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唐高宗李治被武则天架空了吗?

行者且行


太平盛世的皇帝就那么容易被架空?由于武则天过于出彩,大家的视线被吸引,误以为李治无能。再加上后期武则天代唐立周,这个罪责谁来背锅?李治呗,所以,只能将他描述为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

事实不是这样,高宗时期,武则天其实是李治的政治盟友,是李治用来对付关陇集团的武器。关陇集团覆灭后,李治对武则天的态度,演变为边打击边利用,皇权依然在李治手上。

武则天立后,是李治利用武则天打压关陇集团

如果说李治被架空,那不是武则天,而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发端于西魏八柱国,这个强大的门阀集团,直接导演了从西魏到北周,从北周到隋唐的朝代更替,是皇权不得不依附,又不得不防范的“最强大脑”。李世民当政时,关陇集团的势力虽然早已大不如前,但在大唐政治势力中,老大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坐在皇位上的是李治,实际掌握朝政的却是舅舅长孙无忌。我们不能以粗暴的忠和奸,甚至不能以血缘关系,来看待长孙无忌与李治的君臣关系,这是皇权与政治势力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事实上,西魏、北周、隋、唐,四朝皇室都是姻亲关系,再亲近的血缘也抵挡不了政治的冲击力。

所以,李治对长孙无忌下手几乎不可避免,除非他愿意被关陇集团蹂躏,或者愿意重走隋朝老路!

应该说李治非常聪明,也很幸运,他碰上了武则天。武则天这个女强人,在政治生活中有一个劣势——庶族地主阶级,一个被门阀集团看不起的,政治地位低下的阶层。恰恰是她的劣势,让李治视为至宝,武氏岂不是寒门庶族集团的代表?扶植她,让她所代表的的利益集团,与关陇集团死掐!

王皇后为何会落到被废黜的地步,因为她的家族正是门阀集团。所以,王武后位之争,其实是以武则天为代表庶族集团,向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集团开战的宣言!而站在武则天背后的就是皇权。

因而,废立皇后,很难说究竟有多少爱情的甜蜜。前台是两个女人争风吃醋,背后其实是李治上下其手的操控!他是一个昏庸无能之辈吗?

关陇集团覆灭,武则天集团不是最大的胜利者

在李治登基的第十年,长孙无忌冤死于流放地黔州,关陇集团失去了最大的一根支柱,从此李治完全掌握实权。

武则天立后,她的亲信势力李义府、许敬宗、崔义玄、王德俭、侯善业、袁公瑜迅速窜升到朝政前台,这些人大多为寒门庶族集团的代表人物。那么,武则天是不是最大的胜利者呢?

对李治来说,推倒了关陇集团,他不会让另一个集团取代关陇集团,对皇权形成新的威胁。所以,他与武则天的关系,由单纯的政治盟友,变成了相互制衡关系。李治一方面需要武则天,帮他继续打压残余门阀势力,一方面又对武则天集团不停敲打,以保证势力集团之间的力量均衡。

长孙无忌死后的第二年,李治就患上了眩晕症,武则天就是这时候慢慢走向前台的。不过,武则天虽然常常代替李治批阅奏章,但是左右不了皇权。最典型的例子是,她的心腹集团,在此后的五年内,基本被李治或铲除,或搁置,并没有发挥多大的政治能力。

比如李义府被贬死,许敬宗病死被谥恶号,其他几位骨干如王德俭、袁公谕等人,几乎消失在史书中,同时武氏子弟在高宗一朝一直没有出头之日。与之对比,王皇后的族兄王方翼并未受到废后影响,反而得到了重用。

由此可见,关陇门阀集团覆灭后,武则天集团其实也很快被李治消灭了,一个孤军奋战的武则天,怎么可能架空皇权?这个阶段的武则天,始终是作为皇权的影子,孤独地伴随在皇权之侧。

从枪手到拐杖,武则天摆脱不了对李治的依附

那么,李治为何纵容武则天参政呢?为什么在废掉武则天的爪牙后,不直接将她踢出政治圈?是不是他控制不了武则天呢?

