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什么蜀国拥有关羽、诸葛亮等人才却无法统一天下呢?

赵昱斌


蜀国虽然有诸葛亮和关羽这样!文武良臣和良将,但没有统一全国的地域条件、经济条件、先进的文化条件,蜀国人安逸。蜀国的农耕文明已经落后了,落后于魏国。因此,有诸葛亮和关羽等特殊人才,也无法统一天下!


陈辉纪实


豹眼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带头大哥刘备格局不够。

刘备能够白手起家,经过多年打拼,最终占据益州、割据部分荆州,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但在拥有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顶级人才的情况下,最终不能一统天下,还是刘备的问题。毕竟刘备是当家人,其他所有人都是打工的。打工者的能力发挥到啥程度,做出啥成就,这就得看当家人的格局。

刘备的格局有多大呢?就是一个能把益州牧整成蜀汉皇帝的人。

如果刘备不自立为王、不自立为帝,就不会有刘禅这个蜀汉二世的存在。随着刘备的去世,刘备集团就结束了。因为有了蜀汉这个帝国,传统的君臣理念就延续了蜀汉的寿命。之后的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以臣侍君,就维系了蜀汉的存在。

反观陶谦、袁绍、刘表、刘璋的结局,不能说与不具备这个君臣体制没有关系,这是刘备比这几位高明之处。

但与曹操、孙权相比,刘备的格局就不够了。

天下十三州,曹操占据九州半,孙权占据二州半,刘备就只有一个益州。

曹操的势力,无论人口、兵力,都超过孙权、刘备的总和,但曹操依然不称帝;孙权的势力也是刘备的两倍以上,但孙权在刘备称帝八年后才最后称帝。

在称帝这一件事上,就看出刘备格局太小,只有帝王之心,而心中并没有天下。

豹眼曾经说过,如果没有赤壁之战,刘备逃亡到了交州,他一样会称王、会称帝。

刘备看似屡败屡战,其实本质上并不敢亮剑。

在荆州的问题上,保持与孙权的妥协是正确的,但过于偏软。没有坚定地与曹操、孙权亮剑。刘备应该经营好荆州,暂缓图川,因为蜀川早晚是刘备的,但荆州就不同了。

刘备本来就兵力不足,人才匮乏,能够守住荆州也很困难,再分兵入川,基本就是把荆州放弃了。

关羽坐镇荆州,利用战略机遇期才得以维持了几年,丢掉荆州是早晚的事。

就算诸葛亮再看不上刘表,但刘表单骑赴任,统治荆州近二十年,固然有曹操经营北方无暇顾及的因素存在,但孙权在荆州问题上并没有占刘表多大的便宜。

但刘备在荆州就斗不过孙权,这与刘备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有关。

这说明刘备格局不够,就是一个土皇帝的思想,在荆州失去主导地位,也就决定了刘备集团不可能走得太远。

格局已经形成,就算诸葛亮主政,已经没有了回天之力。

如果刘备坚定占据荆州的战略,然后攻占交州,逐步蚕食孙权在荆州的势力,把孙权挤到扬州去。

如此一来,孙权为了生存,就会更加依赖刘备。

诸葛亮联合孙吴对抗曹操的策略是正确的,但过于偏软,斗争不够。以至于孙权得寸进尺,得陇望蜀。

刘备本身力量不足,就应该集中兵力占据荆州这个核心地带,不该过急于再分兵去抢益州地盘。

这是豹眼的看法,敬请诸位指正,欢迎与大家交流。


豹眼看历史


《三国演义》尊刘贬曹意图很明显,而诸葛亮与关公被罗贯中同学着力描绘成了神 人。题主才提出此问题。

一.先说诸葛亮 。

1.诸葛亮品格高洁,折服众人。在造访茅庐时:

