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前说了什么?如何评价永历皇帝?

用户62781199621


崇祯十七年(1644),大顺政权的建立者"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在百般无奈之下,最终吊死在煤山的老歪脖子树上。

不久,明朝的皇室宗族和大臣们逃到南方建立了南明小朝廷,并坚持了近四十年。

无奈,随着北方清兵的步步紧逼、朝廷自身的权力斗争,南明被清朝夺去大片土地,到最后只能退守西南。

永历十三年(1659),清军攻下昆明,南明末帝永历帝只好逃往缅甸,明朝实际上已然灭亡。

三年后,缅甸王迫于清朝的压力交出了永历帝,将他献给了驻守西南的平西王吴三桂。

据说,吴三桂将永历帝用弓弦勒死于昆明篦子坡金蝉寺,后改名为"升平坡"。那么,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前说了什么?如何评价永历帝呢?

关于永历帝的遗言,民间有着许多说法。

一种说法是,永历帝在死前高喊:"宁死荒郊,勿降也!"意思是说,宁愿死在荒郊野外,也不要投降。鉴于永历帝被处死时身边只有同样准备引颈受戮的亲属们,他所说的这句话似乎缺少一个接受命令的对象,所以并不是很合逻辑。

其实,据清初文人叶梦珠所写的《续绥寇纪略》记载,说出这句话的人是永历政权的抗清名将李定国。他在作战环境恶劣的西南地区坚持抗击清军近二十年,最终于永历帝身死的第二年死在位于今澜沧江以西地区的勐腊。他临死前,对自己的儿子及将士嘱咐道:"宁死荒外,勿降也!"

关于李定国的遗言,有人称其实是:“宁死荒徼,毋降也!恢复事尚可为乎?负国负君,何以对天下万世!天不佑汉!”

最终,除了李定国降清的次子李嗣兴,他的另外两个儿子都死于和清军的战争。他的部队中许多人坚决不降,有的死于战事,有的逐渐在缅甸开枝散叶,成为了当地的居民。

另一种关于永历帝遗言的说法,见于《阳秋杂录》。

原文写道:"少顷,三桂进见,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王切责曰:'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缄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对曰:'某能任之。'"

按照这一说法,永历帝先是询问吴三桂的身份。又责问他是否是汉人,是否是大明臣子,为何要甘愿当汉奸?背叛祖国辜负君王,做出这些行为,他良心何在?

说完这些话,惶恐愧疚的吴三桂已经面无人色。

责备完后,永历帝这才冷静下来,平淡地询问,他作为一个北京人,能否回到明代历代帝王所葬身的陵寝。吴三桂当时答应,却并没有兑现承诺。

天启三年(1623),永历帝朱由榔出生于北京。四岁时,他的父亲朱常灜被册封为桂王,前往位于今湖南衡阳的衡州就任。

崇祯六年(1633),十岁的朱由榔被封为永明王。十年后,李自成攻打湖南,朱由榔在逃跑途中与父亲失散,被起义军抓住。不过好在义军中有明朝官员潜伏,朱由榔才得以被送到广西梧州与父亲重聚。南明隆武年间,朱由榔的父兄都相继去世,朱由榔继任桂王。

隆武帝被清兵杀害后,南明的东南大部地区也宣告失守。朝中较有权势的瞿式耜、丁魁楚等人按照皇位继承原则,拥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监国。

不过,在清兵的步步紧逼下,南明朝廷只得在十几天后放弃广东,集体逃往了广西。

当年十一月,大学士苏观生等人拥立唐王朱聿鐭在广州称帝,朱由榔不甘示弱,率众返回广东也登基称帝。

一时间,南方并立着绍武、永历两个政权。而清军则黄雀在后,偷袭了广州,并逼得绍武帝自杀。

不愿步后尘的朱由榔再度逃回广西,又辗转多地,十分狼狈。

广西沦陷后,朱由榔逃往贵州,随后,李定国又将他护送到了昆明。

永历十二年(1658),云南也被清兵攻入。朱由榔逃入缅甸境内,又在缅甸王莽达被其弟莽白所杀后,被送到吴三桂手中,最终身死。

纵览朱由榔的一生,他有福气被拥立为帝,却无福行使几乎任何作为皇帝该有的权力。一方面是大明王朝以无力回天,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其能力实在有限,无法担当中兴之君的责任。