原因有两个,一是李治健康出了大问题,他不能正常处理朝政,必须要有一个信得过的人,来协助他,甚至某些时候要代替他处理朝政。二是朝中的门阀集团依旧存在,除了关陇残余势力,还有山东门阀集团和江南门阀集团,哪一派都不能授以权柄。

外朝不足信,一个失去势力集团支撑的武则天,恐怕就是李治最安全的选择。这种状况,像极了当初汉高祖刘邦的选择,毕竟太子是皇后的亲儿子,以并不强大的外戚势力,掣肘外朝,是人最本能的选择。

从立后之争到武则天参政,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武则天前期被李治培养成一个势力集团,作为他的枪手,跟关陇集团开战。关陇集团覆灭后,武则天的背后势力又被李治干掉,仅剩武则天一个个体,成了皇权制约外朝势力的拐杖存在。

两个阶段,武则天看着风光,其实始终没有摆脱皇权的制约,始终作为皇权的附属品存在,武则天连对付外朝门阀集团的实力都没有,她又怎么可能架空皇权?

其实只要李治愿意,武则天分分钟就退出历史舞台。李治没这么做的原因,就是因为武则天有存在的价值,而不是被武则天所左右。

武周代唐,到底该谁来背锅

事实上,李治对武则天的放纵,导致了他驾崩后,武则天迅速掌握了朝政实权,为武周代唐埋下了伏笔。这个历史责任,该不该由李治来背呢?

历史上一直认为李治负主要责任,所以,他被描绘成了一个软弱无能的形象。其实,抛开李治与武则天个人能力的因素,我认为武周代唐,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应该把主要责任归咎于李治。

其一,武则天的政治势力,是在李治驾崩后才培养起来的

李治驾崩后,李显登基,李显被废后,李旦登基,从武则天摄政,到称帝,用了七年时间。按武则天的年龄,李治驾崩时,她年近六旬,登基时已经六十七岁,也就是说,李治驾崩时,正是她的政治黄金年龄,为何那时候不称帝呢?

原因就是彼时武则天还没有形成政治势力集团,七年间,正是她培植势力的过程。也就是说,武则天发展到不可遏制,李治不是主要责任人。

其二、李显李旦的无能,和政治势力的凋零,助长了武则天的发展

李显和李旦哥俩的能力,既没法跟李治相比,更没法跟老妈武则天相比。朝中的政治势力,也缺乏对皇权的支撑,甚至明智地选择了倒向武则天,抛弃了皇权。

比如宰相裴炎,为了防止韦玄贞威胁他的相位,他选择了与武则天合作,废黜了李显。从此,武则天以太后称制,直接走向前台。

其三、武则天称帝,本质上是政治势力集团凋零后,历史的必然选择

门阀集团最为政治势力,存在对皇权的制约,但是它又有二重性,即对皇权的支撑,从西魏到大唐的建立,无不是门阀集团的功劳。高宗李治对关陇集团和山东门阀集团、江南门阀集团,一系列打击后,作为政治势力的他们,已经出于灭亡的边缘。

这就造成一个结果:皇权支撑势力的真空!一旦产生对皇权威胁的新势力后,没有力量可以制衡,比如武则天的庶族集团。

那么,是不是李治无事生非,过度打压了门阀集团呢?也不是,门阀集团的灭亡就是个历史大趋势,它的衰退,从隋朝就已经开始,谁坐在龙椅上,都不会容忍门阀集团的存在,李治只是做了顺应历史发展的事。

所以,武周代唐,李治其实责任不大,更不存在他被架空之说。

综上所述,武则天与李治的关系,一直就是政治联盟关系,武则天之于李治,就是他的枪手和拐杖,武则天从来也没有摆脱皇权的控制,她也不可能做到架空李治。后来武则天代唐立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阶段,不能验证李治被架空之说。


寻根拜祖


事实上,关于李治被武则天架空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它有可能是源自于李治和武则天的性格对比处于劣势,以及在李治统治的后期,很多政令都是出自武则天,而不是皇帝李治,由此导致人们会有李治被架空的错觉。