至中门,只见门上大书一联云: “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

人物没有出场,作者就告诉我们,诸葛亮是不追求名利,生活简单朴素的人,为了自己的志向严于律己,又心境安宁清静,时刻惦记着远大的目标。此联不仅揭示了诸葛亮的高尚德操,也精炼概括出诸葛亮了所追求的境界。我们与刘备一起未见其人,而先观其行,这样不慕虚荣,朴素严谨,胸怀大志,严于律己的人谁不尊敬呢?综 诸葛亮的一生 ,他身体力行了自己的“明志”与“致远”。他的人格魅力在没有出场前已经感染了读者,让人对诸葛亮有极大的好感。



2.诸葛亮知识丰富,能言善变,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为联吴抗曹,诸葛亮赴吴会群儒 与孙权麾下张昭、顾雍等一般文武二十多人进行了唇枪舌剑的交锋。他以其出众的智慧,旁征博引,恰到好处地征服了东吴的元老重臣。其文人风范,武人胆略令人汗颜,叫人五体投地。

不说他在战场上的表现了,上面两个场景就衬托出了他高大上的形象,让人们觉得他是神,无懈可击,对他抱有很高的希望。


3.诸葛亮在三国后期一心专注于北定中原,攘除奸凶,恢复汉室。常年发动战事,致使益州疲弊,国库空虚,尤其是他忽视了后备干部的培养与教育。尽管自己协助刘备开疆拓土 ,建立了蜀汉帝国,但在魏军后起之秀邓艾和钟会攻击下,自己精心建立的兴复汉室的蜀汉帝国即刻落花流水。

如此品格高尚、智能卓越的政治家,为蜀汉培养的接班人中,除魏国过来的姜维能独当一面,其它人都乏善可陈,由于事必躬亲,后辈都失去了培养和锻炼的机会,造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结局,令人哀伤。

诸葛亮有迂腐的一面,从来没有自立之心,“两朝开济老臣心”是留下了,美名是留下了。但,自己安汉兴刘的终身理想并没有实现。在阿斗“扶不起”时,他自己不能当机立断自立为王再伐中原,他的遗憾是自己造成。

二.再说关羽。

1.其政治水平低!不能执行诸葛亮之“东联孙权,北拒曹操”的战略决策。令人惋惜,甚至愤恨!

2.作为武将,他的综合能力比魏延低!希望题主翻翻三国志,不要被演义欺骗了,他无经天纬地之才,更谈不上为统一天下作贡献了!

3.关公性格孤高自傲,目空一切,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根本不能寄希望他有很大的作为。

而曹操与孙权都是强劲的对手,这在隆中对已经可以看到的出来。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 不可图也。

蜀国拥有关羽、诸葛亮等人才却无法统一天下就能理解了。


希望星晨58298869


首先得要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应该看三国志。个人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从物质基础上来看,曹操占据的黄淮流域,是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人口稠密,农业发达,打仗无外乎钱粮,有了雄厚的而且持续的物质基础,曹操占有了巨大优势。

二,从历史大趋势来看,中国历史上从北往南从西往东统一天下者,不胜枚举,反之则寥寥无几,有人对此专门做研究非常有道理。

三,从军事实力上来看,曹操的青州兵兖州兵,体格强壮骁勇善战,以及后来征服的陇西地区,可提供更多骑兵,为曹操增强的军事实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从政治上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从未越君臣之礼,表面上仍是汉室之臣,反观刘备则完全可以被扣上乱臣贼子的罪名。

五,从领导能力上来看,曹操千古奸雄人所共认,而刘备及其蜀汉是儒家思想推崇的产物,后世对其美化的成分比较大,所以对我们看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干扰,论个人领导能力,刘备与曹操相去甚远。

六,从团队合作上看,曹魏人才济济层出不穷,这说明其本身人才储备比较好,也说明其用人机制合理,能够让人才不断浮现,形成人才梯队。而蜀汉则更多的靠个人魅力,小团体,虽说诸葛亮个人能力超群,但人才培养机制匮乏,靠一己之力对抗团队,注定充满悲情,虽然充满英雄主义色彩,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和崇拜,但这并不能有助于获得胜利。

