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果要从武庙十哲中踢一个人出去,变成武庙九哲你支持踢谁出去?为什么?

楚人正奇



从武庙十哲中踢出一个人,这个难度有点高啊,没有绝对服众的。就好比当年的宋太祖赵匡胤,他就把白起给踢掉了,认为白起是人屠,不配居于武庙。然而,即便是大宋王朝的开国皇帝,一代贤明君主赵匡胤提出的观点,尚不能做到完全服众。

比如,我就不是很赞同,这里选的是兵家大才,又不是选为人师表的老师,看什么人品呢?人品不好,就不能打仗了吗?不过在以孝治国,以德选官的封建腐朽制度下,赵匡胤的这种做法确实可以得到理解。毕竟不是每一个古人都能做到像曹操那样开明。

但毕竟作为现代人的我,以现代人的眼光,是绝对不可能赞同赵匡胤的这种观点的,作为武庙来说,单纯的选武将,白起绝对是古往今来名列前茅的将领,他的一系列战役,完全可以作为教科书来启示后人。


既然这边题主问到了这个问题,那我就以我的视角,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但仅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官方。

首先看一下,武庙十哲都有哪几位:

吕尚为武庙主神,武庙十哲指的是吕尚之后的十大配享坐像。

即:

张良、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首先!吴起、孙武两人人,作为春秋战国时代的兵家大咖,无论是军事著作,还是统军打仗,或者说随军打仗,这两人肯定是最完美的。

所以吴起、孙武两人应该保留……


然后!韩信、白起、李靖、李勣、司马穰苴、乐毅六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各时代统军才能超级强悍的将领。而且他们都有许多经典的战役流传于世,他们一生所参与的所有战役记录,都是胜多败少,甚至很多都保持了全胜的记录。

所以以上六位,必须保留……

剩下的,只有诸葛亮与张良两人了。

不是说张良、诸葛亮两人的能力不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句话不是白说的。

个人观点,出谋划策是张良、诸葛亮的强项,统军打仗稍弱,隔壁的文庙比较适合这二位。

以上仅属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爱尚文史


五庙十哲,非要踢一人出局的话,来列几个评判指标进行甄选。

既然是武庙,评价标准当然是军事能力,而军事能力又可细分谋略能力、将兵能力、个人武力及战功。

首先从个人武力上来说,这十哲其实都不属神勇范畴,不靠个人英武取胜,更有人纯就是文人,根本不具备丝毫武力。那个人武力指标这块就集体弱化怱略。

再来看谋略,在大型战役的战术运用上,像白起、韩信、乐毅、孙武,吴起、李靖、田穰君、李勣都是出彩的。

在全局的谋略整合上,张良和诸葛丞相无疑要胜出一筹。

再来看将兵能力,这些人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带领大兵团集团军作战如烹小鲜般。韩信还以韩信统兵多多益善,王只适合带两三万兵马怼得刘邦无语。而彭城之战也验证了这句话的含金量,56万人马在刘邦手里被项羽全歼。从这点看,无疑张良是最弱的,他甚至于就不会带兵,更别说单独带兵作战了。

最后来着战功,率兵打仗的将领战功看得明显,在这点上掉队的是孙武、张良、诸葛亮,孙武由于一生都为吴国效力。出战的机会并不多,战争机会表现在对楚越两国上。而张良在楚汉争霸上的作为不能具体量化而只能加以定性。诸葛亮被世人所诟病的是,认为他几次率军出祁山都无功而返,劳民伤财,让本来在三国里国力就最弱的蜀汉更加羸弱。以诸葛亮之智难道难道会不明白,妄战亡国,休养生息发展国力是长久之策?

