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漢代以後的古人都沒臨摹過這個隸書作品,因為它是2004年才發現的

2004年3月,吉林考古隊在三峽周圍的一條探溝裡發現了一塊石碑,翻過來看有文字,經清理後仔細辯認為隸書作品,該碑正面文字清楚,沒有損壞,專家認為,這是考古發現的最好的東漢時期的隸書作品,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漢代以後的古人都沒臨摹過這個隸書作品,因為它是2004年才發現的

這塊碑全名叫《漢巴郡朐忍令景雲神道碑》,簡稱《景雲碑》,共有13行文字,367字,均為隸書。據專家分析研究,此碑是漢碑中的精品,具有考古和書法價值。

該碑雖然在東漢時期所立,但於北朝時期就被埋入土中,從此沉睡了一千餘年,正是由於這一千餘年沉睡於無人所及的土中,才使其得以完整地保存,所書字跡清楚,筆畫完整,清理後彷彿是一塊新碑,讓世人震驚。

漢代以後的古人都沒臨摹過這個隸書作品,因為它是2004年才發現的

《景雲碑》是東漢朐忍令雍陟於熹平二年(公元173年)為紀念70年前的朐忍令景雲而立。碑文記述了景雲的祖先由楚國遷入漢中、廣漢等地,景雲為官“政化如神”,深得人民愛戴等情形,反映了三峽地區的政治、地理、移民等史實。

漢代以後的古人都沒臨摹過這個隸書作品,因為它是2004年才發現的

在書法價值上,《景雲碑》是漢代尤其是東漢時期隸書的代表之作,也是隸書的成熟期作品,它的字形呈方匾狀,蠶頭燕尾特徵明顯,筆法上方圓結合,大小相間,似有《張遷碑》、《石門頌》的共同特點,但總體風格仍是隸意氣息鮮明。

漢代以後的古人都沒臨摹過這個隸書作品,因為它是2004年才發現的

《景雲碑》內緊外舒,尤其是它的多數字形在處理捺畫、橫畫時很是舒展,與其豎畫的緊湊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者形成了藝術中的矛盾關係。在節奏的處理上不快不慢,悠閒自得,彰顯出隸書書法的雍容華貴之態。

漢代以後的古人都沒臨摹過這個隸書作品,因為它是2004年才發現的

學習《景雲碑》書法,就要從藝術風格上進行總體把握,繼而從點畫到字形、從用筆到節奏氣息,對其合理把握,方可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