先说说这两人的性格差别。

李治个性平和仁懦,而武则天是有名的强势狠辣

李治所以能当上皇帝,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 李承乾和李泰互斗进入白热化,两败俱伤,给了他机会。

  2. 长孙无忌对李治的力挺。

  3. 李治的性格因素。

这里说的性格因素,其实就是李治“仁懦”的性格。

李承乾谋反失败后,向李世民申诉,自己就是被魏王李泰一路逼迫,才走到今天这一步。

臣为太子,复何所求!但为泰所图,时与朝臣谋自安之术,不逞之人遂教臣为不轨耳。今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

李世民很震惊,为了避免出现一人上位后屠戮兄弟的惨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他忍痛连李泰一起废掉,立李治为太子,把最高权力交到李治手中。

其实就是希望自己死后,“仁懦”的李治能够顾忌兄弟之情,保全他二人性命。

从这方面看,关于李治性格平和“仁懦”的评价无疑是正确的。

再说武则天。

历史上,关于武则天的评价显然是性格强势,手段狠辣。她为了陷害王皇后,可以亲手杀死尚在襁褓中的女儿;为了夺权,借故逼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为了封住悠悠众口,不惜任用酷吏,弄得朝中上下一片血雨腥风。

正是由于两人性格特点倒置,再基于后期武则天代李治发布政令的事实,才会有了关于“李治被武则天架空”的错觉。


但事实是怎么样呢?我们从李治和上官仪密谋废掉武则天这一件事上来分析。

在《新唐书·则天皇后本纪》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高宗悔,阴欲废之,而谋泄不果。上元元年,高宗号天皇,皇后亦号天后,天下之人谓之"二圣"。

关于这件事的真相,则出现在了《资治通鉴》中。

《资治通鉴·唐纪十七》:初,武后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故上排群议而立之;及得志,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上大怒,密召西召侍郎、同东西台三品上官仪议之。仪因言:“皇后专恣,海内所不与,请废之。”上意亦以为然,即命仪草诏。左右奔告于后,后遽诣上自诉。诏草犹在上所,上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

《资治通鉴》很详细地解释了关于“废黜事件”的原因及始末,即是说武则天虽然上位后“专作威福”,又偷偷地弄“厌胜之术”,都是犯了李治大忌。但李治对武则天还是握有生杀废黜大权的,因此武则天被眼线告知即将被废,才慌忙不迭地找李治哭诉。

而李治念及夫妻恩情,有了反悔之意,才会“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这是居高位者对属下的宽恕,可见至少在李治生前,对于权力的把控及对皇后的威压还是存在的。

因此,关于“唐高宗被武则天架空”的说法不可信。只不过李治后期身体欠佳,风疾发作时“目不能视”,因此才会假手武则天管理政事。而武则天虽然借机做大,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推行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关于李治才是正统皇帝这个底线,她决不敢逾越。


醉眼观唐


在很多人看来,唐高宗李治,似乎是一个权力被武则天架空的皇帝,很多事情都是由武则天来最终做决定,俨然已经到了武则天的势力大过李治的势力的地步。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的吗,武则天后来的权势的确很大,大到了没有人可以与她抗争的地步,最终成为一代女皇,但是在李治时期,她真的有把李治架空吗?

也许是因为武则天后期的势力太过强大,人们的关注点都在她的身上,所以,对于唐高宗李治,因为了解的不全面,所以会产生一些片面化的认识,认为这位皇帝一直以来都被武则天所掌控,而在武则天之前,又被长孙无忌掌控,从649年到683年,前后三十四年的时间,都一直活在别人的暗影之中。



其实不然,古代很长一段时期,毕竟还是男尊女卑,况且在李治成为皇帝、武则天成为皇后之前,武则天在朝堂之上并没有太大的势力,朝堂上面哪里会有完全是听命于她的人,既然如此,又怎么会有“架空唐高宗”这一说呢? 李治勤于政事,在民间还有“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的赞语,在他的统治期间,还出现过“永徽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

