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丝毫不体恤将士的辛苦,为啥士兵不哗变?

盐荒子孙V


一般来说,古今中外常打胜仗的将领,大多数都是爱兵如子。如果一个将军虐待士兵,或者不体恤士兵,就会激起兵变。尤其在面临危险境遇的时候,兵变就会造成军队一盘散沙和离心离德。如戚继光和岳飞,两人都是战场上百战百胜的著名将军。这两个将领率领的戚家军和岳家军,治军纪律严苛,甚至可以说非常残酷。同时,两人又是百般爱护士兵。戚继光的军令中明确规定,当士兵生病的时候,队长立即向上汇报,各个营的主将都应该立即派遣医官治疗患病的士兵。当治疗不佳造成士兵死亡的,这个营的各级将官都要被处罚。通过恩威并济的赏罚政策,才能激发士兵的战斗力,成为名流千古的戚家军和岳家军。

可是,霍去病仿佛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 我们都知道,霍去病是汉武帝时候著名的将军,与他的舅舅卫青将军,都是闪耀大汉边疆沙场上的双子星。霍去病也是一代青年战神,用兵独具风格,果断勇猛,善于用快速突袭、长途奔袭、大迂回、大穿插等方式作战,战略战术和作战思维都是跨时代的,与后世的铁木真用兵方略有几分相似。

霍去病的雄姿威武,体现在他的少年英才上。在十七岁时候,初次征战就率领800名骁勇的骑兵深入匈奴境内数百里,杀敌2028人,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创下以少胜多的记录。

之后,霍去病在两次河西之战中,歼敌四万人,俘获匈奴的祭天金人,直接攻下祁连山,占领了整个湟水地区与河西走廊。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率领五万骑兵,数十万步兵,长驱直入敌军境内2000里,,歼敌7万人,胜利的步伐直抵达今天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地区,封狼居胥,创造了战争史上罕见的功业。在霍去病打击下“匈奴远寻遁”。就这样,短短几年时间内,霍去病由一个十多岁的楞头小伙子,成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封狼居胥。最遗憾的是,霍去病将军病逝的时候,年仅才二十二岁,可谓是天嫉英才,英年早逝。

如此卓越的将军,司马迁《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霍去病对士兵都是苛刻和恶劣。打仗中只顾自己的享乐,肉吃不了宁愿坏掉了、扔掉了,也不愿意分享给士兵。当时,霍去病军中许多士兵,就此由于病了、饿了,就这样白白死去。这样的历史记载,也是很诋毁一个雄姿威武将军的形象,也是非常令人难以接受。现在,我们就分析霍去病不体恤士兵,士兵不哗变的原因:

司马迁采用“春秋笔法”,诋毁霍去病的形象

我们现在看霍去病在匈奴和西汉边境打的仗,都是艰苦卓绝和转战千里的战斗。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虐待士兵,这么艰苦的环境士兵肯定想着逃跑或者叛变。而且,我们也知道霍去病乃是私生子,对底层人员应该有一种同情与怜悯,应该感受其痛苦,怎么会又反过来虐对士兵呢?

在正史中,都还是找不到霍去病经常殴打士兵的文字方面记载。当太史公司马迁在写霍去病的时候,有一段隐晦的文字透露出来:

“其从军,天子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馀弃粱肉,而士有饥者。”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天子赏赐很多粮食和肉给霍去病,霍去病在军中看到士兵饿肚子情况下,把珍贵的粮食与肉都扔掉了。在史记中这个情节,给人浮想翩翩,稍微推理就可以获得霍去病是不体恤士兵辛苦的结论。

实际上,这一种看法是错误的。匈奴到西汉边境骚扰的时候,主要依靠是骑兵上优势。霍去病打匈奴,采取就是以毒攻毒的方法,就是师夷之长以制夷。他用汉骑兵对付匈奴的骑兵,追求战斗中的快、准、狠,已达到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了追求快,所以他行军中很少自带粮食,主要依靠掠夺匈奴的物资来解决部队中粮食供应问题。这样,司马迁写的“重车馀弃梁肉”就变为非常好理解了:他与匈奴作战都是长期的,经常需要缴获敌人的物资来装备军队的粮食供给,不会依赖于朝廷的赏赐。

我们也可以从这一句话字面意思分析,食物乃是天子赐予的食物,当然属于皇恩浩荡。那么,这些粮食食物霍去病吃不完,也不分享给士兵,就是辜负皇恩。古代,触犯皇位就是杀头和灭族之罪。即使霍去病不为士兵着想,也为自己家人着想。

而且,汉武帝时候国力是很强盛的,不应该缺少粮食。如果说士兵忍饥和挨饿也只是特殊的情况。在汉武帝时候,正处在西汉的鼎盛时期。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国力获得大幅度提升,汉武帝才有对匈奴开战的实力。只要他出征,汉武帝也为他准备好士兵和粮食供应的,因为这也关系到战争的胜败和国运。所以,从这些推理霍去病虐待士兵,是子虚乌有的。