煮酒君


1644年,大明王朝在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中戛然而止。崇祯帝朱由检在悲愤交加中,自缢于煤山的一棵歪脖子树上。其后,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从此开启清朝近300年的历史。 但是,一部分明朝官吏却不愿接受这个亡国的事实,纷纷拥立明皇室成员为帝。在经历了福王朱由松、唐王朱聿键这些昙花一现的政权后,1646年11月,桂王朱由榔,被瞿式耜等人扶持上台,建立永历政权,成为南明最后一任皇帝。


杨杭615


吴三桂俘获永历帝后,先是派标下旧官相继入见永历帝,这些明朝旧臣见到永历帝后,或拜,或叩首而回,个个恭敬不已。之后,吴三桂亲自面见永历帝,只揖不跪。永历帝问是何人?吴三桂不敢应声。永历帝再问,吴三桂才报上姓名。永历帝严厉切责吴三桂道:“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吴三桂被永历帝问得哑口无言,面如死灰,不敢应答。之后,永历帝说道:“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吴三桂答道:“某能任之。”这是永历帝的最后一句话。

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三月十二日,永历帝被吴三桂押回昆明。当时昆明百姓对永历帝的描述是“面如满月,须长过脐,日角龙颜,顾盼伟如也”。昆明百姓虽然心向永历,但此时全国已大部被清廷占领,所以他们也只能“无不泣下沾襟”。

四月二十五日,永历帝和太子朱慈烜被弓弦勒死。次日,清兵将尸体火化后收取大骨为证,送往北京请功。明朝最后一个皇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族皇帝就此烟消云散。


历史的小学生


读南明之历史,恨明人之不争,多少仁人志士、民族英雄相继登场,甚至大部分人血洒战场,却仍然无法挽救南明的灭亡,眼看着一个个复兴的机遇就此丧失,但也许这就是天数,明朝末年的现状,不是单纯的通过一个或几个民族英雄的血性才能挽救,甚至到了清朝初期,也是经历了几代皇帝的改革,才对前明时期就出现的种种弊端进行了修正,指望南明时期在如此乱世之下击败外敌并改革国政,恐怕是比登天还难,更别说永历帝朱由榔并非是一个名君。



从历史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记录来看,经历了十几年的天子生涯,朱由榔的确具备了帝王气质,甚至在最后深陷敌营之际,也仍然不失王者风范,但同样也作为一个皇帝,他的能力又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南明王朝最后的失败,虽然有很多不可改变的时代背景,但也跟朱由榔的种种失误有很多的关系。



磨盘山血战之后,李定国元气大伤,南明丧失了反击清军的实力,但同比之下,清军也损失惨重,南明即便不能光复领土,但仍有坚持下去的可能,但这一时期的永历皇帝却逐渐丧失了信心,最终选择逃亡缅甸,不但自己身陷囹圄,更让留在国内的南明势力军心大失,瞬间走向崩溃,李定国也是无力回天,而在同一时间朱由榔却也丧失了明朝皇帝的勇气,向吴三桂请示放弃一条生路,这反倒让吴三桂认清了朱由榔的虚软,最终决定反击缅甸。



最后缅甸背叛了永历皇帝,吴三桂手中时,在永历皇帝最后的话语中,却也仍然流露着希望清王朝放弃一条生路的态度,虽然人都希望自己活着,但朱由榔的这份骨气真比不上宁可留守北京自杀的朱由检,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如果朱由榔有这种骨气和血性,十几年的历史中,他领导下的南明抵抗势力也不至于多次选择保守和退让,不断的给清廷可乘之机,他更忽略了明末的那帮汉奸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把大汉的荣辱、国家的忠诚和廉耻降低到最低点,尽管在他的最后时刻他想乞命,但在一心当汉奸,更想拿他换得高官厚禄的汉奸面前,朱由榔只能成为最后的牺牲品。

好在朱由榔最后时刻,知道自己死期将至,但没有失去王者风范,也为朱氏家族保留了最后一分荣誉!


