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死前說了什麼?如何評價永曆皇帝?

用戶62781199621


崇禎十七年(1644),大順政權的建立者"闖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在百般無奈之下,最終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樹上。

不久,明朝的皇室宗族和大臣們逃到南方建立了南明小朝廷,並堅持了近四十年。

無奈,隨著北方清兵的步步緊逼、朝廷自身的權力鬥爭,南明被清朝奪去大片土地,到最後只能退守西南。

永曆十三年(1659),清軍攻下昆明,南明末帝永曆帝只好逃往緬甸,明朝實際上已然滅亡。

三年後,緬甸王迫於清朝的壓力交出了永曆帝,將他獻給了駐守西南的平西王吳三桂。

據說,吳三桂將永曆帝用弓弦勒死於昆明篦子坡金蟬寺,後改名為"昇平坡"。那麼,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死前說了什麼?如何評價永曆帝呢?

關於永曆帝的遺言,民間有著許多說法。

一種說法是,永曆帝在死前高喊:"寧死荒郊,勿降也!"意思是說,寧願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鑑於永曆帝被處死時身邊只有同樣準備引頸受戮的親屬們,他所說的這句話似乎缺少一個接受命令的對象,所以並不是很合邏輯。

其實,據清初文人葉夢珠所寫的《續綏寇紀略》記載,說出這句話的人是永曆政權的抗清名將李定國。他在作戰環境惡劣的西南地區堅持抗擊清軍近二十年,最終於永曆帝身死的第二年死在位於今瀾滄江以西地區的勐臘。他臨死前,對自己的兒子及將士囑咐道:"寧死荒外,勿降也!"

關於李定國的遺言,有人稱其實是:“寧死荒徼,毋降也!恢復事尚可為乎?負國負君,何以對天下萬世!天不佑漢!”

最終,除了李定國降清的次子李嗣興,他的另外兩個兒子都死於和清軍的戰爭。他的部隊中許多人堅決不降,有的死於戰事,有的逐漸在緬甸開枝散葉,成為了當地的居民。

另一種關於永曆帝遺言的說法,見於《陽秋雜錄》。

原文寫道:"少頃,三桂進見,初甚倔傲,見王長揖。王問為誰?三桂噤不敢對。再問之。遂伏地不能起。……王切責曰:'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緘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對曰:'某能任之。'"

按照這一說法,永曆帝先是詢問吳三桂的身份。又責問他是否是漢人,是否是大明臣子,為何要甘願當漢奸?背叛祖國辜負君王,做出這些行為,他良心何在?

說完這些話,惶恐愧疚的吳三桂已經面無人色。

責備完後,永曆帝這才冷靜下來,平淡地詢問,他作為一個北京人,能否回到明代歷代帝王所葬身的陵寢。吳三桂當時答應,卻並沒有兌現承諾。

天啟三年(1623),永曆帝朱由榔出生於北京。四歲時,他的父親朱常灜被冊封為桂王,前往位於今湖南衡陽的衡州就任。

崇禎六年(1633),十歲的朱由榔被封為永明王。十年後,李自成攻打湖南,朱由榔在逃跑途中與父親失散,被起義軍抓住。不過好在義軍中有明朝官員潛伏,朱由榔才得以被送到廣西梧州與父親重聚。南明隆武年間,朱由榔的父兄都相繼去世,朱由榔繼任桂王。

隆武帝被清兵殺害後,南明的東南大部地區也宣告失守。朝中較有權勢的瞿式耜、丁魁楚等人按照皇位繼承原則,擁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監國。

不過,在清兵的步步緊逼下,南明朝廷只得在十幾天後放棄廣東,集體逃往了廣西。

當年十一月,大學士蘇觀生等人擁立唐王朱聿鐭在廣州稱帝,朱由榔不甘示弱,率眾返回廣東也登基稱帝。

一時間,南方並立著紹武、永曆兩個政權。而清軍則黃雀在後,偷襲了廣州,並逼得紹武帝自殺。

不願步後塵的朱由榔再度逃回廣西,又輾轉多地,十分狼狽。

廣西淪陷後,朱由榔逃往貴州,隨後,李定國又將他護送到了昆明。

永曆十二年(1658),雲南也被清兵攻入。朱由榔逃入緬甸境內,又在緬甸王莽達被其弟莽白所殺後,被送到吳三桂手中,最終身死。

縱覽朱由榔的一生,他有福氣被擁立為帝,卻無福行使幾乎任何作為皇帝該有的權力。一方面是大明王朝以無力迴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能力實在有限,無法擔當中興之君的責任。