最后,像关羽这样的将领,实际上并没有传说中的神勇,更多的是因为其忠义的精神得到后世的推崇,所以不断被神化。有句话叫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如果把蜀汉和曹魏看作两个团队的话,同样能力的人才,在弱一点的团队当中,更容易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


海东青


他的对手也都不弱


湖南瓜哥


蜀国拥有诸葛亮、关羽为啥却没能一统天下?原因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首先说说诸葛亮

一直以来都觉得诸葛亮被神化了,神化成了三国时期最牛逼的谋士,纵观三国,水平和他相当的人也大有人才,曹魏的郭嘉,江东的鲁肃,我觉得都不比他差。诸葛亮是挺厉害,知识渊博,总能想到刘备所想不到的地方,更能为刘备谋得第一桶金,也能替刘备去说服孙权,与之联盟对抗曹操,包括后来南中平乱,七擒孟获,这一系列下来,将诸葛亮衬托的非常之厉害,但这些都只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厉害的谋士,高级谋士。看似没有缺点的诸葛亮,其实最后之所以失败,就是败在了自己隐藏的弱点上:就是太鞠躬尽醉,也太在乎君臣礼节,刘备在世时,因为刘备有一定的能力,诸葛亮的这个弱点没有显现,等刘备一死,刘婵当政,诸葛亮明明有很多次可以当机立断,尽快做决策,却总要兜到刘婵那,走那么一个圈子。而且刘婵又是一个付不起的阿斗,搞到最后,直接将自己和蜀国搞死了。而且,诸葛亮出谋略可以,但做老大带领国家,还是欠缺点。

2、再说说关羽

五虎上将榜上有名的人物,一夫当关,但关云长整体来看,优点少,缺点多,优点就是个人战斗力比较强,说白了就是能打,是个厉害的武将,可正是因为太能打,导致缺点特别明显:比较自傲,目中无人,倘若他与刘封的关系能够处的好点,也不至于最后惨死在荆州,说白了就是不会做人,一个将领,平时不会做人,他带的队伍终究不会咋样。


3、咱再来说说蜀国的关键人物刘备

说诸葛,说关羽,对蜀国为啥不能一统天下,都不是关键,毕竟蜀国的皇帝是刘备,对于看中君臣礼节和听大哥话的人,最好还是得看刘备,所i有,刘备得高度决定了蜀国能走多远。


很可惜,刘备这个人我真没看出有什么长处,说他有仁德,对手下好,重情义,可这一路走来,有多少次都是因为他这所谓的仁德、重情义差点葬送了自己,攻打刘表时,诸葛亮就建议过,实在不行可以取而代之,代替刘表的儿子,刘备一听,立马“好人”情节出来了,一脉的兄弟,不能这么干啊,人家是有儿子的,结果就是自己的队伍难带;孙权都欺负到自己头上了,却还在乎着当初的盟约,导致最后荆州被人夺走了,二弟也惨死了。所以说,这刘备当老大,真不一定是好事儿。他哪怕有曹操一半的果断,这地盘也不至于就在益州和荆州间来回奔跑。


有人说刘备的格局不行,这句话也确实是对的,虽说刘备是汉氏后裔,打着这个名号起的家,但还是没有皇帝该有的格局。

其次就是没选好接班人,其实这也不怪他,儿子本来就不多,没有可选的余地,但我觉得正因为没得选,所以,从一开始就应该好好栽培刘婵,而且,明知道自己的产业挣来的不容易,那接班人就必须有点血气啊,怎么就培养出个阿斗呢?我到现在还记得阿斗刚出生时,取小名叫阿斗时,还很高兴,说这名字好。。。我实在没看出哪儿好。你说刘婵武不行,文行也可以啊,文也不行,整天就知道和后宫嫔妃们玩,诸葛亮在前线苦苦作战,他在宫里玩着,就这君主,国家迟早要灭亡。心里没半点谱,凡事都要问诸葛亮怎么处理,幸好这诸葛亮不是曹操,要不然早取而代之了。


