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8 南沙:大灣區新門戶

不同的座標系下看南沙,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南沙位於珠江入海口、廣州最南端,一度是廣州的遠郊和邊緣。上世紀80年代,香港著名企業家霍英東提出一個新的視角:南沙是珠三角的地理幾何中心。這一發現獨具慧眼,南沙距香港38海里、澳門41海里,方圓100公里範圍內彙集了大灣區全部11座城市以及五大國際機場,是連接珠江口兩岸城市群和港澳地區的重要樞紐性節點。

但對很多廣州人來說,南沙依然“很陌生”。知乎上,有人提出一個問題:“廣州南沙區發展前景怎麼樣?”

有人回答:“到南沙購房,在廣州市區上班非常不現實!剛開始可以接受,但時間久了你就知道辛苦。”

但也有人說:“如果你判斷南沙的前提總是圍繞多少分鐘到珠江新城、18號線多少個快站到天河、高速開車多少分鐘到核心區,這樣的南沙沒有價值……比起依靠珠江新城,南沙更應該立足大灣區區位,獨樹一幟,絕不僅僅考慮與廣州中心城區的連接,而是通過南沙連接廣州與周邊城市,連接港澳,連接世界。”

連接世界的新門戶

在中國的城市發展路徑中,新城和新區的開發總是伴隨著爭議,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深圳,到上世紀90年代開發浦東新區,再到如今的廣州南沙,總會有一個疑問揮之不去:跳出中心區另起爐灶的路徑,究竟能不能成功?

對於還在不斷“長身體”的廣州南沙來說,要回答這個問題可能還為時太早,但向上生長的路徑,已經被描繪得越來越清晰。

從1993年算起,27年時間裡,南沙在政策上迎來“六級跳”,每一次跳躍,伴隨的都是戰略地位的大幅提升。

1993年5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2005年4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南沙行政區。2012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覆《廣州南沙新區發展規劃》,南沙新區成為第六個國家級新區。2014年12月,國務院批覆《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自貿區南沙片區60平方公里成為廣東自貿區的最大片區。

2017年5月,廣東省第12次黨代會進一步明確把南沙建設成承載門戶樞紐功能的廣州城市副中心。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佈,南沙被定性為“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過去的“交通末梢”,正在變得越來越“左右逢源”。今年4月,南沙大橋正式通車,從廣州到東莞車程縮短半小時,為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打通新的動脈。伶仃洋上,深中通道的建設熱火朝天。這條橫跨珠江口東西兩岸的通道,將在中間分出一股,接入南沙。

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蔡朝林表示,未來3到5年內還將有廣州地鐵18號線、22號線、深茂鐵路、深中通道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投入使用,將構建起以南沙為中心的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

有一種觀點獲得了越來越多共識:在謀劃未來發展時,南沙早已超越廣州一區的視野,正站在作為大灣區重要發展平臺的角度,考慮與廣州、深圳、香港之間的關係。

“南沙正成為廣州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連接點。從廣州的角度來看,南沙是廣州城市向海的一個平臺,整個城市群在由工業化走向後工業化。”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馬嚮明曾表示。

對廣州而言,南沙的意義,不僅在於要打造珠三角核心交通樞紐,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南沙這個出海口,實現廣州與全球的連接。“廣州要真正融入‘一帶一路’,出路是擁抱海洋,海路要寬,南沙就必須強。”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曾撰文指出。

南沙正在迅速崛起,捍衛廣州的出海口地位。南沙港區已是世界第五大港口,2018年實現集裝箱吞吐量達1566萬標箱,同比增長11.4%,貨物吞吐量達3.56億噸,商品車吞吐量歷史性突破100萬輛,建成了南中國最具規模的集裝箱、汽車和通用碼頭群。

11月17日,南沙國際郵輪母港正式開港。一期、二期工程全部建成後,將成為擁有4個郵輪泊位、2座航站樓、年通過能力不低於150萬人次的國內規模最大的郵輪母港,成為廣州通連港澳、走向世界的“海上門戶”。

南沙的“國際範兒”也越來越濃。11月18日至20日,一個國際化的電視直播間出現在南沙花園酒店,全球第一大商業及財經新聞網絡CNBC的幾位資深主持人正在從南沙,向超過4億分佈在各個國家的觀眾直播“第二屆全球科技大會”。華為董事長、納斯達克高級副總裁、微軟大中華區董事長等在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人物齊聚南沙。