煮酒君


1644年,大明王朝在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中戛然而止。崇禎帝朱由檢在悲憤交加中,自縊於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樹上。其後,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從此開啟清朝近300年的歷史。 但是,一部分明朝官吏卻不願接受這個亡國的事實,紛紛擁立明皇室成員為帝。在經歷了福王朱由松、唐王朱聿鍵這些曇花一現的政權後,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被瞿式耜等人扶持上臺,建立永曆政權,成為南明最後一任皇帝。


楊杭615


吳三桂俘獲永曆帝后,先是派標下舊官相繼入見永曆帝,這些明朝舊臣見到永曆帝后,或拜,或叩首而回,個個恭敬不已。之後,吳三桂親自面見永曆帝,只揖不跪。永曆帝問是何人?吳三桂不敢應聲。永曆帝再問,吳三桂才報上姓名。永曆帝嚴厲切責吳三桂道:“汝非漢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為漢奸叛國負君若此?汝自問汝之良心安在?”吳三桂被永曆帝問得啞口無言,面如死灰,不敢應答。之後,永曆帝說道:“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還見十二陵而死,爾能任之乎?”吳三桂答道:“某能任之。”這是永曆帝的最後一句話。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三月十二日,永曆帝被吳三桂押回昆明。當時昆明百姓對永曆帝的描述是“面如滿月,須長過臍,日角龍顏,顧盼偉如也”。昆明百姓雖然心向永曆,但此時全國已大部被清廷佔領,所以他們也只能“無不泣下沾襟”。

四月二十五日,永曆帝和太子朱慈烜被弓弦勒死。次日,清兵將屍體火化後收取大骨為證,送往北京請功。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族皇帝就此煙消雲散。


歷史的小學生


讀南明之歷史,恨明人之不爭,多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相繼登場,甚至大部分人血灑戰場,卻仍然無法挽救南明的滅亡,眼看著一個個復興的機遇就此喪失,但也許這就是天數,明朝末年的現狀,不是單純的通過一個或幾個民族英雄的血性才能挽救,甚至到了清朝初期,也是經歷了幾代皇帝的改革,才對前明時期就出現的種種弊端進行了修正,指望南明時期在如此亂世之下擊敗外敵並改革國政,恐怕是比登天還難,更別說永曆帝朱由榔並非是一個名君。



從歷史留下的為數不多的記錄來看,經歷了十幾年的天子生涯,朱由榔的確具備了帝王氣質,甚至在最後深陷敵營之際,也仍然不失王者風範,但同樣也作為一個皇帝,他的能力又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南明王朝最後的失敗,雖然有很多不可改變的時代背景,但也跟朱由榔的種種失誤有很多的關係。



磨盤山血戰之後,李定國元氣大傷,南明喪失了反擊清軍的實力,但同比之下,清軍也損失慘重,南明即便不能光復領土,但仍有堅持下去的可能,但這一時期的永曆皇帝卻逐漸喪失了信心,最終選擇逃亡緬甸,不但自己身陷囹圄,更讓留在國內的南明勢力軍心大失,瞬間走向崩潰,李定國也是無力迴天,而在同一時間朱由榔卻也喪失了明朝皇帝的勇氣,向吳三桂請示放棄一條生路,這反倒讓吳三桂認清了朱由榔的虛軟,最終決定反擊緬甸。



最後緬甸背叛了永曆皇帝,吳三桂手中時,在永曆皇帝最後的話語中,卻也仍然流露著希望清王朝放棄一條生路的態度,雖然人都希望自己活著,但朱由榔的這份骨氣真比不上寧可留守北京自殺的朱由檢,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如果朱由榔有這種骨氣和血性,十幾年的歷史中,他領導下的南明抵抗勢力也不至於多次選擇保守和退讓,不斷的給清廷可乘之機,他更忽略了明末的那幫漢奸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把大漢的榮辱、國家的忠誠和廉恥降低到最低點,儘管在他的最後時刻他想乞命,但在一心當漢奸,更想拿他換得高官厚祿的漢奸面前,朱由榔只能成為最後的犧牲品。

好在朱由榔最後時刻,知道自己死期將至,但沒有失去王者風範,也為朱氏家族保留了最後一分榮譽!