其实诸葛亮自然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但是他不得不采用先发制人的骚扰战术。因为论发展,国家基础雄厚的魏国一旦稳定下来全力发展,他的成长性及爆发力、持久力是远远超过蜀汉的。也就是说,时间拖的越久,两国之间的差距就会越拉越大,所以诸葛亮没有办法,只有提前一搏。何况他早清楚,如果他一旦不在人世,蜀汉将更不堪一击。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任诸葛亮算尽一切,他却没算到曹魏会出现内乱,司马氏会发动政变篡位,夺权的司马氏整合内部花了段时间,延缓了进攻蜀吴的时间。

还有现实的问是,由于刘氏王朝是从外地进入蜀地,存在外来集团和本地集国的矛盾,内部并没有完全整合好。只有发动战争,把大家都绑在一个战车上。才能让大家淡化矛盾。先发动战争,能成功当然最好,不能成功,至少也能相持一段时间。总体来看,诸葛亮这个策略是成功的,起到了一定作用。

所以,综合来看,该踢出十哲的只能在张良和孙武间选择。但孙武撰有孙子兵法,作为兵家圣典,孙武肯定要有席之地。

所以,出局者只能是张良!





飞越沧海新史观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不配入武庙十哲。诸葛亮作为一代名相,著名政治家,对主上忠心耿耿,无愧一代人杰。然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有点差,六出祁山,毫无建树,也没有帮助主上完成统一大业……


九天闲云鹤


大家好,

决定踢谁之前,首先应该弄明白,为什么叫武庙十哲,而不是叫武庙十将、或者武庙十帅呢?

哲士:聪明智慧、见识超常的人;哲妇:多谋虑的妇人
哲夫:足智多谋的人;哲圣:才德超群的人

看了上面的解释,可以基本明白了,武庙十哲都是神马人了。就是在军事战争领域具有大智慧的人。他不一定要亲临战场。

那么,如果真要把一个人踢出武庙十哲,按照上面的解释,踢谁最合适呢?

孙武、吴起、田穰苴

孙武,肯定不可能,《孙子兵法》兵家圣典,把他踢了,相当于不认二祖宗;

吴起,《吴子兵法》是与《孙子兵法》齐名的,而吴起几乎与孙武齐名,并称孙吴;把他踢了,相当于不认三祖宗;

田穰苴,相传是《司马法》的作者,他上承姜太公,对后世兵家孙武、吴起等具有非常巨大的影响,所以把他踢出局也不好。

上面三个人可都是中国兵家史上,祖宗级人物,踢谁都是不可能的。

白起、韩信、李靖、乐毅

白起,纵横战国沙场的无敌统帅,是第一代歼灭战大师,他的歼灭战思想影响了后代2000多年,踢他,歼灭战又将怎么诉说历史?

韩信,兵仙,谋战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古代兵家旗帜性人物之一,踢了,谁敢?

李靖,千古军神,大唐帝国军事第一人,连李二都需要虚心求教,教出来的徒弟个个都是武庙64将之一,能让他跟学生们为伍么?他可是中国兵家的博导级人物。

乐毅,不了解他的人,可能觉得这个人比较一般,我们可以把他当做被踢选项之一。

张良、诸葛亮

张良,号称谋圣,上下五千年,在谋略上就没有比得上他的,哲也,足智多谋也,能踢么?如果庙叫武庙十将的话,可以踢他,但现在真的不能;

诸葛亮,被历代尊为智圣,是中国智慧的象征,哲也,聪明智慧,能踢么?更不能踢了。

李绩

李绩,又叫徐茂公,思来想去,这十个人之中,就属他最弱。就因为,武庙十哲,最初是唐肃宗搞出来,所以唐朝占了两个名额,这是不太合理的。李靖的能力和功绩、以及有兵法传世,也是李绩的半个老师,历史4大名将之一,历史上保持全胜战绩的顶级军事家、站在武庙十哲之中,是绝对无可争议的。

但李绩,至少要比其他九个人要差半级,无兵书传世,也无盖过其它人的战绩,差不多与王翦、廉颇、卫青等并列,相对而言,似乎孙膑(孙膑兵法)、霍去病(骑兵战天才、闪电战发明者)更适合在这个行列之中。

所以,最后唯一的选择就是只能把李绩踢了。

大家觉得我的选择合理不?欢迎点评~


比禾观史


这里重点讨论一下诸葛亮,因为之前很多答主都认为最应该踢出的是诸葛亮。理由是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神话出来的人物,实际上五次北伐皆失败,空耗国力,是穷兵黩武之人,蜀国就是被诸葛亮拖垮的等等原因。这里只讲诸葛亮为何一意要北伐。