辽宁资深球迷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吊死煤山,但是大明遗民遗臣在南方建立起来了南明政权,明朝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覆灭了。

公元1661年(永历十五年),清军攻占云南,永历皇帝逃入缅甸,被缅甸王收留。后吴三桂攻入缅甸,缅甸王将永历帝献于吴三桂,至公元1662年(永历十六年),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终年40,这也宣告着存在18年的南明政权覆灭,明朝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灭亡了


永历皇帝在临死前说了什么?

史料记载,吴三桂将永历皇帝俘虏后,将其送到了公所,而永历帝面朝南坐,直至天亮。次日,吴三桂率众属下官员面见永历帝,他们在面见永历帝时,有的磕头有的下跪,而吴三桂只是行长揖之礼。此时永历帝问吴三桂:“你是谁?”吴三桂未答,永历帝再问,吴三桂便跪下说明了自己的身份。永历帝又问:“你不是大明的臣子吗?你不是一个汉人吗?你为何当汉奸叛国?你的良心何在?”吴三桂听了这番问话以后垭口无言。最后,永历帝见他未答话,说道:算了,我没什么好说的,我身为北京,我想见祖宗的陵寝而死,你可以做到吗?这时,吴三桂才说到:“我可以做到”。永历帝便说:“那你走吧”

不久永历帝便被绞死于昆明


永历皇帝是王朝灭亡的殉葬品

永历皇帝即明昭宗朱由榔,为万历皇帝明神宗之孙,于崇祯时期封为永明王,后继承桂藩,再承大统,乃“取藩封‘永’字,又以神宗孙取历字”,定为年号永历。

永历皇帝朱由榔虽然在位16年,是南明政权中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但他在位期间并没有什么作为,对外不能抗击清军部队,对内不能稳定朝局,反倒是经常受小人的谗言,国家有难,第一反应就是逃跑。

明末史学家张岱说他:永历惟事奔逃。当代历史学家顾诚说他:毫无主见,用人不当,难当大任

但是,在我看来,自清军入关后,势如破竹,已经全无抵抗之力了,也可以说是大明气数已尽,永历皇帝也只不过是大明王朝的殉葬品而已


旧时楼台月


南明永历皇帝名叫朱由榔,他的父亲名叫朱常瀛,是明神宗的七儿子,被封为桂王。朱由榔是桂王的三儿子,被封为永明王。

顺治三年十一月,朱由榔在肇庆宣布登基,年号永历,不久奔往梧州。 以后奔走在桂林、柳州等多地,后来进入云贵,倚重李定国、孙可望。

后来李、孙二人之间内斗,孙可望落败,率军投降清军,永历政权实力大减。

清军三路大军进军云南,永历皇帝和李定国、白文选逃入缅甸境内。平西王吴三桂镇守西南,决心赶尽杀绝。

朱由榔给吴三桂写了一封信,提起当年崇祯皇帝死后,吴三桂缟素誓师、提兵讨贼的壮举,大加赞美。又说起自己当前的处境,说自己的命运现在都掌握在吴三桂的手中,自己愿意服从新朝,只求能够活命。

在书信的最后,朱由榔哀哀地恳求:“仆今日兵衰力弱,茕茕孑立,区区之命,悬于将军之手。如必欲仆首领,则虽粉身碎骨,血溅草莱,所不敢辞。若其转祸为福,或以遐方寸土,仍存三恪,更非敢望。倘得与太平草木,同沾雨露于新朝,惟将军是命。冀裁之。”

吴三桂毫不理会朱由榔的哀求。

顺治十八年十二月,吴三桂的大军进入缅甸,缅甸人把朱由榔父子送到军前。

《南疆绎史》记载了朱由榔和吴三桂见面的情景。朱由榔南面而坐,吴三桂入见,朱由榔“切责良久”,最后叹息说:“今亦已矣!我本北人,欲见十二陵而死,汝能任此事乎?”