遼寧資深球迷


公元1644年,清軍入關,佔領北京。大明王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帝吊死煤山,但是大明遺民遺臣在南方建立起來了南明政權,明朝也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覆滅了。

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清軍攻佔雲南,永曆皇帝逃入緬甸,被緬甸王收留。後吳三桂攻入緬甸,緬甸王將永曆帝獻於吳三桂,至公元1662年(永曆十六年),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死於昆明,終年40,這也宣告著存在18年的南明政權覆滅,明朝也是真正意義上的滅亡了


永曆皇帝在臨死前說了什麼?

史料記載,吳三桂將永曆皇帝俘虜後,將其送到了公所,而永曆帝面朝南坐,直至天亮。次日,吳三桂率眾屬下官員面見永曆帝,他們在面見永曆帝時,有的磕頭有的下跪,而吳三桂只是行長揖之禮。此時永曆帝問吳三桂:“你是誰?”吳三桂未答,永曆帝再問,吳三桂便跪下說明了自己的身份。永曆帝又問:“你不是大明的臣子嗎?你不是一個漢人嗎?你為何當漢奸叛國?你的良心何在?”吳三桂聽了這番問話以後埡口無言。最後,永曆帝見他未答話,說道:算了,我沒什麼好說的,我身為北京,我想見祖宗的陵寢而死,你可以做到嗎?這時,吳三桂才說到:“我可以做到”。永曆帝便說:“那你走吧”

不久永曆帝便被絞死於昆明


永曆皇帝是王朝滅亡的殉葬品

永曆皇帝即明昭宗朱由榔,為萬曆皇帝明神宗之孫,於崇禎時期封為永明王,後繼承桂藩,再承大統,乃“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孫取歷字”,定為年號永曆。

永曆皇帝朱由榔雖然在位16年,是南明政權中在位時間較長的一位,但他在位期間並沒有什麼作為,對外不能抗擊清軍部隊,對內不能穩定朝局,反倒是經常受小人的讒言,國家有難,第一反應就是逃跑。

明末史學家張岱說他:永曆惟事奔逃。當代歷史學家顧誠說他:毫無主見,用人不當,難當大任

但是,在我看來,自清軍入關後,勢如破竹,已經全無抵抗之力了,也可以說是大明氣數已盡,永曆皇帝也只不過是大明王朝的殉葬品而已


舊時樓臺月


南明永曆皇帝名叫朱由榔,他的父親名叫朱常瀛,是明神宗的七兒子,被封為桂王。朱由榔是桂王的三兒子,被封為永明王。

順治三年十一月,朱由榔在肇慶宣佈登基,年號永曆,不久奔往梧州。 以後奔走在桂林、柳州等多地,後來進入雲貴,倚重李定國、孫可望。

後來李、孫二人之間內鬥,孫可望落敗,率軍投降清軍,永曆政權實力大減。

清軍三路大軍進軍雲南,永曆皇帝和李定國、白文選逃入緬甸境內。平西王吳三桂鎮守西南,決心趕盡殺絕。

朱由榔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提起當年崇禎皇帝死後,吳三桂縞素誓師、提兵討賊的壯舉,大加讚美。又說起自己當前的處境,說自己的命運現在都掌握在吳三桂的手中,自己願意服從新朝,只求能夠活命。

在書信的最後,朱由榔哀哀地懇求:“僕今日兵衰力弱,煢煢孑立,區區之命,懸於將軍之手。如必欲僕首領,則雖粉身碎骨,血濺草萊,所不敢辭。若其轉禍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與太平草木,同沾雨露於新朝,惟將軍是命。冀裁之。”

吳三桂毫不理會朱由榔的哀求。

順治十八年十二月,吳三桂的大軍進入緬甸,緬甸人把朱由榔父子送到軍前。

《南疆繹史》記載了朱由榔和吳三桂見面的情景。朱由榔南面而坐,吳三桂入見,朱由榔“切責良久”,最後嘆息說:“今亦已矣!我本北人,欲見十二陵而死,汝能任此事乎?”