專程從美國趕來參會的思科副總裁兼全球創新官Guy Diedrich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對全球創新行業來說,粵港澳大灣區都意味著巨大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思科把全球唯一的思科智慧城放在了廣州。”

港澳規則對接的探路者

如何真正兌現南沙的大灣區地理幾何中心優勢?僅有交通的“硬聯通”,還遠遠不夠,制度和規則的“軟聯通”也不可或缺。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南沙進一步指明瞭方向: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

粵港澳三地分屬不同關稅區、不同法律體系、不同貨幣制度,制度規則差異非常明顯。南沙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潘玉璋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則制度相互銜接,特別是通過進一步深化與港澳規則對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關鍵。

潘玉璋說,南沙打造了全國領先的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對接香港公司註冊制度;依託全球溯源中心、全球優品分撥中心和全球報關服務系統等三大平臺,構建對接港澳、走向全球的國際貿易制度規則體系。在法律等專業服務領域,南沙在全國率先試點聘任港澳籍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員,率先實現當事人自主選擇內地和港澳三大仲裁庭審模式,通過規則銜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法治化建設。

三地融合的另一個重要指標,是人才流動。今年10月,南沙出臺了《廣州市南沙區關於加快推進港澳專業人才資格認可實施方案》。

“首先落地的是仲裁員資格兩地互認。”南沙創新工作局制度創新處處長沈薇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下一步,將在衛生、教育、社工、金融和專業代理等領域,逐步放開和簡化專業資格互認,方便兩地專業人才流動。

南沙:大灣區新門戶

廣州港南沙港區已是 世界第五大港口。圖/ 受訪者提供

除了專業人士,南沙還為港澳青年創業提供了沃土。25歲的香港青年黃偉憧已經來南沙一年多了,創立了廣州憧明貿易發展有限公司,主要業務是對外貿易,需要不停奔波在香港、南沙以及珠三角其他城市之間。南沙這個灣區地理中心的位置,成為一個有利的支點。

“他們還提供一系列的創業扶持辦法,很用心做這件事,我們就決定留下來創業。”黃偉憧說,目前的創業辦公地點也是南沙“創匯谷”粵港澳青年文創社區免費提供的,“在這裡設立公司,成本不僅比香港低很多,比在廣州和深圳市區也低很多。”未來,黃偉憧還有可能住進覆蓋港澳人才的“共有產權住房”或“人才公寓”。

南沙讓黃偉憧這樣的港澳青年,有可能以最低成本和最便利的條件,開始自己的創業之路。

而港澳人士最關心的個人所得稅政策,在2019年取得了很大突破。南沙稅務局所得稅科副科長劉宇鋒告訴《中國新聞週刊》,2019年3月,財政部、稅務總局聯合印發《財政部稅務總局關於粵港澳大灣區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的通知》,原本只在深圳前海、珠海橫琴先行先試的“港人港稅、澳人澳稅”,擴展到整個大灣區珠三角九市,統一按內地與香港個人所得稅稅負差額,對在大灣區工作的境外(含港澳臺)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給予補貼,對補貼免徵個人所得稅。

劉宇鋒說,在執行統一政策之外,南沙提供了很多個性化服務,“我們很早就開展稅收事先裁定,就企業申請的、關於未來預期發生的特定複雜事項(如企業重大重組或交易等),應如何適用現行稅收法律法規予以明確,幫助企業降低新業態投資涉稅風險。”

聚焦香港優勢服務產業,建立南沙與港澳合作的重大平臺,也是南沙當前的重要抓手。蔡朝林曾表示,南沙將重點建設粵港深度合作園、粵澳合作葡語國家產業園。與港澳產業合作的趨勢越來越明顯,2018年,在南沙新設港澳企業1504家(累計2872家),投資額496億美元(累計804億美元),分別同比增長7倍、6倍。

“南沙的路徑是以高質量的合作來推進高質量的發展。”南沙區發改局副局長李長平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南沙“築巢引鳳”,把各方面優質的資源都導入南沙。

今年9月,位於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項目正式啟動建設。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以來獲批的首個具有法人資格的內地與香港合作辦學機構,從簽約到正式動工僅用了10個月時間,計劃投資超150億元,將通過選派港科大資深創校教授、全球招聘、鼓勵跨學科聘任等方式,遴選一流教學人才。