显然,朱由榔明白自己不会有好结果,希望在死之前能够看一看祖宗的陵墓。

吴三桂答应了,带着朱由榔回到云南。

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元年的四月二十五日,吴三桂派杨坤、夏国相等人,在滇城的篦子坡用帛带把永历皇帝朱由榔和皇太子等人勒死,火焚尸体。

至此,南明永历政权灭亡。


于左


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占了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煤山自缢,朱由检倒是一死了之了,但是明朝剩下的半壁江山,大臣子民们可不愿意就此了结啊,于是明王朝宗室,文武百官就纷纷南下逃亡,福王朱由崧到南京监国不久继位称帝,南明政权就此建立,之后清军入关了,很快就集合部队南下,不久南京城破,朱由崧被俘,之后唐王朱聿键称帝,为隆武帝,继续抗清,但是没过多久被俘,然后绝食身亡,在这个危急的情况之下,剩余的明朝军队和官员们一致拥立朱由榔称帝,也就是永历皇帝。

但是永历皇帝登基后却不能安抚,平衡各方反清势力,以致于被大将孙可望囚禁,孙可望想要废帝而自立,但是在事情败露后孙可望投降清军,永历皇帝本来可以联合起来的反清势力变成一盘散沙,在清军的围追堵截之下永历皇帝只能一路由桂林逃亡昆明,又逃至缅甸,被缅甸王莽达收留,永历皇帝的逃跑,也让原本支持他的民众们心灰意冷,永历皇帝却还一直天真的认为,缅甸也算是外国了,清军可能会迫于国际影响停止追击,但是很快满清就让吴三桂率领十万大军逼近缅甸,就在这时缅甸王莽达的弟弟莽白发动政变杀死莽达,并来信给永历皇帝,让他率随从渡河,共饮咒水结盟,结果却被缅军伏击,永历皇帝的随从尽数被杀,永历帝被俘。

虽然大明残部多次企图救出永历,但是都以失败告终,1662年,吴三桂大军逼近,莽白迫于压力交出了永历皇帝,据说当永历皇帝被送到吴三桂军营后,吴三桂十分高兴,立刻前来看永历皇帝,在这期间他们发生过这样的一段对话,永历帝朝南而坐,吴三桂进入帐内,开始态度十分傲慢,只是微微向永历做了个揖,永历皇帝问道:“你是何人?”吴三桂默不作声,不愿回答。永历皇帝又问道:“你是何人。”吴三桂忙跪在地上,埋下头,但是仍然默不作声。永历见状再次问道:“你难道不是汉人吗?不是大明臣子吗?你怎么就甘心做汉奸,背叛国家,辜负君主到如此境地,你还有良心吗?”

据后来文献记载永历帝被俘之后,满清对于怎么处置永历皇帝其实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吴三桂这时就彰显了自己汉奸的嘴脸,不断上书建议朝廷斩杀永历皇帝,以绝后患,甚至连清军的将领们都看不过去,满洲将领爱星阿和安南将军卓罗极力坚持之下,吴三桂才同意留永历皇帝全尸,最后用弓弦勒死了永历皇帝,之后一把大火烧毁了永历皇帝的尸体,捡了几块骨头回去向满清复命。

永历皇帝也算是临危受命,他是明王室宗亲,在危机存亡之时上台,但是他却没有什么魄力,在军政事务上就是个小白,所以执政期间就没有什么作为,另外他本人又没什么主见,这也导致了他难以在明王朝衰微之时出来力挽狂澜,本来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皇室宗亲的正统地位,将本来在自己手上反清的十余个省份的势力集中起来,共图大事,然而却在最后选择了一路溃逃,也导致了明军士气大跌,所以朱由榔承担不起复兴明朝的重任,反而成了亡国之君。


玄坤文史


永历皇帝朱由榔是万历皇帝的孙子,父亲朱常瀛是万历皇帝的第七子,如果在和平年代,他也许能做一个和平年代的郡王,逍遥于世界,享受这个世间的荣华富贵。但是很不幸,他生在乱世,怎么也没有想到命运可以让他延续明皇室的血脉。

(永历帝)