顯然,朱由榔明白自己不會有好結果,希望在死之前能夠看一看祖宗的陵墓。

吳三桂答應了,帶著朱由榔回到雲南。

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吳三桂派楊坤、夏國相等人,在滇城的篦子坡用帛帶把永曆皇帝朱由榔和皇太子等人勒死,火焚屍體。

至此,南明永曆政權滅亡。


於左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義軍攻佔了北京,崇禎皇帝朱由檢煤山自縊,朱由檢倒是一死了之了,但是明朝剩下的半壁江山,大臣子民們可不願意就此了結啊,於是明王朝宗室,文武百官就紛紛南下逃亡,福王朱由崧到南京監國不久繼位稱帝,南明政權就此建立,之後清軍入關了,很快就集合部隊南下,不久南京城破,朱由崧被俘,之後唐王朱聿鍵稱帝,為隆武帝,繼續抗清,但是沒過多久被俘,然後絕食身亡,在這個危急的情況之下,剩餘的明朝軍隊和官員們一致擁立朱由榔稱帝,也就是永曆皇帝。

但是永曆皇帝登基後卻不能安撫,平衡各方反清勢力,以致於被大將孫可望囚禁,孫可望想要廢帝而自立,但是在事情敗露後孫可望投降清軍,永曆皇帝本來可以聯合起來的反清勢力變成一盤散沙,在清軍的圍追堵截之下永曆皇帝只能一路由桂林逃亡昆明,又逃至緬甸,被緬甸王莽達收留,永曆皇帝的逃跑,也讓原本支持他的民眾們心灰意冷,永曆皇帝卻還一直天真的認為,緬甸也算是外國了,清軍可能會迫於國際影響停止追擊,但是很快滿清就讓吳三桂率領十萬大軍逼近緬甸,就在這時緬甸王莽達的弟弟莽白髮動政變殺死莽達,並來信給永曆皇帝,讓他率隨從渡河,共飲咒水結盟,結果卻被緬軍伏擊,永曆皇帝的隨從盡數被殺,永曆帝被俘。

雖然大明殘部多次企圖救出永曆,但是都以失敗告終,1662年,吳三桂大軍逼近,莽白迫於壓力交出了永曆皇帝,據說當永曆皇帝被送到吳三桂軍營後,吳三桂十分高興,立刻前來看永曆皇帝,在這期間他們發生過這樣的一段對話,永曆帝朝南而坐,吳三桂進入帳內,開始態度十分傲慢,只是微微向永曆做了個揖,永曆皇帝問道:“你是何人?”吳三桂默不作聲,不願回答。永曆皇帝又問道:“你是何人。”吳三桂忙跪在地上,埋下頭,但是仍然默不作聲。永曆見狀再次問道:“你難道不是漢人嗎?不是大明臣子嗎?你怎麼就甘心做漢奸,背叛國家,辜負君主到如此境地,你還有良心嗎?”

據後來文獻記載永曆帝被俘之後,滿清對於怎麼處置永曆皇帝其實產生了較大的分歧,吳三桂這時就彰顯了自己漢奸的嘴臉,不斷上書建議朝廷斬殺永曆皇帝,以絕後患,甚至連清軍的將領們都看不過去,滿洲將領愛星阿和安南將軍卓羅極力堅持之下,吳三桂才同意留永曆皇帝全屍,最後用弓弦勒死了永曆皇帝,之後一把大火燒燬了永曆皇帝的屍體,撿了幾塊骨頭回去向滿清覆命。

永曆皇帝也算是臨危受命,他是明王室宗親,在危機存亡之時上臺,但是他卻沒有什麼魄力,在軍政事務上就是個小白,所以執政期間就沒有什麼作為,另外他本人又沒什麼主見,這也導致了他難以在明王朝衰微之時出來力挽狂瀾,本來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皇室宗親的正統地位,將本來在自己手上反清的十餘個省份的勢力集中起來,共圖大事,然而卻在最後選擇了一路潰逃,也導致了明軍士氣大跌,所以朱由榔承擔不起復興明朝的重任,反而成了亡國之君。


玄坤文史


永曆皇帝朱由榔是萬曆皇帝的孫子,父親朱常瀛是萬曆皇帝的第七子,如果在和平年代,他也許能做一個和平年代的郡王,逍遙於世界,享受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但是很不幸,他生在亂世,怎麼也沒有想到命運可以讓他延續明皇室的血脈。

(永曆帝)