“在大灣區範圍內,既有區位優勢、政策優勢,又有廣闊的腹地和空間可承載優勢,是很多優質項目平臺選擇落子南沙的理由。” 李長平表示。

大灣區的創新試驗場

有了明確的方向和路徑,有多重政策紅利的加持,南沙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

蔡朝林介紹,今年前三季度,南沙GDP同比增長10.3%,居廣州深圳21個區首位;新設企業36846家,增長31%;實際利用外資18.1億美元,增長102.5%,新落戶30多個世界500強企業投資項目。

在當前最火的AI產業領域,南沙聚集了一大批“生力軍”。目前南沙已落戶科大訊飛、中科院智能軟件研究院等4個綜合性人工智能產業平臺,集聚了雲從科技、小馬智行、零氪醫療、同盾科技等177家掌握自主核心技術的人工智能企業,成為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新興集聚地。

雲從科技企業發展中心高級經理程飛兩年前隨公司從重慶來到了南沙。雲從科技也經歷了最初在南沙註冊、早期以重慶為重心、總部重回南沙的經歷。

程飛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對於人工智能企業來說,當前最重要的是獲得可落地的應用場景,而南沙這樣願意“先行先試”的區域,給人工智能企業帶來了平臺和機會,從2018年開始,每年開放至少10個場景讓AI企業進入,“這對AI企業非常重要,讓我們的技術有機會去大展拳腳”。

除了鼓勵新技術應用,南沙也力圖在基礎研究上實現突破,加快推動大科學裝置和重點實驗室落地建設,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重要節點。

今年5月,廣州市政府跟中科院簽署兩份協議,雙方將共建廣州南沙科學城、中科院明珠科學園。9月,僅僅過了4個月的時間,工程就開始啟動建設,是南沙對加速科技創新迫切需求的一個縮影。

南沙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謝明曾表示,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定位為廣州南沙科學城的核心區,是南沙為了聚焦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前沿科學領域,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前沿科學研究和高技術應用的創新高地。

南沙區科工信局科技管理處副處長蔣歸燕告訴《中國新聞週刊》,南沙科學城規劃99平方公里,短短几個月時間,南沙已推動4641的核心區中科院明珠科學園破土動工

,未來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將爭創粵港澳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之一。

蔣歸燕表示,廣州市目前的思路是,充分發揮南沙的區位優勢,將中科院在穗資源逐步向南沙集聚,以後中科院能落地的創新資源也儘量落在南沙, “目前國家強調加強基礎研究,需要大量佈局重大基礎設施,做一些國之重器。大科學裝置或重大科技平臺對物理承載空間有要求,南沙具備物理承載空間大、生態環境好等地利優勢,目前正加快推進冷泉生態系統、動態寬域飛行器等大科學裝置落地。”

而要讓頂尖企業、頂尖科學家在走遍世界後,願意在南沙停住腳步,並不容易。在學者看來,從築巢引鳳,到留鳳築巢,還必須大力進行制度創新,對標世界營商環境最優區域,金融創新也是應有之義。

融資租賃是南沙金融業創新發展的一大亮點。租賃企業的合同額從2015年初的不到100億元,增加到目前約3000億元,南沙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飛機船舶租賃集聚地。2019年,南沙完成了粵港澳大灣區首個“香港+保稅港區”飛機跨境轉租賃項目。

“南沙正著力發展飛機船舶租賃、航運金融、科技金融等特色金融。”南沙金融工作局陳婉清對《中國新聞週刊》介紹,南沙融資租賃企業數量佔廣州市的八成,南沙的2000多家融資租賃企業中,有1400多家是港資背景。

此外,落戶南沙的金融企業有6500多家,其中,港澳資背景的金融機構有1645家,佔比超過四分之一。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和廣州創新性期貨交易所等兩大平臺,目前的籌備工作也正在推進中。

11月底,“國際金融論壇(IFF)永久會址在南沙正式開工,成為南沙的又一張面向國際的城市名片。項目投資規模35億元,並將以永久會址為基礎,打造全國首個金融島,逐步引入全球金融高端要素資源,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及廣州全球創新金融平臺、全球金融資源配置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