4、最后一点,就是这统一天下靠的不是一个两个人,带兵打仗,谋略很重要,武将的能力也很重要,但这些都不是关键点,毕竟打起仗来,是团队作战,就像打篮球一样,不是一对一单挑,所以,有关羽、诸葛亮、张飞,决定不了最后的走势。纵观三国,蜀国整体实力就不强,看看刘备打汉中时,曹操派的是谁?夏侯渊统领的关中防御军,就拖了刘备两年之久,虽然最后胜了,但这赢的很难看,有点像一个国家的军队跟一个地方政府军打仗,你说你国家的军队最后赢了。。。讲出去都丢脸,而且你还是君主亲自出战,唉,明显实力弱的不是一个两个等级了。


所以说,蜀国想一统天下,那真的是很难啊,好比上青天,隆中对,只能留在想象中。


寒舍阅独


在三国演义当中曾经十分直接的指出了,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这样的寓言,但是对于刘备来说,他不仅得到了被称为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更是得到了凤雏先生庞统,但最后他所代表的蜀国集团并没有在乱世当中承担起结束乱世统一天下的大任,反而是成为了最先灭亡的一个国家,那么拥有刘关张的蜀国为什么依旧不能够统一天下的?

我国作用一周之地和荆州的一大部分,在建国之初依旧是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的,这起码在汉中之战中就得到了很大的体现,当时的曹操率大军抵御前来争取汉中的刘备,但是当时正处于军事力量巅峰的刘备,在这场汉中之战当中不仅打败曹军,更是斩杀了曹操手下的大将夏侯渊,这一站让天下对于刘备的印象焕然一新,而乱世枭雄曹操自此之后再也没能亲率大军和昔日里的老对手刘备进行一战。

而这场汉中之战当中,刘备的兵威正胜,粮饷充足并且士兵的好战气氛都非常的浓厚,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击败曹操也是理所当然,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他的阵营当中正呈现出逐步走下坡路的一个趋势。

刘备的兄弟关羽曾经以斩颜良,诸文丑,温酒斩华雄而名扬天下成为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将才,他的确是拥有着一定的统帅实力,不过为人过于高傲,这也成为了他个人最为致命的一个缺点。早在诸葛亮跟随刘备进入川蜀之地时,他就非常不放心将荆州之地交由关羽本人来管辖,因为荆州之地可谓是直接面临着江东孙权,而孙权自赤壁之战之后就一直对荆州之地垂涎三尺。因为周瑜的原因,在江东阵营内部,有很多人妄想着有朝一日能够收复荆州,所以说关羽面临的一个局势还是非常复杂的。

而关羽北上进行北伐,大败曹仁,并且水淹七军活捉庞德这一系列的行为可谓是名震天下,的确是为蜀国带来了一定的帮助,但同时也让他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不断的滋生了骄傲自大的一种情绪,完全忽视了来自江东的威胁。也正是这样的一种轻视,给了吕蒙以可乘之机,吕蒙白衣渡江,在几日内便成功的占领了关羽赖以为生存的荆州之地。而关于本人也深感自己有愧于兄长的信赖和嘱托,最终败走麦城。而这样的一场事件过后,让原本国立就不是很雄厚的蜀国,丧失了荆州。这块地方在诸葛亮的隆中对当中扮演着赡养数10万兵士的重要角色,如今蜀国失去了这样一块儿,雄厚富饶之地,自然对国力来说是极大的损伤,如果说荆州的损失尚且不能够决定蜀国日后难统一天下,那么刘备起大军讨伐东吴的失败则是从根本上宣告了刘备集团不可能统一天下。