1.初露頭角,襲受桂王

天啟七年(1627年),桂王朱常瀛就幡衡陽。崇禎十七年(1644年),這一年張獻忠親率大軍主攻湖南,目標直指河南,衡陽最終失守,於是桂王南逃梧州。這時桂王朱常瀛已經病入膏肓,朱由榔沿襲受桂王之位,這就是永曆皇帝。

(張獻忠作戰路線)

2.寄人籬下,監國稱帝

1646年,隨著隆武帝朱聿鍵在福建汀州被俘,在萬曆這一枝裡也只有桂王朱由榔最近了,於是在兩廣總督丁魁楚等脅迫下在廣東肇慶稱監國,此時他只有23歲,隨著前方戰敗的消息不斷傳來,永樂帝又被裹挾回了梧州,隨後在肇慶宣佈登基稱帝,在一個多月內實現了由親王到監國,再到皇帝的轉變。

(此時南明形勢)

3.顛沛流離,東躲西藏

他沒主見,沒氣魄,沒眼光,在永曆朝完全成了權臣內鬥的工具,甚至還被被孫可望以武力脅迫到安龍府囚禁過三年,雖然此時一度有迴光返照,永曆政權一度佔據東南數省,以大西軍為主幹組成新明軍抗清,連獲大捷。但不久就再次流離失所,吳三桂親率兵攻雲南,永樂帝逃到緬甸,最後被清廷抓到,身死國滅。

(南明覆滅)

身在亂世,擔不起歷史的重任,永曆皇帝就是一個悲劇。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2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大明自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縊後疆土被一分為三,北為滿清,中為大順,南為南明。

1646年,年僅23歲的朱由榔(桂王一派)被群臣推上皇位,建年號為永曆,這就是南明的永曆政權。當時的唐王一脈搶先在廣州稱帝,建年號為“紹武”。在清軍大兵壓境的形勢下,紹武政權和永曆政權相互內鬥,不久在清軍的猛烈攻勢下,紹武政權滅亡。1647年底,南明的抗清形勢曾一度好轉,福建、江西、兩廣、湖南等江南七省取得抗清大捷,還有北方山西、陝西、甘肅一帶以及福建浙江沿海。臺灣鄭成功也一直高舉反清大旗。而當南明第一名將李定國殺孔有德、尼堪,特別是尼堪首級被割下之時,三軍歡聲雷動,更將南明覆興事業推至顛峰。

清廷在震懼之中,嘗有放棄川、滇、黔、粵、桂、贛、湘等七省之議。

這種形勢下,千古一帝順治派出漢奸洪承疇、吳三桂,洪承疇掛西南五省經略,建幕府於長沙,威逼利誘,招降孫可望,硬生生地扳轉了局勢。

吳三桂為平西大將軍,進取雲貴,會攻昆明,迫得李定國和永曆帝君臣失散,永曆帝慌不擇路,一路南逃至緬甸,給緬王奉獻了大批珠寶,隨行官兵放下武器才得以入境。

躲藏在緬甸阿瓦城的永曆帝自知大限將至,親自研墨鋪紙,字字淚、句句血,給吳三桂寫了一封長信,現摘錄幾段:

眾多大臣仍然不忍心看著我我二祖列宗開創的基業就此毀滅,再三強求,朕才勉強答應繼承大統。

不意將軍忘掉了君父之大恩,一心要建清朝開國的功勳,督師入滇,犯我天闕,致使朕在滇南得不到寸地以安身。將軍的功業算是偉大了!但將軍忍心這麼做還是不忍心這麼做呢?

父子之命懸於將軍之手已顯而易見。將軍一定要得到朕的腦袋,血濺月日,封函報命,朕不敢辭。倘能轉禍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地立身,則朕惟將軍命是從。

1661年,面臨清軍的壓力,緬王弟弟政變篡位,殺盡永曆侍從近衛,永曆淪為俘虜,受盡屈辱。新國王為討好大清的統治者,將永曆皇帝押解送到了吳三桂的兵營。

根據史料記載,永曆皇帝與吳三桂有以下這麼一段對話。

在吳三桂軍,永曆南面端坐,氣色如常。

吳三桂屬下相繼過來叩拜皇帝,不久吳三桂覲見,他只是長揖,並不磕頭,表現的十分高傲。

皇帝從服飾已知道身份,故意問他:你是誰啊?