武则天开始参与政事,是在660年之后,李治经常会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对于处理政务有很大的影响,那个时候武则天才开始帮助李治处理一些国家大事,但也正是因此,政权也的确出现了转移的趋势,但是李治的病尽管有影响,却并不会令他完全丧失处理事务的能力,在他去世之前的一年,都还能理智地听取臣子们的建议,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李治并没有病到糊涂的地步,他曾经希望武后能够帮助自己代理国事,自己暂时退到幕后,然而遭到臣子的反对,李治重新考虑这件事情之后,决定把这个念头打消,毕竟他们说的不无道理,江山都是李家人打下来的,怎么可以交给武皇后掌管?由此可见,武则天还没有能力去做到架空一个勤勉政事、民间传颂的皇帝。

唐高宗临死之前,这种情况依然没有发生,原因也很简单,他曾经担心群臣不服武后,所以专门为此留下了一道遗旨,目的只有一个,帮助武则天服众。可以看出,在这个时候,武则天都还是没有能力掌控朝局,在这之前又怎么可能呢?毕竟,如果没有唐高宗,武则天撑破天了就是一个皇后,皇帝太子的事情,自然有大臣们商量,然后“通知”她一声就可以了,她根本就没有机会参与到这些事情上面来。

只不过,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武则天后来竟然夺了皇位,自己成为女皇,可能在李治看来,武则天的确对权位有兴趣,但是充其量就是在幕后执掌,等她老了以后,自然还是会归还到儿子手上的,她的治国能力很强,就算是管理国家也不是坏事,又怎么会想到她竟然真的跑到台前,开天辟地一般的成为历史上最特殊的一位皇帝呢?

由此可见,武则天的确是没有在李治还在位的时候架空他的权势,武则天后来的一切可以说都是李治给的,如果没有他,武则天不会,或者说很难参与到这些事情上面来,他们是相互需要的,所以,武则天第一没有能力,第二也没有必要去架空唐高宗。


睿读西游


你好,我是渊源历史小课堂,很高兴可以回答你这个问题:唐高宗李治从来都没有被武则天架空过,只不过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她的名气比较大,所以给人一种错觉。

武则天虽然是一介女儿身,但是却建立了大唐的盛世之基,为接下来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大唐国力达到顶峰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但同时也有人称武则天此人是心狠手辣,为达目的是不择手段,毫无亲情、爱情可言!是她盗取了大唐李氏的江山,甚至可以说架空了唐高宗李治的权利,后宫干政,危害极大!但是,唐高宗李治在位的时候,所有的朝廷大事都是需要李治拍板决定的。而且李治勤于政事,在民间还有“百姓阜安,有贞观之遗风”的赞语,在他的统治期间,还出现过“永徽之治”这样的盛世时期。所以说李治被武则天架空都是无稽之谈。

武则天开始参与政事,是在660年之后,李治经常会出现头晕目眩的症状,对于处理政务有很大的影响,那个时候武则天才开始帮助李治处理一些国家大事,但也正是因此,政权也的确出现了转移的趋势,但是李治的病尽管有影响,却并不会令他完全丧失处理事务的能力,在他去世之前的一年,都还能理智地听取臣子们的建议,做出最正确的决定。

以下几件小事可以出侧面证明李治还是大权在握的:

1李义琰担任宰相期间,为改葬父母,要求舅家迁坟。唐高宗听后怒不可遏,说:“义琰倚势,乃陵其舅家,不可复知政事!”李义琰听说后心里不安,赶紧上奏说自己有病,希望朝廷批准自己退休,唐高宗准奏。这时距离唐高宗驾崩只剩几个月了,他还是可以任免宰相。假如他是个懦弱的傀儡,李义琰又有什么好怕的呢?