1.初露头角,袭受桂王

天启七年(1627年),桂王朱常瀛就幡衡阳。崇祯十七年(1644年),这一年张献忠亲率大军主攻湖南,目标直指河南,衡阳最终失守,于是桂王南逃梧州。这时桂王朱常瀛已经病入膏肓,朱由榔沿袭受桂王之位,这就是永历皇帝。

(张献忠作战路线)

2.寄人篱下,监国称帝

1646年,随着隆武帝朱聿键在福建汀州被俘,在万历这一枝里也只有桂王朱由榔最近了,于是在两广总督丁魁楚等胁迫下在广东肇庆称监国,此时他只有23岁,随着前方战败的消息不断传来,永乐帝又被裹挟回了梧州,随后在肇庆宣布登基称帝,在一个多月内实现了由亲王到监国,再到皇帝的转变。

(此时南明形势)

3.颠沛流离,东躲西藏

他没主见,没气魄,没眼光,在永历朝完全成了权臣内斗的工具,甚至还被被孙可望以武力胁迫到安龙府囚禁过三年,虽然此时一度有回光返照,永历政权一度占据东南数省,以大西军为主干组成新明军抗清,连获大捷。但不久就再次流离失所,吴三桂亲率兵攻云南,永乐帝逃到缅甸,最后被清廷抓到,身死国灭。

(南明覆灭)

身在乱世,担不起历史的重任,永历皇帝就是一个悲剧。

特邀嘉宾:一枚蜻蜓(第32篇)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大明自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后疆土被一分为三,北为满清,中为大顺,南为南明。

1646年,年仅23岁的朱由榔(桂王一派)被群臣推上皇位,建年号为永历,这就是南明的永历政权。当时的唐王一脉抢先在广州称帝,建年号为“绍武”。在清军大兵压境的形势下,绍武政权和永历政权相互内斗,不久在清军的猛烈攻势下,绍武政权灭亡。1647年底,南明的抗清形势曾一度好转,福建、江西、两广、湖南等江南七省取得抗清大捷,还有北方山西、陕西、甘肃一带以及福建浙江沿海。台湾郑成功也一直高举反清大旗。而当南明第一名将李定国杀孔有德、尼堪,特别是尼堪首级被割下之时,三军欢声雷动,更将南明复兴事业推至颠峰。

清廷在震惧之中,尝有放弃川、滇、黔、粤、桂、赣、湘等七省之议。

这种形势下,千古一帝顺治派出汉奸洪承畴、吴三桂,洪承畴挂西南五省经略,建幕府于长沙,威逼利诱,招降孙可望,硬生生地扳转了局势。

吴三桂为平西大将军,进取云贵,会攻昆明,迫得李定国和永历帝君臣失散,永历帝慌不择路,一路南逃至缅甸,给缅王奉献了大批珠宝,随行官兵放下武器才得以入境。

躲藏在缅甸阿瓦城的永历帝自知大限将至,亲自研墨铺纸,字字泪、句句血,给吴三桂写了一封长信,现摘录几段:

众多大臣仍然不忍心看着我我二祖列宗开创的基业就此毁灭,再三强求,朕才勉强答应继承大统。

不意将军忘掉了君父之大恩,一心要建清朝开国的功勋,督师入滇,犯我天阙,致使朕在滇南得不到寸地以安身。将军的功业算是伟大了!但将军忍心这么做还是不忍心这么做呢?

父子之命悬于将军之手已显而易见。将军一定要得到朕的脑袋,血溅月日,封函报命,朕不敢辞。倘能转祸为福,反危就安,以南方片地立身,则朕惟将军命是从。

1661年,面临清军的压力,缅王弟弟政变篡位,杀尽永历侍从近卫,永历沦为俘虏,受尽屈辱。新国王为讨好大清的统治者,将永历皇帝押解送到了吴三桂的兵营。

根据史料记载,永历皇帝与吴三桂有以下这么一段对话。

在吴三桂军,永历南面端坐,气色如常。

吴三桂属下相继过来叩拜皇帝,不久吴三桂觐见,他只是长揖,并不磕头,表现的十分高傲。

皇帝从服饰已知道身份,故意问他:你是谁啊?

