘉裡同期營收已經超過伊利、雙匯發展等A股食品飲料板塊頭部企業,值得注意的是,這家國際糧油巨頭對中國市場依舊熱情不減。

官方資料披露,益海嘉裡將新建19個糧油食品項目,涉及黑龍江、河北、山東、山西、甘肅、重慶、雲南、安徽、浙江和廣東等10個省份和12個市。總計投資額為178.9億元人民幣,預期77%的資金源自此次上市募資。

可見的是,益海嘉裡擺出了更為迅猛的姿態,準備開拓及搶佔中國糧油市場。其上市成功,勢必會加劇整個行業之間的競爭,位居身後的中國中糧控股自然首當其衝。

前瞻產業研究院2018年數據顯示,國內食用油市場,益海嘉裡旗下金龍魚市場佔有率達34.1%,中糧控股旗下福臨門市場佔有率為12.1%。國內麵粉市場,益海嘉裡位居第二,市場佔比為7%;中糧集團位居第三,市場佔比5%。

當然,益海嘉裡1671億元的糧油帝國裡,並不只有油料業務。根據上市輔導材料介紹,目前益海嘉裡的主要產品還涉及包裝麵粉、包裝米等廚房食品。也就是說,益海嘉裡與糧油控股在多個領域均為競爭關係。

當下,無論是中糧控股的“退市”,還是益海嘉裡的上市,均在進程中,塵埃尚未落定。不過,計劃“砍掉”一個融資渠道的中糧控股,若想迎接對手之後的“挑戰”、乃至於進一步邁進,不得不準備更多的“後手”。

多年努力不如私有化衝擊,中糧放棄港股是條好路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