2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驾临翔鸾阁,让雍王李贤坐镇东朋,周王李显坐镇西朋,两人进行比赛。大臣郝处俊得知后劝谏说:“现在两位皇子年龄还小,应该让他们学习孔融让梨才对,怎么能鼓动他们互相竞争呢?万一身边再有小人搬弄是非,恐怕不利于兄弟间的和睦。”唐高宗认为很有道理,夸奖了郝处俊一番,此事遂作罢。

3太子李显能力平平,唐高宗很不满意,失望之余,把希望寄托在皇孙身上,将其立为皇太孙,还想给皇太孙开府,配置僚属。吏部郎中说:“您老的想法没有先例啊。”唐高宗说:“从我这里开始,你说可以不?”吏部郎中立即表示赞同。唐高宗说话的分量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李治从来就没有被武则天架空过,只不过在李治死后,武则天称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知名度和影响力确实很大,所以后人才有李治被架空的感觉,其实这一切都是发生在李治死后。


渊源历史小课堂


只看一件事,武则天称帝的过程,就可知李治没有被武则天架空。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病死,李显于同月继承皇帝位。(684年)改年号为嗣圣。由于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为皇太后。受遗诏辅政,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李显重用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李显把韦后的父亲由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李显大怒说:“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裴炎听后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对的举动大为恼火。二月,继皇帝位才55天的李显被武则天废为,被贬出长安。事后,中宗的弟弟李旦做了傀儡皇帝,也就是睿宗。

如果武则天在李治时期已经权势大到架空皇帝,那么李显被废时,她就应该可以称帝了,为什么还要立李旦做傀儡皇帝。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并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义改年号为文明,册封正妃刘氏为皇后、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而后,李旦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他不但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当时,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发对武则天。宰相裴炎趁机请武则天还政于李旦,结果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名斩首。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镇压扬州叛乱,徐敬业兵败被杀。

垂拱二年(686年)正月,武则天下诏,表示要还政于皇帝。李旦知道这是母后在试探于他,便数次上表,极力推辞,请求母后继续临朝。武则天遂顺水推舟,“接受”了李旦的请求,依旧临朝称制,把持朝政。

垂拱四年(688年),武承嗣将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字的白石献给武则天,声称是在洛水中发现的。武则天大喜,将白石命名为“宝图”(后改称“天授圣图”),又加尊号为圣母神皇。李旦作为皇帝,不但无法阻止,还要随武则天亲临洛水,参加“拜洛受图”大典。当时,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发对武则天,结果都兵败身死。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纪王李慎、江都王李绪、黄国公李撰、东莞郡公李融、常乐公主等,或被逼自杀,或斩首市曹,或死于流放途中。李唐宗室几乎被杀戮殆尽。

天授元年(690年),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请武则天称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纷纷劝进。李旦迫于形势,也上表请母后称帝,并求赐武姓。是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李旦被降为皇嗣,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太子李成器则降称皇孙。

看睿宗李旦当傀儡时期,朝政的动荡。如果李治时期李治已经被架空,那时为何没人起兵,朝政为何不曾有过动荡。李治期朝政主要依赖武氏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在他年间,武后的支持者李义府、许敬宗等先后倒台,武后的政敌及家属拜相,王废后的族兄王方翼也受到任用,武后对此皆无可奈何。

唐高宗李治也是一代英主。李治有知人之明,他身边诸多贤臣如:辛茂将、卢承庆、许圉师、杜正伦、薛元超、韦思谦、戴至、张文瓘、魏元忠等人大多是自己亲自提拔,其中韦思谦曾受褚遂良打击,杜正伦被唐太宗冷落。唐代的版图,以高宗时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32年。李治另一个政绩是重新建立科举制度,并在他统治时期更多地通过科举制起用官员。中举和应试的人数开始迅速增多,科举制的影响开始在最高一级官僚机构中表现出来。高宗的几个宰相都有功名,相当数量的官员开始以这种方式走上仕途。但不能夸大这个趋势。官员中中举的人依然是少数,大部分官员仍靠世袭的特权入仕,甚至靠更普遍的方式从胥吏升任。例如在656年,不少于1400名胥吏有资格进入正途,而同一年只有22人通过进士考试。

永徽之治,已经为李治的贤明作了最好的明证。如果李治身体康泰,哪里还有武则天改朝称帝的机会。从中我们应该看出健康的重要性。关注自身及家人健康,是对家人最好的关爱,是事业走上成功的基石。身体好才是革命的本钱。


萧立誌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讲个《旧唐书》里的故事吧,说唐高宗李治常年苦于头痛和眼睛的问题,到了晚年双目几乎全盲,连基本的判断都没法下了。御医秦鸣鹤觉得针灸头部,稍微放一点血可以缓解病情。

这时候武则天在帘后大怒:“这家伙该杀!竟然敢加利器于皇上!”