可以总结,司马迁如此评价霍去病,有一种不光彩的,就是对他似乎有些不公平。

其实,读过史记的人都知道,史记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寄托着司马迁个人的爱憎。司马迁欣赏的人,都是用尽赞美之词。对于讨厌的人,司马迁也常采用春秋笔法来抨击他。

很不巧合的是,司马迁比较欣赏的西汉将军是李广和他的后代。卫青和霍去病与李广是有着矛盾的渊源。尤其是霍去病,亲自用箭射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所以,司马迁在写李广传记和李陵传记的时候,对这两位将军推崇至极,描写如神人一样。其实,这一对爷爷和孙子,不是在打败仗,却是走在打败仗的路上。

由于卫青霍去病的战功显著,是没办法去黑的。于是,司马迁就另辟蹊径,从生活作风上找缺点,这才写出霍去病对士卒不关心不体恤的话。司马迁甚至写出汉武帝曾经“幸”霍去病的事,就是直言汉武帝与霍去病曾经是好基友,这有些令人匪夷所思。还是南宋文人黄震说的话最精辟:

“凡看卫霍传,须合李广看。卫霍深入二千里,声振华夷,今看其传,不值一钱。李广每战辄北,困踬终身,今看其传,英风如在。史氏抑扬予夺之妙,岂常手可望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卫青和霍去病在战场上打了许多胜仗,但是看《史记》中他们的传记,仿佛一文不值。李广虽然屡战屡败,在传记中却是威风凛凛。司马迁这一种颂扬和诋毁人的笔法,也是非常高明的!说到这里,司马迁的腐刑,对汉武帝的厌恶也不再多说了。

霍去病奖罚分明,士兵没实力叛乱和哗变

霍去病将军一直都是奖罚分明,不是不体恤士卒,却认为对士卒最大的体恤就是希望他们能够建功立业,拿到功名。其他一切嘘寒问暖的话语,都是扯淡的。在《汉书》中里记载,霍去病的部队都是“军吏卒为官,赏赐甚多”。凡是跟着霍去病的士卒,只要能杀敌立功,不仅能升官,也能获得丰厚的奖励。

霍去病将军由于赏罚分明和治军严谨,在战斗中凡是英勇杀敌、冲锋上阵、屡建战功的士卒,缴获的物质自然也多,获得奖赏也多,这一类战功的士兵也是能获得“粱肉”大块朵颐的,也不会在饥饿的士兵范围内。如果出现“士有饥者”,就是在军队中出现一部分士兵饿着肚子,这些人就是在战场上没立战功的。霍去病宁愿“馀弃粱肉”,就是把肉都丢去,也不让部下坐享其成,这有利于激发士兵的战斗斗志,奖勤罚懒。所以,“慈不养兵”就在这里。

因此,我们可以获得结论,霍去病手下的将士只能拼命作战,才能生存下来。如果没立战功,就只能忍饥挨饿。至于叛乱与哗变,霍去病也被最精锐和最能打的士兵所拥戴,这些饥饿的士兵是想叛乱和哗变也是打不过来的。霍去病领兵的才华和骁勇的精神,跟着打仗的士兵觉得不仅能够建功立业的回来,即使牺牲可以给父母妻儿带来许多好处,也可以名垂青史,成为烈士,非常值得!更加不想着叛变。这一点,对现代公司老板也是有启迪意义的,画大饼永远抵不过丰厚的回报。

霍去病带兵一直除了奖罚分明,攻打匈奴讲道理。与匈奴人作战的时候,不会滥杀无辜。如果匈奴不抵抗,霍去病不仅不会攻击,也不去乱抢粮食。但是,如果投降的匈奴军一作乱,那就是格杀勿论。在河西霍去病接受匈奴受降的时候,准备投降的匈奴人中有八千人叛变不想归服汉朝,准备叛乱。在千钧一发之际,霍去病就指挥汉骑兵果断出击,斩杀了叛变的匈奴头领,让剩下的人乖乖服从受降仪式。可以看到,遇到不服从的人,霍去病都是使用武力,匈奴人对霍去病将军又爱又怕。在这样奖罚分明将军领导下,士兵也不想叛变。

霍去病体恤将领,名垂千古

霍去病的军队,据史书记载,都是一些无赖、罪犯、游侠组成的先锋。这些人出身社会底层,打仗时候有着勇猛的精神。实质上,霍去病对士兵的体恤也是有名的。有一则甘肃酒泉的故事,就是与霍去病有关。当年,有人赐予霍去病一壶好酒,霍去病就与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把酒倒入井水中,让每一个士兵都能喝到水。

总之,霍去病作为西汉时候的名将,基本的为将之道都是懂得。

这一切,令手下士兵是不可能哗变或者叛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