从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做的一系列战略来说,对于孙权他是怀有一种合作的态度的,而历史上却真实的发生了刘备起兵讨伐孙权这样的战争,不能不说有一部分很大的原因来自于自己的兄弟关羽和张飞身首异处这样的刺激。荆州是刘备非常重要的一个兵源之地,是即便是荆州丧失了之后,在穿梭之地,刘备依然是拥有着规模宏大的军事力量,而此次讨伐东吴在夷陵之战当中,刘备集团可以说是倾尽了自己所有的精锐,但是结果却换来的是大败而归。不仅如此,更是散兵失地,最终刘备也在遗憾当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但他却留给谋士诸葛亮一个烂摊子,在夷陵之战失败以后,便重新和吴国接好,加强合作,共同应付魏国。而此刻丧失了精锐和荆州之地的蜀汉,已经是元气大伤了,尽管他依旧有汉中和益州作为自己的依靠和生存之地,但是如果想要恢复到汉中之战那时刻的巅峰状态已然是不可能了。

在巨大的土地、人口、资源这些差距面前,仅仅去依靠几个像诸葛亮,赵云,关羽,张飞这样的文臣武将是很难去改变他们之间的巨大差距的。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在刘备的阵营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最终并没有实现刘备心中所憧憬那个光复汉室的巨大愿望。诸葛亮忠心耿耿,在刘备去世之后进行了多次的北伐,但最终都是以失败而告终,而其继任者姜维更是完全秉承诸葛亮的意愿11次北伐,但是除了消耗蜀国的国力,并没有说是真正的完成了北伐大业的目标。


大史小吏


蜀国从来就没有统一全国的机会,地域条件和农耕文明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在当时的背景下只能由魏国完成统一。

代表文明程度的主要元素永远是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客观反映,国力是战争胜败的决定因素。我们判断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结果,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才能得出客观的结论,分析三国形势时,地域、经济、意识形态就是最高层次的战略视角,我们应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后人看历史大势时有个最易犯的意识错误:家国意识。后人总想当然地认为古代民众也有与自己同样的家国意识,事实上在民国新文化运动之前,"民以食为天"才是几千年来中国民众的普遍意识,所谓的正统观念仅在于文化界才有市场,民众大多是文盲,,基本上对此毫无概念。不论魏蜀吴,只要有吃有住,民众都不会需要战争。蜀国地域条件、人口基础决定了蜀国暂时没有扩张需求的现状,人心思安才是蜀国的主流意识。诸葛亮正是犯了家国意识错误,认为蜀国是正统,想当然地认为民众也渴望做回汉民,错误判断了民众复汉的意识形态,盲目乐观(也许有不得已的原因),忽视了民众的厌战情绪,忽略了战争的前提,一再高举复汉的旗帜发动战争,属于不切实际的勉强行为,既不得蜀国民众之心,也不得故汉民众的欢迎,与后世北宋欲收回燕云十六州,被燕地汉人排斥、南宋军队被中原汉人排斥的情形一模一样。蜀民慑于诸葛亮的威望被动参战,心有抵触,蜀军相当于一支没有信仰,不知为何而战的弱旅,军心疲软,兵锋颓丧,胜亦无喜,败则山倾,北伐,徒耗国力,失败必然。

魏国最终统一全国则是因魏国辖地的经济状况代表了农耕文明在当时的最高成就,经济、人口发展远比蜀吴两国迅速,当经济与人口的增长到一定程度,扩张就成为缓解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必须选择,发动战争就成了民众的主动诉求,按古代官方的说法就是顺应民心,得道多助,魏国发动战争与蜀国发动战争是民心主动与民心被动的区别,魏国有底蕴、有纵深、有军心,兵锋所指,自然势如破竹。

至于什么五虎上将,不过是小说的夸张描述,实际上没有谁的个人武力可称无敌,曹营不也有许诸典韦张辽徐晃庞德等大将么?关羽打得过谁?就算能以一敌百,在大部队作战时,个人武力的作用也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何况世界上本就不存在以一敌百的人,以武将个人武力值去预判国战的胜负,实在太天真