为什么诸葛亮明知蜀国国力弱小,偏偏要北伐曹魏,失败了一次又一次也不放弃,乃至病死军中。就是因为蜀国弱小,越小越要打。因为蜀国只有益州一地,崇山峻岭,人烟稀少。而魏国从凉州到幽州都是肥沃的平原,人口基数众多,就算东汉末战乱,恢复起来也是十倍于蜀汉的人口,在古代人决定一切的条件下,魏蜀吴各自和平安稳发展,无非是学南唐李煜,南陈叔宝而已。还挺巧,刘禅就是这样的人,但他有诸葛亮辅佐,是他的不幸而是蜀国人民的幸运。

诸葛亮北伐的前提就是蜀国国内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赏罚分明,作奸犯科的人都会被严惩,再这样的基础上诸葛亮才会北伐,治国诸葛亮已经到了极致。

首先诸葛亮的最初战略构想是占据荆州益州,东和孙权,待天下有变逐鹿中原,连伟人都称赞的战略思想却因为关羽不分主次矛盾而被破坏,直到白帝托孤诸葛亮力挽狂澜,重新和孙吴结盟。因为荆州丢了,诸葛亮不得不转变策略,他的构想是夺取长安,以关中为基础,川蜀为后勤,效仿高祖成就霸业的模式。出川伐人,在当时的环境下,几乎为不可能,但诸葛亮却可以创造木牛流马来运输,依靠赏罚分明的军纪和卓越的领导魅力来平息士兵的怨气,阵容齐整,号令严明,只有第一次北伐是因为马谡瞎指挥而失败,其余几次都是因为粮草不继而被迫撤退,可以看出蜀国国力基础的弱小。

而魏国占据中原腹地,人才辈出,却只敢依城据守,出城野战必溃败,王双,张郃等皆因主动进攻而惨败被杀,费瑶,郭淮等临阵对垒大败而逃。甚至诸葛亮越过长安在凉州腹地上邽割取粮草,司马懿都只敢远远修建营寨驻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出祁山的同时,诸葛亮也数次邀请孙吴共同伐魏,但吴国脱离水军主动进攻的战力,实在不敢恭维。诸葛亮六出祁山直到病死五丈原,亲自指挥的战役没有大败,皆因粮草不足而撤退,魏国只敢坚守,出城浪战必败。当然有的人唯结果论说诸葛亮就是败军之将,但历史上能做到诸葛亮这样的败军之将,有几位呢?

战争比拼的是国力,从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蜀国就已经大势已去了,刘禅还是陈叔宝李煜之辈,但天幸有个诸葛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天下传唱。

诸葛亮多次强调的天下有变指的是北魏吏治改革,以“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的九品中正选官制度,大幅度提拔寒门士子,市井人才,文帝曹丕,明帝曹睿继承曹操的政治主张,削弱门阀世族的权利,激起了世族对皇权的抵抗。而曹氏宗族与北方的门阀士族矛盾越来越大,只是因为有着诸葛亮这头猛虎窥伺,魏国才压制住了国内矛盾共同抗蜀(大国对小国用抗,诸葛亮真雄才),直到诸葛亮病死,外部压力消失,司马懿说通世族取得支持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曹爽取得政权,为西晋建立奠定了基础。

可以这么说,为魏国及司马懿所惧怕者,唯诸葛亮耳,余者皆不足为虑。

宿命对手司马懿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曹操说刘备不足为惧,吾实惧诸葛亮耳。

至于官方正统史书陈寿修撰的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文治评价几尽完美,军事说诸葛亮不能成功的原因是“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这句含沙射影的评价被后代大肆批评,甚至《晋书》说陈寿是公报私仇,因为父亲的缘故嫉恨诸葛亮。这却是陈寿冤枉的背了黑锅,因为三国志是司马炎要求修撰的,而诸葛亮大部分时间都在于司马炎的爷爷司马懿对垒,细写军事则使皇帝颜面尽失,只能注重写文治,所以三国志对诸葛亮武功描写很少,对文治上的称赞很多,而通篇诸葛亮传,一个贬义词也没有,只有最后那一句饱含深意的话,留待后人评说。