高宗李治则不以为然:“我头痛的厉害,放点血未必不好。”

于是让秦鸣鹤大胆施为,针刺放血之后,高宗果然能看清东西了。看完这个故事还有人觉得李治被架空了吗?这时高宗已经病的很厉害了,但武则天的意见在他面前依然只能是意见,决定权依然牢牢掌握在他自己手中。

被低估的李治

大抵是因为有个千古一帝的老爹,又有一个空间绝后的媳妇,唐高宗李治在历史中的形象十分模糊。说好听点是个烂好人,没什么个性,说难听点是懦弱无能,靠强悍老爹打下的底子和牛X媳妇的辅佐才混了30多年皇帝。最后还被媳妇把天下给抢走了。

但是我们可以细想一下,有哪个皇子敢在老爹活着的时候就跟小后妈有一腿,老爹挂了以后还敢把小后妈立为皇后的?这厮哪里是懦弱胆小?这胆子都泼天了好吗?而且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看,史书怎么写,他爹都未必流氓得过。

另外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整死哥哥弟弟,又整死扶自己上台的舅舅,再整死了结发的皇后,每次都痛哭流涕,每次都没见丫下手轻点。密谋废武则天暴露,干净利落的就把上官仪给卖了,还把人家女儿弄进宫里罚苦役,这货的腹黑简直突破天际了好吗?

李治真的被架空了吗?

吐槽机的个人观点是李治这家伙是个玩平衡的好手,在朝堂上属于谁冒头就打谁的风格,在给予武则天权利的同时也在不停的限制她。他的方法是把武则天在外朝的支持者挨个收拾掉,避免内外串联。

首先武则天的铁杆支持者李义府因为收了700贯钱收到下狱流放套餐(原来李义府祖父迁坟送葬70里都不管),随后许敬宗的退休申请被这货直接批准(按理应该三请三辞),又断了武则天一只臂膀。

接着李治把武则天的政敌和私敌都给扶起来了,包括王皇后的族兄。更损的是丫亲自拟定拟定《内训》和《外戚诫》,把武氏家族参政的机会给压死。对这些招数武则天无可奈何,只能默认(难怪后来抢他家天下了)。


总结起来吧,李治确实跟武则天分享了很多权利,甚至给予了她一定程度的决策权,但是最核心的权利一直握在他自己手里,即使身体不好也没有完全分享。故此架空之说完全是无稽之谈,否则武则天也不至于老年才登基了。扯淡完毕。


历史吐槽机


唐高宗李治后期因身体原因,处理朝政是和武则天共同商议进行,基本大权还是掌握在李治手里。

唐高宗李治

唐高宗李治借由房遗爱造反案,打击李氏皇族,稳固帝位。后来又借立武则天为皇后,打破元老派对朝廷大权的把控,加强皇权

一、打击李氏皇族势力,稳固皇位

李治继位四年时,李氏皇族房遗爱、高阳公主、巴陵公主、薛万彻、柴令武等人谋反,密谋拥立荆州王李元景为帝,事情败露。房遗爱、薛万彻、柴令武等都被处死;李元景、巴陵、高阳公主都被赐以自杀。

李治默许辅政大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构陷吴王李恪、江夏王道宗、蜀王李愔等。或处死或贬黜。铲除了对皇位的重大威胁的李氏皇族势力。