鹏鹏的书屋


1.综合国力。

统一天下除了个人能力也要看国家的综合实力。通过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我们可以知道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群众,而一些英雄人物的出现,只不过是必然的偶然。蜀国只有益州一州,曹魏占据中原地区地盘大很多。另外,东汉以来中原地区的整体经济水平得到了质的提升,再加上当时人口中原地区最多,政治经济文化都是中原地区最为发达先进。拼综合国力,蜀国肯定是拼不过曹魏的。

2.军事力量。

消耗综合国力比不过曹魏,诸葛亮也没那么多时间,所以他能把蜀国弄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速战有没有可能?在夷陵之战,蜀国损失几乎所有精锐部队以及老将。接着诸葛亮不断北伐失败证明,速战用军事力量速胜也是不靠谱的,曹魏毕竟是拥有整个北方60万强军的强国。

而且要知道战争是必须要依靠综合国力的!就像汉武帝北征匈奴一样,那是有文景之治的底子!即便是这样,到了汉武帝晚年的时候,依旧被骂穷兵黩武,可见战争消耗的就是综合国力。诸葛亮不断北伐,但是蜀国的国力根本撑不起来,而且在不断透支蜀国的国力。

综合国力比不上,不是一个关羽个人勇武的或诸葛亮个人的才华可以改变的,历史的潮流也永远不是一个个人可以改变的。





喵喵助眠社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三国演义》书中的第一句话。而在哪个时代,无数能人异士,盖世英雄纷纷出世,为保一贤主争霸天下。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得天下,这句话在当世盛行。可刘备却在拥有了诸葛亮和庞统之后,却还是没有统一天下。这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印象之中,诸葛亮博古通今,堪称旷世奇才,无论是智谋,还是内政,都属于上乘之选。从刘备白帝城托孤,到病逝五丈原,诸葛亮执政11年,但是在识人,用人,以及培养人才方面逊色至极。

其实说到底,还是因为诸葛亮才出世,各种经验都没有。让这种人其打仗本质上就是错的。而在隆中对中诸葛亮说要把蜀国根据地定在蜀中。因为它易守难攻,只要关闭金牛道,就没有人能够进来。可是他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经济,三国中经济实力最弱的无疑是蜀国。魏国地盘最大,各种税收都超多,足以支撑持久战争;东吴一直是富庶之地,南方一直战乱较少,生产稳定,江东六郡八十一州个个富庶。但看蜀国呢?真正富的地方只有一个州,就是益州,其他州郡不行。

比如南中蛮夷之地,当时称为“不毛”;比方东川、陇右,虽是重镇,但由于是前线,不可能大规模发展经济。蜀国能力最强的人诸葛亮,他的才能,正史中评价为“治世之奇才”,对其军事指挥能力并不是太恭维。因此,诸葛亮如果发展经济,必会发展很好,可惜其没有扬长避短,而是整天打仗。一方面浪费了他治国的才能,一方面给蜀国本来就不好的经济增加了沉重负担。

还有就是人才。从质量上来看,蜀国武将质量是最高的,它拥有三国时期最强的军师诸葛亮和吕布死后武功天下第一的关羽。但数量太少了。魏国号称“上将千员”,虽有夸张,但也是超多的。吴国也是,武将虽然能力不是超一流,但是人多,杀不完那种。而蜀国就是,死一个少一个,剩下那帮基本都是渣滓。所以,人才上蜀国也是做得最不好的。

还有就是策略,如果一开始不丢荆州,以后的形势会对蜀国越来越有利。可后来几名大将后来全死了,只剩姜维和魏延这两名一流武将和一大批战力低下的军士。而对蜀国最有利的就是防守,搞好自己国家的经济。也就是说,固守的话,保国是没啥问题的。可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出祁山均无功而返。从这些因素来看,蜀国是不可能统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