吳三桂沉默不言。

皇帝再問他。吳三桂遂伏地不起,直接就跪下不敢起來了,然後才說了自個的身份。

皇帝問他:“你不是漢人嗎?你不是大明的臣子嗎?為甚麼甘願當漢奸叛國負君?你自己問問你自己你的良心在哪裡?

吳三桂啞口無言,就像是個死人一樣什麼都說不出來。

皇帝最終說:“算了,我也沒什麼說的,我是北京人,我想看見祖宗的陵寢而死,你能做到嗎?

吳三桂說:'我能做到。'

皇帝說:“那你走吧”,吳三桂此時伏在地上已無法站立,左右人把他扶出去,見他臉色如死灰,汗流夾背,從這以後就再也沒有敢見過皇帝。

三月十二日,永曆和他的眷屬被押回雲南昆明。

明城中百姓聽說皇帝被押回,都流著淚站在街前迎駕。

吳三桂雖然有心將永曆押解赴京獻俘,但考慮到路途遙遠,擔心在路上發生意外,建議就地處決。

1662年,吳三桂在徵得清朝的同意後,將永曆皇帝本人用弓弦活活勒死於昆明,與朱由榔隨行的24人全部遇害,無一生還。當天“滇人如喪妣,罷市哀慟。各街市民假稱丁艱喪服,半皆縞素”而“風霾突地,屋瓦俱飛,霹靂三震,大雨傾注,空中有黑氣如龍,蜿蜒而逝”

永曆時年38歲。因死於篦子坡,後人取其諧音,改稱“逼死坡”。

雲南百姓感念故主舊恩,次日,以出城上墳為由,在篦子坡尋得未燼小骨葬於太華山。

吳三桂弒殺永曆皇帝的行為遭到了漢人的普遍唾棄,後來他舉兵反清的時候,打出“漢家”旗號,江南無人響應。得知永曆皇帝被殺,還在雲南堅持抗清的李定國急得吞血,他連呼三聲“大明亡矣”,不久後臥床不起,氣絕身亡。


美麗青春您真痘


說到永曆皇帝和吳三桂那段前塵往事之前,我們先說一下它的前戲。

崇禎最後一年,西北闖王李自成大旗一舉就率領著大順起義軍攻進了北京城打土豪。

(李自成入京)

而山海關那一塊,作為守關將領的鐵騎將軍吳三桂正看著城下那些個滿清韃子費勁巴拉而寸土未進氣得牙癢癢的樣子而志得意滿的時候,突然北京就有消息傳來!

“大明亡了!皇帝自殺了!”

沒過多久,闖王就扣留吳三桂家眷(包括陳圓圓),一頓粗暴操作後拿到吳三桂面前耀武揚威逼他投降。另一邊聽到風聲的滿清韃子馬上也見縫插針對吳三桂拋去橄欖枝。

吳三桂不願意投降給滿清手下敗將(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嘛!),於是回投大順政權。半路上便聽到自己家人的遭遇,深感農民階級與他資本階級的矛盾非殺伐而不可調和,馬上轉投了多爾袞,領清兵入山海關。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

吳三桂才能是有的,但是德行上卻是差了些。三國裡,呂布被猛張飛戲稱為三姓家奴,吳三桂也不遑多讓。在明朝,大順,滿清之間,叛而復降,降而復叛,反覆無常,毫無節操與氣節,最要命的是為了自身利益,冒天下之大不韙弒君把大明最後一點希望南明永曆皇帝給勒死去向順治邀功請賞,得了個雲南親王的頂戴。

吳三桂一生真正貫徹了一句話“人不為己,天誅地滅!”

好了,故事到了這裡總算牽除了我們故事的主人公“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


(永曆皇帝朱由榔)

大明自李自成入京,崇禎自縊後就已經亡了,疆土被一分為三,北為滿清,中為大順,南為南明。南明在南方一塊苟延殘喘,因為吳三桂與多爾袞的鐵騎從北而下,首當其衝是先收拾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加上南方前明將領的死守,南明也算是偏隅一方了一段時間。

朱由榔生在北京,後來隨父親到湖南就藩王,也算是度過了一段令人豔羨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長。滿清的鐵騎很快到了長沙,朱由榔便隨父親出逃,然後走散。