吴三桂沉默不言。

皇帝再问他。吴三桂遂伏地不起,直接就跪下不敢起来了,然后才说了自个的身份。

皇帝问他:“你不是汉人吗?你不是大明的臣子吗?为甚么甘愿当汉奸叛国负君?你自己问问你自己你的良心在哪里?

吴三桂哑口无言,就像是个死人一样什么都说不出来。

皇帝最终说:“算了,我也没什么说的,我是北京人,我想看见祖宗的陵寝而死,你能做到吗?

吴三桂说:'我能做到。'

皇帝说:“那你走吧”,吴三桂此时伏在地上已无法站立,左右人把他扶出去,见他脸色如死灰,汗流夹背,从这以后就再也没有敢见过皇帝。

三月十二日,永历和他的眷属被押回云南昆明。

明城中百姓听说皇帝被押回,都流着泪站在街前迎驾。

吴三桂虽然有心将永历押解赴京献俘,但考虑到路途遥远,担心在路上发生意外,建议就地处决。

1662年,吴三桂在征得清朝的同意后,将永历皇帝本人用弓弦活活勒死于昆明,与朱由榔随行的24人全部遇害,无一生还。当天“滇人如丧妣,罢市哀恸。各街市民假称丁艰丧服,半皆缟素”而“风霾突地,屋瓦俱飞,霹雳三震,大雨倾注,空中有黑气如龙,蜿蜒而逝”

永历时年38岁。因死于篦子坡,后人取其谐音,改称“逼死坡”。

云南百姓感念故主旧恩,次日,以出城上坟为由,在篦子坡寻得未烬小骨葬于太华山。

吴三桂弑杀永历皇帝的行为遭到了汉人的普遍唾弃,后来他举兵反清的时候,打出“汉家”旗号,江南无人响应。得知永历皇帝被杀,还在云南坚持抗清的李定国急得吞血,他连呼三声“大明亡矣”,不久后卧床不起,气绝身亡。


美丽青春您真痘


说到永历皇帝和吴三桂那段前尘往事之前,我们先说一下它的前戏。

崇祯最后一年,西北闯王李自成大旗一举就率领着大顺起义军攻进了北京城打土豪。

(李自成入京)

而山海关那一块,作为守关将领的铁骑将军吴三桂正看着城下那些个满清鞑子费劲巴拉而寸土未进气得牙痒痒的样子而志得意满的时候,突然北京就有消息传来!

“大明亡了!皇帝自杀了!”

没过多久,闯王就扣留吴三桂家眷(包括陈圆圆),一顿粗暴操作后拿到吴三桂面前耀武扬威逼他投降。另一边听到风声的满清鞑子马上也见缝插针对吴三桂抛去橄榄枝。

吴三桂不愿意投降给满清手下败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嘛!),于是回投大顺政权。半路上便听到自己家人的遭遇,深感农民阶级与他资本阶级的矛盾非杀伐而不可调和,马上转投了多尔衮,领清兵入山海关。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

吴三桂才能是有的,但是德行上却是差了些。三国里,吕布被猛张飞戏称为三姓家奴,吴三桂也不遑多让。在明朝,大顺,满清之间,叛而复降,降而复叛,反复无常,毫无节操与气节,最要命的是为了自身利益,冒天下之大不韪弑君把大明最后一点希望南明永历皇帝给勒死去向顺治邀功请赏,得了个云南亲王的顶戴。

吴三桂一生真正贯彻了一句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好了,故事到了这里总算牵除了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


(永历皇帝朱由榔)

大明自李自成入京,崇祯自缢后就已经亡了,疆土被一分为三,北为满清,中为大顺,南为南明。南明在南方一块苟延残喘,因为吴三桂与多尔衮的铁骑从北而下,首当其冲是先收拾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加上南方前明将领的死守,南明也算是偏隅一方了一段时间。