武则天画像

二、分化元老派,加强皇权

唐高宗李治继位后,将有私情的太宗才人武则天接入宫中。李治宠爱武则天,但在封武则天为妃为后时,都受到以辅政大臣长孙无忌为首的元老派的反对。

武则天影视形象

元老派对朝廷的大权操控,引起李治的戒心。当有朝中大臣奏请封武则天为皇后时,李治大为奖赏。朝中大臣见机行事,纷纷上书。朝中大臣由此分化。李治借此封武则天为皇后。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也是唐太宗李世民指定的辅政大臣。后来有人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没有给长孙无忌辩解的机会。将他罢官流放后迫死。众多元老派大臣罢官废黜。李治的皇权没有了制约。

影视形象

唐高宗李治以睿智果断,加强中央集权,大力提高皇权。

李治的身体原因以及对武则天的宠爱,加上武则天的政治才干,使武则天能够参与朝政。但朝中大权还是操纵在李治手中。

李治身体不好,武则天参与处理政务。李治打击李氏皇族和废弃元老派大臣的恶果开始显现。有大臣开始依附武则天。

李治时期朝政主要和武则天共同商议处理,但李治仍掌握实权。他罢黜武则天的主要支持者,启用升职武则天的政敌。拟定政令压制武则天家中族人。

武则天影视形象

文说

唐高宗李治时期的朝政大权还是在皇帝手中,但武则天参政后,开始培养势力,拉拢官员,为日后登基奠定基础。


爱冬的文


我不认为武则天架空李治。

李治是真心喜欢武则天,才让她还俗进宫,当了皇后。如果李治不喜欢武则天,就不会和她要那么多孩子。

李治之所以把权利给武则天,是因为她认为武则天理解他,能按照他的政治理想施政,所以怕你武则天与他并称,成为天后。

因为武则天太强势,太有才能,反衬出他的几个儿子都很懦弱,才能比不过武则天,所以李治认为应该让武则天指导继承人,如果把权利完全交给继承人,那么朝政可能不会像武则天治理那样让天皇放心。

再者,李治后期体弱多病,没心思观心朝政,所以武则天为了帮助李治控制朝政,才不辞劳苦,替皇帝行驶权利。

当然,武则天并非想当皇帝,只是她觉得她的儿子们都不如她自己,所以她才替孩子们多掌管了几年朝政。

她当皇帝是为了实现李治的理想,也是为了实现她自己心中的理想国。所以她改了国号。当然,她改国号并不是背叛了李唐,当然,她更希望的是国家的真正强大,而不是虚名。因为她信佛,她没有权利的欲望,她只是想着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谐而已。所以她死后,她的儿子们还是给她身后的荣耀,把她纳入李唐的宗祠来永世怀念。让她名垂千古。

不然的话,我们看到的会是另一个王莽!


鹦鹉娃娃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的答案是在唐高宗李治当政期间,武则天的角色一直是李治的助手,或者说是代言人,整个国家的军政大权依然被李治牢牢掌握在手里,不存在架空这一说,具体原因如下:

废王立武

唐高宗李治主政后发现国家大权完全掌握在以长孙无忌为代表的关陇门阀手中,并且长孙无忌借房遗爱谋反案大肆株连,清除异己,将权力进一步集中在自己手中。

唐高宗李治为改变现状,于是拉拢山东士族和军方代表人物李勣,坚决打击了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武派,从而对朝堂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彻底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为何选择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患有风疾,身体原因导致他必须做出选择——需要信得过的人协助他处理政务且不能尾大不掉,经过再三权衡他选择了武则天,原因有三:

  • 爱情

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夫妻二人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武则天一共为李治生了四个儿子、二个女儿,这占到了李治子女总数的一半,由此可见李治对武则天的宠爱。

  • 出生

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彟出生于商人世家,后追随李渊起兵造反,深得李渊的信任。因此武则天不是出生于世家门阀,家庭背景不深厚,在对付关陇门阀这个问题上他们是保持统一战线的。

  • 外戚

武则天的母亲是武士彟的第二任妻子,和武士彟生了三个女儿。武士彟与第一任妻子生有两个儿子,这两个儿子对继母和几个妹妹极其不好,因此遭到武则天的记恨,也就意味着武则天掌权也不会形成如汉朝时期强大的外戚势力。