其後,一直到隆武皇帝死後,朱由榔一直都在廣西、雲南、廣東、湖南等地徘徊輾轉流亡。

實話說,當時南明疆土遼闊且資源豐富並不比滿清差多少,隆武帝后,朱由榔作為明神宗最後一位可承大統的子嗣,若是能夠勵精圖治一番,雖不敢說能夠挫敗滿清,但是偏安一方倒是不成問題。


可惜的是,常年的流亡生涯讓朱由榔變成了驚弓之鳥,遇事不想著解決而想逃。在廣東肇慶時,南明權貴推其為監國,其實就是走走過場的未來皇帝。本來他應當展示出皇帝該有的神武與氣魄,但是,沒多久江西那邊就傳來消息,贛州失守了。這位未來的永曆皇帝也是太窩囊懦弱了些,隔著十萬八千里就先想到逃,到那廣西梧州避避難。他這一逃,可是傷了廣東一塊留守重臣與將領的心“我們這位未來的皇帝也太蛇鼠心性了,毫無帝王該有的氣魄。”

這不,沒多久,贛州雖然失守,但是廣東一帶因為將領死守,到底是守住了。然後廣東的那撥子人馬上就找到了個南明新的代理人了,雖然非大明正統,但到底是後裔。

這不,廣西的朱由榔聽到風聲可不樂意了,馬上屁顛屁顛跑回廣州,打算收攬人心,乃至急不可耐稱帝。


稱帝后,廣東那一快乃至說南方所有地域都不安寧,為什麼呢?

兩位南明帝在內鬥唄,這可是高興壞了滿清多爾袞他們。

等到他們鬥得差不多的時候,多爾袞認為該收麥子了,於是率先發難命人攻打廣州,朱由榔再次逃亡梧州,不久肇慶失守,這一下連梧州也待不住了,於是又逃亡桂林與全州,在全州時,差點被手將領下賣給了清軍。

之後就是四處逃竄,還在孫可望手下過了三年寄人籬下的阿斗生活。雖然沒有尊嚴,倒也安穩。

一直到了1658年永曆十二年,清軍三路攻打雲南,這下朱由榔連安穩日子也過不了了,在心腹大將李定國等的保護下由昆明到永昌,最後連永昌也待不下去,只能出國逃亡緬甸了。在向當時緬甸王莽達一番賄賂與過年話之後,躲到了緬甸那。


哪知,吳三桂步步緊逼,到了騰越一帶,就要攻打緬甸。所謂醉翁之意不在酒,吳三桂的本意在永曆皇帝。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緬甸在禍難之際又發生政變,莽達被自己弟弟莽白殺害篡位,然後作為向吳三桂等搖尾企和的條件將永曆皇帝作為禮物送給了吳三桂。

說實話,永曆到底是明神宗後裔,帝王氣還是有的。據說,直到滿清一些將領看到永曆真容後都為其帝王之氣所傾倒,不少人私下裡攛掇著要救他呢!

吳三桂見永曆,於是經典橋段出現了。

吳三桂見永曆作揖而不拜,永曆三問其身份,吳三桂拜俯在地,默不作聲,羞愧難言。


最後永曆皇帝也只能作罷,拿出了君王該有的氣節表示要殺便殺,但是要死在北京。

吳三桂滿口答應。

回押路上吳三桂唯恐多變又上奏滿清要在半路咔嚓了朱由榔,這時候就連滿清其帳下一些將領都看不下去了。

“人家好歹是皇帝,死也要留個全屍嘛!”

這邊滿清收到吳三桂的奏表,也是為吳三桂的心狠手辣、破釜沉舟的決心驚呆了。


(吳三桂)

此舉無異於表示此後吳三桂將徹徹底底與滿清綁在了一塊,他吳三桂自絕於天下漢人,何樂而不為。

於是欣然准奏其殺永曆,但留其全屍。

1662年6月1日,南明永曆皇帝被吳三桂永弓弦勒死在雲南昆明蓖子坡。

所以,從永曆在南明那幾年的營營苟苟來看,真的是天要亡大明。我們回看,若是亂世,就像漢朝劉邦乃至他的老祖宗朱元璋那樣,哪怕有一點兒條件,也能夠建立天下。他有南方一大塊風水寶地,兵力旺盛,糧草充足卻毫無作為,也只能說非帝王之才罷了。

千古君王事,笑談長河中。

時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