朱由榔生在北京,后来随父亲到湖南就藩王,也算是度过了一段令人艳羡的日子。但是,好景不长。满清的铁骑很快到了长沙,朱由榔便随父亲出逃,然后走散。

其后,一直到隆武皇帝死后,朱由榔一直都在广西、云南、广东、湖南等地徘徊辗转流亡。

实话说,当时南明疆土辽阔且资源丰富并不比满清差多少,隆武帝后,朱由榔作为明神宗最后一位可承大统的子嗣,若是能够励精图治一番,虽不敢说能够挫败满清,但是偏安一方倒是不成问题。


可惜的是,常年的流亡生涯让朱由榔变成了惊弓之鸟,遇事不想着解决而想逃。在广东肇庆时,南明权贵推其为监国,其实就是走走过场的未来皇帝。本来他应当展示出皇帝该有的神武与气魄,但是,没多久江西那边就传来消息,赣州失守了。这位未来的永历皇帝也是太窝囊懦弱了些,隔着十万八千里就先想到逃,到那广西梧州避避难。他这一逃,可是伤了广东一块留守重臣与将领的心“我们这位未来的皇帝也太蛇鼠心性了,毫无帝王该有的气魄。”

这不,没多久,赣州虽然失守,但是广东一带因为将领死守,到底是守住了。然后广东的那拨子人马上就找到了个南明新的代理人了,虽然非大明正统,但到底是后裔。

这不,广西的朱由榔听到风声可不乐意了,马上屁颠屁颠跑回广州,打算收揽人心,乃至急不可耐称帝。


称帝后,广东那一快乃至说南方所有地域都不安宁,为什么呢?

两位南明帝在内斗呗,这可是高兴坏了满清多尔衮他们。

等到他们斗得差不多的时候,多尔衮认为该收麦子了,于是率先发难命人攻打广州,朱由榔再次逃亡梧州,不久肇庆失守,这一下连梧州也待不住了,于是又逃亡桂林与全州,在全州时,差点被手将领下卖给了清军。

之后就是四处逃窜,还在孙可望手下过了三年寄人篱下的阿斗生活。虽然没有尊严,倒也安稳。

一直到了1658年永历十二年,清军三路攻打云南,这下朱由榔连安稳日子也过不了了,在心腹大将李定国等的保护下由昆明到永昌,最后连永昌也待不下去,只能出国逃亡缅甸了。在向当时缅甸王莽达一番贿赂与过年话之后,躲到了缅甸那。


哪知,吴三桂步步紧逼,到了腾越一带,就要攻打缅甸。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吴三桂的本意在永历皇帝。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缅甸在祸难之际又发生政变,莽达被自己弟弟莽白杀害篡位,然后作为向吴三桂等摇尾企和的条件将永历皇帝作为礼物送给了吴三桂。

说实话,永历到底是明神宗后裔,帝王气还是有的。据说,直到满清一些将领看到永历真容后都为其帝王之气所倾倒,不少人私下里撺掇着要救他呢!

吴三桂见永历,于是经典桥段出现了。

吴三桂见永历作揖而不拜,永历三问其身份,吴三桂拜俯在地,默不作声,羞愧难言。


最后永历皇帝也只能作罢,拿出了君王该有的气节表示要杀便杀,但是要死在北京。

吴三桂满口答应。

回押路上吴三桂唯恐多变又上奏满清要在半路咔嚓了朱由榔,这时候就连满清其帐下一些将领都看不下去了。

“人家好歹是皇帝,死也要留个全尸嘛!”

这边满清收到吴三桂的奏表,也是为吴三桂的心狠手辣、破釜沉舟的决心惊呆了。


(吴三桂)

此举无异于表示此后吴三桂将彻彻底底与满清绑在了一块,他吴三桂自绝于天下汉人,何乐而不为。

于是欣然准奏其杀永历,但留其全尸。

1662年6月1日,南明永历皇帝被吴三桂永弓弦勒死在云南昆明蓖子坡。

所以,从永历在南明那几年的营营苟苟来看,真的是天要亡大明。我们回看,若是乱世,就像汉朝刘邦乃至他的老祖宗朱元璋那样,哪怕有一点儿条件,也能够建立天下。他有南方一大块风水宝地,兵力旺盛,粮草充足却毫无作为,也只能说非帝王之才罢了。

千古君王事,笑谈长河中。

时也命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