唐高宗李治认为这样一个自己深爱的女人,他们政见一致,不需要担心外戚势力做大,那么最终必然能够将皇权稳步过度到他们的儿子手中而不会出现其他危机。

李治与武则天的关系

公元660年,李治风疾发作,严重影响到他处理国家大事。为确保国家的正常运转,李治正式让武则天做他的代理人。

公元664年,李治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反而呈现加重趋势,而武则天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于是正式开启天皇天后、二圣临朝的执政体制。

此后二人关系更倾向是政治同盟关系,李治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将人事、军队等权力牢牢握在手中,而武则天则与自己的智囊团——北门学士团体,专注于处理国家行政事务。

结语

唐高宗李治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主,他统治时间从内政到外交都颇有建树,国家疆域也极速扩张。但是由于他有一个功成名就的父亲,又有一个精明强干的老婆,导致他在历史上给人留下了一个懦弱、无为的形象。因此,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应该抛开成见,本着实事求是的理念全方位得了解后再做定论,一知半解是读史的大忌。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点评,让我们一起寻找历史的乐趣。


涤尘索金


武则天插手朝政,逐渐架空李治政权!

我觉得她还不够满足武则天在刚开始做皇后的一段时间里,对唐高宗百依百顺。她生性聪慧,又有很好的文史修养,当她的皇后地位巩固并拉拢了一批心腹之后,她便开始插手朝政。通过直接处理政务,武则天对自己的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她的处理往往也能使唐高宗感到满意。渐渐地,她开始控制唐高宗,甚至唐高宗的一举一动都受到她的监视

660年)冬,李治开始生病,头痛眩晕,两眼模糊,难以主持日常政务,上朝时往往委托武则天代为处理。唐高宗把政事委托给武则天,一是由于他的身体状况不佳,“苦风眩头重,目不能视”,处理国政不能不有所依靠;二是由于武则天自身素质高,与他在政事处理上有很多共同点。武则天“处事皆称旨”,是她能够得到唐高宗信任并最终委政于她的主要原因。

武则天做了皇后就是

“母仪天下”,能够得到很多政治便利。在唐朝世风开放,女性参政的障碍相对较弱的情况下,皇后也能够参与国家政务,因此,可以说,武则天参与朝政也是出于唐高宗的意愿。从麟德元年(664年)底唐高宗每逢上朝,武则天都“垂帘于后”,无论政事大小,唐高宗都会与她商议,朝野内外都恭称“二圣”。从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起,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这样一个帝后同尊、并称“二圣”时代的开始,始于唐高宗撒手人寰前的十年。

武则天当上皇后并不满足,她废掉了旧太子李忠,将自己的亲生子李弘立为太子。李弘虽是武则天的亲生子,但由于他为人宽厚,曾替萧淑妃的女儿求情,引起了武则天的不满,又在许多事情上与武氏政见存在分歧,所以,武则天并不喜欢他。上元二年李弘暴死,成了千古之迷。之后,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李贤喜武,资质聪颖,唐高宗非常喜欢他。武则天对权力的无限愿望,使她感到太子李贤是自己的一个障碍,同时又担心李贤有朝一日登上大统之后,对自己不利,于是,她找借口将李贤贬出京城,后又将其赐死。最终,武则天一个庸懦的儿子李显继了太子之位。

唐高宗委托政事于武则天,虽然心甘情愿,但也不是完全放任。唐高宗病情加重之时,他让太子李显监国,代他处理国政,而不是完全依赖武则天一个人。在唐高宗的帝王生涯中,他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一直亲自处理国政。他不仅在永微年间勤勉国事,每日上朝,而且,即使到了永淳二年(

683年)三月,也就是临死前的几个月,仍然关注朝廷宰相的任职状况。不久,唐高宗病死,李显在灵前即位。唐高宗临终遗言,让宰相裴炎辅政,凡军国大事有疑难处,可听从天后(武则天)处置。唐高宗死时56岁,埋葬在今陕西乾县乾陵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