明心清流


武庙十哲哪个不合格——张良、诸葛亮是候选

武庙十哲分别是:吕尚、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勣、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

既然是武将,自然是比兵法和战功了。

兵法是:田穰苴、孙武、吴起、李靖(对宋朝影响很大);

战功是:

吕尚有牧野之战的先锋战功、三监之乱平定功、建立齐国之功;

白起以长平之战功绩最出兵;

韩信有背水一战、垓下之战等战功;

诸葛亮是有战无功;

李靖有灭东突厥之功;

李勣有击破东突厥、高句丽之功;

张良有功无战;

田穰苴有不战而退敌收复之战功;

孙武有败越、灭楚的战功;

吴起有河西之战、阴晋之战、州西大战战功;

乐毅有残破齐国之功。

张良、诸葛亮

张良在陈胜死后、项梁拥立楚怀王时,曾和韩王成率领1000多人向西收复原韩国几个城,但不久都被秦军击破,张良等只能到处躲避秦军。

这就是张良的领军能力。

虽然张良计谋能力高,但张良领军能力非常的差——这就是为什么一心想要恢复韩国的张良从来没有兴复过韩国的原因。

诸葛亮五次北伐都无战功,不能说诸葛亮领军能力差,而是诸葛亮缺少一个一个主帅的魄力。


总结

张良擅长谋略而领军能力极差,诸葛亮擅长治国而缺少主帅气魄,如果要开除武庙十哲,只能开除他们两个。

本质上,张良和诸葛亮都是文臣,不是武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想问下提出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

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

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

这几年,高谈阔论者不胜其数,以贬低中华历史名人为荣,以极端言论侮辱中华历史名宿为誉。

诸如:

1. 刘邦是小人,刘备是小人(试问,汝等一介底层,可能通过各种努力当皇帝…谁要能,去东南亚和非洲试试。)

2. 贬低岳飞等一众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说什么不懂政治,军人要是去玩政治,我怕汝等变成伊拉克的难民。

3. 类似功德、武庙之类的圣哲,提什么踢出哪一个,你有什么资格说这些话,允许批判缺陷和不足,你有什么碧莲抹杀人家的功绩。就比如你大学写的论文做的科研 ,你导师说你是抄的,爽不爽。

…………

诸如此类,林林总总。

世上没有众人皆醉你独醒,多的是你是傻逼你牛皮。




贪犭良


武庙十哲宋版排出杀神,北宋亡国下场,经济全球第一占世界经济百分之七十,辽国,不造钱用宋币,不给就打,剖地赔钱燕云十六州,宋金亡辽,金破宋都,开封,3千佳人,皇帝父子级下囚,井低观天,3千佳人,变金人发泄公椇,汉人王朝的羞辱,重文轻武的下场,反观秦汉隋唐,写强汉为敌,虽远必诛,两汉打跑匈奴欧洲当地被打的称上帝之鞭,大唐苏定方,李靖杀的突厥血流成河残部逃到欧洲后奥斯曼王朝土耳其,两游牧民族被中国人打的逃命欧洲,改变世界史,汉人血性王朝,立功,古来征战几人回,不叫胡马渡阴山,宋武庙去白起,重文后果,晚清一样,八年抗战中国胜利变世界五强,抗美援朝打败联合国十六国,列强承认,中国军事强国,毛主席世界伟人,彭总公认世界四大名帅。


用户6701625326881


也许我的观点有点偏颇,大家难以接受。我觉得如果要踢出一位,应该把诸葛亮踢出去成为“九杰”合适。我们不可否认诸葛亮的才能和功绩,他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军阀混战诸侯割据时代就能清醒预见出三国鼎立局面。而且他的军事才能治国本领也是一流,人品对主忠贞不渝,受先帝之托而扶持刘婵可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但是他最大缺点和失误就是高估了蜀国的军力材力。一心想要北伐中原,恢复汉室,定都长安。而没有像刘基那样“广集粮,缓称王”而一步步打好基础。一味战争北伐,把蜀国终于拖垮。最后落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下场,也使蜀国灰飞烟灭!


心灵在征途


我有资格踢出去么?随便一个就能把我打的满地找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